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原作名: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译者: 关文运
出版年: 1980-4-1
页数: 783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1165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
作者简介 · · · · · ·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目录 · · · · · ·
第一卷 论知性
第一章 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
第一节 论人类覌念的起源
第二节 题目的划分
第三节 论记忆覌念和想象覌念
第四节 论覌念间的联系或联结
第五节 论关系
第六节 论样态和实体
第七节 论抽象覌念
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
第一节 论空间和时间覌念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可分性
第三节 论空间覌念和时间覌念的其它性质
第四节 对反驳的答复
第五节 对反驳的答复(续)
第六节 论存在覌念和外界存在覌念
第三章 论知识和槪然推断
第一节 论知识
第二节 论槪然推断;幷论因果覌念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原因永远是必然的
第四节 论因果推理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论感官印象和记忆印象
第六节 论从印象到覌念的推断
第七节 论覌念或信念的本性
第八节 论信念的原因
第九节 论其它关系和其它习惯的效果
第十节 论信念的影响
第十一节 论机会的慨然性
第十二节 论原因的概然性
第十三节 论非哲学的槪然推断
第十四节 论必然联系的覌念
第十五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规则
第十六节 论动物的理性
第四章 论怀疑主义哲学体系和其它哲学体系
第一节 论理性方面的怀疑主义
第二节 论感官方面的怀疑主义
第三节 论古代哲学
第四节 论近代哲学
第五节 论灵魂的非物质性
第六节 论人格的同一性
第七节 本卷的结论
第二卷 论情感
第一章 论骄傲与谦卑
第一节 题目的划分
第二节 论骄傲与谦卑;它们的对象和它们的原因
第三节 这些对象和原因是从哪里来的
第四节 论印象与覌念的关系
第五节 论这些关系对骄傲与谦卑的影响
第六节 这个体系的限制
第七节 论恶与德
第八节 论美与丑
第九节 论外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第十节 论财产权与财富
第十一节 论名誉的爱好
第十二节 论动物的骄傲与谦卑
第二章 论爱与恨
第一节 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
第二节 证实这个体系的几种实验
第三节 疑难的解决
第四节 论对于亲友的爱
第五节 论我们对于富人与权贵的尊重
第六节 论慈善与愤怒
第七节 论怜悯
第八节 论恶意与妒忌
第九节 论慈善和愤怒与怜悯和恶意的混杂
第十节 论尊敬和鄙视
第十一节 论性爱或两性间的爱
第十二节 论动物的爱与恨
第三章 论意志与直接情感
第一节 论自由与必然
第二节 论自由与必然(续)
第三节 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
第四节 论猛烈情感的原因
第五节 论习惯的效果
第六节 论想象对情感的影响
第七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远隔
第八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远隔(续)
第九节 论直接的情感
第十节 论好奇心或对眞理的爱
第三卷 道德学
第一章 德与恶总论
第一节 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
第二节 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
第二章 论正义与非义
第一节 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德
第二节 论正义与财产权的起源
第三节 论确定财产权的规则
第四节 论依据同意而进行的财产转移
第五节 论许诺的约束力
第六节 关于正义和非义的一些进一步的考虑
第七节 论政府的起源
第八节 论忠顺的起源
第九节 论忠顺的限度
第十节 论忠顺的对象
第十一节 论国际法
第十二节 论贞操与淑德
第三章 论其它的德和恶
第一节 论自然的德和恶的起源
第二节 论伟大的心情
第三节 论仁善与慈善
第四节 论自然才能
第五节 关于自然才能的一些进一步的考虑
第六节 本卷的结论
附录
索引
作者生平和著作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做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5页 -
什么方式属于自我 并且是怎样与自我联系着的呢 就我而论 当我亲切的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 我总是碰到这个或者那个特殊的知觉 如冷或热 明或暗 爱或恨 痛苦或快乐等等的知觉 任何时候 我总无法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自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人性论(全两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人性论(全两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1 条 )
> 更多书评 61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Penguin Classics (1985)9.5分 7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6)9.1分 519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8.8分 207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07)8.0分 21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以心灵成长为主 (laoshan)
- 管理人必看的300本书籍(1) (tony)
- 浙江大学为新生开书单 (Pegasus)
- 商务汉译 (张遂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人性论(全两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Kuhn 2012-07-11 22:09:08
休谟同学对归纳的批判尽管犀利,但是其出发点以及背后的假定依然脑残。
1 有用 vivo 2007-09-07 20:29:32
十余年前读过,好像没读完,需要再读。
4 有用 非虛構 2019-05-20 19:04:31
#电影与哲学# 1、上卷,p282-283.在休谟看来,自我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的那种东西,不管是通过仔细考察自己的知觉还是内省。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同一感?是什么让我们理所当然的感到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个我呢?最可能的来源是记忆。片例《大话西游》至尊宝与孙悟空,《东邪西毒》慕容嫣与慕容燕。2、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对两个或更多的观念的直观审视获得的,看看它们彼此是否有特殊的联系。我们关于观念因果... #电影与哲学# 1、上卷,p282-283.在休谟看来,自我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的那种东西,不管是通过仔细考察自己的知觉还是内省。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同一感?是什么让我们理所当然的感到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个我呢?最可能的来源是记忆。片例《大话西游》至尊宝与孙悟空,《东邪西毒》慕容嫣与慕容燕。2、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对两个或更多的观念的直观审视获得的,看看它们彼此是否有特殊的联系。我们关于观念因果关系的知识内容并非来源于对观念的直接观察,而几乎所有超越我们直观经验的知识内容都建立在因果关系的推论上。 (展开)
0 有用 蝉 2014-01-05 17:39:13
: B82-061/2237
2 有用 齊 2006-05-04 12:08:40
贺希荣先生推荐。
0 有用 月指导不指导 2023-01-11 01:36:30 广东
休谟的哲学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性,不仅是知名的因果论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有出圈影响到大众的问题,在这里都有一定的讨论。另一方面,当时的哲学学界反思性仍不够深刻,读休谟的文字真的称不上是享受,也没有那种让我拍案叫绝的感觉。
0 有用 TNT-宫胁咲良 2022-12-28 02:13:22 韩国
啊
0 有用 熊子 2022-12-18 21:58:13 上海
补录。
0 有用 髒天使 2022-11-24 18:52:07 云南
是,就是实然,是自然发生的一切,囊及循环之动、自然之择、利害之别、情意之波、共信之体。 应该,就是应然,是四阶生灵依托“理解”功能,对主体自身好恶诉求的再判断,对自然发生一切的反诘,对实然的反诘,对“是”的反诘。它强调四阶主体之荣誉①大过一阶生灵(基因)之利益,②大过自然之本是。基因之利益全在存续,存续绑定生灵先天的好恶规定性(见延展律第三条),与四阶之荣誉有背。择四阶之荣誉,弃一阶之存续,是应... 是,就是实然,是自然发生的一切,囊及循环之动、自然之择、利害之别、情意之波、共信之体。 应该,就是应然,是四阶生灵依托“理解”功能,对主体自身好恶诉求的再判断,对自然发生一切的反诘,对实然的反诘,对“是”的反诘。它强调四阶主体之荣誉①大过一阶生灵(基因)之利益,②大过自然之本是。基因之利益全在存续,存续绑定生灵先天的好恶规定性(见延展律第三条),与四阶之荣誉有背。择四阶之荣誉,弃一阶之存续,是应然对实然“人类行为”部分的对抗。自然之本事在过往已成实然,在未来将成必然。四阶主体的应然,就是将未来的必然打碎成可然,并将外境构造契合于自身的好恶规定,是应然对实然“自然规律”部分的对抗,是马克思的“改造世界”,是四阶生灵对自然选择恒久压迫的启蒙革命。【详见长评....】 @2020-02-17 07:17:40 (展开)
0 有用 随若水 2022-11-23 21:13:54 上海
内容繁缛,前面对知觉的分类想象和观念部分还比较清楚,但对人性的分析杂糅在论情感和论道德,用辩论的方式分析,以假设和所谓的有限观察,在当下再读,真的没什么价值,不如读斯宾诺莎的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