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大甜甜~~ 2011-05-29 21:54:45

    从学科建设来说,这本小书就是一盒炸药包!

  • 7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2-11-12 23:26:45

    喜欢这种形式的深度思想碰撞,不过他们在8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似乎还很青涩,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是否还能够沿着三位前辈开拓的道路继续发展呢?

  • 5 路西法尔 2013-05-25 18:06:09

    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外,三人谈其他几点创新我都蛮欣赏的。然后看附录——凡是我欣赏的概念没有不遭批判的……orz有的时候,文学研究需要水磨功夫,有的时候则需要宏观把握,在八十年代这个转折时代后者更为重要,论者勿以粗疏弃之。

  • 8 椒苗子 2017-11-01 21:41:05

    今天读着黄子平老师说的那一段,居然被感动流泪了。 三人的杂谈,其中不少论述后来有人来做,比如民俗学,地域文化。 还有,做学问一定要多看第一手材料!

  • 6 dellizheng 2013-06-26 17:07:43

    之前上臧棣老师的现当代文学,期末作业之一是提出是个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题,我提了两个关于文学史断代分期的问题。现在厘清了“二十世纪中国”这一理论产生了来龙去脉,诸多疑惑多少有所释然。不可不分期,亦不能太执着于分期,宏观视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远距离的凝视和近距离的观察二者缺一不可。

  • 3 龙朱 2017-06-08 20:39:14

    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这本书的学术分量与三人交锋的思路逻辑,而是三人喟然一叹的文人感怀:曾经沧海难为水。这难免让我这个90后感觉到有文人的自伤自怜,故作呻吟之态,但也得牛犊不怕虎的说一句:你们的80年代已经过去,我们的20年代正要到来。哈哈哈哈哈哈哈

  • 1 小城鱼太郎 2015-03-19 21:10:55

    慢慢知道了那么多名字之后,本着看八卦的心态来的

  • 1 午言 2016-09-07 07:44:4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已经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大量使用,而1985年的这篇论文更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被考察。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打通之用,更是激活文学史研究本身。从割裂到重组,这个概念的功劳首屈一指。

  • 0 君迁子 2007-12-05 08:27:33

    這兩天,閑來沒事又讀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也許當代文學上到現在這個地步了,對於整個學術界也稍稍有所了解之後,重新來看這個“三人談”,感覺不再象去年那樣懵懂了。 在那個時代下,提出從文化角度看待文學,而跳出政治的約束,又在時間和空 間的兩個大尺子裏,是一個怎樣的激蕩。 也許,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這樣的研究,在當時,確是如此驚濤駭浪——學到當代文學,才知道,現代文學的往事。有些後悔去年黃子平教授來的講座沒有全部悉心聆聽,但依然佩服他們的卓見,雖説有些浮泛的,但畢竟視野開闊。突然閒心潮澎湃……上來

  • 0 佐为 2010-07-25 18:46:37

    如今读来当然文献意义更大了。在我看来,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就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么。前半部分2010年寒假读过,后半部分算是最后一个“暑假”看完。

  • 0 剑悬秋水 2007-11-22 23:32:26

    学术版的聊天记录

  • 0 树叶的叶 2011-03-16 20:58:54

    中国作家因哲学上的原因自杀的不多,这跟日本近代作家有很大差别。大概中国人自我平衡能力特别好,而且少做形而上的玄思。[我觉着是为生计奔波,没有时间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活着都成问题,谁会想死。]

  • 0 笨雅明 2011-05-07 02:49:05

    开启文学史写作的另一个格局。

  • 0 Wenqian Li 2009-10-14 16:18:10

    二十多年前的经典文献。

  • 0 秃笔头 2010-10-30 21:13:11

    跟日本汉学家的讨论更好玩~体现了不同的学术视野。PS:黄子平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0 小海绵 2010-06-23 21:41:07

    原来“二分法”由此起。早点读过也不至于在钱老师面前无知了..

  • 0 su 2009-05-03 12:33:06

    薄书却没耐心读╮(╯_╰)╭

  • 0 陶城小五 2009-08-13 15:52:30

    文化 漫谈 20世纪中国文学

  • 0 远树 2013-09-12 17:08:30

    有启发,可以试着考虑第一篇书评写些什么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