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大概是茅盾最矛盾最难以定位的小说。一开始觉得文笔实在幼稚,人物形象重复、单薄;但是渐渐发现主人公对于性、爱、新学、革命的模糊摇摆的认识,和作者欲言又止的暧昧里,有太多不甘伪装随流,不能轻易归类的东西。私人情感和民族大义间的龃龉,革命盲潮不能抹杀的个性,高尚的主义下难以启齿的私人动机,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学最难坦白的东西,而陈列如谴责小说般难堪,几乎让人不忍。现在看来辉煌的历史,在当下不过是少数人冲锋,大队人盲从的乱流,爱国的豪言壮语远没有一个女人那一点情欲来得深刻和真实。
“然而被迫出走到上海后,在革命者梁刚夫面前,以前倔强、果敢、自信的个人主义者变成了谦卑的小学生。......不过在小说中,急转的时代列车的呼啸声盖过了个人的低语与呼喊,迫切的宣传意图导致粗疏的艺术描写,使之沦为一条蹩脚的‘光明的尾巴’”。(丁帆《中国新文学史》上册) 小说中梅行素的转变或许有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因素,但确实过于生硬了。她的存在,仿佛是想借此证明那个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的时代一样。
茅盾笔下同质化女主的开始,接续了《蚀》三部曲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试图略加区别,但效果不见得很好。茅盾很喜欢写这类徘徊于正在激烈交锋的新旧文化之间的女子(尤其是都市女子),必须承认他有能力将这些人物写出个性(在单篇作品中),可一旦数量增加,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故事的结尾部分有一个突兀的转折,从之前的近于市民文学(言情)陡然接轨现实政治,并且以五卅运动作为高潮部分的历史背景,固然茅盾有良苦用心,也不免破坏了原著的整体性,整部长篇小说存在明显的裂痕。
密司梅在妥协和冲破之间摇摆不定,要说进步实在想得太多,做的又有些背道而驰,很能体会到动荡年代看似普通又受过一些教育开化的人们的苦恼,大潮裹挟之中到底游向何方呢?
关于理想主义的蠢法。人物非常讨人厌,使人想到现实中的某些人,所以大概是写出了很典型的一种人。心理写得极细腻,感觉茅盾也有一颗女文青的心。然而还是蠢吧。
【18-83】 2018.4.15 北京 回答娜拉出走后应该去哪里的问题。五四新女性梅女士走出家庭,逃离旧婚姻,又逃出旧庙似的新学校,逃出四川来到上海参与暴力革命的整段心路。写出五四人被解放之后却无出路可寻的哀缅状态,不过旧材料披新衣裳,对五四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如何新的出路的寻找——群众运动和暴力革命。茅盾语言上的疏离美感和清谲气氛营造相当出色,却也没能逃离“革命恋爱”的模式,虽然女性视角减淡了话语的革命感,但是以革命作出路转折突兀缺乏铺垫,奇怪的拖沓感。
实在不喜欢茅盾,读起来肉麻兮兮。用字矫揉。
小说本身不精彩,不过梅小姐的第三个恋人梁刚夫倒是很有看点的。这姑娘真有眼光~~
最近读的书里最有共鸣的一本 七八十年过去的 那么多个柳遇春还活着 那么多个黄夫人还活着 人生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茅盾小说的人物总有些“神经质”的感觉。其实这本不如《子夜》。
爷爷的旧书
我喜欢黄因明这个小姑娘,也许正是由于配角的设定,她才拥有主角没有的坚定与决绝。
二十多年前看的 记得那时还上演了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续剧 很有人生感
读这个纯属浪费我的生命
到底拖沓了些,时过境迁,没什么大意思
favourite
稍许颠覆《子夜》《林家铺子》又长又臭的风格,被茅盾自己都不认可的“革命+恋爱”模式小说呈现于此且有所超越。一篇未完成的残稿,说是要等到再见彩虹时继续写作,然而那位既有妖气又有迷人的魔力的女革命家最终和茅盾分道扬镳了。 梅行素是胡兰畦的原型,也是“暴君”秦德君的隐喻,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起,至五卅惨案戛然而止,无论是柳遇春 韦玉都配不上这位在运动中成长至革命家的女人。 比较有趣的是,茅盾也写出了,越爱一个人越觉自身卑微渺小配不上,这是遇到梁刚夫后梅行素的爱情,然而,革命家的心里这时候已经只有革命啦~ 比之爱情,当然是革命更重要;与其说喜欢这个人,不如说喜欢革命,喜欢和这个人一起革命~
不好看,未能卒读
茅盾超出预料的灵,喜欢不彻底的人物的人也许会喜欢这篇小说。
跟劳伦斯的《虹》同名 但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留待《子夜》(1933)去突破吧。
> 虹
35 有用 Asita 2015-07-11 22:54:11
大概是茅盾最矛盾最难以定位的小说。一开始觉得文笔实在幼稚,人物形象重复、单薄;但是渐渐发现主人公对于性、爱、新学、革命的模糊摇摆的认识,和作者欲言又止的暧昧里,有太多不甘伪装随流,不能轻易归类的东西。私人情感和民族大义间的龃龉,革命盲潮不能抹杀的个性,高尚的主义下难以启齿的私人动机,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学最难坦白的东西,而陈列如谴责小说般难堪,几乎让人不忍。现在看来辉煌的历史,在当下不过是少数人冲锋,大队人盲从的乱流,爱国的豪言壮语远没有一个女人那一点情欲来得深刻和真实。
7 有用 想縮進豆莢裡 2019-02-28 16:33:27
“然而被迫出走到上海后,在革命者梁刚夫面前,以前倔强、果敢、自信的个人主义者变成了谦卑的小学生。......不过在小说中,急转的时代列车的呼啸声盖过了个人的低语与呼喊,迫切的宣传意图导致粗疏的艺术描写,使之沦为一条蹩脚的‘光明的尾巴’”。(丁帆《中国新文学史》上册) 小说中梅行素的转变或许有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因素,但确实过于生硬了。她的存在,仿佛是想借此证明那个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的时代一样。
4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6-02-08 23:58:47
茅盾笔下同质化女主的开始,接续了《蚀》三部曲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试图略加区别,但效果不见得很好。茅盾很喜欢写这类徘徊于正在激烈交锋的新旧文化之间的女子(尤其是都市女子),必须承认他有能力将这些人物写出个性(在单篇作品中),可一旦数量增加,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故事的结尾部分有一个突兀的转折,从之前的近于市民文学(言情)陡然接轨现实政治,并且以五卅运动作为高潮部分的历史背景,固然茅盾有良苦用心,也不免破坏了原著的整体性,整部长篇小说存在明显的裂痕。
1 有用 西柚十点半 2020-07-29 17:08:49
密司梅在妥协和冲破之间摇摆不定,要说进步实在想得太多,做的又有些背道而驰,很能体会到动荡年代看似普通又受过一些教育开化的人们的苦恼,大潮裹挟之中到底游向何方呢?
5 有用 钟螺 2014-10-14 21:24:47
关于理想主义的蠢法。人物非常讨人厌,使人想到现实中的某些人,所以大概是写出了很典型的一种人。心理写得极细腻,感觉茅盾也有一颗女文青的心。然而还是蠢吧。
2 有用 熊天天 2018-04-15 18:26:53
【18-83】 2018.4.15 北京 回答娜拉出走后应该去哪里的问题。五四新女性梅女士走出家庭,逃离旧婚姻,又逃出旧庙似的新学校,逃出四川来到上海参与暴力革命的整段心路。写出五四人被解放之后却无出路可寻的哀缅状态,不过旧材料披新衣裳,对五四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如何新的出路的寻找——群众运动和暴力革命。茅盾语言上的疏离美感和清谲气氛营造相当出色,却也没能逃离“革命恋爱”的模式,虽然女性视角减淡了话语的革命感,但是以革命作出路转折突兀缺乏铺垫,奇怪的拖沓感。
1 有用 凉水 2014-08-18 22:22:26
实在不喜欢茅盾,读起来肉麻兮兮。用字矫揉。
0 有用 落音吹羽 2011-11-29 22:43:23
小说本身不精彩,不过梅小姐的第三个恋人梁刚夫倒是很有看点的。这姑娘真有眼光~~
0 有用 eggplant 2012-05-19 19:18:44
最近读的书里最有共鸣的一本 七八十年过去的 那么多个柳遇春还活着 那么多个黄夫人还活着 人生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0 有用 撄宁 2011-06-10 22:02:12
茅盾小说的人物总有些“神经质”的感觉。其实这本不如《子夜》。
1 有用 Aς 2010-01-31 17:01:35
爷爷的旧书
0 有用 Musetta 2011-10-24 20:22:15
我喜欢黄因明这个小姑娘,也许正是由于配角的设定,她才拥有主角没有的坚定与决绝。
0 有用 加西莫多 2015-03-31 20:26:44
二十多年前看的 记得那时还上演了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续剧 很有人生感
2 有用 patricia 2007-12-03 22:28:46
读这个纯属浪费我的生命
0 有用 宇宙风 2012-08-27 11:05:03
到底拖沓了些,时过境迁,没什么大意思
0 有用 蓝儿 2013-09-04 23:37:42
favourite
2 有用 縱我不往 2022-03-21 10:51:47
稍许颠覆《子夜》《林家铺子》又长又臭的风格,被茅盾自己都不认可的“革命+恋爱”模式小说呈现于此且有所超越。一篇未完成的残稿,说是要等到再见彩虹时继续写作,然而那位既有妖气又有迷人的魔力的女革命家最终和茅盾分道扬镳了。 梅行素是胡兰畦的原型,也是“暴君”秦德君的隐喻,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起,至五卅惨案戛然而止,无论是柳遇春 韦玉都配不上这位在运动中成长至革命家的女人。 比较有趣的是,茅盾也写出了,越爱一个人越觉自身卑微渺小配不上,这是遇到梁刚夫后梅行素的爱情,然而,革命家的心里这时候已经只有革命啦~ 比之爱情,当然是革命更重要;与其说喜欢这个人,不如说喜欢革命,喜欢和这个人一起革命~
0 有用 百里 2022-02-20 12:53:24
不好看,未能卒读
0 有用 春風吻上我的臉 2021-11-10 21:54:40
茅盾超出预料的灵,喜欢不彻底的人物的人也许会喜欢这篇小说。
1 有用 冬泳boy 2021-12-25 21:58:10
跟劳伦斯的《虹》同名 但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留待《子夜》(1933)去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