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立界线》的原文摘录
-
养育孩子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
界线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权界线”,它限定了这个人“所有权”的结束以及另一个人“所有权”的开始。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何在,就可以预想这个人能够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要求他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他需要知道可以从哪里开始,需要负什么责任,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如果他知道这个世界要求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能够学习活出这样的需求,并且把日子过得很好。
如果界线很清楚,孩子就会培养出如下几个特质:对自己是谁有清楚的认知。知道自己该负什么责任。有抉择的能力。
看完本章,您需要记住的道理是:1.为人父母不只是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2.养育孩子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培养会使其终生安全、稳固、丰富、快乐的品格;3.品格完全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不要低估你在培养孩子品格上所扮演的角色;4.孩子不是天生受规范的,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线内化为己有;5.父母具有三种主要的功能:监护、管理、资源。 (查看原文)
-
你为孩子定的目标,就是让他越来越明白,在情绪、态度、行为等界线上的失败,是他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会说是小妹妹“害我那样做”的小男孩,长大以后也会说同样的话。真正负责任的成人必须明白:“是我自己那样做的,我要负责任。”能够说这样的话,就有希望培养自制。
看完本章,您需要记住的道理是:1.缺乏界线导致“利己主义”;2.有爱心的人尊重别人的界线;3.“是我自己那样做的,我要负责任”;4.孩子需要被人要求采取主动的态度来行事,这是个重要的界线训练层面;5.“面对现实”,亲身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在现实世界所带来的后果。 (查看原文)
-
教导
界线的观念和原则既明确又清楚,不是模糊、神秘的想法,乃是建立在现实、情理的法则,以及日常生活上。因此,你可以直接教导界线,孩子也可以学会界线。你可以帮助孩子用话语说出感受,并把你的教导应用到新的情境上,等他们逐渐长大,再一步步将这些教导加以澄清和修正。
六岁到十一岁。这个阶段牵涉更多要努力的事情,除了家庭之外他们逐渐投注更多时间到外面的世界,如学校、活动、朋友等。界线的问题将围绕待在家里和去找同学玩两者时间上的平衡,还有家庭作业、学校的课业、目标的决定、时间和金钱的预算等事务。可以采用的后果包括约束他与朋友的关系、自由活动的时间以及在家里所享有的权利。
十二岁到十八岁。青少年时期是进入成年的最后阶段,牵涉的事务包括:对自我的认同有别于父母对他的认同、职业的倾向、性的成熟、对爱情的选择以及价值观等等。这也是应当开始“不以父母自居”的阶段——从“控制”转为“感化”孩子。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要在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远目标等这些问题上帮助他们,尽可能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没有做好的后果是什么(例如,会没有零用钱,或是失去学校奖学金的支持)。
在这个阶段要记住一件事:行为像三岁小孩的青少年,得不到成熟的青少年所能拥有的自由。是否能得到自由,在于他能否把该负的责任处理得很好。“自由”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传下来的礼物。
你如果不能接纳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就不是真正爱他。但这不是说,爱就是要失去你自己,而是使你更有自由、更有能力来做自己。
“忽视和爆发”的做法,会教导孩子该坚持任何想要的东西,让他学会十次里面有九次可以达到目的,只需要学习如何忍受唯一那次父母的失控即可。这可是极佳的胜算,你若知道哪个股票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功机会,肯定会急着去投资。所以若要避免教导孩子这种功课,就得早早做个面对者,这样做会帮助你的孩子准备好过合乎现实的生活,让他知道再努力尝试也不可能样样事... (查看原文)
-
正面的“因果律”给我们适度的能力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我们将才干和生命投资在好的方面上,他人的生活经验都教导我们,努力、勤奋和负责任必有好结果。负面的“因果律”让我们对坏事有本能的惧怕感,会健康地重视后果,并让我们继续生活在现实里,行事也朝好的方向。例如人际关系上失败的后果,使我们学会用建立良好关系的方式来爱人。
1.当孩子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比如痛苦、失去金钱等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2.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3.你的目标不是要控制孩子,让他们做你要他们做的事,而是给他们选择去做想做的事,并且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是非常痛苦的,使他们不想去做错事;4.父母需要对“让孩子受苦”这件事放轻松些;5.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得更好。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