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希腊人的Polis,不是“城市”之邦,而是公民的共同体。所以色诺芬在波斯的希腊雇佣军,一路远行,被称为“移动的城邦”。
色诺芬记录万名希腊雇佣军随小居鲁士叛乱(BC401-399)深入巴比伦攻击波斯王Artaxerxes,失败后希腊雇佣军在色诺芬带领下万里迢迢、拜托波斯追兵和沿途土著民族的侵袭,退回希腊海的历史。虽是雇佣军,但希腊兵呈现出自由精神;沿途极为艰险;军队靠掠夺和劫杀来谋生;当最终回到拜占庭-希腊海世界的时候,这支部队却成为了一只饥渴的、不受欢迎、让人恐怖的力量。此书常常被当做是西方优于东方的偏见之根据:区区一万零八百希腊雇佣军,深入王城,在使命失败后,仍能安全脱离,在偌大的波斯世界面对追兵、围堵和土著,如入无人之境之境,8000人生还。这一幕刺激了亚历山大大帝对波斯的征服。
"The Sea! The Sea!"
[丹:]相当有现代感。在希腊旅行途中读毕
万人军团在波斯腹地杀出一条归乡血路的经历确实惊心动魄,色诺芬的记述比他写的正史更有现场感,犹如新闻记者般保留了丰沛的民族志细节。万人团一边选举、表决,一边战斗,不愧“行进的民主”、“游动的共和”,可惜都是群内道德,同时一边烧杀抢掠,一边骚扰当地美少年,真是一帮变态的匪军。关于希腊佣军的宗教观念、地域和价值观的描述很有社会学质感。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开启了后世浩大的“东方学”乃至西方殖民主义文献传统的一部经典,自由、民主、公正、理性的西方vs奴性、帝制、暴虐、迷信的他者,而最后总是以英雄冒险归来作结。
如果从史学书写的角度来说,《长征记》很有意思,它处于希罗多德《历史》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中间地带,仍然有大量祭祀求神、征兆(鹰的飞行情况)与梦境叙事,这很接近于《历史》,但色诺芬又兼具修昔底德式的理性眼光,我们看到伯利克里那种一人从上往下的演讲辞变成了色诺芬与周围将士你来我往的说服,在居鲁士死后,色诺芬首先就是凭借语言与谋略出位的,后来甚至需要解释应付别人对他的控诉,所以,色诺芬彻底消解了英雄主义,再没有一个“神样”的人物统一希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怀疑(一开始怀疑的是居鲁士进军的目的,然后怀疑色诺芬的领军策略)、掠夺、死伤——这一点,甚至连凯撒也做不到,在《高卢战记》里,哪怕偷换成第三人称的回忆叙述,凯撒也始终没有逃离美化自我与战争的诱惑……书里提及的海豚片听起来很好吃啊……
1,色诺芬毫无疑问是长征的主角。但开篇却不以色诺芬为主角,而是置入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波斯小居鲁士收兵买马,雇佣希腊军队试图与其兄争夺王位。色诺芬缓缓叙事,讲述了由于敌人的欺诈,希腊人遭到损失。2,直到卷三,他才以第三人称作为主角出场:那个夜晚,他和别人一样痛苦。后来他终于堕入梦乡,却立刻惊醒。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写作笔法使人惊奇。3,他是受一个钻研修辞术的朋友普罗克西怒斯邀请才参加远征的。色诺芬后来表现出统兵才能,与《居鲁士的教育》中描述的大居鲁士相当接近。4,他对邪恶和残忍的事物经常隐而不谈,除非迫不得已才讲述出来,但尽量采用程度较浅的修辞,这倒符合他记住好事而非坏事的传统。5,这次远征由于他的修辞,显得是一场胜利,但实际是一场失败。
充满韵味的尾声
卡尔维诺认为色诺芬「精准」地写出了《长征记》,从地理上的角度说,或许是这样。但是「成功」又往往为胜利者所书写,我颇怀疑是书中对自我那一部分的描写,总是在关键之处「美图秀秀」了一下。战争使人堕落,野蛮才是力量,对于后来的亚历山大,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不喜欢暴君,也不喜欢英雄。
史料价值杠杠的,读完随意谈几点感受:1,虽然色诺芬口吐莲花,各种吹牛逼,但这场远征堪称灾难。金主小居鲁士上来就扑街了,几个头目也给王师包了饺子,然后老少爷们儿们被追杀被欺骗被利用,忍饥挨冻还内讧不断,能活着跑回老家就烧高香了。2,很多西方学者盛赞这支希腊雇佣军为“行进的民主”、“游动的共和”、“一幅行动在亚细亚中央的雅典缩影”,在我看来言过其实。这就是一伙儿唯利是图的强盗,一路烧杀劫掠,本质上同十字军东征无甚区别。3,以现代眼光打量两千四百年前之军事,难免会感到怪异甚至滑稽,比如后勤补给仰仗随军市场、军情再紧急也得先占卜问卦等等。不过细琢磨一下,好多东西古今并无差异,比如驭兵之道、诈敌之术等等。4,色诺芬不愧为雅典特师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嘴遁无敌,也真是鸡贼
当小说来看也不错~~《希腊精神》里讲了不少书都挠得人心里痒痒。第一次这样主动地到处读相关西方的东西。。。担心修昔底德的书太严肃会看不完,还想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和色诺芬的《会饮》。等等等等。还有就是,色诺芬还真是很能讲。。。呵呵 :-P
叙事手法和希,修相比差了一截;但是内容一样有趣。
不知为什么,读完后不太喜欢色诺芬,无疑他的机谋智巧常常让我想起另一个人,这一点在书的最末一卷里连色雷斯人都是毫不避忌类似之联想的。但他毕竟不是阿西比德,他不时显露的市侩气令他不具有后者那样夺目的理想主义光环,他也没有什么母邦等待他去保卫,这让他失却了如后者般宿命的悲剧色彩。
人名地名让我崩溃之外,相当精彩。
苏格拉底的两个弟子都太有才了!
牛人。汉译本序=《强词夺理100分》
初读乏味,再读悲戚
本书描写的波斯的腐朽,巨大地鼓舞了此后马其顿、希腊人的入侵。(柳永《望海潮》,《鹤林玉露》载:“金主亮闻歌,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多的两分给色诺分的口才打的,还有两分是给愿意替男娘死的勇士打的
全书7卷,从头到尾叙述了希腊远征军集结波斯后历时一年多的去与回的征程,也算是跌宕起伏了。初校所读,与中国古代那些战争描述想必,有几点印象深刻:1.几乎重大决策的占卜优先,公元前401年已经是中国战国中后期了,印象中占卜指导行军作战已经少了很多;2.希腊士兵对于作战意图和参与作战决策介入非常深,甚至xx战役死了那几个人也都有姓有名,可见那时希腊政体的从政风格,相较之下战国中后期我们动辄坑杀几万几十万这种,士兵作为个体始终只是被数字包含罢了;3.将帅的口才在此展露无疑(虽然多是色诺芬为主),而且看演讲内容少了很多比喻啥的,都是很具体的厉害分析,这点也不一样。全书要是能把哪些名字、地名和丈量单位熬过,也不失为一本很不错的军事小说了。
> 长征记
54 有用 久道 2011-10-31 19:55:22
希腊人的Polis,不是“城市”之邦,而是公民的共同体。所以色诺芬在波斯的希腊雇佣军,一路远行,被称为“移动的城邦”。
33 有用 江绪林 2015-02-02 13:03:20
色诺芬记录万名希腊雇佣军随小居鲁士叛乱(BC401-399)深入巴比伦攻击波斯王Artaxerxes,失败后希腊雇佣军在色诺芬带领下万里迢迢、拜托波斯追兵和沿途土著民族的侵袭,退回希腊海的历史。虽是雇佣军,但希腊兵呈现出自由精神;沿途极为艰险;军队靠掠夺和劫杀来谋生;当最终回到拜占庭-希腊海世界的时候,这支部队却成为了一只饥渴的、不受欢迎、让人恐怖的力量。此书常常被当做是西方优于东方的偏见之根据:区区一万零八百希腊雇佣军,深入王城,在使命失败后,仍能安全脱离,在偌大的波斯世界面对追兵、围堵和土著,如入无人之境之境,8000人生还。这一幕刺激了亚历山大大帝对波斯的征服。
20 有用 黑心橘 2013-03-15 20:49:11
"The Sea! The Sea!"
12 有用 阿尼姆 2014-09-21 02:58:34
[丹:]相当有现代感。在希腊旅行途中读毕
16 有用 风间隼 2018-07-19 00:51:42
万人军团在波斯腹地杀出一条归乡血路的经历确实惊心动魄,色诺芬的记述比他写的正史更有现场感,犹如新闻记者般保留了丰沛的民族志细节。万人团一边选举、表决,一边战斗,不愧“行进的民主”、“游动的共和”,可惜都是群内道德,同时一边烧杀抢掠,一边骚扰当地美少年,真是一帮变态的匪军。关于希腊佣军的宗教观念、地域和价值观的描述很有社会学质感。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开启了后世浩大的“东方学”乃至西方殖民主义文献传统的一部经典,自由、民主、公正、理性的西方vs奴性、帝制、暴虐、迷信的他者,而最后总是以英雄冒险归来作结。
9 有用 安提戈涅 2019-09-07 09:59:45
如果从史学书写的角度来说,《长征记》很有意思,它处于希罗多德《历史》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中间地带,仍然有大量祭祀求神、征兆(鹰的飞行情况)与梦境叙事,这很接近于《历史》,但色诺芬又兼具修昔底德式的理性眼光,我们看到伯利克里那种一人从上往下的演讲辞变成了色诺芬与周围将士你来我往的说服,在居鲁士死后,色诺芬首先就是凭借语言与谋略出位的,后来甚至需要解释应付别人对他的控诉,所以,色诺芬彻底消解了英雄主义,再没有一个“神样”的人物统一希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怀疑(一开始怀疑的是居鲁士进军的目的,然后怀疑色诺芬的领军策略)、掠夺、死伤——这一点,甚至连凯撒也做不到,在《高卢战记》里,哪怕偷换成第三人称的回忆叙述,凯撒也始终没有逃离美化自我与战争的诱惑……书里提及的海豚片听起来很好吃啊……
4 有用 金赫 2018-07-03 15:54:29
1,色诺芬毫无疑问是长征的主角。但开篇却不以色诺芬为主角,而是置入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波斯小居鲁士收兵买马,雇佣希腊军队试图与其兄争夺王位。色诺芬缓缓叙事,讲述了由于敌人的欺诈,希腊人遭到损失。2,直到卷三,他才以第三人称作为主角出场:那个夜晚,他和别人一样痛苦。后来他终于堕入梦乡,却立刻惊醒。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写作笔法使人惊奇。3,他是受一个钻研修辞术的朋友普罗克西怒斯邀请才参加远征的。色诺芬后来表现出统兵才能,与《居鲁士的教育》中描述的大居鲁士相当接近。4,他对邪恶和残忍的事物经常隐而不谈,除非迫不得已才讲述出来,但尽量采用程度较浅的修辞,这倒符合他记住好事而非坏事的传统。5,这次远征由于他的修辞,显得是一场胜利,但实际是一场失败。
3 有用 幻無蝶音 2010-11-15 13:00:39
充满韵味的尾声
2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7-12-02 11:48:12
卡尔维诺认为色诺芬「精准」地写出了《长征记》,从地理上的角度说,或许是这样。但是「成功」又往往为胜利者所书写,我颇怀疑是书中对自我那一部分的描写,总是在关键之处「美图秀秀」了一下。战争使人堕落,野蛮才是力量,对于后来的亚历山大,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不喜欢暴君,也不喜欢英雄。
7 有用 撒呓挣 2017-12-02 22:11:52
史料价值杠杠的,读完随意谈几点感受:1,虽然色诺芬口吐莲花,各种吹牛逼,但这场远征堪称灾难。金主小居鲁士上来就扑街了,几个头目也给王师包了饺子,然后老少爷们儿们被追杀被欺骗被利用,忍饥挨冻还内讧不断,能活着跑回老家就烧高香了。2,很多西方学者盛赞这支希腊雇佣军为“行进的民主”、“游动的共和”、“一幅行动在亚细亚中央的雅典缩影”,在我看来言过其实。这就是一伙儿唯利是图的强盗,一路烧杀劫掠,本质上同十字军东征无甚区别。3,以现代眼光打量两千四百年前之军事,难免会感到怪异甚至滑稽,比如后勤补给仰仗随军市场、军情再紧急也得先占卜问卦等等。不过细琢磨一下,好多东西古今并无差异,比如驭兵之道、诈敌之术等等。4,色诺芬不愧为雅典特师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嘴遁无敌,也真是鸡贼
1 有用 半隐 2007-12-18 20:47:47
当小说来看也不错~~《希腊精神》里讲了不少书都挠得人心里痒痒。第一次这样主动地到处读相关西方的东西。。。担心修昔底德的书太严肃会看不完,还想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和色诺芬的《会饮》。等等等等。还有就是,色诺芬还真是很能讲。。。呵呵 :-P
1 有用 ……啐!!! 2013-12-08 13:38:14
叙事手法和希,修相比差了一截;但是内容一样有趣。
2 有用 惠山老翁 2017-09-01 18:45:37
不知为什么,读完后不太喜欢色诺芬,无疑他的机谋智巧常常让我想起另一个人,这一点在书的最末一卷里连色雷斯人都是毫不避忌类似之联想的。但他毕竟不是阿西比德,他不时显露的市侩气令他不具有后者那样夺目的理想主义光环,他也没有什么母邦等待他去保卫,这让他失却了如后者般宿命的悲剧色彩。
4 有用 五色茶 2016-01-24 14:45:58
人名地名让我崩溃之外,相当精彩。
2 有用 Blade King 2008-11-28 09:53:05
苏格拉底的两个弟子都太有才了!
1 有用 两寸 2012-10-23 00:29:07
牛人。汉译本序=《强词夺理100分》
1 有用 Chillin 2012-12-15 00:13:04
初读乏味,再读悲戚
1 有用 王公子行行不行 2016-03-27 00:37:10
本书描写的波斯的腐朽,巨大地鼓舞了此后马其顿、希腊人的入侵。(柳永《望海潮》,《鹤林玉露》载:“金主亮闻歌,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1 有用 风抚百草 2024-03-20 17:52:05 四川
多的两分给色诺分的口才打的,还有两分是给愿意替男娘死的勇士打的
1 有用 刚度分配法则 2022-10-30 19:16:35 广东
全书7卷,从头到尾叙述了希腊远征军集结波斯后历时一年多的去与回的征程,也算是跌宕起伏了。初校所读,与中国古代那些战争描述想必,有几点印象深刻:1.几乎重大决策的占卜优先,公元前401年已经是中国战国中后期了,印象中占卜指导行军作战已经少了很多;2.希腊士兵对于作战意图和参与作战决策介入非常深,甚至xx战役死了那几个人也都有姓有名,可见那时希腊政体的从政风格,相较之下战国中后期我们动辄坑杀几万几十万这种,士兵作为个体始终只是被数字包含罢了;3.将帅的口才在此展露无疑(虽然多是色诺芬为主),而且看演讲内容少了很多比喻啥的,都是很具体的厉害分析,这点也不一样。全书要是能把哪些名字、地名和丈量单位熬过,也不失为一本很不错的军事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