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苏轼评传》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
作者简介 · · · · · ·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出版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其人和文学?(日译本)、《宋代文学通论》(合著)、《苏轼研究》、《苏轼选集》等著作。
朱刚,男,汉族,浙江绍兴人。1969年6月6日生,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为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副秘书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新宋学》执编。
目录 · · · · · ·
导言 产生巨人的时代
第一章 “吾生如寄耳”:家世与生平
第二章 究天人之际:苏轼的哲学
第三章 通古今之变:苏轼的史学
第四章 立朝大节:苏轼的政治态度
· · · · · · (更多)
导言 产生巨人的时代
第一章 “吾生如寄耳”:家世与生平
第二章 究天人之际:苏轼的哲学
第三章 通古今之变:苏轼的史学
第四章 立朝大节:苏轼的政治态度
第五章 文艺成就与美学思想
第六章 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
附录一 苏轼年表
附录二 人名索引
附录三 文献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P595 这样一首诗,曾经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的作者虽已死去很久,但诗却永生。因为生命犹如水逝,而逝水终在海,死去犹如月落,而落月不离天。 P442写景咏物诗。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使他几乎把居留过的每个地方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是这种处处皆是吾乡的感觉,使他在迁转、流离的生涯中还能不断体会生命寓居的快乐人世的快乐,而不愿乘风归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P427苏轼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之大在于,他不曾遁入佛老的出世之路,而寻求到了另一种入世的价值。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却以庙堂为价值指归,佛老思想在理论上是肥遁于庙堂之外的,却又走向出世。苏轼受佛老思想滋养而得以超越庙堂,但不由此从其出世,却仍保持了对人生、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他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到了真正足以栖居的大地。“大地”的意义就是:一种入世的、却不指向庙堂的价值所寄。具体来说,它包含了苏轼在黄州的所有行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参禅悟道以及对政治民瘼的依然关怀等)的价值;总体上说,则它承载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存境况,就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如寄”的生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个不卑屈于庙堂,又不离弃人世,安然若素,充满诗意地寓居于大地上的苏轼,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P428 传统思想的三教互补体系包含着一个“出庙堂即出世”的逻辑错误,但苏轼所寻求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刚好弥补了这个错误,对于后世文化人的生存模式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随摘 -
“实无负吏民”的苏轼,确实是在来自民间的各种帮助下,顶着来自官方的迫害,于十月二日安全到达惠州的。“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④,这个远滴蛮荒的“罪人”竟得到了惠州人民的欢迎。如果说,他在第一次贬谪时,对于神宗皇帝的赏识还抱着线希望的话,那么,这一次,所有支持着他的生存的力量,都是来自普天之下敬仰其人格、喜爱其オ华的一般士民。相应地,他的生存的意义也大有改变,此前基本是为了对皇帝负责,从现在起,他是为了这些人而生活了,这些人是一如既往地尊敬他的故吏、门生不避嫌疑、不远万里赶来求教、相伴的文人学士;给他以真正的人间温暖的邻里百姓;当然还有某些正直善良的地方官,以及不少方外之交一一与翻险不认人的昔日同僚相比,这些和尚、道士给了他真正的友谊。岭海时期的东坡居士,无论就其身份与生活状况,或就其精神依托、思想倾向与情感认同来说,都已从庙堂走向民间。他舍弃了端笏立朝的大臣形象,而在一般士民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苏东坡真正实践了他关于“水”的一种比喻:“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他已是如此地亲近着大地,在十月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七、四任知州54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苏轼评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苏轼评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苏轼评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大先生”苏东坡小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凡有国人处,必知苏东坡。 他和他的作品流传千年,在书中、歌里、电视电影……我们能想到的传播载体,大概都留有苏东坡的雪泥鸿爪。 这世上,有的人以才华闻名天下,有的人因品格标榜千秋,还有的人凭个人魅力倾倒众生。若是集才华、品格、魅力于一身... (展开)
在人的大地,吟啸徐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轼。闲散居士是他,文坛大家是他,不得志的大臣也是他。作为一个大家,他留下了颇多的诗文作品。与他同时代的人品评他的诗文和为人,后世的人又在此基础上,纷纷读他、悟他,这些汇成了一代又一代苏轼研究的资料。这本评传,便是王水照、朱刚两位老师... (展开)
略谈苏东坡与被他改写命运的三个儿子
> 更多书评 5篇
-
milkmug (Hi)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心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P595 这样一首诗,曾经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的作者虽已死去很久,但诗却永生。因为生命犹如水逝,而逝水终在海,死去犹如月落,而落月不离天。 P442写景咏物诗。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使他几乎把居留过的每个地方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是这种处处皆是吾乡的感觉,使他在迁转、流离的生涯中还能...2018-01-03 09:35:53 2人喜欢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心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P595 这样一首诗,曾经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的作者虽已死去很久,但诗却永生。因为生命犹如水逝,而逝水终在海,死去犹如月落,而落月不离天。 P442写景咏物诗。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使他几乎把居留过的每个地方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是这种处处皆是吾乡的感觉,使他在迁转、流离的生涯中还能不断体会生命寓居的快乐人世的快乐,而不愿乘风归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P427苏轼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之大在于,他不曾遁入佛老的出世之路,而寻求到了另一种入世的价值。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却以庙堂为价值指归,佛老思想在理论上是肥遁于庙堂之外的,却又走向出世。苏轼受佛老思想滋养而得以超越庙堂,但不由此从其出世,却仍保持了对人生、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他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到了真正足以栖居的大地。“大地”的意义就是:一种入世的、却不指向庙堂的价值所寄。具体来说,它包含了苏轼在黄州的所有行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参禅悟道以及对政治民瘼的依然关怀等)的价值;总体上说,则它承载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存境况,就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如寄”的生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个不卑屈于庙堂,又不离弃人世,安然若素,充满诗意地寓居于大地上的苏轼,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P428 传统思想的三教互补体系包含着一个“出庙堂即出世”的逻辑错误,但苏轼所寻求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刚好弥补了这个错误,对于后世文化人的生存模式的陶铸,对于国人生命灵性的启沃,是至深至巨的。 引自 全书随摘 回应 2018-01-03 09:35:53 -
有宋三百年间,眉州为中国贡献了不少文化名人。清嘉庆时编《眉州属志·凡例》云:“(宋)时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得其三;以史名者三,而眉得其一。”这里说的“以文名者六”,指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三苏是眉州眉山人;“以史名者三”,指《新唐书》、《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其中李焘是眉州丹棱人。留存之今的宋代重要文...
2019-03-24 13:15:15 1人喜欢
有宋三百年间,眉州为中国贡献了不少文化名人。清嘉庆时编《眉州属志·凡例》云:“(宋)时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得其三;以史名者三,而眉得其一。”这里说的“以文名者六”,指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三苏是眉州眉山人;“以史名者三”,指《新唐书》、《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其中李焘是眉州丹棱人。留存之今的宋代重要文献中,出自眉州人之手的甚多,如王称《东都事略》、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杜大理《名臣碑传琉琐集》、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杨汝明《成都文类》、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唐庚《唐子西集》、苏过《斜川集》等。这些著作,与田锡、三苏、李焘的著述加在一起,份量是十分厚重的,其中多为研治宋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必读之书。以故,南宋的陆游曾称眉州为“郁然千载诗书城”。 宋代眉州方志有家安国(苏轼好友)的《通义记》、孙汝听(曾为苏辙作《颍滨先生年表》)的《眉州古志》及张伯虞的《江乡志》,悉不存。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九是记眉州的,但此卷亦佚。惟祝穆《舆地纪胜》卷五十七保存了宋代眉州的一些地方史料,其引《通义志》(当即家安国书)云:“吾邦之胜,似乎洛阳。眉之通衢平直广衍,夹以槐柳,绿荫蓊然。”又引他文云:“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灯,诵声琅琅相闻。”我们从这几条材料,大约可以想像出宋代眉州的人文 景观。
回应 2019-03-24 13:15:15 -
宋朝本身也是由军阀建立的,但为了不再被别的军阀取代,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他们相继剿灭了许多割据政权,统一大下后,使用“杯酒释兵权”的巧计解去了武臣的兵柄;用庞大的禁军来养兵,收罗了社会上容易啸聚“作乱”的无业游民,并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派遣文臣带京官衔外出,取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并设置通判一职,来牵制和分掌地方官的权力;又任命发运使、转运使掌握各路的财政;在中...
2019-03-24 13:05:55 1人喜欢
宋朝本身也是由军阀建立的,但为了不再被别的军阀取代,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他们相继剿灭了许多割据政权,统一大下后,使用“杯酒释兵权”的巧计解去了武臣的兵柄;用庞大的禁军来养兵,收罗了社会上容易啸聚“作乱”的无业游民,并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派遣文臣带京官衔外出,取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并设置通判一职,来牵制和分掌地方官的权力;又任命发运使、转运使掌握各路的财政;在中央政府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完善科举制度,大量增加进土科录取名额,用来培养文官体系;定下“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的祖训,以鼓励士人来参与政治活动;还使文臣纂修《太平御览》等书,加强“尚文”的风气……这一系列措施,在宋代被称为“祖宗家法”,即太祖、太宗定下的老规矩。通过这个“祖宗家法”,政权、财权、兵权及意识形态都走向集中,君主独裁得以实现,使宋代成为中央集权政体完备成熟的时代,也即进入了其发展的后期阶段。 君主独裁的实现,标志着专制统治的高峰时期,专制的对立面—一民主的因素,便会在这个时候被孕育出来。因此,在欧洲,君主独裁的出现便预示着“近代”的到来,也正因此,内藤湖南把中国宋代集权政体的成熟认作“近世”的开端。但在中国,这个制度不像欧洲那样建立不久即走向崩溃,而是在宋代以后还维持了非常长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维持得如此长久呢?只能说,宋代建立的这个专制政体的成熟模式有着制衡矛盾的张力,即把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必然产生的对立面一一民主的因素,长久地妥善安置在体制的内部。所以,我们还试图研究“祖宗家法”如何能够在完善独裁政体的同时,统一着民主的因素于其内部。这民主的因素,尽管仍被统一在集权体制之内,没有能力突破它而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但毕竟是一种指向着“近代”的因素。 所谓民主,其实现的方式无非是参政权的开放、分权、政党诸端。在宋代的政治结构中,有一系列出于集权目的的制度,却奇妙地包涵了指向这些方式的因素。 首先是源于科举取士的文官制度,用它来取代法定世袭的贵族特权制度(宋代虽然仍有荫子制度,但荫官级别很低,只享有照顾的待遇,不能继承权力,除非他自己有能耐爬上同父辈一样高的官位。不过,由于教育和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宋代数世显宦的家庭还是不少的,但制度上没有给予世袭权。),本是为了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上,但它却使社会等级中君与民之间的那些等级变得灵活,理论上不承认有与生俱来的特权阶层,这就基本上向全体士民开放了参政机会。虽然参政等于是为皇帝效劳,但原则上国家的利益高于皇帝个人,故文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权开放的因素,值得充分估计。这里引证两个数字以资说明。一是科举取士的数目,据统计,北宋一代开科69次,共取正奏名进士19281人,诸科16331人,合计35612人,如算入特奏名及史料缺载的,则总数约为61000人,平均每年约360人。(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卷。)这不仅比唐代每次取士二三十人相差悬殊,而且也为元明清所不及,可谓空前绝后。并且,由于在考试制度上实施了封弥、糊名、誉录等杜绝作弊的办法,使科举取士尽可能地成为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让那些没有请托之路的孤寒之士凭才华和努力得以人仕。二是布衣人仕的人数比例,据统计,从《宋史》有传的1533人的材料来看,两宋以布衣人仕者占55.12%,比例相当高。若从臣僚中最高的宰辅大臣来看,唐代仅崔氏就有28人入相,占唐代宰相总数的1/15,说明世族仍保持着相当的政治势力,而宋代宰辅中,除吕夷简、韩琦等少数家族多产相才者外,非名公巨卿子弟占了很大的比重,像赵普、寇准、范仲 淹、王安石等名相,均出身寒素或低级品官之家,苏轼的家世也并不十分显赫,但他却是一位重要的大臣,其弟苏辙更进入了宰执的行列。 其次,宋代为了实现君主独裁,采取了限制和分割相权的制度,不但令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涉,而且就在中书内,亦采用唐代群相制的办法,任命几个官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是俗称的“宰相”,轮流值日(独相的情形很少见),更换频繁,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掌事权。这当然不能完全取消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但确实令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不过,国家机器的实际运转毕竟要由政府来操作,对相权的分割同时也造成了权力的分散,使得宋代的政府颇像一个由几位大臣轮流主持的内阁。另外,台谏和学士院都有议事权,起草诏制的中书舍人和颁布诏制的给事中也有封驳的权力,而宋代任这些职务的官员经常把这种权力运用来争取政治的民主化,甚至不惜得罪皇帝、宰相。这样,只要做皇帝的不是一意孤行的人,则分割相权颇有民主效果。与此相应的是,宋人的议论也经常借推尊皇权来争取政治民主,表面是在赞美独裁,实际的意图却在摧垮事权的集中,以保障各人的议事权,这是我们在阅读宋人的文字时应当时刻注意的。 第三,宋代文官体系的成熟,使得官员任用方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即以离朝外任的办法来处置持不同政见者。只要没得“罪”,政见不同的官员得以原来的品衔出任地方官,并且也不影响他在品衔上的晋升,因为考核其绩效的标准相对于朝廷一时的政策有着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出朝的官员仍保留参政的资格,等待中央情势有变,他立即可以回朝施政。这个不成文的制度,促成了宋代政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党争”现象,并且使“党”建立在一定的政见的基础上,使它颇具近代政党之萌芽的色彩。北宋“党争”中的各党领袖如吕夷简与范仲淹,王安石与司马光,各为政见相争,却并不影响私交。在理论上,他们有的公然亮明了“君子有党”的正当和必要,这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某种开创性,也有启迪未来的意义。
回应 2019-03-24 13:05:55
-
宋朝本身也是由军阀建立的,但为了不再被别的军阀取代,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他们相继剿灭了许多割据政权,统一大下后,使用“杯酒释兵权”的巧计解去了武臣的兵柄;用庞大的禁军来养兵,收罗了社会上容易啸聚“作乱”的无业游民,并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派遣文臣带京官衔外出,取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并设置通判一职,来牵制和分掌地方官的权力;又任命发运使、转运使掌握各路的财政;在中...
2019-03-24 13:05:55 1人喜欢
宋朝本身也是由军阀建立的,但为了不再被别的军阀取代,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他们相继剿灭了许多割据政权,统一大下后,使用“杯酒释兵权”的巧计解去了武臣的兵柄;用庞大的禁军来养兵,收罗了社会上容易啸聚“作乱”的无业游民,并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派遣文臣带京官衔外出,取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并设置通判一职,来牵制和分掌地方官的权力;又任命发运使、转运使掌握各路的财政;在中央政府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完善科举制度,大量增加进土科录取名额,用来培养文官体系;定下“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的祖训,以鼓励士人来参与政治活动;还使文臣纂修《太平御览》等书,加强“尚文”的风气……这一系列措施,在宋代被称为“祖宗家法”,即太祖、太宗定下的老规矩。通过这个“祖宗家法”,政权、财权、兵权及意识形态都走向集中,君主独裁得以实现,使宋代成为中央集权政体完备成熟的时代,也即进入了其发展的后期阶段。 君主独裁的实现,标志着专制统治的高峰时期,专制的对立面—一民主的因素,便会在这个时候被孕育出来。因此,在欧洲,君主独裁的出现便预示着“近代”的到来,也正因此,内藤湖南把中国宋代集权政体的成熟认作“近世”的开端。但在中国,这个制度不像欧洲那样建立不久即走向崩溃,而是在宋代以后还维持了非常长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维持得如此长久呢?只能说,宋代建立的这个专制政体的成熟模式有着制衡矛盾的张力,即把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必然产生的对立面一一民主的因素,长久地妥善安置在体制的内部。所以,我们还试图研究“祖宗家法”如何能够在完善独裁政体的同时,统一着民主的因素于其内部。这民主的因素,尽管仍被统一在集权体制之内,没有能力突破它而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但毕竟是一种指向着“近代”的因素。 所谓民主,其实现的方式无非是参政权的开放、分权、政党诸端。在宋代的政治结构中,有一系列出于集权目的的制度,却奇妙地包涵了指向这些方式的因素。 首先是源于科举取士的文官制度,用它来取代法定世袭的贵族特权制度(宋代虽然仍有荫子制度,但荫官级别很低,只享有照顾的待遇,不能继承权力,除非他自己有能耐爬上同父辈一样高的官位。不过,由于教育和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宋代数世显宦的家庭还是不少的,但制度上没有给予世袭权。),本是为了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上,但它却使社会等级中君与民之间的那些等级变得灵活,理论上不承认有与生俱来的特权阶层,这就基本上向全体士民开放了参政机会。虽然参政等于是为皇帝效劳,但原则上国家的利益高于皇帝个人,故文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权开放的因素,值得充分估计。这里引证两个数字以资说明。一是科举取士的数目,据统计,北宋一代开科69次,共取正奏名进士19281人,诸科16331人,合计35612人,如算入特奏名及史料缺载的,则总数约为61000人,平均每年约360人。(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卷。)这不仅比唐代每次取士二三十人相差悬殊,而且也为元明清所不及,可谓空前绝后。并且,由于在考试制度上实施了封弥、糊名、誉录等杜绝作弊的办法,使科举取士尽可能地成为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让那些没有请托之路的孤寒之士凭才华和努力得以人仕。二是布衣人仕的人数比例,据统计,从《宋史》有传的1533人的材料来看,两宋以布衣人仕者占55.12%,比例相当高。若从臣僚中最高的宰辅大臣来看,唐代仅崔氏就有28人入相,占唐代宰相总数的1/15,说明世族仍保持着相当的政治势力,而宋代宰辅中,除吕夷简、韩琦等少数家族多产相才者外,非名公巨卿子弟占了很大的比重,像赵普、寇准、范仲 淹、王安石等名相,均出身寒素或低级品官之家,苏轼的家世也并不十分显赫,但他却是一位重要的大臣,其弟苏辙更进入了宰执的行列。 其次,宋代为了实现君主独裁,采取了限制和分割相权的制度,不但令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涉,而且就在中书内,亦采用唐代群相制的办法,任命几个官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是俗称的“宰相”,轮流值日(独相的情形很少见),更换频繁,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掌事权。这当然不能完全取消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但确实令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不过,国家机器的实际运转毕竟要由政府来操作,对相权的分割同时也造成了权力的分散,使得宋代的政府颇像一个由几位大臣轮流主持的内阁。另外,台谏和学士院都有议事权,起草诏制的中书舍人和颁布诏制的给事中也有封驳的权力,而宋代任这些职务的官员经常把这种权力运用来争取政治的民主化,甚至不惜得罪皇帝、宰相。这样,只要做皇帝的不是一意孤行的人,则分割相权颇有民主效果。与此相应的是,宋人的议论也经常借推尊皇权来争取政治民主,表面是在赞美独裁,实际的意图却在摧垮事权的集中,以保障各人的议事权,这是我们在阅读宋人的文字时应当时刻注意的。 第三,宋代文官体系的成熟,使得官员任用方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即以离朝外任的办法来处置持不同政见者。只要没得“罪”,政见不同的官员得以原来的品衔出任地方官,并且也不影响他在品衔上的晋升,因为考核其绩效的标准相对于朝廷一时的政策有着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出朝的官员仍保留参政的资格,等待中央情势有变,他立即可以回朝施政。这个不成文的制度,促成了宋代政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党争”现象,并且使“党”建立在一定的政见的基础上,使它颇具近代政党之萌芽的色彩。北宋“党争”中的各党领袖如吕夷简与范仲淹,王安石与司马光,各为政见相争,却并不影响私交。在理论上,他们有的公然亮明了“君子有党”的正当和必要,这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某种开创性,也有启迪未来的意义。
回应 2019-03-24 13:05:55 -
有宋三百年间,眉州为中国贡献了不少文化名人。清嘉庆时编《眉州属志·凡例》云:“(宋)时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得其三;以史名者三,而眉得其一。”这里说的“以文名者六”,指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三苏是眉州眉山人;“以史名者三”,指《新唐书》、《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其中李焘是眉州丹棱人。留存之今的宋代重要文...
2019-03-24 13:15:15 1人喜欢
有宋三百年间,眉州为中国贡献了不少文化名人。清嘉庆时编《眉州属志·凡例》云:“(宋)时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得其三;以史名者三,而眉得其一。”这里说的“以文名者六”,指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三苏是眉州眉山人;“以史名者三”,指《新唐书》、《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其中李焘是眉州丹棱人。留存之今的宋代重要文献中,出自眉州人之手的甚多,如王称《东都事略》、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杜大理《名臣碑传琉琐集》、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杨汝明《成都文类》、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唐庚《唐子西集》、苏过《斜川集》等。这些著作,与田锡、三苏、李焘的著述加在一起,份量是十分厚重的,其中多为研治宋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必读之书。以故,南宋的陆游曾称眉州为“郁然千载诗书城”。 宋代眉州方志有家安国(苏轼好友)的《通义记》、孙汝听(曾为苏辙作《颍滨先生年表》)的《眉州古志》及张伯虞的《江乡志》,悉不存。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九是记眉州的,但此卷亦佚。惟祝穆《舆地纪胜》卷五十七保存了宋代眉州的一些地方史料,其引《通义志》(当即家安国书)云:“吾邦之胜,似乎洛阳。眉之通衢平直广衍,夹以槐柳,绿荫蓊然。”又引他文云:“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灯,诵声琅琅相闻。”我们从这几条材料,大约可以想像出宋代眉州的人文 景观。
回应 2019-03-24 13:15:1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9.3分 119人读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彼岸)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有关苏轼的书籍 (xiaomi)
- 宜春圖書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eien99)
- 古典诗学经典(2)【欧美为主】 (那颗晴空)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苏轼评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国境以南 2017-06-10 17:58:59
朱刚老师,考试抬一手,很急很关键
3 有用 停云。 2015-02-13 15:31:07
这本书的内容在很多相关论文中被全部抄袭 哦不引用 很多.....
1 有用 辛夷子 2010-01-15 21:12:20
就是太厚了……
6 有用 卓嵁明 2020-12-25 18:01:58
文笔极好,理论深度也够,读得酣畅。文艺美学“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人生观“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心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都很有意趣;人生识字忧患始,休言万事转头空。
9 有用 绝版_小伙队 2012-11-09 16:52:32
第一章写得太感人!虽然哲学和史学篇已经处于看不懂的状态。。难怪每次上课提到一个陌生人名朱刚就能把他祖上祖下几代人名写个遍,这是要看多少资料才有的成果啊!以后上课好好听宋人吵架段子!
0 有用 好乐无荒 2022-05-06 22:15:08
看青年苏轼的成长经验无比感动。苏家人皆有种暖洋洋的善意与才情。人生何求!读苏辙和苏轼之往来泪矣。
0 有用 蓝楹 2022-04-10 20:02:08
家学鲜活感人。哲学、史学等匆匆而过。年表简洁明了。
0 有用 扶风 2022-04-08 20:08:41
本来抱着很功利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没读几页就彻底被折服了。作者学力精深,不同领域的材料和论证都能信手拈来,而全书又包含着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诚挚热切的敬意和喜爱,因而词句颇值得咀嚼,很多地方文采斐然。结尾一段话非常触动我:“它的作者虽已死去很久,但诗却永生。因为生命犹如水逝,而逝水终在海;死去犹如月落,而落月不离天。”
0 有用 如鸿踏雪 2022-04-08 17:18:28
当年真的是。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买到的书。苏轼的传记作品读了一圈。还是最喜欢这个
0 有用 wind 2022-03-23 14:55:47
是本很严肃的学术书籍,看第一部分津津有味,我是结合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的,这本的生平介绍部分更有章法逻辑,篇幅也要短得多,第二部分开始的哲学、史学、政治态度等估计非学术人士很难耐心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