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本书在分析这个“天崩地坼”的大变动时代以及方氏本人坎坷经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三教归《易》的易禅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还对方氏考据学与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对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析,是一部全面、系统评价方以智的著作。
学术太浓
给方以智这类通才作传往往出力不讨好,尤其是佛学分析一块,作者明显捉襟见肘。书中充斥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见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忸怩。但通读后,方以智生平、为学要旨以及身后影响大致可勾画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做了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尤其是介绍中日学界对方以智研究,对初入门径者按图索骥有一定帮助,不过也要注意都是二十年前的综述。方以智才情与气节过人,因其才情,生... 给方以智这类通才作传往往出力不讨好,尤其是佛学分析一块,作者明显捉襟见肘。书中充斥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见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忸怩。但通读后,方以智生平、为学要旨以及身后影响大致可勾画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做了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尤其是介绍中日学界对方以智研究,对初入门径者按图索骥有一定帮助,不过也要注意都是二十年前的综述。方以智才情与气节过人,因其才情,生时显赫,逃禅而不离世;因其气节,入清以后,著作湮没不传。梁启超看重方氏考据之功,新世纪以来庞朴等学者重其哲学思想,并衍为“一分为三”论。按评传,方氏少时雅好诗文,血气奋发,日虑经世;少长入世,究心通几质测之学,格物穷理,兼采西学;中年以后,世道崩坏,力不能逮,逃禅守节,为学玄远,炮烹三教,归心易学。 (展开)
赞页内配图
第一个问题:犯了很多中文学术史写作的通病,大段援引原文只用白话复述一遍就权当是述评了。第二个问题:说是评传,看不出作者除了转述翻译以外有任何的入骨分析。学术史不是复述别人的思想,现今还在啃梁启超、侯外庐遗产的该醒醒了。
> 更多短评 4 条
> 更多书评 1篇
> 3人在读
> 23人读过
> 25人想读
订阅关于方以智评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eien99 2015-02-14 11:42:14
学术太浓
1 有用 这不是一个橙子 2020-08-02 20:42:45
给方以智这类通才作传往往出力不讨好,尤其是佛学分析一块,作者明显捉襟见肘。书中充斥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见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忸怩。但通读后,方以智生平、为学要旨以及身后影响大致可勾画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做了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尤其是介绍中日学界对方以智研究,对初入门径者按图索骥有一定帮助,不过也要注意都是二十年前的综述。方以智才情与气节过人,因其才情,生... 给方以智这类通才作传往往出力不讨好,尤其是佛学分析一块,作者明显捉襟见肘。书中充斥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见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忸怩。但通读后,方以智生平、为学要旨以及身后影响大致可勾画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做了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尤其是介绍中日学界对方以智研究,对初入门径者按图索骥有一定帮助,不过也要注意都是二十年前的综述。方以智才情与气节过人,因其才情,生时显赫,逃禅而不离世;因其气节,入清以后,著作湮没不传。梁启超看重方氏考据之功,新世纪以来庞朴等学者重其哲学思想,并衍为“一分为三”论。按评传,方氏少时雅好诗文,血气奋发,日虑经世;少长入世,究心通几质测之学,格物穷理,兼采西学;中年以后,世道崩坏,力不能逮,逃禅守节,为学玄远,炮烹三教,归心易学。 (展开)
0 有用 🌱🌳🎄 2018-08-02 22:33:47
赞页内配图
0 有用 Мишка 2020-07-28 22:40:56
第一个问题:犯了很多中文学术史写作的通病,大段援引原文只用白话复述一遍就权当是述评了。第二个问题:说是评传,看不出作者除了转述翻译以外有任何的入骨分析。学术史不是复述别人的思想,现今还在啃梁启超、侯外庐遗产的该醒醒了。
1 有用 这不是一个橙子 2020-08-02 20:42:45
给方以智这类通才作传往往出力不讨好,尤其是佛学分析一块,作者明显捉襟见肘。书中充斥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见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忸怩。但通读后,方以智生平、为学要旨以及身后影响大致可勾画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做了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尤其是介绍中日学界对方以智研究,对初入门径者按图索骥有一定帮助,不过也要注意都是二十年前的综述。方以智才情与气节过人,因其才情,生... 给方以智这类通才作传往往出力不讨好,尤其是佛学分析一块,作者明显捉襟见肘。书中充斥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萌芽”等话语见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忸怩。但通读后,方以智生平、为学要旨以及身后影响大致可勾画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做了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尤其是介绍中日学界对方以智研究,对初入门径者按图索骥有一定帮助,不过也要注意都是二十年前的综述。方以智才情与气节过人,因其才情,生时显赫,逃禅而不离世;因其气节,入清以后,著作湮没不传。梁启超看重方氏考据之功,新世纪以来庞朴等学者重其哲学思想,并衍为“一分为三”论。按评传,方氏少时雅好诗文,血气奋发,日虑经世;少长入世,究心通几质测之学,格物穷理,兼采西学;中年以后,世道崩坏,力不能逮,逃禅守节,为学玄远,炮烹三教,归心易学。 (展开)
0 有用 Мишка 2020-07-28 22:40:56
第一个问题:犯了很多中文学术史写作的通病,大段援引原文只用白话复述一遍就权当是述评了。第二个问题:说是评传,看不出作者除了转述翻译以外有任何的入骨分析。学术史不是复述别人的思想,现今还在啃梁启超、侯外庐遗产的该醒醒了。
0 有用 🌱🌳🎄 2018-08-02 22:33:47
赞页内配图
0 有用 eien99 2015-02-14 11:42:14
学术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