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有屠格涅夫的两部代表作。
《前夜》的主人公是热情、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叶连娜,她爱上了一个以解放自己祖国为已任的保加利亚青年。她不管你母反对,嫁给了他。她决心为解放保加利而献身。虽然她的丈夫在他们回保加利亚的路上病故,她忠于自己的信仰,一个人出发到保加利亚去了。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他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但否定艺术,诗歌和人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爱情,可是他违背了自己的信念,真心实意爱上了贵族妇女奥金佐娃。他企图克制自己浪漫倾向,用心一切力量压制自身的天性而未能成功。他向奥金佐娃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遭到了她的拒绝。巴扎罗夫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带着未遂之志,憾恨地离开了人世。
目录 · · · · · ·
前夜
父与子
父与子
喜欢读"前夜/父与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前夜/父与子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前夜/父与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承载信念力量的《父与子》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艾 泽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4)是位卓越的、才气横溢的艺术大师。他描绘了无比广阔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种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灵。他以自己的艺术珍品发展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屠格涅夫出生于一...
(展开)

成长就是要不断地肯定,否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疯狂地爱上了屠格涅夫 说到他不得不说说他的北京,1950s正是他多产的时代,这个时候也正是俄国农奴制遭遇首次危机的时期。 经济不景气,自然精神世界也混乱。 屠格涅夫笔下的人物也是如此,要么消极厌世,四处流浪,要么愤世嫉俗,怀疑一切,但在这背后,最最美好的还是父... (展开)
联结与分离――读屠格涅夫《父与子》
一家有兄弟姐妹几个,有做官的,有经商的,也有教书的,他们的气质风度自是不同,但你还是能从一双深邃的眼睛、一个傲然的驼峰鼻,或一幅尖利的噪音里发现血脉的联系。近两年来,陆续读了几部俄国小说。总体来讲,无论是托尔斯泰、莱蒙托夫,还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米哈伊...
(展开)
> 更多书评 3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7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8.1分 930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8.4分 67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7.9分 425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7.9分 18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线上活动 - 后劲儿最大的一本书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 初恋 (Mumu)
- 异常人声 (白平)
- 记录我的译林平装年代 (吴大猫)
- 我的书单-1 (草田一麦)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前夜/父与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换个名字 2014-04-03 23:26:25
多好的故事,多好的描写!
0 有用 朱笋笋 2012-06-17 20:37:39
前夜三星,父与子四星
0 有用 昼寝 2012-10-02 20:09:59
俄国人名太难记了。
0 有用 也不 2019-02-21 18:35:16
《父与子》 *****
0 有用 Zzz 2020-05-01 06:53:31
前夜还可以,父与子索然无味,我是拿来当史料读的...
0 有用 Zzz 2020-05-01 06:53:31
前夜还可以,父与子索然无味,我是拿来当史料读的...
0 有用 也不 2019-02-21 18:35:16
《父与子》 *****
0 有用 小悬子 2018-08-15 08:35:17
2018.08.02 ~ 2018.08.14 我似乎看不出那些深刻的东西,对俄国历史的了解太贫乏了……好像就是当言情小说看的。
0 有用 Cainzte. 2018-01-06 16:17:22
革命前夜。
0 有用 云清岚 2017-05-29 11:29:38
英沙罗夫坚持本民族的解放,去往保加利亚同时拐跑叶琳娜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干干革命,再干干妹子,两不误。但是叶琳娜在英沙罗夫死后把自己完全当成了保加利亚人,只回了父母一封信,并没有回到故乡,则显得很不符合人性。巴扎罗夫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言行不一的人,他自己指责帕维尔只会空谈贵族只“原则”,却做在这里啥也不干。他自己在遇到奥金佐娃后压抑不住浪漫主义的情怀,也是否定了自己虚无主义者的“原则”。因此压抑人性... 英沙罗夫坚持本民族的解放,去往保加利亚同时拐跑叶琳娜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干干革命,再干干妹子,两不误。但是叶琳娜在英沙罗夫死后把自己完全当成了保加利亚人,只回了父母一封信,并没有回到故乡,则显得很不符合人性。巴扎罗夫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言行不一的人,他自己指责帕维尔只会空谈贵族只“原则”,却做在这里啥也不干。他自己在遇到奥金佐娃后压抑不住浪漫主义的情怀,也是否定了自己虚无主义者的“原则”。因此压抑人性的原则和主义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