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短评

热门
  • 7 大甜甜~~ 2014-12-20 10:04:07

    有些年头的教材了,但是条理的清晰程度远胜后来的不少同类,而且很多地方一看就是从一手文献里淘来的真金。泰勒课程原理事实上是树起了一个很大的靶子,后来提出的“理解课程”等理念都是针对这个靶子打出来的。一定要从这个维度才能理解后来的施瓦布等许多课程论专家。赫尔巴特也是如此。而且,从转引的材料和我自己的观感来看,裴斯泰洛齐在日本非常受欢迎,这让我颇诧异,个中原因还需要细究。

  • 1 解意 2016-11-24 22:01:09

    找书时大眼一扫只看到钟启泉就借了,谁知道是他的学生张华写的。然后这本的问题还是编的没什么逻辑,碎片化严重,好多问题都没讲清楚就过去了,但我竟然看完了……因为我就想看看他要如何首尾……

  • 0 沫沫 2009-04-08 12:23:36

    算是翻过了

  • 1 阿鲁阿巴特 2022-01-22 19:30:04

    为什么有人能写出这样的书啊嘤嘤嘤

  • 0 olong🐑 2022-12-30 22:12:52 上海

    好像不是这个版本

  • 3 F 2014-10-24 00:38:51

    尽然写着写着字数就过限了,截图分享

  • 0 一西 2020-01-26 20:23:16

    为写作业而看的书,草草翻了一遍。大致了解课程与教学论讲了些什么,将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阐释。其中各家之言,理论发展一时半会理不太清楚,但是看到平时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性的做法大致符合趋势的,也确信很多改革或尝试是需要保守性地反复试错与改进的。

  • 1 圆缺 2017-07-23 21:49:00

    高水平之作!

  • 1 Ndy 2019-04-08 18:02:57

    教育333很多东西和它一致,读研结束回过头看还有新见解。

  • 0 一一 2021-05-30 17:28:03

    怕考研失败…

  • 0 君子求诸己 2021-07-24 21:39:09

    学习历史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未来。 学生时代对于课改的记忆是刚上高中那会政治老师突然就只上半节课,说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至少20分钟时间学生自由讨论; 刚毕业那会对于课改的记忆是在金海学校职业idol陈老师的课上,全班学生把前后两个黑板写满,前来观摩学习的老师都得靠窗站教室才能容得下学生的活动,师生与学生间相互质疑和碰撞的声音需要话筒搭配音响才能hold住; 考研的时候对于课改的印象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也是逐字逐段的记忆文段; 正式成为教师后课改是开始真正践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开始不那么害怕同事听课,甚至主动邀请领座同事常来指导,期待收到不同学生疑惑和建议。 虽然我国已经是进行第八次课改,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仍然需要更注重人的主体价值的课程,期待越来越多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课程的早日推广。

  • 0 Z记酒酿铺子 2022-04-12 19:48:54

    22-06 以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路谋篇布局,作为一本教材,既能普及知识,又有一定的深度,难度适宜,繁简得当,有一点哲学和社会学的功底看会非常顺畅。还会再读。

  • 0 2020-04-17 22:21:38

    读起来感觉难难的,读完还挺有成就感。对于一些教育方便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0 透特乙醚 2010-07-08 15:55:11

    终于不用再看这个啦,哈哈哈

  • 0 eagertoknow 2006-01-19 12:03:02

    比较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国内教材之一。

  • 0 Shuager. 2018-11-22 22:38:02

    哼( ´◔ ‸◔')

  • 0 Pasué 2012-06-02 21:48:36

    比裴娣娜的简洁直观。推荐。

  • 0 和光同尘 2019-01-12 18:05:39

    融课程与教学于一炉~

  • 1 樱桃小圆子 2020-02-27 22:37:45

    粗略的看完了一遍,还有最后一章笔记没记。

  • 0 芒果糯米糍 2020-07-30 09:45:03

    内容太多了,一时消化不过来。 类似各家观点的整合,待我缓缓…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