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入门式的导论集合。每个概念都有丰富的阐释空间,而讨论和修正永远不能停止。某些站在当下发言的共时性概念,在成书十几年后早就变得天翻地覆,此时再看书上的描述,如同刻舟求剑里丢在河底早已生锈的宝剑。比如“网络文学”这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进行时概念,几乎是没法定义的。当时网络文学“尚以短制为主,少见长篇”,现在还有几部著名的网络小说体量不以百万字为单位计数?所以南帆才在序言里说,这本书的阐释一定程度上可以纳入福柯所说的“知识考古学”:对每个概念追根溯源,力图用历时性眼光探讨众多文学概念的谱系。编写完成后,这本书也成为一个属于文学的历史坐标。
不错不错,有点知识考古学的意思。可惜99个太少了,要是990个词就更好了。
很细致的概念演化,国内不可多得的仔细之作
虽是单兵操练,却能在集体汇演中保持队列整齐。作为“复杂的历史脉络的聚合之处”,这99个关键词可谓师出有名。在古今变迁中,关于它们的是非与兴替绝非平面化的定义所能涵盖;在近代对接时,中西阐释传统的同异与正误亦非翻译规范所能一锤定音。这便需要考古的放大镜与翻译的对校尺。本书的亮点即在于聚焦关键词的“生命历程”与“理论旅行”,尤其是注意彰显其间的种种细节,进而勾连细节之后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当然,这一切多半得益于指挥官对于“关键词”之“神”而非是“形”的理解与创造性运用。由个案实践反观前言规划,愈见后者之先见。至于步武雷蒙·威廉斯,在本土化移用中不流于词典体形式而又有所改造与推进的,此书乃是为数不多成功者中的佼佼者
不断借用西方理论修辞难掩当代理论匮乏的尴尬。大概行文就是考证源头,中西诗学互证然后绕到特定的历史场域,不得不说,限于体例,一些概念基本都是“横直”,感觉史的脉络梳理之余溢出地个人的新时期的“在场感”难能可贵。和《西方文论关键词》一样,速成宝书。
非常好,时代精神、无物之阵、
像是读完03年的一部文学字典一样,以十六年后今天的视角去看当时的文学语词,在这些通俗易懂的定义中看出了它们的变化,这些定义于是有了“史”的意味。每一个现下的名词解释都会纳入到批评术语史的范畴中,试想如果每十年修订一次,再将它们都保存下来,该是多么丰富的文学批评史料啊。正是这种学科内一次又一次的建构,形成了一套动态平衡的学科史、学科规范,很有价值。越古旧的说法定义越是固定,越新潮的术语变化越多端,由此观,只有当我们与术语产生的时间拉开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它。我们最了解的不是当下,而是历史,因为历史才是当下最好的反映,而当下只能由未来决定。我们现在的文学,几十年后的人们又会如何形容呢?这个批评团队所做的事在这个时代弥足珍贵,去做一些对文学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如果你热爱的话。
快出个修订本多加点词吧,不加也行实在太难买了。
非常棒。想起来谁读了冯友兰一副对联,说,写得好,不是读过一筐书,如何写得出来
南帆的文学批评挺厉害,据说乒乓球也挺厉害
关键词?
救命我看不懂
别开生面的一本书,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型吧,比外研社那本西方文论关键词要早一点问世,质量上好像也更佳。比较喜欢讲解当代文学的一些关键词,作者们把来龙去脉讲得很细,也不乏很多思想容量很浓的论述,行文比较突出了“争鸣”这个思路,两派思路都给了,最后思考权还是交给读者,这一点非常好。其次,讲一些外国文论在中国旅行的条目比较视野很开阔。很有启发的一本好书,二手价格有点贵,等考上博士再补上一本纸质也不急。
基本概念梳理 对于明确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蛮不错的
我看不出好不好,但是感觉把东西都串联起来了,交叉易懂,很好!后面有有些概念写的很模糊,模模糊糊看了。
考研书单
对我这种文盲的科普作用蛮明显。喜欢林秀琴编的部分,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我辩证的态度,刘小新就显得有点晦涩。总体来讲应该是西方/本土理论溯源+创作实践的结构,其实大多数关键词以及内容占比还是比较西方的
后悔现在才读
有用的工具书
一套明显反左翼的自由派名词解释。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
11 有用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19-06-26 21:15:52
入门式的导论集合。每个概念都有丰富的阐释空间,而讨论和修正永远不能停止。某些站在当下发言的共时性概念,在成书十几年后早就变得天翻地覆,此时再看书上的描述,如同刻舟求剑里丢在河底早已生锈的宝剑。比如“网络文学”这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进行时概念,几乎是没法定义的。当时网络文学“尚以短制为主,少见长篇”,现在还有几部著名的网络小说体量不以百万字为单位计数?所以南帆才在序言里说,这本书的阐释一定程度上可以纳入福柯所说的“知识考古学”:对每个概念追根溯源,力图用历时性眼光探讨众多文学概念的谱系。编写完成后,这本书也成为一个属于文学的历史坐标。
3 有用 金声 2012-10-30 11:22:59
不错不错,有点知识考古学的意思。可惜99个太少了,要是990个词就更好了。
2 有用 阅微草堂 2014-02-09 01:38:14
很细致的概念演化,国内不可多得的仔细之作
1 有用 ⚓️ 2015-09-29 22:12:50
虽是单兵操练,却能在集体汇演中保持队列整齐。作为“复杂的历史脉络的聚合之处”,这99个关键词可谓师出有名。在古今变迁中,关于它们的是非与兴替绝非平面化的定义所能涵盖;在近代对接时,中西阐释传统的同异与正误亦非翻译规范所能一锤定音。这便需要考古的放大镜与翻译的对校尺。本书的亮点即在于聚焦关键词的“生命历程”与“理论旅行”,尤其是注意彰显其间的种种细节,进而勾连细节之后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当然,这一切多半得益于指挥官对于“关键词”之“神”而非是“形”的理解与创造性运用。由个案实践反观前言规划,愈见后者之先见。至于步武雷蒙·威廉斯,在本土化移用中不流于词典体形式而又有所改造与推进的,此书乃是为数不多成功者中的佼佼者
3 有用 鹿尾 2018-11-23 22:31:46
不断借用西方理论修辞难掩当代理论匮乏的尴尬。大概行文就是考证源头,中西诗学互证然后绕到特定的历史场域,不得不说,限于体例,一些概念基本都是“横直”,感觉史的脉络梳理之余溢出地个人的新时期的“在场感”难能可贵。和《西方文论关键词》一样,速成宝书。
1 有用 太一 2017-12-16 12:29:45
非常好,时代精神、无物之阵、
1 有用 北茴 2019-07-23 07:09:26
像是读完03年的一部文学字典一样,以十六年后今天的视角去看当时的文学语词,在这些通俗易懂的定义中看出了它们的变化,这些定义于是有了“史”的意味。每一个现下的名词解释都会纳入到批评术语史的范畴中,试想如果每十年修订一次,再将它们都保存下来,该是多么丰富的文学批评史料啊。正是这种学科内一次又一次的建构,形成了一套动态平衡的学科史、学科规范,很有价值。越古旧的说法定义越是固定,越新潮的术语变化越多端,由此观,只有当我们与术语产生的时间拉开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它。我们最了解的不是当下,而是历史,因为历史才是当下最好的反映,而当下只能由未来决定。我们现在的文学,几十年后的人们又会如何形容呢?这个批评团队所做的事在这个时代弥足珍贵,去做一些对文学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如果你热爱的话。
1 有用 阿里西亚 2018-03-03 20:31:52
快出个修订本多加点词吧,不加也行实在太难买了。
1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5-09-08 15:32:17
非常棒。想起来谁读了冯友兰一副对联,说,写得好,不是读过一筐书,如何写得出来
1 有用 Booking2023 2016-03-06 19:51:33
南帆的文学批评挺厉害,据说乒乓球也挺厉害
0 有用 武兵 2017-02-20 13:40:22
关键词?
0 有用 komo 2021-04-08 19:42:07
救命我看不懂
0 有用 北大小马 2023-02-24 22:57:05 江苏
别开生面的一本书,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型吧,比外研社那本西方文论关键词要早一点问世,质量上好像也更佳。比较喜欢讲解当代文学的一些关键词,作者们把来龙去脉讲得很细,也不乏很多思想容量很浓的论述,行文比较突出了“争鸣”这个思路,两派思路都给了,最后思考权还是交给读者,这一点非常好。其次,讲一些外国文论在中国旅行的条目比较视野很开阔。很有启发的一本好书,二手价格有点贵,等考上博士再补上一本纸质也不急。
0 有用 だっだつ💦 2023-11-28 15:14:35 福建
基本概念梳理 对于明确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蛮不错的
0 有用 momo 2023-08-29 21:11:14 江苏
我看不出好不好,但是感觉把东西都串联起来了,交叉易懂,很好!后面有有些概念写的很模糊,模模糊糊看了。
0 有用 炭 2015-03-18 20:56:46
考研书单
0 有用 无需生气 2024-07-28 14:26:02 重庆
对我这种文盲的科普作用蛮明显。喜欢林秀琴编的部分,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我辩证的态度,刘小新就显得有点晦涩。总体来讲应该是西方/本土理论溯源+创作实践的结构,其实大多数关键词以及内容占比还是比较西方的
0 有用 玛莎鲈鱼在钓头 2023-11-02 09:15:29 安徽
后悔现在才读
0 有用 爱学术爱读书 2011-06-14 15:55:17
有用的工具书
0 有用 Evak 2021-01-06 23:35:18
一套明显反左翼的自由派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