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对外界作出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 · · · · ·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目录 · · · · · ·
2 新生儿的诞生
3 心理胚胎
4 有吸收性心智的本质
5 心灵是怎样建构的
6 孩子的行为能力
7 三岁孩子
8 让孩子回归自然
9 儿童的公民权利
10 怎样接受进入这个世界的婴儿
11 爱的导师
12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13 新时代老师
14 成人和儿童
15 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
16 培养孩子稳定的注意力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牛会选择最难消化的青草作食物,并为此发展出四个胃来呢?如果只是为了生存问题,它吃别的东西可能更容易,因为其数量也很多。但数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看见牛依然只吃草。经过仔细观察,你可以看见,牛是在靠近草的根部将草咬断,并为连根拔起,好像它们知道青草需要这样修剪才能使地下茎长得好,否则很快就要开花、结籽、枯死。...所以牛的行为似乎是为着自然的目的而设计,正如乌鸦与秃鹰是为另一面的服务设计的,它们是自然界的清道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页 -
1.三岁孩子必须为他自己摆弄东西。如果给他依其身材比例制作的东西,容许他学着大人一样操作,他整个性格就会变得平和、满足。 2.让孩子回归自然。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越能造就更为健全的机能。 3.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他们能够自己把握的生活环境中。一个属于孩子的小盥洗台,几把小椅子,一个孩子能打得开抽屉的柜子,一些孩子能够使用的日常用具,一张晚上睡觉用的小床,和一床孩子可以自己叠放的漂亮毯子。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既能居住也能玩乐的环境之中。 4.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的目的。 5.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6.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特别是对外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发现孩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发现孩子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发现孩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为什么为“发现孩子”

> 更多书评 5篇
-
苏来兮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他的愿望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并让自己有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像成人,而且还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正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使命。幼儿的“任性”、“顽皮”、“幼稚”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被误解发出的不幸哭喊。 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注意、敏感,他们也很想服从大人的每一个指示。因此大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嵌进孩子的脑海...2020-03-18 09:41:35 1人喜欢
他的愿望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并让自己有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像成人,而且还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正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使命。幼儿的“任性”、“顽皮”、“幼稚”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被误解发出的不幸哭喊。
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注意、敏感,他们也很想服从大人的每一个指示。因此大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嵌进孩子的脑海里。
第12篇: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静,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因此,可以让孩子有比较多的时间沉浸于他刚刚完成的工作。
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过三个不同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当孩子的内在疑惑有了答案时,孩子会变得非常听话,非常有耐心。
第13篇:新时代老师
老师的工作仅限于提供教材用具,至多示范教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孩子自己展开他的学习之路。
静默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老师不以言语鼓励静默,而是以沉静的神态肯定孩子的表现。
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们自然的学习活动。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口语指导应该出现在教学的后半段,因为孩子在内在秩序达到一定程度之前,要引导他是不可能的。
新时代老师,首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当孩子集中注意力于工作上时,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千万不要在一旁纠正或是突然给予赞美,这样反而打扰了孩子。尊重本质上必须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能够察觉出孩子不同的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因为它们急无建设性,对孩子的发展也没有什么贡献,只会让孩子的精力用错地方,伤害孩子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摆脱各种缺点,但又不要让他察觉到自己的不足。
第14篇:成人和儿童
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该针对成人教育者。
孩子的内心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一是自然而富有创造力的,显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面;其二是因为受到强者压制而产生的自卑心态。
大人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和学习环境本身,都必须有所限制。
人必须建设自我,拥有自我,最后更要能控制自我。
孩子的精神比一般人所认为的更为高尚,常常让孩子觉得痛苦的,不是因为需要去做许多事情,而是得去做那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事。孩子感兴趣、而且愿意付出心力的,是那些能和他的智力程度及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相符的事情。
是成人让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做,变得疑惑,变得叛逆;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第15章:为孩子提供舒适、美丽的环境
科学家对疲劳进行实验表明,人们从事的工作一旦带有智力上的目的,与他们从事等量的无目的的工作相比,较不容易陷于疲劳状态。对儿童来说,这种简单的生产性工作非常适合他,他可以通过这些进行自我训练,从而学会协调自己的动作。为了配合儿童工作,就必须为他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儿童生活环境中所配置的设施及用具应与他们的身体高低和力量大小成正比例,比如加剧应轻便,易搬动,肥皂块大小适度等等,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可以刺激孩子自发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可以在没有丝毫疲劳感的状态下逐步完善其动作的协调性,并学会人所特有的优雅与灵巧。他的社会意识就是在与其他能够自由活动的儿童的共处中形成。儿童在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满足及在保护和控制周围的环境中使自己的意识得到升华。
第16章:培养孩子稳定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并不是由一个教师人为地保持的,而是由某个固定的能引起他注意的物体来保持的。
儿童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由自己积极构建起来的:提供大量的系统的复杂的、与他的本能相一致的材料,如可以引发他对颜色、形状、声音、触觉和气压的本能关注,儿童以他特有的方式,通过同各种物体发生持续的活动,以组织他的心理个性,同时获得一种对于事物清晰、有序的知识。
向儿童提供与其精神形成倾向一致的物体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充分发展人的潜能,这正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第17章:对孩子进行意志教育
只要孩子能做到坚持不懈,不管他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能做得一样好,因为这里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工作本身,工作只是培养和丰富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
在影响他才能发挥的因素中,真正持续起作用的也是意志。意志不是导致简单的冲动行为,它还对行为加以理智的引导。
如果没有冲动,我们就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如果没有抑制力,我们就无法修正、引导、利用我们的冲动。正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之间的相互平衡,训练和培养出了我们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以后,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必一定要下决心去付出多大努力,也不需要用推理或知识去完成它们。它们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要尽早诱发儿童的这种积极的行为,促进它们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早地建立抑制和冲动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应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动,在日常生活习惯中训练它们的意志。让他们专心致志于某项任务,并抛弃一切与完成此项任务无关的活动,让他选择力所能及的肌肉协调活动,并坚持下去,直到这种协调动作成为习惯。当他开始学会尊重别人的工作时;当他耐心地 等待所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从别人手里抢来时;当他到处走动时,既不会撞倒伙伴,也不会踩他们的脚,或把桌子弄翻时,这些表明他正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使冲动和抑制趋于平衡。这种态度的养成便是在为孩子融入社会生活做着准备。
那类为了让孩子做一些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而去打扰他们工作的人,那类认为地理对指导孩子的修养很重要就不让孩子学算术的人,是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这些人为了虚荣会毁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人需要指导的不只是他的修养,而是他作为一个人本身。
我们越是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越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清晰的思维和做明确决定的习惯,会带给我们以自由感。什么是将我们困束于屈辱的奴隶状态的最沉重枷锁?除了无力自我做决定,以及凡事依赖他人,还能有什么!一旦陷入这种状态,我们就会从此害怕犯错误,不敢在黑暗中摸索,对于那些还未能认清其具有不良后果的事情,我们总是唯恐避之不及。
第18章:对意志进行不懈的训练
为一个人做决定而准备的意志机能是人身上最重要的机能。它极具价值,必须要将它建立起来,并使之得到不断强化。病理学揭示出,它与意志的其他因素有很大不同,它是支撑人格的支柱。在心理病态症中有一种所谓的“怀疑癖”,这种怀疑癖的一个明显症状是不能做决定,并伴有严重的苦恼状态。
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动性,任何人都不会让他完全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但是我们也不能只是向孩子讲述一些有关小丑、杂技演员、拳击冠军和摔跤运动员的精彩故事来刺激他,以在他的心中激起模仿他们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荒诞行为。不仅如此,我们还做着更为荒诞的事情,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我们行为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或者试图使之消除,这样势必妨碍孩子意志的发展,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我们还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让孩子静止不动,或让他不断走动。我们还为他选择,为他做主。我们还以寓言的形式向他们灌输一些英雄人物和意志坚强的巨人的故事,以为只要让他们仿效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会创造奇迹。
第19章:智力与孩子自由
人的最基本权利,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作为一个人才不会受压抑,不受奴役,并能在所处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自身发展的方法。
何为智力?促使心智形成的映像、联想或再创造活动的总和,并将这种心智与环境联系起来。按照贝恩的理论,对“差异”的感知是智力活动的开始,头脑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对“差异”加以鉴别。“感觉”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基础,收集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加以区别就是智力的最初过程。
感官的练习能够激发并加强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让孩子的感官与刺激物适当分离,以使他的意识有清楚的知觉。我们可以让他敏锐地觉察到热和冷、粗糙与光滑、重与轻等的差别,目的是让他感到外部世界好像在叩响他的心扉之门,唤醒他的心灵活动,当各种感觉与环境相融合时,这两者就能产生和谐的相互作用,并能加强已被唤醒的活动。
第20章:智力发育的特征
智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区分”。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牢固秩序的基础上将外部事物加以区分,归类和编排,这既是智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精神的陶冶。
培养孩子们天性的方法就是“沉思”,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使他如此持久地专心致志,并使内心逐渐成熟。一个有自己目标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内在生活需要,并会努力培养和发展它,使之成为习惯。他们就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成长,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协调和发展,因此,当他们学会沉思时,他们就迈上了充满光明的进步之路。正是接受了沉思的锻炼后,孩子们才会乐于安静地练习,这类练习也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个性,孩子们会越来越习惯于用这种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外部世界,并能自发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观察、推理和判断,并用他来修正意识中的错误。从此,他们将能自发地活动,主动选择并持续自己的工作,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专注力。
第23章:想象可以创造奇迹
当今世界,所有人都应该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应该让每个小孩都亲自参与实验、观察,使他们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想象只能有一个感官基础,因此,感官教育就成为观察进入我们感官的事物与现象的基础,这种感官教育有助于我们从外部世界收集想象的物质材料。
第24章: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让他们在严格的界定的范围内进行推论,对他们进行将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智力训练,则为他们想象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儿童想象力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阻止他们自发进行的那些活动,我们的任务是等待。
教育不应让人走向轻信,而应灌输给他们智慧。
如果真要培养婴儿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在成为事物主人的环境中生活,或用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知识、经验来丰富他的头脑,让他们在此基础之上自由地成熟。
孩子必须先有内心生活的创造,然后才能将其表述出来。为了创作,他们必须自然地从外界吸取建筑材料。在他们能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之前,对其思维必须多加锻炼。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提供他们内心生活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创造。
第25章:不要包裹孩子
让你那三四岁大的孩子依照他们的喜好去行事,让他们自己梳洗,自己换穿衣服,自己吃东西。
以下是一些环境摆设的基本原则:
1.家具必须要轻巧,摆设的位置要让孩子能够方便移动,照片要张贴在孩子的视线高度,让孩子能够轻易观看。
2.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要能让孩子使用,日常家务也要让孩子参与,比如扫地、洗地毯、自己穿衣服和梳洗等。
3.在孩子四周的东西,应该让他觉得坚固而且看起来有吸引力。
在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环境中,孩子会尽力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不需要外来的激励就能改进自己的行为。
我们必须给孩子机会让他练习自己必须会做的事,因为发展就是靠不断的练习而来的。
对孩子好并不等于去容忍孩子所犯的每一项错误,而是应该找出避免孩子犯错的方法。对孩子好,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然地生活与成长;对孩子好,就是尽可能供给孩子成长所需。、
必须要克制自己想要帮助孩子的冲动,静静地在一旁观察,跟孩子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不要常去打扰他,也不要放任不管。当孩子在做一项在他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他会显得很沉静,而且自得其乐。
当老师降为观察者的角色时,孩子反而能够自发地从事他们自己的活动。
第26章:家庭中的儿童教育
教育子女,改正孩子的缺点,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父母自己的优良典范来教导孩子,这些都是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
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那些错误不当的行为,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现实冲突。
为了达到唯父母独尊,爸爸妈妈命令孩子闭嘴,才确保了和平,然而,爸爸妈妈在活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并且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自然情感和相互依赖也一道消失。如此一来,孩子无法得到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慰藉,孩子的人格发展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为了适应成人的不当行为,孩子会可以压抑某些生理上的紧张反应,由此造成在日后生成各种疾病。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受压制的精神重获自由,只有这样,孩子身上的所有这些病症才有可能奇迹般地消失,至于剩下的那些不能治愈的疾病,则完全有可能是天生的。
不能将教育的自由,片面地理解成不该改正孩子的缺失。
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精神冲动,并且寻求如何帮他们的想法。
列举几项原则,希望爸爸妈妈能在此基础上寻求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1.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
2.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3.我们必须时刻惊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特别是对外来的影响,比我们相像的还要细腻敏感。
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眼泪,在孩子习于我们的爱抚之前就开始,而它们其实都是孩子内心挣扎不安的表示。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也应该尽可能去安慰他,可是我们经常忽略了孩子的真正所需。
孩子觉得不愉快、心里不高兴,大人在此时告诉他没关系、不要紧,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在情绪上产生共鸣,不但能起到鼓舞孩子面对情绪经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排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绝对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最好不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太多议论。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充当完人,期望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相反,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孩子公正的观察批评。有了这样的观念,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不该做的事时,也就能够原谅自己的错误。
第27章:人类倾向和蒙台梭利教育
幼儿在6岁以后,应当要能够融入这个世界,就好像在他们生命的前几年,已能融入目前的环境一般。
蒙台梭利博士提醒:我们不只是给孩子这个世界,并且要清楚地描绘“人类在这世界的地位”。因此,第一,世界的机能是如何运作的,第二,人类是如何受世界机能的运作所影响,这是两个基本要素。
幼儿应当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吸取人性和对这个世界里他所不认识的人的感觉,应当藉由我们的帮助来吸收,因为当幼儿人格一旦养成,无论后来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冲击,他都能拥有一个基本的意识来判断是非曲直的真相。
如果人们在幼儿时期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他们便不致那么容易去跟随空想的社会体制。因为他们跟随的是自己无意识中的不满。因为某个人所解说的观念意识,使他成为一些模糊意识的结晶,那些后来加入的跟随者,他们并非有清楚的意识。当有人走出来,清楚地陈述而解答了这些意识,他便成为一个领导者。一旦他成为领导者,并且他已经激发了信心和狂热,如果这些跟随者没有一个掌握事实的基础,即使走向灾难,他们都会跟随着领导者。
回应 2020-03-18 09:41:35 -
为什么牛会选择最难消化的青草作食物,并为此发展出四个胃来呢?如果只是为了生存问题,它吃别的东西可能更容易,因为其数量也很多。但数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看见牛依然只吃草。经过仔细观察,你可以看见,牛是在靠近草的根部将草咬断,并为连根拔起,好像它们知道青草需要这样修剪才能使地下茎长得好,否则很快就要开花、结籽、枯死。...所以牛的行为似乎是为着自然的目的而设计,正如乌鸦与秃鹰是为另一面的服务设计的,它们是...
2012-10-21 13:05:19 1人喜欢
-
渁渁 (勤行精进)
在照顾新生儿时,我们应该以新生儿的自身需求为前提为他们提供帮助,对于新出生的婴儿,我们应尽量轻柔地抱他们,谨慎小心地对待他们。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这样对待新生儿,那么最好不要随便触碰或移动他们。在新生儿还没有满月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这期间我们最好不要束缚他们,不要用被子包裹他们,也不要为他们穿衣服,只需要将他们放在常温的室内,做到保暖就可以。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根据室温自动调节自己...2021-02-21 12:29:36
-
很多人都在生活中迷失了,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但很少有人能自救,能不受奖励的诱惑、不受惩罚的恐吓、不受竞争的驱使,并保持自的内心完好无瑕。 些经过了严峻考验且没有被耀或惩罚伤害的人,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在通往真善美的路上。这些人オ是人群中的天オ,才是人类的真正恩人。
2020-08-28 10:47:23
-
1.三岁孩子必须为他自己摆弄东西。如果给他依其身材比例制作的东西,容许他学着大人一样操作,他整个性格就会变得平和、满足。 2.让孩子回归自然。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越能造就更为健全的机能。 3.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他们能够自己把握的生活环境中。一个属于孩子的小盥洗台,几把小椅子,一个孩子能打得开抽屉的柜子,...
2012-02-28 00:41:01
1.三岁孩子必须为他自己摆弄东西。如果给他依其身材比例制作的东西,容许他学着大人一样操作,他整个性格就会变得平和、满足。 2.让孩子回归自然。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越能造就更为健全的机能。 3.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他们能够自己把握的生活环境中。一个属于孩子的小盥洗台,几把小椅子,一个孩子能打得开抽屉的柜子,一些孩子能够使用的日常用具,一张晚上睡觉用的小床,和一床孩子可以自己叠放的漂亮毯子。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既能居住也能玩乐的环境之中。 4.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的目的。 5.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6.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特别是对外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2-02-28 00:41:01 -
当人类创造出一种行为举止能适应于任何环境,从热带雨林到北极,给予这些行为的永久性,就是因为幼儿的存在,幼儿就像在说:你的行为举止能否安然自在,你的精神,你的灵魂是否得以安住,是我的责任。这大概是幼儿给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人们的倾向是去创造一个行为举止,幼儿去渴望那个行为举止,他必定有一个心态:我也想要他!因为那是你可以赠予我最高贵的礼物! 他不在乎生活环境里不常有的东西,因为他的玩耍是要让自己适...
2019-02-16 18:54:11
当人类创造出一种行为举止能适应于任何环境,从热带雨林到北极,给予这些行为的永久性,就是因为幼儿的存在,幼儿就像在说:你的行为举止能否安然自在,你的精神,你的灵魂是否得以安住,是我的责任。这大概是幼儿给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人们的倾向是去创造一个行为举止,幼儿去渴望那个行为举止,他必定有一个心态:我也想要他!因为那是你可以赠予我最高贵的礼物! 他不在乎生活环境里不常有的东西,因为他的玩耍是要让自己适应所处的世界,而且造物主的旨意是:使他享有完成事物的快乐,所以新的教育方式是提供合乎孩子力量,尺寸的东西,以引起他活动的兴趣,好像成人在家或在田间工作的方式一样,孩子也应该有属于他们的家和田园,不需给他们玩具,要给他们一个家,不需给玩具,要给他们可以用小型工具耕耘的园地,不用给他洋娃娃,要给他们一群同伴,让他们去体验社会生活。 总而言之,人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道理的无知,一种已深入个人精神和整体文明的盲目,就像视觉上的盲点一样,人们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正是人类对生命的一个盲点。
回应 2019-02-16 18:54:11 -
仲 (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
为什么牛会选择最难消化的青草作食物,并为此发展出四个胃来呢?如果只是为了生存问题,它吃别的东西可能更容易,因为其数量也很多。但数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看见牛依然只吃草。经过仔细观察,你可以看见,牛是在靠近草的根部将草咬断,并为连根拔起,好像它们知道青草需要这样修剪才能使地下茎长得好,否则很快就要开花、结籽、枯死。...所以牛的行为似乎是为着自然的目的而设计,正如乌鸦与秃鹰是为另一面的服务设计的,它们是...
2012-10-21 13:05:19 1人喜欢
-
渁渁 (勤行精进)
在照顾新生儿时,我们应该以新生儿的自身需求为前提为他们提供帮助,对于新出生的婴儿,我们应尽量轻柔地抱他们,谨慎小心地对待他们。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这样对待新生儿,那么最好不要随便触碰或移动他们。在新生儿还没有满月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这期间我们最好不要束缚他们,不要用被子包裹他们,也不要为他们穿衣服,只需要将他们放在常温的室内,做到保暖就可以。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根据室温自动调节自己...2021-02-21 12:29:36
-
很多人都在生活中迷失了,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但很少有人能自救,能不受奖励的诱惑、不受惩罚的恐吓、不受竞争的驱使,并保持自的内心完好无瑕。 些经过了严峻考验且没有被耀或惩罚伤害的人,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在通往真善美的路上。这些人オ是人群中的天オ,才是人类的真正恩人。
2020-08-28 10:47:23
-
苏来兮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他的愿望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并让自己有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像成人,而且还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正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使命。幼儿的“任性”、“顽皮”、“幼稚”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被误解发出的不幸哭喊。 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注意、敏感,他们也很想服从大人的每一个指示。因此大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嵌进孩子的脑海...2020-03-18 09:41:35 1人喜欢
他的愿望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并让自己有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像成人,而且还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正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使命。幼儿的“任性”、“顽皮”、“幼稚”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被误解发出的不幸哭喊。
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注意、敏感,他们也很想服从大人的每一个指示。因此大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嵌进孩子的脑海里。
第12篇: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静,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因此,可以让孩子有比较多的时间沉浸于他刚刚完成的工作。
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过三个不同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当孩子的内在疑惑有了答案时,孩子会变得非常听话,非常有耐心。
第13篇:新时代老师
老师的工作仅限于提供教材用具,至多示范教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孩子自己展开他的学习之路。
静默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老师不以言语鼓励静默,而是以沉静的神态肯定孩子的表现。
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们自然的学习活动。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口语指导应该出现在教学的后半段,因为孩子在内在秩序达到一定程度之前,要引导他是不可能的。
新时代老师,首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当孩子集中注意力于工作上时,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千万不要在一旁纠正或是突然给予赞美,这样反而打扰了孩子。尊重本质上必须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能够察觉出孩子不同的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因为它们急无建设性,对孩子的发展也没有什么贡献,只会让孩子的精力用错地方,伤害孩子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摆脱各种缺点,但又不要让他察觉到自己的不足。
第14篇:成人和儿童
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该针对成人教育者。
孩子的内心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一是自然而富有创造力的,显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面;其二是因为受到强者压制而产生的自卑心态。
大人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和学习环境本身,都必须有所限制。
人必须建设自我,拥有自我,最后更要能控制自我。
孩子的精神比一般人所认为的更为高尚,常常让孩子觉得痛苦的,不是因为需要去做许多事情,而是得去做那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事。孩子感兴趣、而且愿意付出心力的,是那些能和他的智力程度及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相符的事情。
是成人让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做,变得疑惑,变得叛逆;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第15章:为孩子提供舒适、美丽的环境
科学家对疲劳进行实验表明,人们从事的工作一旦带有智力上的目的,与他们从事等量的无目的的工作相比,较不容易陷于疲劳状态。对儿童来说,这种简单的生产性工作非常适合他,他可以通过这些进行自我训练,从而学会协调自己的动作。为了配合儿童工作,就必须为他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儿童生活环境中所配置的设施及用具应与他们的身体高低和力量大小成正比例,比如加剧应轻便,易搬动,肥皂块大小适度等等,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可以刺激孩子自发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可以在没有丝毫疲劳感的状态下逐步完善其动作的协调性,并学会人所特有的优雅与灵巧。他的社会意识就是在与其他能够自由活动的儿童的共处中形成。儿童在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满足及在保护和控制周围的环境中使自己的意识得到升华。
第16章:培养孩子稳定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并不是由一个教师人为地保持的,而是由某个固定的能引起他注意的物体来保持的。
儿童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由自己积极构建起来的:提供大量的系统的复杂的、与他的本能相一致的材料,如可以引发他对颜色、形状、声音、触觉和气压的本能关注,儿童以他特有的方式,通过同各种物体发生持续的活动,以组织他的心理个性,同时获得一种对于事物清晰、有序的知识。
向儿童提供与其精神形成倾向一致的物体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充分发展人的潜能,这正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第17章:对孩子进行意志教育
只要孩子能做到坚持不懈,不管他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能做得一样好,因为这里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工作本身,工作只是培养和丰富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
在影响他才能发挥的因素中,真正持续起作用的也是意志。意志不是导致简单的冲动行为,它还对行为加以理智的引导。
如果没有冲动,我们就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如果没有抑制力,我们就无法修正、引导、利用我们的冲动。正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之间的相互平衡,训练和培养出了我们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以后,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必一定要下决心去付出多大努力,也不需要用推理或知识去完成它们。它们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要尽早诱发儿童的这种积极的行为,促进它们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早地建立抑制和冲动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应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动,在日常生活习惯中训练它们的意志。让他们专心致志于某项任务,并抛弃一切与完成此项任务无关的活动,让他选择力所能及的肌肉协调活动,并坚持下去,直到这种协调动作成为习惯。当他开始学会尊重别人的工作时;当他耐心地 等待所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从别人手里抢来时;当他到处走动时,既不会撞倒伙伴,也不会踩他们的脚,或把桌子弄翻时,这些表明他正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使冲动和抑制趋于平衡。这种态度的养成便是在为孩子融入社会生活做着准备。
那类为了让孩子做一些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而去打扰他们工作的人,那类认为地理对指导孩子的修养很重要就不让孩子学算术的人,是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这些人为了虚荣会毁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人需要指导的不只是他的修养,而是他作为一个人本身。
我们越是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越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清晰的思维和做明确决定的习惯,会带给我们以自由感。什么是将我们困束于屈辱的奴隶状态的最沉重枷锁?除了无力自我做决定,以及凡事依赖他人,还能有什么!一旦陷入这种状态,我们就会从此害怕犯错误,不敢在黑暗中摸索,对于那些还未能认清其具有不良后果的事情,我们总是唯恐避之不及。
第18章:对意志进行不懈的训练
为一个人做决定而准备的意志机能是人身上最重要的机能。它极具价值,必须要将它建立起来,并使之得到不断强化。病理学揭示出,它与意志的其他因素有很大不同,它是支撑人格的支柱。在心理病态症中有一种所谓的“怀疑癖”,这种怀疑癖的一个明显症状是不能做决定,并伴有严重的苦恼状态。
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动性,任何人都不会让他完全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但是我们也不能只是向孩子讲述一些有关小丑、杂技演员、拳击冠军和摔跤运动员的精彩故事来刺激他,以在他的心中激起模仿他们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荒诞行为。不仅如此,我们还做着更为荒诞的事情,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我们行为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或者试图使之消除,这样势必妨碍孩子意志的发展,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我们还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让孩子静止不动,或让他不断走动。我们还为他选择,为他做主。我们还以寓言的形式向他们灌输一些英雄人物和意志坚强的巨人的故事,以为只要让他们仿效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会创造奇迹。
第19章:智力与孩子自由
人的最基本权利,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作为一个人才不会受压抑,不受奴役,并能在所处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自身发展的方法。
何为智力?促使心智形成的映像、联想或再创造活动的总和,并将这种心智与环境联系起来。按照贝恩的理论,对“差异”的感知是智力活动的开始,头脑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对“差异”加以鉴别。“感觉”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基础,收集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加以区别就是智力的最初过程。
感官的练习能够激发并加强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让孩子的感官与刺激物适当分离,以使他的意识有清楚的知觉。我们可以让他敏锐地觉察到热和冷、粗糙与光滑、重与轻等的差别,目的是让他感到外部世界好像在叩响他的心扉之门,唤醒他的心灵活动,当各种感觉与环境相融合时,这两者就能产生和谐的相互作用,并能加强已被唤醒的活动。
第20章:智力发育的特征
智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区分”。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牢固秩序的基础上将外部事物加以区分,归类和编排,这既是智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精神的陶冶。
培养孩子们天性的方法就是“沉思”,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使他如此持久地专心致志,并使内心逐渐成熟。一个有自己目标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内在生活需要,并会努力培养和发展它,使之成为习惯。他们就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成长,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协调和发展,因此,当他们学会沉思时,他们就迈上了充满光明的进步之路。正是接受了沉思的锻炼后,孩子们才会乐于安静地练习,这类练习也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个性,孩子们会越来越习惯于用这种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外部世界,并能自发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观察、推理和判断,并用他来修正意识中的错误。从此,他们将能自发地活动,主动选择并持续自己的工作,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专注力。
第23章:想象可以创造奇迹
当今世界,所有人都应该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应该让每个小孩都亲自参与实验、观察,使他们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想象只能有一个感官基础,因此,感官教育就成为观察进入我们感官的事物与现象的基础,这种感官教育有助于我们从外部世界收集想象的物质材料。
第24章: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让他们在严格的界定的范围内进行推论,对他们进行将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智力训练,则为他们想象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儿童想象力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阻止他们自发进行的那些活动,我们的任务是等待。
教育不应让人走向轻信,而应灌输给他们智慧。
如果真要培养婴儿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在成为事物主人的环境中生活,或用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知识、经验来丰富他的头脑,让他们在此基础之上自由地成熟。
孩子必须先有内心生活的创造,然后才能将其表述出来。为了创作,他们必须自然地从外界吸取建筑材料。在他们能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之前,对其思维必须多加锻炼。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提供他们内心生活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创造。
第25章:不要包裹孩子
让你那三四岁大的孩子依照他们的喜好去行事,让他们自己梳洗,自己换穿衣服,自己吃东西。
以下是一些环境摆设的基本原则:
1.家具必须要轻巧,摆设的位置要让孩子能够方便移动,照片要张贴在孩子的视线高度,让孩子能够轻易观看。
2.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要能让孩子使用,日常家务也要让孩子参与,比如扫地、洗地毯、自己穿衣服和梳洗等。
3.在孩子四周的东西,应该让他觉得坚固而且看起来有吸引力。
在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环境中,孩子会尽力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不需要外来的激励就能改进自己的行为。
我们必须给孩子机会让他练习自己必须会做的事,因为发展就是靠不断的练习而来的。
对孩子好并不等于去容忍孩子所犯的每一项错误,而是应该找出避免孩子犯错的方法。对孩子好,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然地生活与成长;对孩子好,就是尽可能供给孩子成长所需。、
必须要克制自己想要帮助孩子的冲动,静静地在一旁观察,跟孩子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不要常去打扰他,也不要放任不管。当孩子在做一项在他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他会显得很沉静,而且自得其乐。
当老师降为观察者的角色时,孩子反而能够自发地从事他们自己的活动。
第26章:家庭中的儿童教育
教育子女,改正孩子的缺点,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父母自己的优良典范来教导孩子,这些都是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
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那些错误不当的行为,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现实冲突。
为了达到唯父母独尊,爸爸妈妈命令孩子闭嘴,才确保了和平,然而,爸爸妈妈在活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并且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自然情感和相互依赖也一道消失。如此一来,孩子无法得到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慰藉,孩子的人格发展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为了适应成人的不当行为,孩子会可以压抑某些生理上的紧张反应,由此造成在日后生成各种疾病。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受压制的精神重获自由,只有这样,孩子身上的所有这些病症才有可能奇迹般地消失,至于剩下的那些不能治愈的疾病,则完全有可能是天生的。
不能将教育的自由,片面地理解成不该改正孩子的缺失。
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精神冲动,并且寻求如何帮他们的想法。
列举几项原则,希望爸爸妈妈能在此基础上寻求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1.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
2.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3.我们必须时刻惊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特别是对外来的影响,比我们相像的还要细腻敏感。
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眼泪,在孩子习于我们的爱抚之前就开始,而它们其实都是孩子内心挣扎不安的表示。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也应该尽可能去安慰他,可是我们经常忽略了孩子的真正所需。
孩子觉得不愉快、心里不高兴,大人在此时告诉他没关系、不要紧,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在情绪上产生共鸣,不但能起到鼓舞孩子面对情绪经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排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绝对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最好不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太多议论。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充当完人,期望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相反,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孩子公正的观察批评。有了这样的观念,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不该做的事时,也就能够原谅自己的错误。
第27章:人类倾向和蒙台梭利教育
幼儿在6岁以后,应当要能够融入这个世界,就好像在他们生命的前几年,已能融入目前的环境一般。
蒙台梭利博士提醒:我们不只是给孩子这个世界,并且要清楚地描绘“人类在这世界的地位”。因此,第一,世界的机能是如何运作的,第二,人类是如何受世界机能的运作所影响,这是两个基本要素。
幼儿应当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吸取人性和对这个世界里他所不认识的人的感觉,应当藉由我们的帮助来吸收,因为当幼儿人格一旦养成,无论后来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冲击,他都能拥有一个基本的意识来判断是非曲直的真相。
如果人们在幼儿时期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他们便不致那么容易去跟随空想的社会体制。因为他们跟随的是自己无意识中的不满。因为某个人所解说的观念意识,使他成为一些模糊意识的结晶,那些后来加入的跟随者,他们并非有清楚的意识。当有人走出来,清楚地陈述而解答了这些意识,他便成为一个领导者。一旦他成为领导者,并且他已经激发了信心和狂热,如果这些跟随者没有一个掌握事实的基础,即使走向灾难,他们都会跟随着领导者。
回应 2020-03-18 09:41:3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2)7.2分 8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8.2分 1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发现孩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菲 2020-02-09 16:52:34
对幼儿注意力的刺激,主要是在感觉方面要有强有力的、伴随着感官方面的生理“适应”性。帮助孩子在不依赖别人意见的情况下形成自己决定的学问。
0 有用 提拉米苏苏 2020-05-30 14:49:41
翻译稍显晦涩,但其中的理念犹如锥处囊中,闪闪发光。
0 有用 回归 2014-05-26 12:06:49
尊重孩子天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启发。
1 有用 mu 2017-03-03 22:28:32
值得二刷三刷。
0 有用 together 2018-01-28 23:25:45
原则性的东西很多,但也有让人醍醐灌顶的地方
0 有用 sepsnow 2022-03-23 11:28:20
开卷有益。最大的收获是读到: “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摆脱各种缺点,但又不要让他察觉到自己的不足。” 醍醐灌顶,一定终身牢记并以身践行之。
0 有用 天一三隆 2021-11-07 14:38:29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天生存在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驱动孩子积极成长,父母、教师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规律,顺应孩子需求,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0 有用 回到2007 2021-08-05 18:41:32
有些许令人深思的内容和想法,也同样自己也要反思一下平时对孩子的教育 最后几章匆匆读完,我想在之后还会再读一遍吧。。。
0 有用 lunar 2021-07-05 13:05:12
发现孩子,也发现自己
0 有用 Skyhorsebook 2021-07-05 07:13:53
蒙氏经典,却是极简短的一本小册子。后人多对蒙氏的理论自行发散再创造,也衍生出许多以赚钱为目的的所谓“蒙氏幼儿园”。很多人也是把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混在一起教(当然我自己觉得没什么不好)。其实要了解她的理念,作为父母不得不从头从蒙特梭利的原作读起,自己懂得断定,也不必完全照本宣科,只是一个借鉴。自己的娃,当然是自己在后面跟着他,"Follow the child" - 看他小胖屁股颠颠地往前走,... 蒙氏经典,却是极简短的一本小册子。后人多对蒙氏的理论自行发散再创造,也衍生出许多以赚钱为目的的所谓“蒙氏幼儿园”。很多人也是把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混在一起教(当然我自己觉得没什么不好)。其实要了解她的理念,作为父母不得不从头从蒙特梭利的原作读起,自己懂得断定,也不必完全照本宣科,只是一个借鉴。自己的娃,当然是自己在后面跟着他,"Follow the child" - 看他小胖屁股颠颠地往前走,让他野蛮生长去吧,当妈的心里有个大致的谱就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