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的原文摘录

  • 我用过的教科书全都出自男人之手 (查看原文)
    forsee 3回复 8赞 2012-04-17 13:43:00
    —— 引自第4页
  • “你坐在椅子上,其实没有坐在上面,而是以1埃(一亿分之一厘米)的高度浮在上面,你的电子和它的电子不可调和地互相排斥,不可能达到更密切的程度” (查看原文)
    Gradle 5赞 2014-05-16 14:23:02
    —— 引自章节:威力巨大的原子
  • 根据霍伊尔的理论,一颗爆炸中的恒星会释放出足够的热量来产生所有的新元素,并把它撒在宇宙里。这些元素会形成气体云——就是所谓的星际媒介——最终聚合成新的太阳系。 (查看原文)
    Shinji 2赞 2012-08-25 23:06:02
    —— 引自第30页
  •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first, people deny that it is true; then they deny that it is important; finally they credit the wrong person. (查看原文)
    K 1赞 2012-10-01 22:33:45
    —— 引自第263页
  • 一颗恒星可以燃烧几十亿年,而死亡却是一下子的事儿。只有少量的临终恒星发生爆炸,大多数默默的熄灭,就像黎明时的篝火那样。 (查看原文)
    Shinji 1赞 2012-08-25 21:01:40
    —— 引自第26页
  • 柯普在他极其勤奋的一生中,他写出了大约1400篇学术论文,描述了近1300种新的化石,其中,使美国已知的恐龙种类数量从9种增加到将近150种。普通人说得出的每一种恐龙──剑龙、雷龙、梁龙、三角龙──差不多都是他发现的。柯普本来可作出更大的贡献,但不幸的是,他干得过于拼命,过于草率,往往把已经知道的当做一项新的发现。他“发现”一个名叫“尤因他兽”的物种不下22次。他乱七八糟的分类,别人花了几年时间才整理出来,而有的至今还没有整理清楚。   他在1875年继承了一笔财产,不大明智地把钱投资于金融业,结果全部泡汤。在使他在后来的几年中急速走下坡路。临近晚年的时候 , 柯普产生了另一个有意思的念头。他殷切希望自己被宣布为“人类”的模式标本──即,把他的骨头作为人类的正式样板。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物种的模式标本就是被发现的第一副骨头,但由于“人类”的第一副骨头并不存在,就产生了一个空缺。柯普希望填补这个空缺。这是一个古怪而又没有价值的愿望,但谁也想不出理由来加以反对。   为此,柯普立下遗嘱,把自己的骨头捐献给费城的威斯塔研究所。那是个学术团体,是由好像无处不在的卡斯珀·威斯塔的后裔捐资成立的。不幸的是,经过处理和装配以后,人们发现他的骨头显示出患了早期梅毒的症状,谁也不愿意把这种特征保留在代表人类本身的模式标本上。于是,柯普的请求和他的骨头就不了了之。直到现在,现代人类仍然没有模式标本。 (查看原文)
    有早知无BB 1赞 2013-01-02 18:48:25
    —— 引自第1页
  • Physics is really nothing more than a search for ultimate simplicity, but so far all we have is a kind of elegant messiness - or as Lederman put it: 'There is a deep feeling that the picture is not beautiful.' (查看原文)
    小旨子 1赞 2017-01-28 23:29:46
    —— 引自第212页
  • The Sinking Ark, Norman Myers suggest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were causing about two extinctions a week on the planet. By the early 1990s he had raised the figure to some six hundred per week. (That's extinctions of all types - plants, insects and so on as well as animals.) (查看原文)
    小旨子 1赞 2017-01-28 23:52:39
    —— 引自第573页
  • If the universe had formed just a tiny bit differently - if gravity were fractionally stronger or weaker, if the expansion had proceeded just a little more slowly or swiftly - then there might never have been stable elements to make you and me, and the ground we stand on. (查看原文)
    Lexie 1赞 2017-02-24 09:55:03
    —— 引自第34页
  • 老霍尔丹1860年生于苏格兰一个贵族家庭, 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牛津大学担任生理学教授, 过得比较检束. 他精力不集中是有名的. 有一次, 他的妻子打发他去楼上换衣服准备出席一个晚宴, 怎么也不见他下来, 结果发现他穿着睡衣躺在床上睡着了. 被唤醒以后, 霍尔丹解释说, 他发现自己在脱衣服, 以为到了睡觉时间.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2 16:59:22
    —— 引自第216页
  • When the skies are clear and the Moon is not too bright, the Reverend Robert Evans, a quiet and cheerful man, lugs a bulky telescope onto the back sun-deck of his home in the Blue Mountains of Australia, about 80 Kilometres west of Sydney, and does an extraordinary thing. He looks deep into the past and finds dying stars. (查看原文)
    Carpediem 1赞 2018-05-30 13:38:07
    —— 引自章节:The reverend evan's universe
  • 彼得森几乎马上把注意力转向那个大气里铅的问题。他吃惊地发现,有关鉛对人体的影响,人们仅有的一点儿认识几乎无一例外是错误的,或者是令人产生误解的这也不足为怪,因为40年来对铅的影响的每项研究,全是由铅添加剂的制造商们提供资金的。 在一项这样的研究中,一名没有受过化学病理学专门训练的医生承担了一个五年计划。根据计划,他让志愿者们吸入或吞下越来越大量的铅,然后对他们的大小便进行化验。不幸的是,那位医生似乎也不懂,铅不会被作为废物排泄出体外,只会积累在骨头和血液里——这正是铅很危险的原因,他既没有检査骨头,也没有化验血液。结果,铅被宣布对健康毫无影响。 彼得森很快确认,大气里有大量的铅一一实际上现在仍有大量的铅,因为铅从来没有消失一一其中大约90%来自汽车的废气管,但他无法加以证明。他需要一种方法,把现在大气里铅的浓度,与1923年四乙基铅开始商业生产之前的浓度进行比较。他突然想到,冰核可能会提供这个答案。 人们知道,在格陵兰岛这样的地方,每年的积雪层次很分明(因为季节温差使得冬季到夏季的积雪颜色稍有不同)只要往前数一数这些层次,测量一下每一层里铅的含量,你就可以计算出几百甚至几千年里任何时候全球大气里铅的浓度。这个见解成为冰核研究的基础。许多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彼得森发现,1923年之前,大气里几乎没有铅;自那以后,铅的浓度不断危险地攀升。现在,把铅撵出汽油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为此,他经常批评铅工业及其利益集团,而且往往言辞很激烈。 这被证明是一场残醋的斗争。乙基公司是全球一家势力很大的公司,上头有很多朋友。(它的董事当中有最高法院的法官刘易斯·鲍威尔和美国地理学会的吉尔伯特・格罗夫纳。)彼得森突然发研究资金要么被收回,要么很难获得。 (查看原文)
    修二的轮舞 1赞 2020-05-15 22:58:54
  • 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 首先,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希望)这些小粒子将任劳任怨地进行几十亿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 为什么原子这样自找麻烦,这还搞不大清楚。形成你,对原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尽管它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你的原子其实对你并不在乎--实际上甚至不知道你在哪里。它们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它们毕竟是没有头脑的粒子,连自己也没有生命。(要是你拿起一把镊子,把原子一个一个从你的身上夹下来,你就会变成一大堆细微的原子尘土,其中哪个原子也从未有过生命,而它们又都曾是你的组成部分,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然而,在你的生存期间,它们都担负着同一个任务:使你成为你。 原子很脆弱,它们的献身时刻倏忽而过--简直是倏忽而过,这是个坏消息。连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而当那个不太遥远的终结点或沿途某个别的终点飞快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由于未知的原因,你的原子们将宣告你生命的结束,然后散伙,悄然离去成为别的东西。你也就到此为止。 不过,这事儿还是发生了,你可以感到高兴。总的来说,据我们所知,这类事情在宇宙别的地方是没有的。这的确很怪,原子们如此大方、如此协调地聚集在一起,构成地球上的生物,而同一批原子在别处是不肯这么做的。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原子们惟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形成了你。当然,这正是生命的... (查看原文)
    操所有人 1赞 2020-07-04 16:43:21
    —— 引自章节: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
  • 没有法则要求宇宙间充满物质微粒,产生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光、引力和其他物理性质。实际上也根本不需要宇宙。在很长时间里就没有宇宙。那时候没有原子,没有供原子到处飘浮的宇宙。什么也没有--任何地方什么也没有。 所以,谢天谢地,有了原子。不过,有了原子,它们心甘情愿地聚集在一起,这只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部分条件。你现在在这个地方,生活在21世纪,聪明地知道有这回事,你还必须是生物方面一连串极不寻常的好运气的受益者。在地球上幸存下来,这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自开天辟地以来,存在过上百上千亿物种,其中大多数--据认为是99.9%--已经不复存在。你看,地球上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令人沮丧的脆弱的。我们产生于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善于创造生命,但又更善于毁灭生命,这是我们的存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地球上的普通物种只能延续大约400万年,因此,若要在这里待上几十亿年,你不得不像制造你的原子那样变个不停。你要准备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发生变化--形状、大小、颜色、物种属性等等--反复地发生变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变化的过程是无定规的。从"细胞质的原始原子颗粒"(用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话来说),到有知觉、能直立的现代人,要求你在特别长的时间里,以特别精确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你不光自古以来一直非常走运,属于一个受到优待的进化过程,而且在自己的祖宗方面,你还极其--可以说是... (查看原文)
    操所有人 1赞 2020-07-04 16:43:21
    —— 引自章节: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
  • “请你想象一下,把地球45亿年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钟,但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功夫。” (查看原文)
    操所有人 1赞 2020-07-04 16:43:21
    —— 引自章节: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
  • 你不光自古以来直非常走运,属于一个受到优待的进化过程,而且在自己的祖宗方面,你还极其——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好运气。 想一想啊,在38亿年的时间里,在这段比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海洋还要久远的时间里,你父母双方的每个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眼你有关的祖先,一个都没有被压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被卡住,早年受伤,或者无法在其生命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刻把一小泡遗传物质释放给恰当的伴侣,以使这唯一可能的遗传组合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产生了你。 (查看原文)
    标本师库特 1赞 2020-07-22 21:53:41
    —— 引自章节: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
  • 观察过去当然是其中容易的部分。朝夜空瞥上一眼,你就看到了历史,大量历史——你看到的恒星不是它们现在的状态,而是它们的光射出时的状态。据我们所知,我们忠实的伙伴北极星,实际上也许在去年1月,或1854年,或14世纪初以后的任何时候就已经熄灭,因为这信息到现在还无法传到这里。我们至多只能说——永水远只能说——它在680年以前的今天还在发光。恒星在不断死亡。 (查看原文)
    欧阳少之 2019-11-29 11:17:4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埃文斯牧师的宇宙
  • 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亚历山大·蒲珀 (查看原文)
    欧阳少之 2019-11-29 11:17:48
    —— 引自章节:第二部 地球的大小
  • 当然,实际上,世界即将进入一个科学的世纪。到时候,谁都会懂得一点,谁都不会什么都懂。科学家快要发现自己在粒子和反粒子的汪洋大海里漂浮,东西瞬间存在,瞬间消失,使毫微秒时间也显得十分缓慢,平平常常,一切都是那么古怪。科学正从宏观物理学向微观物理学转变。前者,物体看得见,摸得着,量得出;后者,事情倏忽发生,快得不可思议,完全超出了想像的范围。我们快要进入量子时代,而推动其大门的第一人就是那位迄今为止一直很倒霉的马克斯・普朗克。——第105页 (查看原文)
    欧阳少之 2019-11-29 11:17:48
    —— 引自章节:第八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 你身上的每个原子肯定已经穿越几个恒星,曾是上百万种生物的组成部分,然后才成为了你。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生命力很强,在我们死后可以重新利用……因此我们都是别人转世化身来的——虽然是短命的。我们死了以后,我们的原子就会天各一方,去别处寻找新的用武之地——成为一片叶子或别的人体或一滴露水的组成部分。——第119页 (查看原文)
    欧阳少之 2019-11-29 11:17:48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威力巨大的原子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3 1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