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的原文摘录

  • Spring never came and summer never warmed: 1816 became known as the year without summer. (查看原文)
    小旨子 2017-01-28 23:46:09
    —— 引自第506页
  • Nobody knows quite how destructive human being are, but it is a fact that over the last fifty thousand years or so, wherever we have gone animals have tended to vanish, often in astonishingly large numbers. (查看原文)
    小旨子 2017-01-28 23:49:40
    —— 引自第565页
  • 就在这个时候, 芝加哥大学的哈里森 布朗发明了一种统计火成岩里铅的同位素的新方法. 他意识到这项工作相当乏味, 便把它交给年轻的克莱尔 彼得森, 作为他的论文项目. 他向彼得保证, 以他的新方法来测定地球的年龄会「易如反掌」. 实际上, 这项工作花了几年时间.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5:29:49
    —— 引自第137页
  • 克莱尔 彼得森于1995年去世.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 地质学家向来没有这个资格. 更令人不解的是, 尽管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坚持不懈, 大公无私, 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他也没有获得多少名气, 甚至没有收到多大重视. 我们有理由认为, 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地质学家. 然而, 谁听过布莱尔 彼得森来着? 大多数地质学教科书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最近出版的两本有关测定地球年龄的历史畅销书, 竟然还把他的名字拼错了. 2001年初, 有人在《自然》杂志就其中的一本书写了书评, 结果又犯了一个错误, 令人吃惊地认为彼得森是个女人.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5:35:56
    —— 引自第141页
  • 这台对撞机的意图是: 让科学家们重建尽可能接近于宇宙最初十万分之一秒里的情况, 以探索「物质的最终性质」(老是这么说)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5:45:30
    —— 引自第144页
  • 欧洲核研究组织的一台新的大强子对撞机定于2005年开始运转, 它将产生14万瓦能量, 建设费超过15亿美元. 这项费用浩大的工程有一些实用的副产品. 万维网就是欧洲核研究组织的一个衍生事物.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5:50:18
    —— 引自第144页
  • 《物理地质学原理》中, 霍姆斯重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这在当时仍然是一种很激进的见解, 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尤其在美国. 有一位美国评论家发愁地说, 霍姆斯论点清楚, 令人信服, 学生会信以为真. 他的话毫无挖苦之意. 然而, 在别处, 新理论受到了坚决的同时又是谨慎的支持.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5:52:33
    —— 引自第156页
  • 在岩质行星中, 只有地球才有板块. 为什么是这样, 这多少是个迷.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6:10:36
    —— 引自第161页
  • 假设地球的轨道是一条马路, 上面只有我们一辆汽车在行驶, 但这条马路经常有行人穿过, 他们踏上马路以前又不知道先看一眼. 至少90%的行人我们不大认识, 我们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 不知道他们的作息时间, 不知道他们穿过这条马路的次数. 我们只知道他们在某个地点, 每隔不确定的时间, 漫步走过这条马路, 而我们正沿着这条马路以每小时10万公里的速度行驶. 附近有几亿甚至几万亿个随意移动的物体, 都在天空中以不同的速度在稍稍不同的路线上移动. 这让人心惊胆战.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1 16:25:03
    —— 引自第171页
  • 我原来以为,埃文斯在后院有个不错的天文台——一个小型的威尔逊山天文台或帕洛马天文台,披着滑动的穹顶屋顶和一把移动方便的机械椅子。实际上,他没有把我带出屋外,而是领着我走进离厨房不远的一个拥挤不堪的储藏室,里面堆满了书和文献。他的望远镜——一个白色的圆筒,大小和形状像个家用热水箱——就放在一个他自己做的、能够转动的胶合板架子上面。要进行观测的时候,他分两次把它们搬上离厨房不远处的阳台。斜坡下面长满了桉树,只看得见屋檐和树梢之间一片信箱大小的天空,但他说这对于他观测工作来说已经绰绰有余。就是在那里,当天空晴朗、月亮不太明亮的时候,他寻找超新星。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6 14:30:3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埃文斯牧师的宇宙
  • 更倒霉的是让蒂。让蒂提前一年从法国出发,打算在印度观测这次凌日现象,发生凌日的那一天在海上,测量需要保持平衡,这在颠簸的船上根本无法做到。让蒂并不气馁,继续赶往印度,等待 1769 年的下一次凌日。他用了8年时间建立了一个一流的观测站,他一次又一次测试他的仪器,把准备工作做得完美无缺。6月4日是第二次凌日。早上醒来,他看到的是个艳阳天;但是,正当金星从太阳表明通过的时候,一朵乌云挡住了太阳,停留了三个多小时,等到云开雾散,金星凌日的过程已经结束了。让蒂大失所望地收拾仪器,前往最近的港口,途中患了疟疾,将近一年卧床不起。他不顾身体衰弱,最后登上一条船。这条船在非洲近海的一次飓风中几乎失事。出门十一年半以后,他终于回到家里。他一无所获,却发现他的亲戚已经宣布他死亡,争先恐后地夺走了他的财产。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6 19:28:05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
  • 卡文迪许本身就是一部书。他生于一个生活奢华的权贵家庭——祖父和外祖父分别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而又极其古怪的英国科学家。几位作家为他写过传记。用其中一位的话来说,他特别腼腆,“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触都会感到局促不安,连他的管家都要以书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6 19:35:4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
  • 1841年是决定性的一年,欧文在伦敦将获得命名和发现恐龙的殊荣——而曼特尔遇上了一场可怕的事故。当马车穿过克莱翰公地的时候,他不知怎的从车座上掉下来,缠在缰绳中间,被受惊的马匹飞快拉过粗糙的地面。这场事故造成他背部弯曲,走路跛脚,常年疼痛,脊椎受损,再也无法恢复。 欧文利用曼特尔体弱多病的状态,着手系统地从档案中勾销他的贡献,重新命名曼特尔多年以前已经命名过的物种,把他发现这些物种的功劳占为己有。曼特尔还想搞一些创新的研究工作,但欧文利用自己在皇家学会的影响,确保曼特尔的大部分论文被拒绝采用。1852年,曼特尔再也无法忍受疼痛或迫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根变了形的脊椎被取出来送到皇家外科学院——这又是一件很有讽刺意味的事——由该学院的亨特博物馆馆长理查德欧文保管。 (查看原文)
    Sigma 2017-05-26 20:17:47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势不两立的科学
  • 生命想存在; 生命不时灭绝; 生命在前进。 (查看原文)
    肥镜 2017-06-17 08:07:21
    —— 引自第1页
  • 想一想,那道光在太空里走了几百万年,抵达地球的时候恰好有个人在不偏不倚地望着那片天空,结果看到了它。能亲眼目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这似乎是挺不错的。 (查看原文)
    康-吉诃德 2018-11-10 10:13:14
    —— 引自第27页
  • 有的专家之所以认为也许有好多别的大爆炸,也许有几万亿次大爆炸,分布在无穷无尽的永恒里,这就是原因之一;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特定的宇宙,是因为这个宇宙适合于我们的存在。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德华·P.特赖恩所说:"要回答它为什么产生了,我的敝见是,我们的宇宙只是那些不时产生的东西之一。"对此,古思补充说:"虽然创建一个宇宙不大可能,但特赖恩强调说,谁也没有统计过失败的次数。" (查看原文)
    momo 2019-06-06 01:20:0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在某种意义上,引力并不存在,使行星和恒星运动的是空间和时间的变形。 (查看原文)
    momo 2019-07-25 01:41:19
    —— 引自章节:第八章
  • 当宇宙开始膨胀的时候,它不会向外扩展,充满一个更大的空间。仅有的空间是它一面扩展一面创造的空间。 没有空间,没有黑暗,奇点四周没有四周。 刹那间,我们有了一个巨大的宇宙。 有许多个宇宙,很可能是无数个,每个都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组合,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其组合方式恰好适于我们存在的宇宙里。 “金发姑娘效应”----一切都处于恰如其分的状态。 (查看原文)
    瞳梓 2020-03-10 23:22:5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如何营造一个宇宙
  • 这种安排其实说明,在物质的基本材料中有夸克;夸克由名叫胶子的粒子黏合在一起;夸克和胶子一起形成了原子核的材料,即质子和中子。轻子是电子和中微子的来源。夸克和轻子统称为费密子。玻色子(以印度物理学SN玻色的名字命名)是产生和携带力的粒子,包括光子和胶子。希格斯玻色子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这完全是为了赋予粒子质量而发明出来的。 你看得出,这个模型真是有点儿笨拙,但这是可以用来解释粒子世界全部情况的最简单的模式。大多数粒子物理学家觉得,正如利昂・菜德曼在1985年的一部电视片里说的,标准模型不大优美,不大简明。“它过于复杂,有许多过于武断的参数。”菜德曼说,“我们其实不明白,为了创造我们都知道的宇宙,造物主干吗要转动20个门把来设定20种参数。”实际上,物理学的任务是探索最终的简洁性,而迄今为止的一切都乱成了美丽的一团一或者就像莱德曼说的:“我们深深地感到,这幅图画并不美丽。” 标准模型不但很笨拙,而且不完整。一方面,它根本没有谈到引力。找遍整个标准模型,你找不出任何解释,为什么放在桌上的帽子不会飞上天花板。我们刚才已经提到,它也不能解释质量。为了赋予粒子质量,你不得不引人假设的希格斯玻色子,它是否真的存在,要靠21世纪的物理学来解决。正如费曼所由衷地认为的那样:“因此,我们对这个理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道它是对的还是错的,但我们确实知道它是有点儿错的,或者至少是不完整的。” 物理学家试图把什么都扯到一起,结果想出来一种所谓的超弦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以前我们认为是粒子的夸克和轻子,实际上都是“弦”——能量弦,它们在11个维度中摆动,包括我们已知的3个维度、再加上时间,以及7个别的维度,它们,哎呀,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这种弦非常做小一一小得可以被看成是点粒子。 (查看原文)
    修二的轮舞 2020-05-15 23:07:03
    —— 引自第128页
  • 把地球的45亿年历史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凌晨4点钟,但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1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工夫。 在这大大压缩的一天中,大陆到处移动,以似乎不顾一切的速度砰地撞在一起。大山隆起又变平,海洋出现又消失,冰原前进又后退。在整个这段时间里,每分钟大约三次,在这颗行星的某个地方亮起一道闪光,显示曼森尺度的或更大的陨石撞击了地球。在陨石轰击、很不稳定的环境里,竟然还有东西能存活下来,这是令人惊叹的。实际上,没有很多东西能挺过很长时间。 (查看原文)
    黄青绿 2020-06-19 23:06:11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生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