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卢汉超,上海人,美国佐治亚洲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近代中国城市的都市化与工业化研究。主要译著:锻炼,上海科院历史研究研究人员。
目录 · · · · · ·
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
第一章 到上海去
第二章 人力车世界
第二部 立锥之地
第三章 逃离棚户区
第四章 小市民之家
第三部 上海屋檐下
第五章 石库门后
第六章 石库门外结论
附录1 一项对于上海居民背景的调
查附录2 被采访者情况列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到上海去
第二章 人力车世界
第二部 立锥之地
第三章 逃离棚户区
第四章 小市民之家
第三部 上海屋檐下
第五章 石库门后
第六章 石库门外结论
附录1 一项对于上海居民背景的调
查附录2 被采访者情况列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上海家常菜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地方特色菜,像绍兴的梅干菜炖肉,宁波的蒸鳗鱼、肉糜炖鳗鲞、咸菜煮毛豆,苏北的油炸肉丸(以狮子头著称),广东的蚝油牛肉,四川的回锅肉、麻婆豆腐,杭州的西湖醋鱼,上海的八宝辣酱(八宝,指的是肉、豆腐干、花生、竹笋等)、肉丝豆腐羹等。 第二类是模仿菜馆里的菜肴所做的家常菜。这些菜大多数是炒菜。如洋葱炒肉、糖醋小排、三鲜汤等。 最后一类家常菜不是来自已有的烹饪方法,而是家庭厨师的创造发明。他尽可能地使用厨房里现有的原料,偶尔也模仿一下西菜的制法。如,把柠檬放在蒸鱼上,把黄油加在牛肉汤里,用香菜装饰盆菜等等。有一种汤在夏天尤其受欢迎,它是用白菜、番茄、土豆、胡萝卜加上牛肉熬成的,被称为“罗宋汤”(罗宋,是上海方言里对英语单词“Russian”的走调的发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7页 -
在法租界,一位名为阿桂姐的女流氓和她的儿子马鸿根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做了很多年的“粪霸”......阿桂姐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三大亨之一黄金荣(1868—1953)的情妇,这层关系使她能够垄断该项业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上海史研究译丛(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1927-1937年的上海》《移民企业家》《海外上海学》
等
。
喜欢读"霓虹灯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霓虹灯外"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7.4
-
-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7.6
-
-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7.6
-
- 1927-1937年的上海 7.5
-
- 上海繁華 8.1
-
- 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 7.6
-
- 异国事物的转译 8.6
-
-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8.5
-
- 街头文化 8.0
-
- 上海游民改造研究 6.7
霓虹灯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霓虹灯外》:平民视角下的上海社会生活史研究(附分享提纲和读书笔记)
上海这座城市的崛起,是从中英《南京条约》将其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开始的,因此其快速发展进程,几乎完全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相同步。无论是在晚清民国时期,还是在共和国时期,上海的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口来源、社会阶层、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程度,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当中,都是...
(展开)

《霓虹灯外》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书本介绍 1. 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 i.内容简介 “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最丰富多彩的部分。” 以上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霓虹灯外》所传达的内容。这本书把目... (展开)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三十三期——《霓虹灯外》沙龙讨论纪要
从1921年、1923年英国学者兰宁、库寿龄联合撰写《上海史》开始,海外学者关于上海史的研究已有80多个年头。1999年,美籍华裔学者卢汉超完成《霓虹灯外》一书,在书中,他探究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过程,对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进行考察、再现,为读者展示了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
(展开)

深圳和上海:怎样才算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我曾经问我深圳的同事,深圳到底有什么好? 大部分人给我的回答是,深圳特别开放包容。 当我问到为什么来深圳,而不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给我的回答无非不是北京环境差,上海广州太排外。 可是,《霓虹灯外》这本书梳理出来的论点却是,上海是一座特别包容开放的城市。 ...
(展开)
> 更多书评 2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9.0分 1046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8.4分 38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历史研究生参考书 (蚂蚁仓主)
- 杨奎松推荐现代史硕士生推荐阅读书目 (纸遁)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上海近代史(1843~1949) (dr.we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3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霓虹灯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荒诞王 2008-07-28 09:03:23
写近代上海日常生活的,只有这本书还有点意思。
0 有用 小能七九西 2010-04-08 04:49:27
看得我口水和眼泪水嗒嗒滴……完全可以当做普罗大众的读物来看,妙趣横生
2 有用 陶者无缰 2018-03-18 07:00:00
好的論文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忘記過去的60年——九十年代與三十年代接軌了」原來這就是我覺得90年代那麼美好、那麼充滿希望的原因啊。可惜十幾年後,他們說,你高興的太早了,三十年代的人們也是這樣想的。
8 有用 Tacher 2014-10-16 10:50:21
如译者所说,这是部“清明上河图”式的著作,对上海市井生活材料做了出色的整理,成为上海社会生活领域很难回避的著作。本书可能是我读过最生动形象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去翻阅尾注,非常好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与描述来自何方。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从上海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样态进行整理 ,全方位展现了上海中下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尝试强调传统在现代化力量(西化和共产主义)面前的顽强性,突出上海城市生活的... 如译者所说,这是部“清明上河图”式的著作,对上海市井生活材料做了出色的整理,成为上海社会生活领域很难回避的著作。本书可能是我读过最生动形象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去翻阅尾注,非常好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与描述来自何方。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从上海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样态进行整理 ,全方位展现了上海中下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尝试强调传统在现代化力量(西化和共产主义)面前的顽强性,突出上海城市生活的连续性而非断裂。对于上海,作者强调上海人的“柔弱”(包容性)和“精明”(商业主义),这两点构成了上海人独特的城市身份。对于近代城市研究,轻重感的把握很重要,这一方面出自政府游离于基层社会之上的无力,一方面由于政策的短暂性和形式性。如作者所说,在用理论构造历史本性之前,需要更细致刻画普通人的生活。17 (展开)
0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2-01-17 11:20:22
“在二十世纪,古老的价值体系的变化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尽管对城市的种种疑虑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挥之不去,但人们已开始认为现代化、工业化、高度商业化的城市比乡村城镇要好。这一全面的重新评价主要来源于城市中经济机遇的显现。”“让传统得以持续的动力不是物质的而是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