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诗集《黄昏之歌》的一首诗中问道:“明天会怎样?”在诗集的前言里他指出:“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社会还是个人,都被黄昏笼罩。结果将如何?将来又会怎样?”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命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哲学家与一位历史学家进行了一场历时30 年的对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场漫长的对话就已经揭开序幕。那时的卢迪内斯库还是个年轻的大学生,而比她年长15岁的德里达正是一位声誉鹊起的解构主久哲学家。时间流逝,卢迪内斯库逐渐成长为一位重量级的学界名妹,而德里达的解构论已经在全球都有代言人,深刻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次特别的对话,“从不妥协”的德里达和卢迪内斯库演绎了苏格拉底式的辩难,双方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其间语锋犀利、观点挑激,思想火花频频绽放……话题范围从家庭是否会存在下去,到人类的意愿是否还会得到尊重...
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诗集《黄昏之歌》的一首诗中问道:“明天会怎样?”在诗集的前言里他指出:“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社会还是个人,都被黄昏笼罩。结果将如何?将来又会怎样?”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命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哲学家与一位历史学家进行了一场历时30 年的对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场漫长的对话就已经揭开序幕。那时的卢迪内斯库还是个年轻的大学生,而比她年长15岁的德里达正是一位声誉鹊起的解构主久哲学家。时间流逝,卢迪内斯库逐渐成长为一位重量级的学界名妹,而德里达的解构论已经在全球都有代言人,深刻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次特别的对话,“从不妥协”的德里达和卢迪内斯库演绎了苏格拉底式的辩难,双方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其间语锋犀利、观点挑激,思想火花频频绽放……话题范围从家庭是否会存在下去,到人类的意愿是否还会得到尊重,从民族仇视的表现形式将会如何,到死刑是否能够被彻底废除……对话涵盖了对哲学和整个人类的看法,真诚动人,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 · · · · · ·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公元1930年7月15日—公元2004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家。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还是国际哲学学院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法兰西公学名誉教授。
雅克・德里达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1967年...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公元1930年7月15日—公元2004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家。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还是国际哲学学院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法兰西公学名誉教授。
雅克・德里达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1967年)、《声音与现象》(1967年)、《书写与差异》(1967年)、《散播》(1972年)、《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年)、《丧钟》(1974)、《人的目的》(1980年)、《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起源问题》(1990),《马克思的幽灵》(1993)、《与勒维纳斯永别》(1997)、《文学行动》等。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Élisabeth Roudinesco),女,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著有《弗洛伊德传》《风暴中的哲学家》等。
目录 · · · · · ·
透视德里达
第一章 选择精神遗产
第二章 政策的差异
第三章 无序的家庭
第四章 不可预见的自由
第五章 虐待动物
第六章 革命精神
第七章 排犹主义及其未来
第八章 死刑
第九章 赞扬精神分析
· · · · · · (收起)
喜欢读"明天会怎样"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天会怎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明天会怎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云破月 (云破月满月破云,花弄影斜影弄花)
我们在第一章中探讨了如何继承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遗产的问题,今天,这些精神财富已黯然失色。 第二章谈论的是大西洋两岸存在的多方面的观念差异(性、种族、文化等)。 在第三章里,我们探讨了西方国家的家庭变化。 第四章是对人类自由的思考。 第五章的主题是关于动物的权利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第六章谈的是共产主义受到挫折后的革命精神问题。 第七章的话题是排犹主义及其未来。 第八章主要涉及到了死刑以及废除死刑...2012-10-19 19:30:25 1人喜欢
-
第八章: 死刑 p.179 卢: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 p.180德: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都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p.183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那就意味着所有...
2012-06-30 16:10:43
第八章: 死刑 p.179 卢: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 p.180德: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都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p.183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那就意味着所有法律,特别是刑法的消失。 p.184 残忍并不仅是指那些能够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流血事件。残忍首先指的是在心理方面的折磨(即把让别人痛苦或看别人痛苦当成乐趣)。 p.185雨果《论死刑》 p.186加缪《对于死刑的思考》 注释:实际上,多少世纪以来,死刑都是一种宗教惩罚……宗教的理念,尤其是信仰终生不变的理念,是死刑的根源 天主教一直支持死刑 但今天的欧洲社会已经世俗化了。而基督教有其他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自我否认和自我惩罚。(仍然是从功用的角度去谈) p.187 以往死刑总是教会与政权结成联盟的主要标志。 国家的权威都体现在能够决定臣民的生和死,还体现在可以决定法律例外,也就是说可以制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例外状态) 不管怎样,如果要想真正地、彻底地、无条件地废除死刑,那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或限制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卢:因此,路易十六被处决了。必须废除君主制,确立共和制,用一种新体制代替旧体制) p.189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哲学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在其系统的纯哲学著作中反对死刑的合法性。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卢梭到康德,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特意地,有时是婉转地和带歉疚地(卢梭)表示支持死刑。 p.190同康德一样,列维纳斯把同等报复条款视为刑法合理的起源和基础。 p.191哲学与主张死刑的政治神学的联盟既强大又脆弱,既有历史原因又违反自然规律,其实哲学、政治和人的特性始终都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呼应那个黎明时分的问题) 人的特性是能为祭祀而“牺牲生命”,寻求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能为了尊严而去追求生命之外的理想,能通过死亡而获得一个比此生更有价值的“生命”。这就是柏拉图式的为理想而牺牲的哲学。 康德认为,人类特有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此人类是为了荣誉才把死刑列入法律之中的。根据黑格尔的理论,人类宁肯冒生命危险也要为实现自己的信仰而斗争。海德格尔觉得只有人才能有目的地结束生命,而动物只能说是断气。 p.192我敢说死刑总能得到充满“人道主义”的辩护。 我觉得死刑是哲学-宗教-政治交汇的拱顶,甚至是水泥和粘合剂,就像一种假冒伪劣材料用尽各种巧妙的办法(自然的,人工技术的等等)来支撑建筑物。死刑是非自然的东西,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是一种貌似合理的人类特有的法律。 10年来,大部分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取消了死刑。权利、国家和宗教相分离的速度加快了,这具有重要意义。 p.193那些主张废除死刑的理论,在政治和哲学方面尚脆弱。 p.194康德反对这种方法/目的的说法,认为司法意识和刑法的“绝对命令”能够达到唤起人类尊严的目的。这种尊严要求惩处罪犯,因为罪犯必须惩处,而不去考虑惩处是否必要,是否能,能其任何社会政治作用。——康德和黑格尔都从原则的角度证明死刑的合理性,而不关心死刑是否必要和有用。 p.195解构康德:自我惩罚与外界惩罚,已不能严格地划分出纯法律的范畴。 提醒人们放弃那些单纯的信任、良知和觉悟,尤其在区分和比较内部/外部,自然与内心/非自然与外表,本体与异体、自我惩罚与外界惩罚、行刑与杀人或自杀的时候。 p.196我所关心的是这些行为之间的界线的混淆、相互渗透部分和不明了的部分,而不是想确定其明确的区分标准。 死刑问题并不仅是哲学、宗教政治和权威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犯罪与处罚程度无法相等、难以计量、欠债无法评估的问题,理性原则问题,以及对理性如何解释的问题,即是从“理性原则”的角度解释还是从计算原则的角度解释理性的问题。——请原谅我不走这条路,因为太长也太难,但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原则阐述。 p.197康德认为绝对必要,并且极力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要尊重罪犯的人格,不能对他施加任何虐待和暴力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有损于他天生的,基本的和不容侵犯的人格。——然而,谁都无法证明执行死刑本身不包含任何“虐待行为”。——注射死刑 目前的废死理论:有条件的,在和平的条件下。但这个界限很难确定 死刑并不仅是简单的生死问题。—— 国际声明中的“生命权”问题。 p.199死刑与大屠杀的区别:前者是“正当”的,那就应该是公开的。(联系《死亡先生》),联系加缪)——注射死刑:消除痕迹。葬礼问题 p.201 共108个国家废除了死刑,还有87个国家没有废除。 p.203乔治•布什:他从不赦免任何人。 p.205真正的葬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成功的葬礼就是没有实现的葬礼。因为成功的葬礼应该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融为密不可分的一体。 p.206不忠与背叛:如果说永远怀念死去的亲人,实际上等于背叛,因为总有忘记的时候。 p.207 Roudinesco:悲伤的双重性:它既是创造又是破坏的根源。 我并没有说必须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人,我只是建议分析一下我们所继承的宽恕的概念。 p.208宽恕的真正“意思”是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和不请求宽恕的人。这是对宽恕概念的一种符合逻辑的分析。宽恕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高尚的,胸怀大度的。 p.210按照基督教的逻辑,人不能宽恕人,只有上帝才能宽恕人。 p.211我的想法是宽恕只有在以下的情况下才算得上名副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去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这样宽恕就比法律和所有惩罚措施都显得高尚。宽恕不应该与法律混为一谈。特赦也一样,特赦也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p.212明确地把宽恕的权力归于上帝。这说明宽恕从定义上讲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人类行为,宽恕的概念包含了一些超出人类能力的因素。 因此,宽恕那些不容宽恕的行为是人类理智的升华,或至少是将理智的原则具体化,这是一种人类心胸宽广的标志。宽恕就意味着自我超越。也许有人认为宽恕别人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不相信宽恕会真的存在。但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正是宽恕的可贵之处。如果人们不停地讲宽恕,并理解宽恕的含义,那就等于实现了人类能力之外的壮举。这就是宗教的起源。这种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对宽恕的“渴望”和“意愿”,这种无法理解和超出人类能力的现象孕育了宗教的产生。
回应 2012-06-30 16:10:43
-
云破月 (云破月满月破云,花弄影斜影弄花)
我们在第一章中探讨了如何继承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遗产的问题,今天,这些精神财富已黯然失色。 第二章谈论的是大西洋两岸存在的多方面的观念差异(性、种族、文化等)。 在第三章里,我们探讨了西方国家的家庭变化。 第四章是对人类自由的思考。 第五章的主题是关于动物的权利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第六章谈的是共产主义受到挫折后的革命精神问题。 第七章的话题是排犹主义及其未来。 第八章主要涉及到了死刑以及废除死刑...2012-10-19 19:30:25 1人喜欢
-
第八章: 死刑 p.179 卢: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 p.180德: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都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p.183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那就意味着所有...
2012-06-30 16:10:43
第八章: 死刑 p.179 卢: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 p.180德: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都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p.183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那就意味着所有法律,特别是刑法的消失。 p.184 残忍并不仅是指那些能够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流血事件。残忍首先指的是在心理方面的折磨(即把让别人痛苦或看别人痛苦当成乐趣)。 p.185雨果《论死刑》 p.186加缪《对于死刑的思考》 注释:实际上,多少世纪以来,死刑都是一种宗教惩罚……宗教的理念,尤其是信仰终生不变的理念,是死刑的根源 天主教一直支持死刑 但今天的欧洲社会已经世俗化了。而基督教有其他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自我否认和自我惩罚。(仍然是从功用的角度去谈) p.187 以往死刑总是教会与政权结成联盟的主要标志。 国家的权威都体现在能够决定臣民的生和死,还体现在可以决定法律例外,也就是说可以制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例外状态) 不管怎样,如果要想真正地、彻底地、无条件地废除死刑,那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或限制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卢:因此,路易十六被处决了。必须废除君主制,确立共和制,用一种新体制代替旧体制) p.189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哲学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在其系统的纯哲学著作中反对死刑的合法性。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卢梭到康德,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特意地,有时是婉转地和带歉疚地(卢梭)表示支持死刑。 p.190同康德一样,列维纳斯把同等报复条款视为刑法合理的起源和基础。 p.191哲学与主张死刑的政治神学的联盟既强大又脆弱,既有历史原因又违反自然规律,其实哲学、政治和人的特性始终都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呼应那个黎明时分的问题) 人的特性是能为祭祀而“牺牲生命”,寻求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能为了尊严而去追求生命之外的理想,能通过死亡而获得一个比此生更有价值的“生命”。这就是柏拉图式的为理想而牺牲的哲学。 康德认为,人类特有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此人类是为了荣誉才把死刑列入法律之中的。根据黑格尔的理论,人类宁肯冒生命危险也要为实现自己的信仰而斗争。海德格尔觉得只有人才能有目的地结束生命,而动物只能说是断气。 p.192我敢说死刑总能得到充满“人道主义”的辩护。 我觉得死刑是哲学-宗教-政治交汇的拱顶,甚至是水泥和粘合剂,就像一种假冒伪劣材料用尽各种巧妙的办法(自然的,人工技术的等等)来支撑建筑物。死刑是非自然的东西,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是一种貌似合理的人类特有的法律。 10年来,大部分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取消了死刑。权利、国家和宗教相分离的速度加快了,这具有重要意义。 p.193那些主张废除死刑的理论,在政治和哲学方面尚脆弱。 p.194康德反对这种方法/目的的说法,认为司法意识和刑法的“绝对命令”能够达到唤起人类尊严的目的。这种尊严要求惩处罪犯,因为罪犯必须惩处,而不去考虑惩处是否必要,是否能,能其任何社会政治作用。——康德和黑格尔都从原则的角度证明死刑的合理性,而不关心死刑是否必要和有用。 p.195解构康德:自我惩罚与外界惩罚,已不能严格地划分出纯法律的范畴。 提醒人们放弃那些单纯的信任、良知和觉悟,尤其在区分和比较内部/外部,自然与内心/非自然与外表,本体与异体、自我惩罚与外界惩罚、行刑与杀人或自杀的时候。 p.196我所关心的是这些行为之间的界线的混淆、相互渗透部分和不明了的部分,而不是想确定其明确的区分标准。 死刑问题并不仅是哲学、宗教政治和权威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犯罪与处罚程度无法相等、难以计量、欠债无法评估的问题,理性原则问题,以及对理性如何解释的问题,即是从“理性原则”的角度解释还是从计算原则的角度解释理性的问题。——请原谅我不走这条路,因为太长也太难,但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原则阐述。 p.197康德认为绝对必要,并且极力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要尊重罪犯的人格,不能对他施加任何虐待和暴力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有损于他天生的,基本的和不容侵犯的人格。——然而,谁都无法证明执行死刑本身不包含任何“虐待行为”。——注射死刑 目前的废死理论:有条件的,在和平的条件下。但这个界限很难确定 死刑并不仅是简单的生死问题。—— 国际声明中的“生命权”问题。 p.199死刑与大屠杀的区别:前者是“正当”的,那就应该是公开的。(联系《死亡先生》),联系加缪)——注射死刑:消除痕迹。葬礼问题 p.201 共108个国家废除了死刑,还有87个国家没有废除。 p.203乔治•布什:他从不赦免任何人。 p.205真正的葬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成功的葬礼就是没有实现的葬礼。因为成功的葬礼应该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融为密不可分的一体。 p.206不忠与背叛:如果说永远怀念死去的亲人,实际上等于背叛,因为总有忘记的时候。 p.207 Roudinesco:悲伤的双重性:它既是创造又是破坏的根源。 我并没有说必须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人,我只是建议分析一下我们所继承的宽恕的概念。 p.208宽恕的真正“意思”是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和不请求宽恕的人。这是对宽恕概念的一种符合逻辑的分析。宽恕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高尚的,胸怀大度的。 p.210按照基督教的逻辑,人不能宽恕人,只有上帝才能宽恕人。 p.211我的想法是宽恕只有在以下的情况下才算得上名副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去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这样宽恕就比法律和所有惩罚措施都显得高尚。宽恕不应该与法律混为一谈。特赦也一样,特赦也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p.212明确地把宽恕的权力归于上帝。这说明宽恕从定义上讲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人类行为,宽恕的概念包含了一些超出人类能力的因素。 因此,宽恕那些不容宽恕的行为是人类理智的升华,或至少是将理智的原则具体化,这是一种人类心胸宽广的标志。宽恕就意味着自我超越。也许有人认为宽恕别人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不相信宽恕会真的存在。但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正是宽恕的可贵之处。如果人们不停地讲宽恕,并理解宽恕的含义,那就等于实现了人类能力之外的壮举。这就是宗教的起源。这种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对宽恕的“渴望”和“意愿”,这种无法理解和超出人类能力的现象孕育了宗教的产生。
回应 2012-06-30 16:10:43
-
云破月 (云破月满月破云,花弄影斜影弄花)
我们在第一章中探讨了如何继承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遗产的问题,今天,这些精神财富已黯然失色。 第二章谈论的是大西洋两岸存在的多方面的观念差异(性、种族、文化等)。 在第三章里,我们探讨了西方国家的家庭变化。 第四章是对人类自由的思考。 第五章的主题是关于动物的权利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第六章谈的是共产主义受到挫折后的革命精神问题。 第七章的话题是排犹主义及其未来。 第八章主要涉及到了死刑以及废除死刑...2012-10-19 19:30:25 1人喜欢
-
第八章: 死刑 p.179 卢: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 p.180德: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都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p.183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那就意味着所有...
2012-06-30 16:10:43
第八章: 死刑 p.179 卢: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 p.180德: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都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p.183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那就意味着所有法律,特别是刑法的消失。 p.184 残忍并不仅是指那些能够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流血事件。残忍首先指的是在心理方面的折磨(即把让别人痛苦或看别人痛苦当成乐趣)。 p.185雨果《论死刑》 p.186加缪《对于死刑的思考》 注释:实际上,多少世纪以来,死刑都是一种宗教惩罚……宗教的理念,尤其是信仰终生不变的理念,是死刑的根源 天主教一直支持死刑 但今天的欧洲社会已经世俗化了。而基督教有其他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自我否认和自我惩罚。(仍然是从功用的角度去谈) p.187 以往死刑总是教会与政权结成联盟的主要标志。 国家的权威都体现在能够决定臣民的生和死,还体现在可以决定法律例外,也就是说可以制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例外状态) 不管怎样,如果要想真正地、彻底地、无条件地废除死刑,那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或限制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卢:因此,路易十六被处决了。必须废除君主制,确立共和制,用一种新体制代替旧体制) p.189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哲学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在其系统的纯哲学著作中反对死刑的合法性。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卢梭到康德,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特意地,有时是婉转地和带歉疚地(卢梭)表示支持死刑。 p.190同康德一样,列维纳斯把同等报复条款视为刑法合理的起源和基础。 p.191哲学与主张死刑的政治神学的联盟既强大又脆弱,既有历史原因又违反自然规律,其实哲学、政治和人的特性始终都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呼应那个黎明时分的问题) 人的特性是能为祭祀而“牺牲生命”,寻求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能为了尊严而去追求生命之外的理想,能通过死亡而获得一个比此生更有价值的“生命”。这就是柏拉图式的为理想而牺牲的哲学。 康德认为,人类特有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此人类是为了荣誉才把死刑列入法律之中的。根据黑格尔的理论,人类宁肯冒生命危险也要为实现自己的信仰而斗争。海德格尔觉得只有人才能有目的地结束生命,而动物只能说是断气。 p.192我敢说死刑总能得到充满“人道主义”的辩护。 我觉得死刑是哲学-宗教-政治交汇的拱顶,甚至是水泥和粘合剂,就像一种假冒伪劣材料用尽各种巧妙的办法(自然的,人工技术的等等)来支撑建筑物。死刑是非自然的东西,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是一种貌似合理的人类特有的法律。 10年来,大部分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取消了死刑。权利、国家和宗教相分离的速度加快了,这具有重要意义。 p.193那些主张废除死刑的理论,在政治和哲学方面尚脆弱。 p.194康德反对这种方法/目的的说法,认为司法意识和刑法的“绝对命令”能够达到唤起人类尊严的目的。这种尊严要求惩处罪犯,因为罪犯必须惩处,而不去考虑惩处是否必要,是否能,能其任何社会政治作用。——康德和黑格尔都从原则的角度证明死刑的合理性,而不关心死刑是否必要和有用。 p.195解构康德:自我惩罚与外界惩罚,已不能严格地划分出纯法律的范畴。 提醒人们放弃那些单纯的信任、良知和觉悟,尤其在区分和比较内部/外部,自然与内心/非自然与外表,本体与异体、自我惩罚与外界惩罚、行刑与杀人或自杀的时候。 p.196我所关心的是这些行为之间的界线的混淆、相互渗透部分和不明了的部分,而不是想确定其明确的区分标准。 死刑问题并不仅是哲学、宗教政治和权威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犯罪与处罚程度无法相等、难以计量、欠债无法评估的问题,理性原则问题,以及对理性如何解释的问题,即是从“理性原则”的角度解释还是从计算原则的角度解释理性的问题。——请原谅我不走这条路,因为太长也太难,但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原则阐述。 p.197康德认为绝对必要,并且极力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要尊重罪犯的人格,不能对他施加任何虐待和暴力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有损于他天生的,基本的和不容侵犯的人格。——然而,谁都无法证明执行死刑本身不包含任何“虐待行为”。——注射死刑 目前的废死理论:有条件的,在和平的条件下。但这个界限很难确定 死刑并不仅是简单的生死问题。—— 国际声明中的“生命权”问题。 p.199死刑与大屠杀的区别:前者是“正当”的,那就应该是公开的。(联系《死亡先生》),联系加缪)——注射死刑:消除痕迹。葬礼问题 p.201 共108个国家废除了死刑,还有87个国家没有废除。 p.203乔治•布什:他从不赦免任何人。 p.205真正的葬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成功的葬礼就是没有实现的葬礼。因为成功的葬礼应该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融为密不可分的一体。 p.206不忠与背叛:如果说永远怀念死去的亲人,实际上等于背叛,因为总有忘记的时候。 p.207 Roudinesco:悲伤的双重性:它既是创造又是破坏的根源。 我并没有说必须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人,我只是建议分析一下我们所继承的宽恕的概念。 p.208宽恕的真正“意思”是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和不请求宽恕的人。这是对宽恕概念的一种符合逻辑的分析。宽恕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高尚的,胸怀大度的。 p.210按照基督教的逻辑,人不能宽恕人,只有上帝才能宽恕人。 p.211我的想法是宽恕只有在以下的情况下才算得上名副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去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这样宽恕就比法律和所有惩罚措施都显得高尚。宽恕不应该与法律混为一谈。特赦也一样,特赦也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p.212明确地把宽恕的权力归于上帝。这说明宽恕从定义上讲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人类行为,宽恕的概念包含了一些超出人类能力的因素。 因此,宽恕那些不容宽恕的行为是人类理智的升华,或至少是将理智的原则具体化,这是一种人类心胸宽广的标志。宽恕就意味着自我超越。也许有人认为宽恕别人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不相信宽恕会真的存在。但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正是宽恕的可贵之处。如果人们不停地讲宽恕,并理解宽恕的含义,那就等于实现了人类能力之外的壮举。这就是宗教的起源。这种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对宽恕的“渴望”和“意愿”,这种无法理解和超出人类能力的现象孕育了宗教的产生。
回应 2012-06-30 16:10:43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出口成章——对话录与谈话录 (維舟)
- 精神分析学 (Herr.Nos)
- 想你的时间我看书 (七)
- 德里达 (Zelan)
- philosophie contemporaine de la france (Der reisend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明天会怎样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Igitur 2009-06-27 14:59:06
我很好奇萨特和卢卡奇的对话是怎样的
1 有用 Herr.Nos 2007-08-09 15:38:17
对话德里达
0 有用 豆子芝麻姜盐茶 2022-04-29 10:43:34
平微中有创见。
0 有用 乐事输人 2018-04-24 05:47:07
明天会怎样?
0 有用 伯明翰周董 2020-08-28 15:16:16
迟来的回答告诉德里达明天注定是被政治正确,自我审查与排外主义统治的世界
0 有用 豆子芝麻姜盐茶 2022-04-29 10:43:34
平微中有创见。
0 有用 伯明翰周董 2020-08-28 15:16:16
迟来的回答告诉德里达明天注定是被政治正确,自我审查与排外主义统治的世界
0 有用 乐事输人 2018-04-24 05:47:07
明天会怎样?
0 有用 y 2014-12-18 12:28:06
p6““解构”首先是尊重历史,然后才是评价历史”。
0 有用 沙发主义 2013-02-08 18:04:54
看看哲學家與歷史學家用「聊天」的方式產生一些有意義的知識與對話,算是一種很不錯的「練習」。對自己的行文、邏輯思考的轉折上,可有許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