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诺思以西方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史进行解释的一部代表作。诺思又是新经济史学派的创始人。本书在经济史学中有两大创新:首先在方法论上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经济学优良传统。其次是诺思在本书中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其理论 一反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关键在于产权结构方面的变革制度的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
作者简介 · · · · · ·
道格拉斯·塞西尔·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1920年11月5日-2015年11月23日),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
中译本序
序言
第1篇 理论
1 问题
2 经济结构导论
3 新古典国家理论
4 历史中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
5 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
6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第2篇 历史
导言
7 第一次经济革命
8 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结果
9 古代世界经济的变迁与衰落
10 封建主义的兴衰
11 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
12 产业革命的再认识
13 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结果
14 1789-1914年美国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第3篇 理论与历史
15 制度变迁理论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史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在许多文献中,对工业革命的强调走的是错误的路线一一即从技术变革到工厂制度,而不是从中央工场经由监督、大专业化、改善对投入贡献的衡量再到技术变革。交易费用和技术当然纠结在一起不可分开:专业化扩大引起了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导致了技术变革,技术革反过来需要进一步的组织创新来实现新技术的潜力。 ①参见米尔汶德对这一论点的阐释。 166 根据这项硏究的理论框架,还有一点必须提出。在第四章我们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思想约束,约東行为的衡量费用会高得使新的组织形式不可行。上述无论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变化都造成了非人力要素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传统思想忠诚观念。工厂纪律(即强制行为的规则和处罚)必须辅之以对新组织形式合法化的投资。工业革命的特点为坚持不懈地发展新社会的伦理准则。彼得・马希阿斯对这种努力描述如下:“一组体现在必然发生的社会制度上的社会准则,其发明确实是对这些新需要的反应,不过它们实践得并不理想。艰苦工作的美德一塞缪尔斯密利斯宣讲的那种工作信条一一节俭、克己、自制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准则,而由社会上层人士通过大众熱知的传播手段喋噪不休地向工人阶级的头脑里灌输。合乎福音的教义和不符合规范的教义都遵奉这些原则。在主日学校、讲坛、1824年后的技工协会以及中产阶级手中的各种文献里,那些说教者都把他们试图向全社会传播的中产阶级的美德当作金科玉律来宣讲”(1969年,第208页)。我在考察第二次经济革命时将就这个问题多作些说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2 产业革命的再认识
丛书信息
喜欢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的人也喜欢 · · · · ·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 更多书评 17篇
-
GT民工 (so I chose freedom)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思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该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兴起的原因所在。”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效益接近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2012-11-20 12:24:37 2人喜欢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思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该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兴起的原因所在。”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效益接近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和好处。反观通常的观点,则是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等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在诺思教授看来并非如此,它们本身就是增长。因此,产业革命就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而恰恰是其结果。 。。。。。。 需要指出的是,诺思教授及以其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乃至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以科斯教授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institution),“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体制(system),如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一般地讲,体制多指系统,而制度强调的是关系。 。。。。。。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思教授论述了西方经济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他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样三个变量上:(1)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产权;(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单位——国家;(3)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由此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 在常人(包括许多经济史学家)看来,产业革命的爆发无非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和约翰.凯发明飞梭等之类的技术进步的结果。产业革命似乎是一种突变。可在诺思教授看来,则是一系列制度方面的变化给产业革命这一根本性的变革铺平了道路,那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起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而引起了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的增加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也说明原有的经济组织出现了不适应性,这迫使经济组织发生变更,从而降低了技术变革的费用,加速了经济增长。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则可上溯于封建制的衰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新大陆的发现等。
回应 2012-11-20 12:24:37 -
在许多文献中,对工业革命的强调走的是错误的路线一一即从技术变革到工厂制度,而不是从中央工场经由监督、大专业化、改善对投入贡献的衡量再到技术变革。交易费用和技术当然纠结在一起不可分开:专业化扩大引起了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导致了技术变革,技术革反过来需要进一步的组织创新来实现新技术的潜力。 ①参见米尔汶德对这一论点的阐释。 166 根据这项硏究的理论框架,还有一点必须提出。在第四章我们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
2021-09-18 00:53:55
在许多文献中,对工业革命的强调走的是错误的路线一一即从技术变革到工厂制度,而不是从中央工场经由监督、大专业化、改善对投入贡献的衡量再到技术变革。交易费用和技术当然纠结在一起不可分开:专业化扩大引起了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导致了技术变革,技术革反过来需要进一步的组织创新来实现新技术的潜力。 ①参见米尔汶德对这一论点的阐释。 166 根据这项硏究的理论框架,还有一点必须提出。在第四章我们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思想约束,约東行为的衡量费用会高得使新的组织形式不可行。上述无论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变化都造成了非人力要素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传统思想忠诚观念。工厂纪律(即强制行为的规则和处罚)必须辅之以对新组织形式合法化的投资。工业革命的特点为坚持不懈地发展新社会的伦理准则。彼得・马希阿斯对这种努力描述如下:“一组体现在必然发生的社会制度上的社会准则,其发明确实是对这些新需要的反应,不过它们实践得并不理想。艰苦工作的美德一塞缪尔斯密利斯宣讲的那种工作信条一一节俭、克己、自制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准则,而由社会上层人士通过大众熱知的传播手段喋噪不休地向工人阶级的头脑里灌输。合乎福音的教义和不符合规范的教义都遵奉这些原则。在主日学校、讲坛、1824年后的技工协会以及中产阶级手中的各种文献里,那些说教者都把他们试图向全社会传播的中产阶级的美德当作金科玉律来宣讲”(1969年,第208页)。我在考察第二次经济革命时将就这个问题多作些说明。 引自 12 产业革命的再认识 回应 2021-09-18 00:53:55 -
古典经济学中搜寻成本、考核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交易成本都为零,但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 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成本,比如认为工作是重要的、公平的、正义的,主动愿意去做。 解释制度及其变迁 人口与资源压力——经济史上的核心问题 要靠技术发展来解决这种压力,而技术就得靠产权的保护才能发展 产权就需要制度来界定 三大基石: 意识形态:节约交易费用、克服搭便车问题 相对成本改变,不公正感,可能改...
2016-06-01 17:42:24
-
GT民工 (so I chose freedom)
人们普遍认为17世纪发生过危机,但对危机的根源和特征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破坏性的战争,如德国的30年战争;工资下降;普遍的社会动乱;以及宗教冲突。到该时期结束之时,一些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已根本上转化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展的辩证过程中,17世纪是一个更大的不解之谜的一部分,因为封建主义到1500年似乎已经结束,但习惯上与产业革命相连的资本主义在近3个世纪里却没有出现。由于马克思体系中的...2012-11-21 16:27:26
人们普遍认为17世纪发生过危机,但对危机的根源和特征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破坏性的战争,如德国的30年战争;工资下降;普遍的社会动乱;以及宗教冲突。到该时期结束之时,一些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已根本上转化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展的辩证过程中,17世纪是一个更大的不解之谜的一部分,因为封建主义到1500年似乎已经结束,但习惯上与产业革命相连的资本主义在近3个世纪里却没有出现。由于马克思体系中的外生变量是技术变化,它会导致新阶级的出现,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有长达3个世纪的空白。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花了3个世纪的时间才获得政治权力和创造了引导产业革命的基本产权。英国和法国的革命是打开现代资本主义大门的关键性突破。 休.特鲁-罗珀认为,危机是惯于施加重负的寄生性官僚政治的一种危机,当欧洲在17世纪不再扩张时,官僚政治的税负便导致衰竭、损失和破产。毫无疑问发生过财政危机,但正如J.H.埃利奥特在对特鲁佛-罗珀的评论中所提出的那样,财政危机是由战争引起的,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王宫的过渡奢侈引发的。因此,马克思的观点似乎更能符合这种证据,因为正是在国家控制方面的结构危机最终导致了一套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产权的出现。马克思对记述的重视使马克思主义者误入了歧途,因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之前,而是在其之后。尽管火药、指南针、优良的船舶设计、印刷术和纸张在西欧的扩张中起了作用,但结果却很不相同。与产业革命相联系的技术变化要求实现建立一套产权,以提高发明和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下面提出的解释要从人口变化开始,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经济机会的变化与国家的财政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的。
回应 2012-11-21 16:27:26
-
古典经济学中搜寻成本、考核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交易成本都为零,但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 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成本,比如认为工作是重要的、公平的、正义的,主动愿意去做。 解释制度及其变迁 人口与资源压力——经济史上的核心问题 要靠技术发展来解决这种压力,而技术就得靠产权的保护才能发展 产权就需要制度来界定 三大基石: 意识形态:节约交易费用、克服搭便车问题 相对成本改变,不公正感,可能改...
2016-06-01 17:42:24
-
GT民工 (so I chose freedom)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思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该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兴起的原因所在。”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效益接近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2012-11-20 12:24:37 2人喜欢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思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该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兴起的原因所在。”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效益接近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和好处。反观通常的观点,则是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等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在诺思教授看来并非如此,它们本身就是增长。因此,产业革命就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而恰恰是其结果。 。。。。。。 需要指出的是,诺思教授及以其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乃至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以科斯教授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institution),“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体制(system),如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一般地讲,体制多指系统,而制度强调的是关系。 。。。。。。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思教授论述了西方经济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他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样三个变量上:(1)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产权;(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单位——国家;(3)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由此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 在常人(包括许多经济史学家)看来,产业革命的爆发无非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和约翰.凯发明飞梭等之类的技术进步的结果。产业革命似乎是一种突变。可在诺思教授看来,则是一系列制度方面的变化给产业革命这一根本性的变革铺平了道路,那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起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而引起了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的增加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也说明原有的经济组织出现了不适应性,这迫使经济组织发生变更,从而降低了技术变革的费用,加速了经济增长。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则可上溯于封建制的衰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新大陆的发现等。
回应 2012-11-20 12:24:37 -
八月 (向死而生,无可更改)
-
在许多文献中,对工业革命的强调走的是错误的路线一一即从技术变革到工厂制度,而不是从中央工场经由监督、大专业化、改善对投入贡献的衡量再到技术变革。交易费用和技术当然纠结在一起不可分开:专业化扩大引起了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导致了技术变革,技术革反过来需要进一步的组织创新来实现新技术的潜力。 ①参见米尔汶德对这一论点的阐释。 166 根据这项硏究的理论框架,还有一点必须提出。在第四章我们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
2021-09-18 00:53:55
在许多文献中,对工业革命的强调走的是错误的路线一一即从技术变革到工厂制度,而不是从中央工场经由监督、大专业化、改善对投入贡献的衡量再到技术变革。交易费用和技术当然纠结在一起不可分开:专业化扩大引起了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导致了技术变革,技术革反过来需要进一步的组织创新来实现新技术的潜力。 ①参见米尔汶德对这一论点的阐释。 166 根据这项硏究的理论框架,还有一点必须提出。在第四章我们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思想约束,约東行为的衡量费用会高得使新的组织形式不可行。上述无论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变化都造成了非人力要素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传统思想忠诚观念。工厂纪律(即强制行为的规则和处罚)必须辅之以对新组织形式合法化的投资。工业革命的特点为坚持不懈地发展新社会的伦理准则。彼得・马希阿斯对这种努力描述如下:“一组体现在必然发生的社会制度上的社会准则,其发明确实是对这些新需要的反应,不过它们实践得并不理想。艰苦工作的美德一塞缪尔斯密利斯宣讲的那种工作信条一一节俭、克己、自制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准则,而由社会上层人士通过大众熱知的传播手段喋噪不休地向工人阶级的头脑里灌输。合乎福音的教义和不符合规范的教义都遵奉这些原则。在主日学校、讲坛、1824年后的技工协会以及中产阶级手中的各种文献里,那些说教者都把他们试图向全社会传播的中产阶级的美德当作金科玉律来宣讲”(1969年,第208页)。我在考察第二次经济革命时将就这个问题多作些说明。 引自 12 产业革命的再认识 回应 2021-09-18 00:53:55 -
古典经济学中搜寻成本、考核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交易成本都为零,但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 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成本,比如认为工作是重要的、公平的、正义的,主动愿意去做。 解释制度及其变迁 人口与资源压力——经济史上的核心问题 要靠技术发展来解决这种压力,而技术就得靠产权的保护才能发展 产权就需要制度来界定 三大基石: 意识形态:节约交易费用、克服搭便车问题 相对成本改变,不公正感,可能改...
2016-06-01 17:42:24
-
GT民工 (so I chose freedom)
人们普遍认为17世纪发生过危机,但对危机的根源和特征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破坏性的战争,如德国的30年战争;工资下降;普遍的社会动乱;以及宗教冲突。到该时期结束之时,一些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已根本上转化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展的辩证过程中,17世纪是一个更大的不解之谜的一部分,因为封建主义到1500年似乎已经结束,但习惯上与产业革命相连的资本主义在近3个世纪里却没有出现。由于马克思体系中的...2012-11-21 16:27:26
人们普遍认为17世纪发生过危机,但对危机的根源和特征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破坏性的战争,如德国的30年战争;工资下降;普遍的社会动乱;以及宗教冲突。到该时期结束之时,一些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已根本上转化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展的辩证过程中,17世纪是一个更大的不解之谜的一部分,因为封建主义到1500年似乎已经结束,但习惯上与产业革命相连的资本主义在近3个世纪里却没有出现。由于马克思体系中的外生变量是技术变化,它会导致新阶级的出现,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有长达3个世纪的空白。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花了3个世纪的时间才获得政治权力和创造了引导产业革命的基本产权。英国和法国的革命是打开现代资本主义大门的关键性突破。 休.特鲁-罗珀认为,危机是惯于施加重负的寄生性官僚政治的一种危机,当欧洲在17世纪不再扩张时,官僚政治的税负便导致衰竭、损失和破产。毫无疑问发生过财政危机,但正如J.H.埃利奥特在对特鲁佛-罗珀的评论中所提出的那样,财政危机是由战争引起的,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王宫的过渡奢侈引发的。因此,马克思的观点似乎更能符合这种证据,因为正是在国家控制方面的结构危机最终导致了一套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产权的出现。马克思对记述的重视使马克思主义者误入了歧途,因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之前,而是在其之后。尽管火药、指南针、优良的船舶设计、印刷术和纸张在西欧的扩张中起了作用,但结果却很不相同。与产业革命相联系的技术变化要求实现建立一套产权,以提高发明和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下面提出的解释要从人口变化开始,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经济机会的变化与国家的财政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的。
回应 2012-11-21 16:27:26 -
GT民工 (so I chose freedom)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思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该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兴起的原因所在。”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效益接近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2012-11-20 12:24:37 2人喜欢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思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该书的中心论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兴起的原因所在。”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效益接近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和好处。反观通常的观点,则是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等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在诺思教授看来并非如此,它们本身就是增长。因此,产业革命就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而恰恰是其结果。 。。。。。。 需要指出的是,诺思教授及以其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乃至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以科斯教授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institution),“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体制(system),如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一般地讲,体制多指系统,而制度强调的是关系。 。。。。。。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思教授论述了西方经济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他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样三个变量上:(1)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产权;(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单位——国家;(3)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由此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 在常人(包括许多经济史学家)看来,产业革命的爆发无非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和约翰.凯发明飞梭等之类的技术进步的结果。产业革命似乎是一种突变。可在诺思教授看来,则是一系列制度方面的变化给产业革命这一根本性的变革铺平了道路,那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起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而引起了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的增加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也说明原有的经济组织出现了不适应性,这迫使经济组织发生变更,从而降低了技术变革的费用,加速了经济增长。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则可上溯于封建制的衰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新大陆的发现等。
回应 2012-11-20 12:24:37
论坛 · · · · · ·
good | 来自福娃欢欢 | 2008-03-28 19:06:06 | |
另一版本:商务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在这 | 来自暖鱼 | 2007-01-04 12:29:42 | |
为什么把作者名字改了 | 来自小李匪盗 | 2006-09-06 16:40:5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W. W. Norton & Company (1983)9.1分 29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2)8.6分 437人读过
-
時報文化 (1995)8.9分 23人读过
-
聯經 (2016)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WY的读书单:自由主义 (海若)
- 我是如何学习经济学的 (将死之人)
- Why study economics? (Hu)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北山听雪(经济之边际) (萨缪)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逆流沙wing 2012-04-13 22:18:06
翻译﹑校对不够认真,看过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后,就不必看本书第一篇理论部分了。
0 有用 游砂 2013-03-26 01:14:51
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似乎他本人也知道说不清楚,好在对自己有谦逊的认识,强调了知识存量的基础地位,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是亮点,可惜似乎也被人忽视了。 读完之后,觉得鸡生蛋蛋生鸡的关键问题在于:产权制度怎么形成的
2 有用 佐久楽之 2021-01-18 21:12:10
用产权作为社会变迁的因素很有意思,产权推动和保证技术创新及其成果、国家作为正当性和合法性保障、意识形态作为合理性保障,三位一体使社会在以制度为基础和特征的过程中形成、稳定和变革。制度经济学分析社会学问题的典范
0 有用 小李匪盗 2006-09-06 16:39:17
新制度
1 有用 春琴 2009-01-11 19:08:58
beauuuuuuuuuuutiful
0 有用 Dejagged 2022-05-17 19:58:29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作者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取决于交易费用高且不完备的市场。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复杂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轨迹,路径依赖造成的诺斯悖论需要依靠制度创新来解决。 中心思想:人类只能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条件,国家则规定着产权的结构并最终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诺思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
0 有用 月亮脸 2022-05-17 17:04:28
第一章翻译错到离谱,没办法继续相信这版。
0 有用 [已被注销] 2022-01-15 19:00:32
多年前读过,有启发,但失之简单,殖民和奴隶制完全忽略不计。
0 有用 五杀摇滚吉他手 2021-09-27 18:33:47
非常专业的学术著作,阅读难度不小。除了技术发展,产权制度、国家暴力和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却被忽视,本书主要着眼于产权制度的变化和影响。因为人口增长等因素,经济制度是内在不稳定的,个体和集体的利益很多情况并不一致,统治者寻求利益最大化,最终损伤到了整体利益,导致政权被淘汰,最后看起来好像经济在不断发展。
0 有用 Deenoir 2021-09-18 03:19:03
yd 所有权与国家理论(战争技术-国家规模 财政能力的方式对发展的影响,西欧国家s对比),交易环节之效率与费用:官僚主义本身的监管etc类费用,长期结构变迁的搭便车问题:意识形态 的包含着观,正当化某种结构,holism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