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译者: 洪汉鼎
出版年: 2004
页数: 491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新版)
ISBN: 9787532733682
内容简介 · · · · · ·
哲学诠释学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和特点,论述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3、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
作者对文学、思想史、美学等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哲学诠释学对人文学科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被看作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作者简介 · · · · · ·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1900-2002),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真理与方法》这部巨著是加达默尔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诠释学的经典。
目录 · · · · · ·
第2版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一、审美领域的超越
1、人文主义传统对于精神科学的意义
a)方法论问题
b)人文主义的几个主导概念
2、康德的批判所导致的美学主体化倾向
a)康德关于趣味和天才的学说
b)天才说美学和体验概念
3、艺术真理问题的重新提出
a)审美教化置疑
b)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
二、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
1、作为本体论阐释入门的游戏
a)游戏概念
b)向构成物的转化与彻底的中介
c)审美存在的时间性
d)悲剧的例证
2、美学的和诠释学的结论
a)诠释学在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本质转变
b)浪漫主义诠释学之后的历史学派
第二部分 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一、历史的准备
1、浪漫主义诠释学及其在历史学中的应用置疑
2、狄尔泰陷入历史主义困境
3、通过现象学研究对认识论问题的克服
二、一种诠释学经验理论的基本特征
1、理解历史性上升为诠释学原则
2、诠释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发现
3、对效果历史意识的分析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真理与方法(上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真理与方法(上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真理与方法(上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走向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论启示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走向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论启示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是伽达默尔将海德格尔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加以结合的一次努力。诠释学能够成为一种“哲学”,在伽达默尔看来,是因为海德格尔正确地指出:理解是主体存在的一种方式。经由理解,解释才得以可能。主体在理解认知... (展开)
体悟与创新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实证主义宇宙圆形监狱高耸,诠释学宇宙灿烂包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日读罢《诠释学:真理与方法》。德国人伽达默尔所作。洪汉鼎译。 实证主义宇宙如圆形监狱高耸,而诠释学宇宙灿烂包容。中国正在这质朴的消失中。 “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从这个角度讲,崇洋媚外可以和从事古典文献是同一件事,可以和赛博朋克是同一件事。 通过者成为通... (展开)
Gadamer 詮釋學的神學省思
> 更多书评 9篇
-
全书分三个部分:1,审美经验当中的真理问题。2,真理问题在精神科学当中的体现,即理解问题。3,以语言为主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三个部分分别可以概括为: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 精神科学需要科学之外的经验,哲学、历史、语言和审美的经验,才能显示真理。虽然伽达默尔对精神科学有特别的关注,但是他并不试图把 “理解”局限于精神科学之内。 “游戏”这个词在德语中(spiel)有双重含义:娱乐的游戏和戏剧。游戏包含...
2012-12-01 13:42 5人喜欢
全书分三个部分:1,审美经验当中的真理问题。2,真理问题在精神科学当中的体现,即理解问题。3,以语言为主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三个部分分别可以概括为: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 精神科学需要科学之外的经验,哲学、历史、语言和审美的经验,才能显示真理。虽然伽达默尔对精神科学有特别的关注,但是他并不试图把 “理解”局限于精神科学之内。 “游戏”这个词在德语中(spiel)有双重含义:娱乐的游戏和戏剧。游戏包含了参与者和观赏者,但最重要的是游戏本身。戏剧涉及到了再现(representation)的问题。这里伽达默尔颠倒了理念和现象的关系: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解释的时候,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艺术的真理性既不在作品身上,也不在主体意识中,而是在被诠释的过程中。 前见,作为传统的代表,是理解的真正行使者:“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只自身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 前见为诠释者提供视域。 效果历史:历史的对象是一种关系,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理解具有开放性;精神科学的真理永远处在一种 “悬而未决”的状态当中。 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特定的境遇当中进行。这样,理解和实践就紧密相联了。 理解意味着事物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或者说,语言是理解得以完成的形式。伽达默尔认为语言不是符号,而是摹本。与符号不同,摹本的含义不是由主体决定的,而是从自身的含义中获得功能。如同摹本使得原形存在一样,语言也使得世界继续存在。因此,语言就是世界观。我们对于世界经验的语言性先于存在。这一点是哈贝马斯所不同意的。 “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 这一点是K所不同意的。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解释的方法论之争掩盖了更为深远的问题:先于科学并视之为可能的东西。康德并未试图为科学规定它必须怎样做;他只是追问了科学的认识条件和界限。伽达默尔要做的是相似的工作:理解怎样成为可能? 作品的经验超越了一切主观的视域 - 作者和诠释者的视域。 当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开论述时,就蕴含了这样一个假设:真理的问题,在美的问题还未展开之前,就可以被回答。而在第一张伽达默尔要做的,就是“审美的超越”,审美如何超越科学真理设下的界限。伽达默尔提出,美学要回到其人文主义的源泉来克服其当今理论的狭隘性。 当穆勒把精神科学当成一个低级的,不精确的科学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应该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分。他对于逻辑的归纳法和艺术本能的归纳法之间的区分,实际上反映了康德对自然和自由之间的区分。人类的精神自由世界不受自然的普遍法则的统治。赫尔姆霍茨的划界对于伽达默尔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研究精神科学独立的合法性的第一步。 同时,伽达默尔批评了Dilthy。Dilthy认为历史研究者必须切断自身与历史的联系,同时要首先服从自然法则然后才能征服自然。伽达默尔认为是十八世纪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为十九世纪精神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哲学思考在某种意义上是概念史的研究,也就是说,反思语言作为历史流传物对于思维的影响。四个主导精神科学的人文主义概念: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 教化与教育不同。教育指对自然素质或者天赋能力的培养,针对人自己原有的潜力。教化指人类通过内化形式来造就自身。教育是一种手段,而教化指向目的本身。在教化过程中,我们吸收的文化传统最终成为我们自身。教化的过程即是在他物中认识自身,通过异化来回归自我。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把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驱逐在哲学的核心之外。伽达默尔认为这是对”认识“的误解,也导致了精神科学失去了自身的合法性,不得不依赖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对精神科学的重新审视需要从被康德遗弃的东西开始,也就是从审美开始。 康德对审美判断力进行了两方面的评论:一是审美经验的非普遍性(主观性),另一方面它对共同性有先天要求(这种共同性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概念的)。美是主观规定的, 不反应客体的性状;同时当一个人认为某个事物很美的时候,他期待别人与自己分享这个审美判断。这时候伽达默尔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东西让这种共同性成为可能? 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依存美之间的区分。自由美是不依存概念的 - 它不以对象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依存美需要对对象进行概念性的判断。康德认为自由美才是纯粹的审美。对于这两种美的区分,也同时导致了感性想象力和知性理解力之间统一的障碍。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区分是致命性的,因为凡是有概念或者规定性的审美情景全都被排除掉了。 伽达默尔重新解读康德的美学,提出来,真正的美是两者的合一。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 “艺术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 - 美的伦理性,规范性和目的性要与纯粹的美的形式相结合起来。 ”体验“具有双重性。首先,它指经验获得的直接性,第二,它表现一种持续的后果或者状态。诠释学的体验,和实证主义的感觉是某种意义上相对的概念,都在认识中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别搞混。根据伽达默尔,对体验的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体验的真正含义也是在这个领会的过程中出现的。因此,每一种体验不被原始的状态所穷尽,而是成为日后生命中取之不尽的要素。生命整体存在于体验当中。 譬喻是以A代指B,而象征是以A的形象来表述A的本质。他们都是以有限的感性的事物来再现无限的超感性的事物。譬喻需要语言来实现,而象征不需要语言。象征是直接的和明显的。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美学认为唯有象征还是真正美的,同时他们贬抑譬喻。 在譬喻里,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关系不止需要语言,还需要习俗和传统来形成。在启蒙运动中,传统受到了质疑,而心灵象征化的活动被抬高到了无限自由的地步。
回应 2012-12-01 13:42 -
安提戈涅 (往往倦后)
-
冷酷到底 (为 你 含 情。)
笔记没有经过仔细编辑。 康德“美的理想”学说出现在《判断力批判》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区分之后。康德认为一个美的理想其实只是从人的形象中产生的:这在于“伦理情操的表现”。只有人的形象才能达到由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的美。我们可以用康德举的例子来说明这点,他说美的花朵,美的家具,美的风景,表现不了美的理想。但即使是依附于某个确定概念的美,如一幢美的住房,一棵美的树,一个美的花园等等,其中也无法表现出任何...2018-04-29 14:28
笔记没有经过仔细编辑。
康德“美的理想”学说出现在《判断力批判》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区分之后。康德认为一个美的理想其实只是从人的形象中产生的:这在于“伦理情操的表现”。只有人的形象才能达到由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的美。我们可以用康德举的例子来说明这点,他说美的花朵,美的家具,美的风景,表现不了美的理想。但即使是依附于某个确定概念的美,如一幢美的住房,一棵美的树,一个美的花园等等,其中也无法表现出任何理想。康德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认为是因为“这些目的不足以通过它们的概念来规定和固定,因而这种合目的性几乎像在流动的美那里一样的自由的缘故”。他进而明确点出:只有那在自身中拥有自己实存的目的的东西,即人,他通过理性自己规定自己的目的,或是当他必须从外部知觉中拿来这些目的时,却能把它们与本质的和普遍的目的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并因而也能审美地评判它们与那些目的的协调一致。康德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美的理想,正如惟有人类以其人格,作为理智者,才能成为世间一切对象中的完善理想一样。迦达默尔论述康德的审美理想时他说理想来自于人本身的形象是伦理情操的表现,所以某物让人感到愉悦就不能是单纯的趣味。美具有一种合目的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并没有具体化,没有被概念所固定,所以看似美好像是流动的,而人的形象能够达到为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
在这里十分重要的就是康德所做出的规范观念和理性观念的区分。被规范性观念所规定的事物在我们的判断中显然是以其自身完满性为依据,在伽达默尔看来,康德那些美的规范性分析恰恰不是其思想的精华,康德美学的重心应在于: 美是道德的象征和美的理想是伦理情操的表现等关注人类审美行为伦理维度的思想。然而理性观念是:“它把人类的不能感性地被表象出来的诸目的作为判定人类的形象的原则,诸目的通过这形象作为它们的现象而被启示出来。” 人作为美的理想出现在艺术中正是以这种理性念的方式出场,这种理性观念并不会限制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和创造性,理性理念才是“美的理想”呈现的决定性的东西。这里的“理性理念”其实就是“道德理念”,也就是理性规定的目的。在人的形象里,“理想性就在于表达道德性,该对象就不会是普遍地而又是为此积极地(而不只是在合规矩的描绘中消极地)使人喜欢。”这些道德理念支配着人的内心,并使人的形象中表现出灵魂的宁静、善良或坚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是“美的理想”。 同样,想要对美做出评判或者描绘的人,其内心也要“结合着理性的纯粹理念和想象力的巨大威力”。顺着这个思路,伽达默尔论证说,对这种美的理想的理智上的和功利上的愉悦并非外在于审美愉悦,而是与这种审美愉悦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在对人的形象的表现中,作品的整个内容才同时作为其对象的表达向我们显现。在这里伽达默尔所说的就印证了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 这一经典命题。 然后,伽达默尔表明了他的论证意图:所有艺术的本质根本在于——如黑格尔所表述的, 艺术“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 p62这里列举了枯萎树木的例子。枯树向人类伤感地呈现出来,但树木并没有感受到感伤,而就人类道德理想而言,它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对我们表现为感伤。由此,康德摧毁了完美性的美学,即从所有存在者中寻找美的根基的那一种美学,而是给予艺术一种自主的显现,即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发现。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世界中的自我发现。
艺术经验本身就包含在诠释学经验之中,是此在在世自我理解的方式,人的审美经验是一种人类自我理解方式,因而也是真理展现自身的方式。每一个自我理解不能凭空生发,要建立在它物的基础上,以一个从它物中认识自身的往复运动为形式。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学会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在此在的有限性中向艺术作品打开,从而避免了审美意识抽象所造成的体验非连续性和瞬间性。这样,我们就从审美存在和审美体验的非连续中获得那种构成人类 此在的连续性,这正是艺术品向我们提出的诠释学任务:即邀请我们去理解。
回应 2018-04-29 14:28
-
八月 (向死而生,无可更改)
历史认识的理想其实是,在现象一次性和历史性的具体关系中去理解现象本身。在这种理解活动中,无论有怎么多的普遍经验在起作用,其目的并不是证明和扩充这些普遍经验以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如人类、民族、国家一般是怎样发展的,而是去理解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怎样的,它们现在成为什么-概括地说,它们是怎样成为今天这样的。2012-05-22 14:34
-
安提戈涅 (往往倦后)
-
安提戈涅 (往往倦后)
-
冷酷到底 (为 你 含 情。)
笔记没有经过仔细编辑。 康德“美的理想”学说出现在《判断力批判》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区分之后。康德认为一个美的理想其实只是从人的形象中产生的:这在于“伦理情操的表现”。只有人的形象才能达到由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的美。我们可以用康德举的例子来说明这点,他说美的花朵,美的家具,美的风景,表现不了美的理想。但即使是依附于某个确定概念的美,如一幢美的住房,一棵美的树,一个美的花园等等,其中也无法表现出任何...2018-04-29 14:28
笔记没有经过仔细编辑。
康德“美的理想”学说出现在《判断力批判》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区分之后。康德认为一个美的理想其实只是从人的形象中产生的:这在于“伦理情操的表现”。只有人的形象才能达到由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的美。我们可以用康德举的例子来说明这点,他说美的花朵,美的家具,美的风景,表现不了美的理想。但即使是依附于某个确定概念的美,如一幢美的住房,一棵美的树,一个美的花园等等,其中也无法表现出任何理想。康德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认为是因为“这些目的不足以通过它们的概念来规定和固定,因而这种合目的性几乎像在流动的美那里一样的自由的缘故”。他进而明确点出:只有那在自身中拥有自己实存的目的的东西,即人,他通过理性自己规定自己的目的,或是当他必须从外部知觉中拿来这些目的时,却能把它们与本质的和普遍的目的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并因而也能审美地评判它们与那些目的的协调一致。康德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美的理想,正如惟有人类以其人格,作为理智者,才能成为世间一切对象中的完善理想一样。迦达默尔论述康德的审美理想时他说理想来自于人本身的形象是伦理情操的表现,所以某物让人感到愉悦就不能是单纯的趣味。美具有一种合目的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并没有具体化,没有被概念所固定,所以看似美好像是流动的,而人的形象能够达到为某个目的概念所固定。
在这里十分重要的就是康德所做出的规范观念和理性观念的区分。被规范性观念所规定的事物在我们的判断中显然是以其自身完满性为依据,在伽达默尔看来,康德那些美的规范性分析恰恰不是其思想的精华,康德美学的重心应在于: 美是道德的象征和美的理想是伦理情操的表现等关注人类审美行为伦理维度的思想。然而理性观念是:“它把人类的不能感性地被表象出来的诸目的作为判定人类的形象的原则,诸目的通过这形象作为它们的现象而被启示出来。” 人作为美的理想出现在艺术中正是以这种理性念的方式出场,这种理性观念并不会限制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和创造性,理性理念才是“美的理想”呈现的决定性的东西。这里的“理性理念”其实就是“道德理念”,也就是理性规定的目的。在人的形象里,“理想性就在于表达道德性,该对象就不会是普遍地而又是为此积极地(而不只是在合规矩的描绘中消极地)使人喜欢。”这些道德理念支配着人的内心,并使人的形象中表现出灵魂的宁静、善良或坚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是“美的理想”。 同样,想要对美做出评判或者描绘的人,其内心也要“结合着理性的纯粹理念和想象力的巨大威力”。顺着这个思路,伽达默尔论证说,对这种美的理想的理智上的和功利上的愉悦并非外在于审美愉悦,而是与这种审美愉悦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在对人的形象的表现中,作品的整个内容才同时作为其对象的表达向我们显现。在这里伽达默尔所说的就印证了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 这一经典命题。 然后,伽达默尔表明了他的论证意图:所有艺术的本质根本在于——如黑格尔所表述的, 艺术“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 p62这里列举了枯萎树木的例子。枯树向人类伤感地呈现出来,但树木并没有感受到感伤,而就人类道德理想而言,它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对我们表现为感伤。由此,康德摧毁了完美性的美学,即从所有存在者中寻找美的根基的那一种美学,而是给予艺术一种自主的显现,即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发现。艺术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现,而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世界中的自我发现。
艺术经验本身就包含在诠释学经验之中,是此在在世自我理解的方式,人的审美经验是一种人类自我理解方式,因而也是真理展现自身的方式。每一个自我理解不能凭空生发,要建立在它物的基础上,以一个从它物中认识自身的往复运动为形式。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学会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在此在的有限性中向艺术作品打开,从而避免了审美意识抽象所造成的体验非连续性和瞬间性。这样,我们就从审美存在和审美体验的非连续中获得那种构成人类 此在的连续性,这正是艺术品向我们提出的诠释学任务:即邀请我们去理解。
回应 2018-04-29 14:28 -
冷酷到底 (为 你 含 情。)
笔记没有经过仔细编辑。 狄尔泰对体验概念的缔造和他的理论诉求密不可分。受康德的影响(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知识何以可能?康德的目标是为自然科学寻找认识论基础。于是,在康德的影响下,自近代以来,精神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能否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真正的科学。)狄尔泰的理论诉求就是为精神科学找寻其自身所特有的认识论基础,使其摆脱自然科学的统治。P82所以探讨“真正所与”是具有认识论性质的动机。 19世纪...2018-04-29 14:24
笔记没有经过仔细编辑。
狄尔泰对体验概念的缔造和他的理论诉求密不可分。受康德的影响(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知识何以可能?康德的目标是为自然科学寻找认识论基础。于是,在康德的影响下,自近代以来,精神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能否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真正的科学。)狄尔泰的理论诉求就是为精神科学找寻其自身所特有的认识论基础,使其摆脱自然科学的统治。P82所以探讨“真正所与”是具有认识论性质的动机。
19世纪后期,由工业革命所推动和改造的西方复杂的文明系统,引发了关于科技文明的乐观主义畅想。人们对机器和仪器表现出近乎狂热的崇拜,使得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与个别性日渐消失,人的本性遭到割裂和遮蔽。人们对经验和感性显示出明显的轻视与不信任情绪,于是在精神领域出现了广泛的“体验缺乏”和强烈的“体验欲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狄尔泰的时代,体验忽然变成西方知识界一种广泛的精神诉求;而精神科学的进展,也同时增加了人们对经验的研究热情,而且也为人们再度走向体验开辟了一条新路。人们逐渐认识到,P83过去时代的精神创造物……让自身得到再现。
狄尔泰率先创立了一种历史的体验观和认识论的体验观。他希望凭借反思性和内在存在,(即通过福柯所谓重构历史的同一感的方式?),从心理层面来定义体验的概念,并企图从历史的所与这种独特的方式出发,从认识论角度为历史世界的阐释提供辩护。沿着这样的思路,狄尔泰又创造了“意义的统一体”概念,进一步明确了体验的内涵。在他看来,p83-84我们在精神科学中所遇到的意义构成物,很有可能被追溯到意识中所与物的原始的统一体中,这个原始的统一体已不再包含陌生性的、对象性的和需要解释的东西。这个统一体就是体验统一体,同时也是意义统一体。
狄尔泰的体验统一体,是意识与所与物的真实统一的融合状态,它是一种抵制机械论模式的、有机的生命概念。因为,p84“生命对于狄尔泰来说,完全意味着创造性。就是‘一种返回,即由生命的客观化物返回到它们由之产生的富有生气的生命性中’”。正是在这种所谓“返回”生命的生命性的意义上,或再度从文化产物中回归与感受生命本原的意义上,体验概念构成了对客体的一切知识的认识论基础。
在狄尔泰那里,体验概念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在1877年发表的《体验与诗》中,狄尔泰使用了“经历”一词。但那时狄尔泰心中的“体验”还没有他在后来赋予它的概念上的确切含义。当时的体验概念被狄尔泰称为一种想象性经验,其含义介于“经历”和“体验”之间。之后狄尔泰认为体验之所以成为精神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就是由于体验“所与”方式的特殊性。“所与”这个概念源自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绝对纯粹的可能性世界不是科学研究中的主客二分的世界,而是一种主观“被给予”的世界,世界预先“被给予”我们,作为我们实践活动的基础。狄尔泰就把“体验”当成一种特殊所与,用来构造精神科学知识。P85他认为生命就是在体验中所表现的东西。由此,与机械论模式相对立的生命概念就在精神科学认识论中出现了。在狄尔泰这里提出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具有目的论意义。
伽达默尔在狄尔泰体验概念基础上,他总结了之前的哲学家们对于体验概念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之后,P86得出了体验与生命的内在关系还仍存在不明确的地方,p87就是一种依据批判方法的心理学观念和对唯理论心理学的批判之间的联系。
保罗·纳托普在康德对与心灵实体说批判的前提以及康德由此而建立的自我意识先验统觉说的整体环境下,表明了体验和生命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他认为,体验概念是就人的意识整体而言,生命概念是作为意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基础而言,二者相互依存。
体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个体对外界情况的某种主观态度,这是人的意识范畴,体验与人的生命意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我们认识的世界是实体性存在的外界世界。我们体验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在不停的进行自我追问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的一种意义性的存在。所以,体验不只是单一的认识活动,更重要的则是主体对客体事物的情感把握以及感悟过程。
与此同时,柏格森同样也用了“生命”这个词。他是借助其哲学体系中的“绵延”理论来论述意识的整体性与延续性。柏格森认为“绵延”既不是理念,也不是物质,而是生命冲动的产物,柏格森用这个词来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首先是为了揭示一种没有被空间化,或者说没有被空间性的象征或者隐喻覆盖的时间,绵延就指的是真实(réel)的时间,活的时间(le temps vécu)。所以我们不能把绵延理解为一个时间段的这种空间化的理解方式,这也就意味着绵延是直接的,并且是不可还原、不可被简化的。比如我们吃辣的食物,我们享受辣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亲自度过辣这个感觉在嘴里释放出来的这段时间,但哪怕它很短暂,都不同于几何学的坐标系上的两个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线段,它就是抗拒被我们的理智瞬间把握。这段等待的体验便是绵延,因而绵延也可以暂时被看作直接的意识生活,不可预见和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做是生命的一个有机体。而依靠空间化(spatialisation)运作的理智只能给我们提供功用(utilité),而不能发掘真相(verité)。P88伽达默尔说:“柏格森把这种延续性理解为“机制”(organisation),也就是说,他是由生命体存在方式(être vivant)出发来 规定延续性的,在这生命体中每一个要素对于整体都是重要的(représentative du tout)。”
乔治·西默尔(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在运用体验概念的时候,指出:p88“每一种体验都是具有某种奇遇的特征”,奇遇就好像生活中出现的小概率事件,它具有偶然性、无目的性、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样的特点。这种事件是各个事件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各自具有独特的个体性。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就积极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进程。虽然奇遇并不是有章可循的并且与日常生活常常是分离的状态,但正是因为这样分离的体验之中,可以更全面的看到生命的整体性。
伽达默尔通过对前人的体验与生命关系之间的考察与论述之后,我用哲学一点的话来概括就是体验和生命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的关系和状态,体验自身存在于生命的整体中,生命的整体中又包含有且存在于体验之中。
这一节最后,伽达默尔从体验来确立艺术的立足点,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完美生命的象征性的表现,而体验正是与这种表现相契合。对艺术体验的过程,始终有一种意义的存在于体验之中。它完整的展现了生命的意义整体。由此可见,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体验的对象,即审美经历的对象。所以,他得出了“体验艺术是真正的艺术”这样的结论。
回应 2018-04-29 14:2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Continuum (1994)9.3分 2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9.2分 70人读过
-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Bloomsbury Academic (201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真理与方法(上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海之子 2013-01-28
其实只读了第一章中的一小节。Geisteswissenschaft英译为human sciences, 汉译为“精神科学”而非“人文科学”,值得商榷的译法——“精神科学”容易使人产生“精神心理分析科学”的联想。
0 有用 Knecht 2010-11-13
读不懂
0 有用 白银之末裔 2011-08-12
我阅读单上的最最爱之一
0 有用 彭笑远 2014-11-19
曾经精读过的书,还收藏有伽达默尔的其他书。
0 有用 Ambrosia 2017-11-12
翻过。没看懂。以后估计没机会看了。
0 有用 luyuan1000 2021-02-04
不确定性的差异,是不同的知识体系得以并存的基础。科学不是万能,没有科学万万不能。艺术无一用,艺术有无用之大用
0 有用 稷下 2020-09-02
2nd.
0 有用 康堤 2020-09-02
历史的对象是一种关系,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理解具有开放性;精神科学的真理永远处在一种 “悬而未决”的状态当中。
0 有用 G_Horsius 2020-08-19
为了建立论文的论述前提,已读过第一部分特别是关于戏剧的段落,余下的慢慢读。
0 有用 [已被注销] 2020-06-27
海德格尔思想之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