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周榕 等
出版年: 2001-8
页数: 570
定价: 4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ISBN: 9787561726525
内容简介 · · · · · ·
《人格科学》的写作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人格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展示人格心理学家在尝试理解人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人是复杂的。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如何在系统表达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去把握这种复杂和多样性呢?这是人格心理学家面临挑战的本质。这本书所介绍的研究代表了作者个人对于当前接受这一挑战的看法,并且这也是这本教科书的重点。同时,作者力求以相关的研究来讨论这个领域中流行的一些重要理论,使学生熟悉它们。在适时表达作者个人的观点以及对这些尝试作出评价时,他也力求公正地介绍不同的取向。
虽然书中着重介绍那些将自己认同为人格心理学家的学者的工作,但同时也概括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或行为遗传学家的学者的许多研究。
目录 · · · · · ·
译者序
中文版序(附原文)
序
第一章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第一篇 人格单元
第二章 人格的特质单元
……
第二篇 人格的发展
第五章 人格的天性与教养
第六章 探索人的生涯
第三篇 人格研究专题
第七章 潜意识
第八章 自我概念
……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人格科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格科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人格科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D.shao (順其自然)
➹ 没有信仰的生活便没有激情,没有谦逊的生活便会使人陷入空论而拒绝改革。 ———————————————————————————————————— 第一章:导论 - 人格的科学研究 1、创始人: · 奥尔波特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 个体心理学:高尔顿 → 相关法 · 普通心理学:冯特 → 实验法 2、 3、 a. 临床:注重了解 个体,思辨 b. 实验:注重了解 现象,实验 —— 双变量 兴趣点:怎样引出某些实验现象,...2014-01-10 10:28 6人喜欢
-
D.shao (順其自然)
第五章:遗传与环境 生物学家:侧重 相似性的原因 心理学家:侧重 差异性的原因 ----------------------------------------- PART 1 1、遗传 —— 高尔顿 家谱的研究→ 天性极大地胜过教养 许多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 “没有环境,遗传无法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无法起作用。” - 人格的发展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功能体现。 2、 - 23对染色体→ 基因→ DNA(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 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2014-01-15 21:41 3人喜欢
第五章:遗传与环境 生物学家:侧重 相似性的原因 心理学家:侧重 差异性的原因 ----------------------------------------- PART 1 1、遗传 —— 高尔顿 家谱的研究→ 天性极大地胜过教养 许多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 “没有环境,遗传无法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无法起作用。” - 人格的发展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功能体现。 2、 - 23对染色体→ 基因→ DNA(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 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基因对人格特征发展的影响程度,是通过身体的生理机能直接起作用的。 - 基因可能决定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的发展,而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的发展需要有环境经验才能发展成物种特定的行为。 ➹ 对语言学习来说,特别重要的是最初几年的经验。 - 许多人格特征可能是由多种基因的组合决定的。 - 对许多重要的特征来说,基因的决定作用和是否在家庭成员中出现一定的特征之间,可能并不存在联系。 总:我们一度拥有的复杂性为的发展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理过程和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巴斯(Buss) —— 人格的进化论心理(PDF,P160) - 对37种文化中人们择偶欲望的研究第一次从时间上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欲望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 人类行为依赖于心理机制,通过自然的和性的钻则的进化是这种机制唯一所知的来源。 男女关系:{择偶偏好}和{妒忌}原因的性别差异的{进化论}解释 1、 择偶偏好 早期选择压力的结果→ 择偶偏好 基本差异:A.亲代投资理论 B.父母身份可能性
↑ 坎托 认为:在关注生存和生殖问题时,进化论心理学家忽视了各种{社会交互作用和致力于解决当今问题的努力}。 4、行为遗传学—— 确定遗传和行为关系的方法 1)选择性喂养: 动物 特赖恩(Tryon)“聪明”“愚笨”老鼠的培育实验 2)孪生研究 差异: 同卵孪生 ← 环境 异卵孪生 ← 遗传 3) 收养研究
↑ 遗传 对人格机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大多数的态度均起着重要作用。 注: 遗传率—— 只是一种群体统计;只是对一种特征的变异比率的估计,是以特定的方法在特定的人群中得到的可以归因为遗传变异的{估计}。
➹ 遗传 只是提供一个{发展的轮廓},在轮廓内有机体可以沿着许多不同的路径发展。 注:遗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PART 2 1、普朗明 行为遗传学 书籍:《天性与教养》 用行为遗传学方法更深入地理解环境问题。 环境: 1)共享 —— 同家庭成长,共同享有的环境 2)非共享 —— 同家庭成长,不被共同享有的环境 如,由于性别差异、排行顺序/ 特定的生活条件(生病后/某个子女年幼时经济困难等)而被父母区别对待
➹ “同一家庭的孩子差异如此之大。” 1)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拥有的{独特经验}远比由于在一个家庭而获得的{共同经验}对人格发展更重要。 2)孩子经历的是{自己在某一年龄阶段}父母的对待经验,但观察到的却是{兄弟姐妹在比自己年长或年少时}的父母对待经验。 这两者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兄弟姐妹经验不同的重要原因。 ➹ 不管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偶然发生的事件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比我们猜想的更大。 2、霍夫曼 “可能存在对所有儿童都起作用的家庭环境的一个方面,但却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PART 3 3、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EX. 不好的父母,不好的孩子? 1)同样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有不同的影响 2)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课题会唤起环境的不同反应,从而选择不同的作用环境 ---------------
- 涉及《心理学导论》 10 演化、情感、理性之进化的合理性—— 框架效应 13 人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性格、智力、基因遗传、环境
回应 2014-01-15 21:41 -
D.shao (順其自然)
第七章 —— 潜意识 一、潜意识现象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催眠; - 分离现象(严重:多重人格) —— 临床心理学家:”分离现象是阻止极度压力和创伤事件进入意识的努力。 如:战士忘掉曾经的整场战争。 - 压抑 中有一种阻碍记忆形成的屏障。 不管是在性虐待还是其他事件中,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来评价恢复记忆的可信性。 - 阈下听觉——书籍《安宁,爱和康复》Bemie Siegel “ 病人在昏迷或麻醉状态下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 (2回应)2014-03-06 22:11 2人喜欢
第七章 —— 潜意识
一、潜意识现象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催眠; - 分离现象(严重:多重人格) —— 临床心理学家:”分离现象是阻止极度压力和创伤事件进入意识的努力。 如:战士忘掉曾经的整场战争。 - 压抑 中有一种阻碍记忆形成的屏障。 不管是在性虐待还是其他事件中,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来评价恢复记忆的可信性。 - 阈下听觉——书籍《安宁,爱和康复》Bemie Siegel “ 病人在昏迷或麻醉状态下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即使遗忘内容,仍有影响。
盲视二、均承认潜意识进程的存在,强调潜意识对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A. 精神分析的动力潜意识 前意识→注意→ 意识 潜意识(无逻辑的)→特殊情境→ 意识(有逻辑的,理性的) 动力潜意识 1)潜意识是无逻辑的,意识是有逻辑的,理性的。 2)包含愿望、驱力和动机 动力潜意识总寻求得到表现,只有通过保护屏障(防御)才能使其远离意识。(希望VS防御) 3)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
B. 认知潜意识← 包括所有不能觉知的认知过程,不考虑是什么原因使其不能觉知 1) 控制信息加工:理性的,需要足够的储备和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 自动信息加工:无意的,发生于知觉之外 ➹ 一些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刺激的重复呈现}可增加吸引力的依据。← 潜意识认知的结果 人的感受,往往大于意识。 潜意识对社会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是广泛存在、难以避免的。→基础→ 刻板印象、偏见
2)凯利- 构念/ 解释世界的方法 习惯性易获得构念—— 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自动化了的← 易激活 特征:有效的,无意向的,无需控制的,无意识的 - 使我们的{知觉和记忆}在构念上存有偏见 如:若我们相信自己是”善“的,我们在知觉和记忆事件时,就倾向于以证明我们是以善的方式(同”信念“) 这种效应取决于进入它们意识和控制的难易程度。 A 、B 区别:
动力潜意识VS认知潜意识三、
自我报告➹ 人们并不能观察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在判断或推论时常犯错误。 ➹ 因为我们认知加工机制的局限,我们所说的比我们所知道的多,我们实际知道的比我们认为知道的少。
2回应 2014-03-06 22:11 -
D.shao (順其自然)
最著名的阶段理论家:皮亚杰,based on 临床观察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性感区 埃里克森 八阶段 纵向研究 马格纳森-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青少年时 - 持续犯罪 高的活动过度+低的生理反应性(肾上腺分泌) - 青少年犯罪 仅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过度 - 无犯罪 低的活动过度+高的生理反应性 2、杰克•布洛克《生活历程》,珍妮•布洛克 性别差异,自我控制,自我弹性,Q分类技术 3、{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 (1回应)2014-01-24 21:39 2人喜欢
最著名的阶段理论家:皮亚杰,based on 临床观察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性感区 埃里克森 八阶段
纵向研究 马格纳森-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青少年时 - 持续犯罪 高的活动过度+低的生理反应性(肾上腺分泌) - 青少年犯罪 仅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过度 - 无犯罪 低的活动过度+高的生理反应性
2、杰克•布洛克《生活历程》,珍妮•布洛克 性别差异,自我控制,自我弹性,Q分类技术
3、{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项目 起点:婴儿 着眼:依恋,人际关系的发展 A. ★ 依恋: 1)鲍尔贝:早起与父母分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依恋行为系统(ABS) 早期经历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觉察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2)艾恩斯沃斯—— 陌生情境程序 婴儿: -【回避焦虑】(约20% -【安全依恋】(约70% 更强的自信和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更大的坚持性 表现出更大的自我弹性,更少的依赖性 花更多的时间在同伴活动中,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表现出更大的同情并且更容易处理拒绝情境 诱发教师的热心行为 -【抵抗焦虑】 诱发教师控制行为和偶尔的愤怒行为 ➹ 孩子们根据其经验史主动地创造了他们的环境。 与婴儿的依恋差异相联系: a.后来在{社会和情绪行为}上的差异 b.同伴关系 c.教师行为 B. 明尼苏达 假设:{早期发展阶段}发现的个体差异与后来观察到的人格发展差异有关,特别是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有关。 ➹ 早期依恋的影响和内部工作模型对以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作用,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 连续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发展出了交互作用的{自我维持模式}: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式,而不是因为建立了什么永久的人格结构。 - 即,存在一种巩固内部工作模型的倾向,但强大的新关系可以导致新的内部工作模型的发展。 C. 成人的爱情关系模式 a. - 回避—— 害怕接近、情绪的起伏、嫉妒 - 安全依恋—— 幸福、友谊、信任 - 矛盾焦虑—— 强迫性抢先占有、渴望团聚、极端的性吸引、情绪的极端化和嫉妒 b. 双生子研究 基因几乎对每一种{人格特质}都重要,而共享环境却几乎没有影响。 ➹ 与此相反,基因对爱情太对而言并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共享的家庭}似乎在形成态度上其主要作用。 ❤ {共享环境的影响}在决定特质变异和亲属的浪漫爱情的态度方面起了实质的作用。是共享的经历而不是共同的基因解释了{爱情态度}的相似性。 D、应对策略 1991海湾战争期间,以色列人对伊拉克导弹袭击反应: - 回避—— 躯体障碍、敌意和回避 - 安全依恋—— 经历更少痛苦,寻求社会支持 - 矛盾焦虑—— 压力、情绪应对 【注: 1、这里的依恋类型是根据{成人对问卷的反应}而不是他们在婴儿期实际测量而定义的。 2、这些结果不是以纵向研究为基础的,所以发展的连续性只是{推论的}而不是实际观察到的。 ---------- 总:有证据表明人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但也有证据表明:难以预测个体的生活轨迹。 1、很强的基因成分,存在相对的稳定性—— 智力和基本气质 在发展的早期如果给予积极的环境影响,可以使智商分数提高15分。 ➹ 尽管情境可能变化,但人格到30岁时便相当稳固了。(五因素理论,麦克雷和科斯塔) 3、对个体而言,即使在特质分数上有3/5 的稳定性,也会给人格机能组织的变化留下巨大的空间。 4、【个体寻求自我证实】诱发出他人的反应以维持自己的自我知觉和行为方式,选择与自己的人格一致的环境,并且其他人也以与他们所形成的意向一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5、有强大的环境也可以引起人格的变化。 —————————————————— 相关: 1、《人格科学》的笔记-遗传和环境;男女择偶,嫉妒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72155/ 2、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21133/ - {适应不良信念}干扰着{适应机能} EP. 完全相信个人的生活事件不会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信念,会干扰适应行为的采纳。 ➹ 【适应不良信念 常常伴有{自证预盲}的性质。这种信念会导致证实此种信念的行为。】 EP. 一个总认为自己会被拒绝的抑郁者,可能做出导致不被接纳的行为。这一信念于是被证实了,但这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正好出自此种信念本身。
1回应 2014-01-24 21:39
-
D.shao (順其自然)
一、詹姆斯 1890 “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心理学 自我 1)是所有经验的中心 2)基础:我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3)多重自我→ 整合成较统一的自我感 自我知觉:主体的我 自我意识/ 觉察:客体的我(反省+把自己当物体来对待) 二、 1)罗杰斯- 现象学理论 自我 理想自我 - 现象场:个体觉察到的刺激。(关键部分:自我) - Q分类法 - 关注点:自我中能觉察和自我报告的部分 2)精神分析 a. b. {客体关系论} ← 强调临床研究 自我... (1回应)2014-03-07 23:14 1人喜欢
一、詹姆斯 1890 “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心理学 自我 1)是所有经验的中心 2)基础:我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3)多重自我→ 整合成较统一的自我感
自我知觉:主体的我 自我意识/ 觉察:客体的我(反省+把自己当物体来对待) 二、 1)罗杰斯- 现象学理论 自我 理想自我 - 现象场:个体觉察到的刺激。(关键部分:自我) - Q分类法 - 关注点:自我中能觉察和自我报告的部分 2)精神分析 a.
b. {客体关系论} ← 强调临床研究 自我表征 1)多维度的 2)有很强的情感成分 3)和愿望及害怕有关的动机相联系 4)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 5)个体不仅发展自我表征,还发展他人表征及他人有关的自我表征 鲍尔贝 C6 —— 强调的内部工作模型 是 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模型 6)紧密连贯整合的自我系统 三、社会认识观(认知心理学)← 强调实证研究 - 着重关系寻求,而非本能的满足
凯利马卡斯 个人图式 “独立性-依赖性”- 自我一致性→lead to →自我验证 :确认自尊 ← 让他人知道我们是谁 - 自我增强:维持和增强自尊 ← 让他人崇拜我们是谁 班杜拉:自我效能信念四因素
班杜拉 自我效能➹ 尽管压力是负面的,但战胜压力所产生的觉知自我效能的提高,对免疫系统技能水平具有一定价值的适应作用。
1回应 2014-03-07 23:14 -
D.shao (順其自然)
第七章 —— 潜意识 一、潜意识现象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催眠; - 分离现象(严重:多重人格) —— 临床心理学家:”分离现象是阻止极度压力和创伤事件进入意识的努力。 如:战士忘掉曾经的整场战争。 - 压抑 中有一种阻碍记忆形成的屏障。 不管是在性虐待还是其他事件中,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来评价恢复记忆的可信性。 - 阈下听觉——书籍《安宁,爱和康复》Bemie Siegel “ 病人在昏迷或麻醉状态下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 (2回应)2014-03-06 22:11 2人喜欢
第七章 —— 潜意识
一、潜意识现象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催眠; - 分离现象(严重:多重人格) —— 临床心理学家:”分离现象是阻止极度压力和创伤事件进入意识的努力。 如:战士忘掉曾经的整场战争。 - 压抑 中有一种阻碍记忆形成的屏障。 不管是在性虐待还是其他事件中,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来评价恢复记忆的可信性。 - 阈下听觉——书籍《安宁,爱和康复》Bemie Siegel “ 病人在昏迷或麻醉状态下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即使遗忘内容,仍有影响。
盲视二、均承认潜意识进程的存在,强调潜意识对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A. 精神分析的动力潜意识 前意识→注意→ 意识 潜意识(无逻辑的)→特殊情境→ 意识(有逻辑的,理性的) 动力潜意识 1)潜意识是无逻辑的,意识是有逻辑的,理性的。 2)包含愿望、驱力和动机 动力潜意识总寻求得到表现,只有通过保护屏障(防御)才能使其远离意识。(希望VS防御) 3)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
B. 认知潜意识← 包括所有不能觉知的认知过程,不考虑是什么原因使其不能觉知 1) 控制信息加工:理性的,需要足够的储备和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 自动信息加工:无意的,发生于知觉之外 ➹ 一些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刺激的重复呈现}可增加吸引力的依据。← 潜意识认知的结果 人的感受,往往大于意识。 潜意识对社会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是广泛存在、难以避免的。→基础→ 刻板印象、偏见
2)凯利- 构念/ 解释世界的方法 习惯性易获得构念—— 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自动化了的← 易激活 特征:有效的,无意向的,无需控制的,无意识的 - 使我们的{知觉和记忆}在构念上存有偏见 如:若我们相信自己是”善“的,我们在知觉和记忆事件时,就倾向于以证明我们是以善的方式(同”信念“) 这种效应取决于进入它们意识和控制的难易程度。 A 、B 区别:
动力潜意识VS认知潜意识三、
自我报告➹ 人们并不能观察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在判断或推论时常犯错误。 ➹ 因为我们认知加工机制的局限,我们所说的比我们所知道的多,我们实际知道的比我们认为知道的少。
2回应 2014-03-06 22:11 -
D.shao (順其自然)
最著名的阶段理论家:皮亚杰,based on 临床观察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性感区 埃里克森 八阶段 纵向研究 马格纳森-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青少年时 - 持续犯罪 高的活动过度+低的生理反应性(肾上腺分泌) - 青少年犯罪 仅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过度 - 无犯罪 低的活动过度+高的生理反应性 2、杰克•布洛克《生活历程》,珍妮•布洛克 性别差异,自我控制,自我弹性,Q分类技术 3、{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 (1回应)2014-01-24 21:39 2人喜欢
最著名的阶段理论家:皮亚杰,based on 临床观察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性感区 埃里克森 八阶段
纵向研究 马格纳森-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青少年时 - 持续犯罪 高的活动过度+低的生理反应性(肾上腺分泌) - 青少年犯罪 仅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过度 - 无犯罪 低的活动过度+高的生理反应性
2、杰克•布洛克《生活历程》,珍妮•布洛克 性别差异,自我控制,自我弹性,Q分类技术
3、{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项目 起点:婴儿 着眼:依恋,人际关系的发展 A. ★ 依恋: 1)鲍尔贝:早起与父母分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依恋行为系统(ABS) 早期经历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觉察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2)艾恩斯沃斯—— 陌生情境程序 婴儿: -【回避焦虑】(约20% -【安全依恋】(约70% 更强的自信和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更大的坚持性 表现出更大的自我弹性,更少的依赖性 花更多的时间在同伴活动中,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表现出更大的同情并且更容易处理拒绝情境 诱发教师的热心行为 -【抵抗焦虑】 诱发教师控制行为和偶尔的愤怒行为 ➹ 孩子们根据其经验史主动地创造了他们的环境。 与婴儿的依恋差异相联系: a.后来在{社会和情绪行为}上的差异 b.同伴关系 c.教师行为 B. 明尼苏达 假设:{早期发展阶段}发现的个体差异与后来观察到的人格发展差异有关,特别是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有关。 ➹ 早期依恋的影响和内部工作模型对以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作用,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 连续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发展出了交互作用的{自我维持模式}: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式,而不是因为建立了什么永久的人格结构。 - 即,存在一种巩固内部工作模型的倾向,但强大的新关系可以导致新的内部工作模型的发展。 C. 成人的爱情关系模式 a. - 回避—— 害怕接近、情绪的起伏、嫉妒 - 安全依恋—— 幸福、友谊、信任 - 矛盾焦虑—— 强迫性抢先占有、渴望团聚、极端的性吸引、情绪的极端化和嫉妒 b. 双生子研究 基因几乎对每一种{人格特质}都重要,而共享环境却几乎没有影响。 ➹ 与此相反,基因对爱情太对而言并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共享的家庭}似乎在形成态度上其主要作用。 ❤ {共享环境的影响}在决定特质变异和亲属的浪漫爱情的态度方面起了实质的作用。是共享的经历而不是共同的基因解释了{爱情态度}的相似性。 D、应对策略 1991海湾战争期间,以色列人对伊拉克导弹袭击反应: - 回避—— 躯体障碍、敌意和回避 - 安全依恋—— 经历更少痛苦,寻求社会支持 - 矛盾焦虑—— 压力、情绪应对 【注: 1、这里的依恋类型是根据{成人对问卷的反应}而不是他们在婴儿期实际测量而定义的。 2、这些结果不是以纵向研究为基础的,所以发展的连续性只是{推论的}而不是实际观察到的。 ---------- 总:有证据表明人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但也有证据表明:难以预测个体的生活轨迹。 1、很强的基因成分,存在相对的稳定性—— 智力和基本气质 在发展的早期如果给予积极的环境影响,可以使智商分数提高15分。 ➹ 尽管情境可能变化,但人格到30岁时便相当稳固了。(五因素理论,麦克雷和科斯塔) 3、对个体而言,即使在特质分数上有3/5 的稳定性,也会给人格机能组织的变化留下巨大的空间。 4、【个体寻求自我证实】诱发出他人的反应以维持自己的自我知觉和行为方式,选择与自己的人格一致的环境,并且其他人也以与他们所形成的意向一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5、有强大的环境也可以引起人格的变化。 —————————————————— 相关: 1、《人格科学》的笔记-遗传和环境;男女择偶,嫉妒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72155/ 2、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21133/ - {适应不良信念}干扰着{适应机能} EP. 完全相信个人的生活事件不会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信念,会干扰适应行为的采纳。 ➹ 【适应不良信念 常常伴有{自证预盲}的性质。这种信念会导致证实此种信念的行为。】 EP. 一个总认为自己会被拒绝的抑郁者,可能做出导致不被接纳的行为。这一信念于是被证实了,但这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正好出自此种信念本身。
1回应 2014-01-24 21:39 -
D.shao (順其自然)
第五章:遗传与环境 生物学家:侧重 相似性的原因 心理学家:侧重 差异性的原因 ----------------------------------------- PART 1 1、遗传 —— 高尔顿 家谱的研究→ 天性极大地胜过教养 许多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 “没有环境,遗传无法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无法起作用。” - 人格的发展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功能体现。 2、 - 23对染色体→ 基因→ DNA(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 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2014-01-15 21:41 3人喜欢
第五章:遗传与环境 生物学家:侧重 相似性的原因 心理学家:侧重 差异性的原因 ----------------------------------------- PART 1 1、遗传 —— 高尔顿 家谱的研究→ 天性极大地胜过教养 许多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 “没有环境,遗传无法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无法起作用。” - 人格的发展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功能体现。 2、 - 23对染色体→ 基因→ DNA(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 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基因对人格特征发展的影响程度,是通过身体的生理机能直接起作用的。 - 基因可能决定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的发展,而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的发展需要有环境经验才能发展成物种特定的行为。 ➹ 对语言学习来说,特别重要的是最初几年的经验。 - 许多人格特征可能是由多种基因的组合决定的。 - 对许多重要的特征来说,基因的决定作用和是否在家庭成员中出现一定的特征之间,可能并不存在联系。 总:我们一度拥有的复杂性为的发展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理过程和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巴斯(Buss) —— 人格的进化论心理(PDF,P160) - 对37种文化中人们择偶欲望的研究第一次从时间上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欲望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 人类行为依赖于心理机制,通过自然的和性的钻则的进化是这种机制唯一所知的来源。 男女关系:{择偶偏好}和{妒忌}原因的性别差异的{进化论}解释 1、 择偶偏好 早期选择压力的结果→ 择偶偏好 基本差异:A.亲代投资理论 B.父母身份可能性
↑ 坎托 认为:在关注生存和生殖问题时,进化论心理学家忽视了各种{社会交互作用和致力于解决当今问题的努力}。 4、行为遗传学—— 确定遗传和行为关系的方法 1)选择性喂养: 动物 特赖恩(Tryon)“聪明”“愚笨”老鼠的培育实验 2)孪生研究 差异: 同卵孪生 ← 环境 异卵孪生 ← 遗传 3) 收养研究
↑ 遗传 对人格机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大多数的态度均起着重要作用。 注: 遗传率—— 只是一种群体统计;只是对一种特征的变异比率的估计,是以特定的方法在特定的人群中得到的可以归因为遗传变异的{估计}。
➹ 遗传 只是提供一个{发展的轮廓},在轮廓内有机体可以沿着许多不同的路径发展。 注:遗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PART 2 1、普朗明 行为遗传学 书籍:《天性与教养》 用行为遗传学方法更深入地理解环境问题。 环境: 1)共享 —— 同家庭成长,共同享有的环境 2)非共享 —— 同家庭成长,不被共同享有的环境 如,由于性别差异、排行顺序/ 特定的生活条件(生病后/某个子女年幼时经济困难等)而被父母区别对待
➹ “同一家庭的孩子差异如此之大。” 1)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拥有的{独特经验}远比由于在一个家庭而获得的{共同经验}对人格发展更重要。 2)孩子经历的是{自己在某一年龄阶段}父母的对待经验,但观察到的却是{兄弟姐妹在比自己年长或年少时}的父母对待经验。 这两者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兄弟姐妹经验不同的重要原因。 ➹ 不管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偶然发生的事件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比我们猜想的更大。 2、霍夫曼 “可能存在对所有儿童都起作用的家庭环境的一个方面,但却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PART 3 3、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EX. 不好的父母,不好的孩子? 1)同样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有不同的影响 2)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课题会唤起环境的不同反应,从而选择不同的作用环境 ---------------
- 涉及《心理学导论》 10 演化、情感、理性之进化的合理性—— 框架效应 13 人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性格、智力、基因遗传、环境
回应 2014-01-15 21:41
-
D.shao (順其自然)
一、詹姆斯 1890 “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心理学 自我 1)是所有经验的中心 2)基础:我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3)多重自我→ 整合成较统一的自我感 自我知觉:主体的我 自我意识/ 觉察:客体的我(反省+把自己当物体来对待) 二、 1)罗杰斯- 现象学理论 自我 理想自我 - 现象场:个体觉察到的刺激。(关键部分:自我) - Q分类法 - 关注点:自我中能觉察和自我报告的部分 2)精神分析 a. b. {客体关系论} ← 强调临床研究 自我... (1回应)2014-03-07 23:14 1人喜欢
一、詹姆斯 1890 “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心理学 自我 1)是所有经验的中心 2)基础:我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3)多重自我→ 整合成较统一的自我感
自我知觉:主体的我 自我意识/ 觉察:客体的我(反省+把自己当物体来对待) 二、 1)罗杰斯- 现象学理论 自我 理想自我 - 现象场:个体觉察到的刺激。(关键部分:自我) - Q分类法 - 关注点:自我中能觉察和自我报告的部分 2)精神分析 a.
b. {客体关系论} ← 强调临床研究 自我表征 1)多维度的 2)有很强的情感成分 3)和愿望及害怕有关的动机相联系 4)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 5)个体不仅发展自我表征,还发展他人表征及他人有关的自我表征 鲍尔贝 C6 —— 强调的内部工作模型 是 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模型 6)紧密连贯整合的自我系统 三、社会认识观(认知心理学)← 强调实证研究 - 着重关系寻求,而非本能的满足
凯利马卡斯 个人图式 “独立性-依赖性”- 自我一致性→lead to →自我验证 :确认自尊 ← 让他人知道我们是谁 - 自我增强:维持和增强自尊 ← 让他人崇拜我们是谁 班杜拉:自我效能信念四因素
班杜拉 自我效能➹ 尽管压力是负面的,但战胜压力所产生的觉知自我效能的提高,对免疫系统技能水平具有一定价值的适应作用。
1回应 2014-03-07 23:14 -
D.shao (順其自然)
第七章 —— 潜意识 一、潜意识现象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催眠; - 分离现象(严重:多重人格) —— 临床心理学家:”分离现象是阻止极度压力和创伤事件进入意识的努力。 如:战士忘掉曾经的整场战争。 - 压抑 中有一种阻碍记忆形成的屏障。 不管是在性虐待还是其他事件中,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来评价恢复记忆的可信性。 - 阈下听觉——书籍《安宁,爱和康复》Bemie Siegel “ 病人在昏迷或麻醉状态下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 (2回应)2014-03-06 22:11 2人喜欢
第七章 —— 潜意识
一、潜意识现象 阈下知觉;内隐记忆;催眠; - 分离现象(严重:多重人格) —— 临床心理学家:”分离现象是阻止极度压力和创伤事件进入意识的努力。 如:战士忘掉曾经的整场战争。 - 压抑 中有一种阻碍记忆形成的屏障。 不管是在性虐待还是其他事件中,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来评价恢复记忆的可信性。 - 阈下听觉——书籍《安宁,爱和康复》Bemie Siegel “ 病人在昏迷或麻醉状态下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即使遗忘内容,仍有影响。
盲视二、均承认潜意识进程的存在,强调潜意识对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A. 精神分析的动力潜意识 前意识→注意→ 意识 潜意识(无逻辑的)→特殊情境→ 意识(有逻辑的,理性的) 动力潜意识 1)潜意识是无逻辑的,意识是有逻辑的,理性的。 2)包含愿望、驱力和动机 动力潜意识总寻求得到表现,只有通过保护屏障(防御)才能使其远离意识。(希望VS防御) 3)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
B. 认知潜意识← 包括所有不能觉知的认知过程,不考虑是什么原因使其不能觉知 1) 控制信息加工:理性的,需要足够的储备和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 自动信息加工:无意的,发生于知觉之外 ➹ 一些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刺激的重复呈现}可增加吸引力的依据。← 潜意识认知的结果 人的感受,往往大于意识。 潜意识对社会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是广泛存在、难以避免的。→基础→ 刻板印象、偏见
2)凯利- 构念/ 解释世界的方法 习惯性易获得构念—— 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自动化了的← 易激活 特征:有效的,无意向的,无需控制的,无意识的 - 使我们的{知觉和记忆}在构念上存有偏见 如:若我们相信自己是”善“的,我们在知觉和记忆事件时,就倾向于以证明我们是以善的方式(同”信念“) 这种效应取决于进入它们意识和控制的难易程度。 A 、B 区别:
动力潜意识VS认知潜意识三、
自我报告➹ 人们并不能观察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在判断或推论时常犯错误。 ➹ 因为我们认知加工机制的局限,我们所说的比我们所知道的多,我们实际知道的比我们认为知道的少。
2回应 2014-03-06 22:11 -
D.shao (順其自然)
最著名的阶段理论家:皮亚杰,based on 临床观察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性感区 埃里克森 八阶段 纵向研究 马格纳森-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青少年时 - 持续犯罪 高的活动过度+低的生理反应性(肾上腺分泌) - 青少年犯罪 仅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过度 - 无犯罪 低的活动过度+高的生理反应性 2、杰克•布洛克《生活历程》,珍妮•布洛克 性别差异,自我控制,自我弹性,Q分类技术 3、{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 (1回应)2014-01-24 21:39 2人喜欢
最著名的阶段理论家:皮亚杰,based on 临床观察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性感区 埃里克森 八阶段
纵向研究 马格纳森-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青少年时 - 持续犯罪 高的活动过度+低的生理反应性(肾上腺分泌) - 青少年犯罪 仅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过度 - 无犯罪 低的活动过度+高的生理反应性
2、杰克•布洛克《生活历程》,珍妮•布洛克 性别差异,自我控制,自我弹性,Q分类技术
3、{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项目 起点:婴儿 着眼:依恋,人际关系的发展 A. ★ 依恋: 1)鲍尔贝:早起与父母分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依恋行为系统(ABS) 早期经历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觉察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2)艾恩斯沃斯—— 陌生情境程序 婴儿: -【回避焦虑】(约20% -【安全依恋】(约70% 更强的自信和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更大的坚持性 表现出更大的自我弹性,更少的依赖性 花更多的时间在同伴活动中,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表现出更大的同情并且更容易处理拒绝情境 诱发教师的热心行为 -【抵抗焦虑】 诱发教师控制行为和偶尔的愤怒行为 ➹ 孩子们根据其经验史主动地创造了他们的环境。 与婴儿的依恋差异相联系: a.后来在{社会和情绪行为}上的差异 b.同伴关系 c.教师行为 B. 明尼苏达 假设:{早期发展阶段}发现的个体差异与后来观察到的人格发展差异有关,特别是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有关。 ➹ 早期依恋的影响和内部工作模型对以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作用,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 连续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发展出了交互作用的{自我维持模式}: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式,而不是因为建立了什么永久的人格结构。 - 即,存在一种巩固内部工作模型的倾向,但强大的新关系可以导致新的内部工作模型的发展。 C. 成人的爱情关系模式 a. - 回避—— 害怕接近、情绪的起伏、嫉妒 - 安全依恋—— 幸福、友谊、信任 - 矛盾焦虑—— 强迫性抢先占有、渴望团聚、极端的性吸引、情绪的极端化和嫉妒 b. 双生子研究 基因几乎对每一种{人格特质}都重要,而共享环境却几乎没有影响。 ➹ 与此相反,基因对爱情太对而言并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共享的家庭}似乎在形成态度上其主要作用。 ❤ {共享环境的影响}在决定特质变异和亲属的浪漫爱情的态度方面起了实质的作用。是共享的经历而不是共同的基因解释了{爱情态度}的相似性。 D、应对策略 1991海湾战争期间,以色列人对伊拉克导弹袭击反应: - 回避—— 躯体障碍、敌意和回避 - 安全依恋—— 经历更少痛苦,寻求社会支持 - 矛盾焦虑—— 压力、情绪应对 【注: 1、这里的依恋类型是根据{成人对问卷的反应}而不是他们在婴儿期实际测量而定义的。 2、这些结果不是以纵向研究为基础的,所以发展的连续性只是{推论的}而不是实际观察到的。 ---------- 总:有证据表明人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但也有证据表明:难以预测个体的生活轨迹。 1、很强的基因成分,存在相对的稳定性—— 智力和基本气质 在发展的早期如果给予积极的环境影响,可以使智商分数提高15分。 ➹ 尽管情境可能变化,但人格到30岁时便相当稳固了。(五因素理论,麦克雷和科斯塔) 3、对个体而言,即使在特质分数上有3/5 的稳定性,也会给人格机能组织的变化留下巨大的空间。 4、【个体寻求自我证实】诱发出他人的反应以维持自己的自我知觉和行为方式,选择与自己的人格一致的环境,并且其他人也以与他们所形成的意向一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5、有强大的环境也可以引起人格的变化。 —————————————————— 相关: 1、《人格科学》的笔记-遗传和环境;男女择偶,嫉妒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72155/ 2、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21133/ - {适应不良信念}干扰着{适应机能} EP. 完全相信个人的生活事件不会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信念,会干扰适应行为的采纳。 ➹ 【适应不良信念 常常伴有{自证预盲}的性质。这种信念会导致证实此种信念的行为。】 EP. 一个总认为自己会被拒绝的抑郁者,可能做出导致不被接纳的行为。这一信念于是被证实了,但这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正好出自此种信念本身。
1回应 2014-01-24 21:39 -
D.shao (順其自然)
第五章:遗传与环境 生物学家:侧重 相似性的原因 心理学家:侧重 差异性的原因 ----------------------------------------- PART 1 1、遗传 —— 高尔顿 家谱的研究→ 天性极大地胜过教养 许多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 “没有环境,遗传无法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无法起作用。” - 人格的发展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功能体现。 2、 - 23对染色体→ 基因→ DNA(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 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2014-01-15 21:41 3人喜欢
第五章:遗传与环境 生物学家:侧重 相似性的原因 心理学家:侧重 差异性的原因 ----------------------------------------- PART 1 1、遗传 —— 高尔顿 家谱的研究→ 天性极大地胜过教养 许多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 “没有环境,遗传无法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无法起作用。” - 人格的发展总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功能体现。 2、 - 23对染色体→ 基因→ DNA(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 基因并不直接支配行为,基因对人格特征发展的影响程度,是通过身体的生理机能直接起作用的。 - 基因可能决定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的发展,而物种特定的生物进程的发展需要有环境经验才能发展成物种特定的行为。 ➹ 对语言学习来说,特别重要的是最初几年的经验。 - 许多人格特征可能是由多种基因的组合决定的。 - 对许多重要的特征来说,基因的决定作用和是否在家庭成员中出现一定的特征之间,可能并不存在联系。 总:我们一度拥有的复杂性为的发展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理过程和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巴斯(Buss) —— 人格的进化论心理(PDF,P160) - 对37种文化中人们择偶欲望的研究第一次从时间上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欲望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 人类行为依赖于心理机制,通过自然的和性的钻则的进化是这种机制唯一所知的来源。 男女关系:{择偶偏好}和{妒忌}原因的性别差异的{进化论}解释 1、 择偶偏好 早期选择压力的结果→ 择偶偏好 基本差异:A.亲代投资理论 B.父母身份可能性
↑ 坎托 认为:在关注生存和生殖问题时,进化论心理学家忽视了各种{社会交互作用和致力于解决当今问题的努力}。 4、行为遗传学—— 确定遗传和行为关系的方法 1)选择性喂养: 动物 特赖恩(Tryon)“聪明”“愚笨”老鼠的培育实验 2)孪生研究 差异: 同卵孪生 ← 环境 异卵孪生 ← 遗传 3) 收养研究
↑ 遗传 对人格机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大多数的态度均起着重要作用。 注: 遗传率—— 只是一种群体统计;只是对一种特征的变异比率的估计,是以特定的方法在特定的人群中得到的可以归因为遗传变异的{估计}。
➹ 遗传 只是提供一个{发展的轮廓},在轮廓内有机体可以沿着许多不同的路径发展。 注:遗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PART 2 1、普朗明 行为遗传学 书籍:《天性与教养》 用行为遗传学方法更深入地理解环境问题。 环境: 1)共享 —— 同家庭成长,共同享有的环境 2)非共享 —— 同家庭成长,不被共同享有的环境 如,由于性别差异、排行顺序/ 特定的生活条件(生病后/某个子女年幼时经济困难等)而被父母区别对待
➹ “同一家庭的孩子差异如此之大。” 1)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拥有的{独特经验}远比由于在一个家庭而获得的{共同经验}对人格发展更重要。 2)孩子经历的是{自己在某一年龄阶段}父母的对待经验,但观察到的却是{兄弟姐妹在比自己年长或年少时}的父母对待经验。 这两者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兄弟姐妹经验不同的重要原因。 ➹ 不管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偶然发生的事件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比我们猜想的更大。 2、霍夫曼 “可能存在对所有儿童都起作用的家庭环境的一个方面,但却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PART 3 3、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EX. 不好的父母,不好的孩子? 1)同样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有不同的影响 2)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课题会唤起环境的不同反应,从而选择不同的作用环境 ---------------
- 涉及《心理学导论》 10 演化、情感、理性之进化的合理性—— 框架效应 13 人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性格、智力、基因遗传、环境
回应 2014-01-15 21:41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格科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01-18
名著。
0 有用 流水斜阳 2008-08-25
教科书都神似
0 有用 Victoria 2011-08-08
果然是教材啊!熟悉的开场问题和课后词汇表,说明文啊说明文~门外汉,不好解释,总之就是filled with terms~ = =
0 有用 abolu1979 2006-11-01
比较经典的书,很值得读一下
0 有用 舆鬼 2009-10-02
有点泛泛。
0 有用 香蒲 2020-07-06
人格单元:特质、认知、冬季。 人格的发展:天性与教养,探索人的生涯。 人格研究专题:潜意识, 自我概念, 从思想到行动的路径, 情绪、适应与健康。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01-18
名著。
1 有用 辣椒Blues 2017-03-30
整体挺系统的 但章节之间概念很散 摘要小结很棒。
0 有用 从小爱科学 2015-09-18
大二下学期的课程。
0 有用 无人知此意 2014-10-28
看得比较早了,印象里很好,整个心理学都太容易被“常识化”从而学了很久甚至都不入门,这个可以作为人格心理学的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