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4-02-01
页数: 272
定价: 9.00元
装帧: 平装(无盘)
丛书: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
ISBN: 9787805985312
目录 · · · · · ·
孟子的生平及学说(代序)
一 梁惠王上
二 梁惠王下
三 公孙丑上
四 公孙丑下
五 滕文公上
六 滕文公下
七 离娄上
八 离娄下
九 万章上
十 万章下
……
《孟子》名言警句
孟子行年表
《孟子》重要研究著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孟子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孟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3 条 )


南宋复倡孟子乎?孟子乃集道法儒家之大成者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作为孔子“隳三都”对象之一的孟孙氏后裔,似乎并未受此影响而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人,且以承继孔子思想正统自居。“孟母三迁”,断杼求学,留于史册。由此也可见孟子将来个性中有一种不安于传统,不因循守旧,敢于破除旧的藩篱,反抗腐朽势力的... (展开)> 更多书评 53篇
-
曰:“有复于王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
2019-12-27 14:42:53
曰:“有复于王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引自 一 梁惠王上 因为看见了牛害怕的样子。所以换成羊。如果看见的是羊害怕的样子,那是不是又要换成牛?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看见了眼前的哭声,就不管远方的哭声吗?
孟子也是个明白人。当年念中学时,客观又幼稚的觉得“挟太山以超北海”的人应当不存在,现下回过头来想想,他压根就是举个例子,管他在不在,反正那个连树枝的不愿意折的人就在面前。
是不能吗,是不为也。
回应 2019-12-27 14:42:53
-
本文参考了豆瓣的捕风先生的内容 克伐怨欲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论语宪问》) (以下内容是捕风先生的内容。但是从我读的《二程遗书》的相关内容来看,“克”字在“克伐怨欲”中是作为四种需要改正的缺点而提出的,也许就是“好胜”之意。《二程遗书》的相关内容: ...问“克伐怨欲不行,可以为仁。”曰:“人无...
2017-10-08 12:50:25
本文参考了豆瓣的捕风先生的内容
克伐怨欲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论语宪问》)
(以下内容是捕风先生的内容。但是从我读的《二程遗书》的相关内容来看,“克”字在“克伐怨欲”中是作为四种需要改正的缺点而提出的,也许就是“好胜”之意。《二程遗书》的相关内容: ...问“克伐怨欲不行,可以为仁。”曰:“人无克伐怨欲四者,便是仁也。只为原宪着一个‘不行’,不免有此心,但不行也,故孔子谓‘可以为难’。此孔子着意告原宪处,欲他有所启发。他承当不得,不能再发问也。孔门如子贡者,便能晓得圣人意。且如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欤?’对曰:‘然。’便复问曰:‘非欤?’孔子告之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原宪则不能也。”)
“克”字我见
查阅多部注解,对“克”字均解为“好胜”。为什么古代大家译“克”字为好胜?翻阅经书在原典中寻找依据。在《论语颜渊》篇中首句即是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的“克”当解为“能”,能使自己达到礼的状态方是仁。这里的礼不是仪式礼节,而是“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礼,这个礼源于道,明于道,是人性的升华。它的内核是无私之心。“一日克己复礼”实是“每日克己复礼”,天下之人就会融于仁道。行仁是自己的思想指导下的举动,不是他人可以给予的。而面对一切扰乱视听滋生心魔的外境之况,就要约束自己的身心回到礼的状态上来。
《尚书》中关于“克”字用句很多。
比如《尧典》有“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周公在《酒浩》篇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告诫各级官员,曰:“丕惟日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
《君牙》 篇中的“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
《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前人对“克”字注解大略相同,“克”解为“能”。用“能”字带回到经文字顺经畅。在此基础上,大胆求证,“克伐怨欲”中的克亦是能解?原宪问老师,能使“伐怨欲”不行,是否就是仁的状态?而老师对此的回答是,这可以说是形下之难,但能否为形上的仁,却不能如此说。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为何原宪认为无“伐怨欲”这三种情绪就是仁的呢?
关于“伐”
《论语公冶长》中有一句经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伐,这里解为“自夸”。颜渊说:“希望没有泛泛而谈的善来夸耀,没有施加于他人的劳苦。”皇疏:“有善而自稱,曰伐善也。” 无伐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内在状态?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子反,是鲁国大夫。鲁哀公十一年,齐鲁发生战争,鲁右军被齐军击败,孟之反主动殿后,掩护军队撤退,“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士大夫在行伍溃败之际的内在气宇通过动作与言词立见风采。起到了稳定军心,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正是孔子称赞他不伐之处。常人是稍做起善的事,就喜夸夸其谈,以点代圆,洋洋自得,高人一等,令人心生反感,而会忽略那点点善事带来的正面影响。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对不伐之人语:“操无欲上人之心,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再语“怨”
怨是心中不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常人怨天尤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只能宠养之。但最为穿踰的怨是“匿怨而友其人”,表里不一之友,不如无。 孔子认为众人之怨产生于对利益的执着之中,“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放于利而行,多怨。”程子曰:“欲行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当怨来自于他人之不理解与反感时,只能尽心做好自己,而不能控制调整他人之心。正如孔子说:“躬自厚则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朱子认为:“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对于怨,用什么方式对待?圣人语“以直报怨”。这里的直是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心中公允无私,怨必不滋,他人反生愧心。故君子坦荡荡。
伯夷、叔齐,孔子语之为逸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称其是圣之清者也。“不立于恶人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清如此,如何存鱼?然亦“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心胸如此容人。能容人,怨如何不稀?
伯夷、叔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去。叔齐亦不立而去。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扣马而谏。武王灭商,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而死。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世人喜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真正的圣贤之人不可以外在功业来评价,而是以其内在的精神道义为楷模。“求仁则得仁,又何怨?”“志士仁人,有杀身能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无怨,心不外驰。孔子悠然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圣人与常人仅是一字之差吗?常人的怨天尤人,是心往外求,圣人内求而无愧,心中自是一片大光明。“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朱子)
多一点宽恕,少一些怨言,心中自然滋长仁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化怨为谏,进而恕以待人,怨亦稀。有喜神不找,整日怨气冲天,害的是己。
如何理解“怨”,孟子的弟子万章也是迷惑不解。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jia二声,淡然,无终于衷),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xu一生,全)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对《诗经》中的《小弁》与《凯风》中关于“怨”的解说,使我们看到了《诗》,可以怨的原由。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曰:「诗也固哉,高叟之为!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孟子万章上》)
孔子云“攻乎异端,斯害也矣。”怨,使心中积不平之气,但可以主观控制无怨吗?那人还是人吗?谁能完全无情无欲呢?“克己复礼”,也要有一个过程的调整。亲亲,仁也。父母过错大,要对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这是一个心态的调整,更是义理的本然。
读《孟子》,感觉孟子的弟子也相当有趣,盯着老师的一言一行,如同摄像机一样,一旦老师的做法超出可以理解的举止,立时提出。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公孙丑》)
跳出狭隘的怨的层面,使之气合于自然之气。原宪的“怨不行”,如何是仁心之举?孟子尚且不敢言。原宪以点盖面,故孔子云他“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怨,实是彻上彻下。跳出原有的小我的框架,别有洞天。屈原《离骚》之怨,大气磅礴,千秋传诵,如果能有此怨之萌发,天地间伟岸一大丈夫矣!
“欲”之思
孟子用形像的情景描写了为利是图、贪得无厌之人的心理“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盗贼之欲,焉可缓之?君不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自己恶习的估息,实是杀己。
有人欲贪名,有人欲贪利,林林总总,大千世界,蚁蚁众生,跳不出小我之心,迷于红尘之中,孟子语: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小与大之间,人言求大,但行则取小。更有甚者,以情绪之爱来左右对他人的生死之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朱子云:“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欲念不可不省。“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为政者一己之欲,更关系到天下苍生。孟子告诫齐宣王, 曰:「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论语》中,涉及到两位人物与“欲”有关。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然而即使是这样具备古成人条件之一的公绰,孔子还有一句评语,“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正如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清心寡欲,只是完成了小我,远远没有入仁。
无欲的反面是什么?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无欲之极是刚。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则不屈于外欲,木讷则心不外驰,近仁矣。 朱子曰:“刚,坚强之意,最人所难能者,故夫子叹其未见。多嗜欲,则不得为刚矣。” 程子曰:“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谢良佐曰:“刚与欲正相反。能胜物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无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见也。枨之欲不可知,其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为刚,然不知此其所以为欲尔。”
对孔子所提之刚,孟子最有感悟。《孟子》一书,堪称刚正之经。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然我善养吾浩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痛快,qian四声)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虖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如此刚绝之言,力穿千古,木铎之声响彻每个热血之心。
潮起伏思
孔子曰:“衣敝缊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伐怨欲”也如同一个个攀登仁境的阶梯,停于字面而行表面化之举,“何足以臧”?只有深有体会入圣境方能欲仁仁至,欲“不行焉”则化之。原宪之语,与孔子教育子贡之言同出一辙。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语“克伐怨欲”不行,仅是针对当时众人身上的积习而发出的矫正之方向,固然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修养内心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孟子尽心下》)但这非真正的形上之仁,形下与形上的打通环节在“忠恕”。“忠恕违道不远。”如果认为矫正与寡欲就是仁,则错矣。矫正与寡欲难,但仁是气,周流不息,无可无不可。以点带面,就死于句下,不能真正的入境。
“仁则吾不知也”,孔子语意中透出的意思是“怎么能这么理解仁呢?”。仁,不能定义化,是要切实的行中证悟。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于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有仁心的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做一种状态,那是乡愿之人了。仁者自然的“克伐怨欲不行焉”,而非“克伐怨欲不行焉”即为仁者。如同“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回应 2017-10-08 12:50:25
-
曰:“有复于王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
2019-12-27 14:42:53
曰:“有复于王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引自 一 梁惠王上 因为看见了牛害怕的样子。所以换成羊。如果看见的是羊害怕的样子,那是不是又要换成牛?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看见了眼前的哭声,就不管远方的哭声吗?
孟子也是个明白人。当年念中学时,客观又幼稚的觉得“挟太山以超北海”的人应当不存在,现下回过头来想想,他压根就是举个例子,管他在不在,反正那个连树枝的不愿意折的人就在面前。
是不能吗,是不为也。
回应 2019-12-27 14:42:53 -
自然减压冥想 (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名同上)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也;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2019-04-11 16:36:00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也;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餘师。”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要求他们施行仁政,“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回应 2019-04-11 16:36:0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中华书局 (2010)9.0分 817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6)8.6分 759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3月第1版)8.9分 414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3)8.6分 20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何兆武《上学记》涉及书目 (和菜头)
- 管理人必看的300本书籍(1) (tony)
- 浙江大学为新生开书单 (Pegasus)
- 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透明)
- 【个人】《冬吴相对论》参考书目 (丁文元和王德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孟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像面条般地活着 2011-10-21 11:48:55
孟子非亚圣,2圣也。难道是我太浅薄,森森觉得他嘚嘚巴巴地全是废话。
1 有用 洛洛希希 2020-04-29 23:15:31
孟子这本书,可谓又臭又长的典型了,开篇写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齐宣王“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文采不凡,刻画出色,可是后面越来越是废话,有用的东西,在中学课本、名言警句里都看到过了,看到最后真是捏着鼻子读完。 孟子这个人,性格特点,是真正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有这种人,才能写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种话;同时,这种人也自视甚高,气量狭小,自以为无所不能,见人就骂,无所... 孟子这本书,可谓又臭又长的典型了,开篇写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齐宣王“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文采不凡,刻画出色,可是后面越来越是废话,有用的东西,在中学课本、名言警句里都看到过了,看到最后真是捏着鼻子读完。 孟子这个人,性格特点,是真正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有这种人,才能写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种话;同时,这种人也自视甚高,气量狭小,自以为无所不能,见人就骂,无所不喷,不管是墨子对儒的批评,还是同为儒家的荀子所写《非十二子》,都没有直接喷“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种话的,用现代话来说,因为“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急了”,哈哈,好急;再看庄子天下篇里,怎么评价别家:墨子真天下之大好也。这是气量的差距。 (展开)
1 有用 mdjhny 2010-08-14 23:54:45
荡气回肠,或许天朝某党该读读这本书了
1 有用 齐柏林丝绒 2013-06-25 16:56:46
孔子的演绎者,略簧舌,好多现世格言有点断章取义
0 有用 巽 2010-01-06 17:21:16
这逼更像是日本人
0 有用 ˄·͈༝·͈˄*₎◞ 2022-04-28 11:06:38
@2018-12-22 11:00:28 @2020-09-10 15:52:05
0 有用 想象力📡 2022-04-09 22:37:44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0 有用 授人以渔 2022-02-26 21:39:30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1-12-22 21:24:49
孟子思想的突出变化是提升至一种形上学层面,其具体形态是“先验哲学”。这里的“先验”,主要指的是先于经验并且作为使经验得以可能的根据。“良知”而不是经验或情感,成为了道德信念与知识的源泉。这样的思想,使得孟子开创了一种道德内在主义。孟子的先验哲学的具体表现是:在人性论上,它使儒家哲学提升到超越经验的形上学的层面;在本体论上,它使“不虑而知”即源于直觉的“良知”成为道德的本源;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反... 孟子思想的突出变化是提升至一种形上学层面,其具体形态是“先验哲学”。这里的“先验”,主要指的是先于经验并且作为使经验得以可能的根据。“良知”而不是经验或情感,成为了道德信念与知识的源泉。这样的思想,使得孟子开创了一种道德内在主义。孟子的先验哲学的具体表现是:在人性论上,它使儒家哲学提升到超越经验的形上学的层面;在本体论上,它使“不虑而知”即源于直觉的“良知”成为道德的本源;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反求诸己”、不假外求的先验哲学形态,使“心”成为认识与道德的根据。不论是程朱理学或是陆王心学,它们所谈的“天理”“心性”,都是属于孟子式的形上学或先验哲学。 (展开)
0 有用 巴勃罗•阿连德 2021-11-26 00:38:52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