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的安徒生童话之旅。
第二第三篇童话都提到了死亡。在安叔叔(注意:这里指的是安徒生叔叔,不是安猪叔叔)的世界里,死亡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远比一只鸭蛋裂开或者一只母鸭叫喊更为平常。何以见得?鸭蛋和母鸭的出场总是清澈响亮,带着“劈!劈!”或者“嘎!嘎!”的声响走到前台,仿佛它们是世界上唯一的鸭蛋和母鸭,绝对值得大肆宣扬一番。而对于死亡,那不过舞台一角的群众演员,飘忽一闪便转瞬不见。在这两篇童话中,士兵杀死了巫婆,然后又杀死了大法官、陪审团、国王,大克劳斯杀死了小克劳斯的马,转头又把自己的四匹马杀了,还不过瘾,又把自己的奶奶杀了,最后把自己也杀了,才总算天下太平。可是,在这些死亡里,没有暴力,没有血腥,事实上,里面什么都没有,它们就象嚼碎一颗花生米一样平常,甚至更加平常——嚼碎花生米还会“喀”的一声,在这些死亡里,什么声音也没有。
所以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死亡是寂静的,它跟白雪公主睡着了没什么区别。说到底,这不过是世界的一种常态。唯独大人才把死亡当成一回事,去思考,去论证。因为他们对死亡怀有恐惧,所以要拒绝,要保持距离,要加上判断,以便让它变得不那么陌生。当然,为了证明他们离开死亡还很远,他们会发出各种声响,做出各种动作。
其实对于孩子和大人,死亡都是未知的,不同的只是对待未知的态度。大人追求安全感,他们害怕失去自己。孩子追求成长,他们忘记自己,专注于对象。
对于这个结论,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小时候,看到妈妈每周给姐姐五毛的零花钱,我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上前质问妈妈:
“妈妈妈妈,为什么姐姐有零花钱我没有呀?”
妈妈说:
“等你像姐姐那么大的时候就有了。”
姐姐那时比我大六岁(现在也比我大六岁),于是我天天盼着长大,盼着读小学,好让自己能去领那每周定时发放的五毛钱。有钱多好呀,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再也不用提前跟妈妈申请了。
但其实我不知道,长大之后会有各种烦恼。要上课,要做功课。如果喜欢上小女生还要用那五毛钱为她买铅笔。关于这,所有大人都会站出来作证说:
“长大绝对是一件痛苦兼且无聊的事情。”
如果我把这一切告诉孩子,那他还会盼着长大吗?
大人一定说:
“我宁愿永远不长大,宁愿回到从前。”
但小孩子也许不这么想,他会说:
“如果我要为小女生花我的五毛钱,那小女生一定是比五毛钱更好的东西。”
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观,对于未知,他总是欣然前往。
只是,同样对于未知,我们是如何从拥抱转向拒绝的?
死亡是寂静的
|
安猪叔叔说得有道理。童话里的死亡不但是寂静的,有时候还很美丽……(真让人羡慕啊!)拒绝,也许是因为不再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还是太贪恋现在的拥有?或者只是因为大家都害怕死亡……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