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1976-5-1
页数: 2124
定价: 80.00
装帧: 平装(无盘)
丛书: 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繁体竖排)
ISBN: 9787101003215
内容简介 · · · · · ·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目录 · · · · · ·
卷二 梁书二
卷三 梁书三
卷四 梁书四
卷五 梁书五
……
卷一百五 汉书七
卷一百六 汉书八
卷一百七 汉书九
卷一百八 汉书十
卷一百九 汉书十一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旧五代史(全六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旧五代史(全六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旧五代史(全六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 更多书评 9篇
-
小朙 (東方漸曉)
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按:《册府》卷三三三载天成三年三月己未郑珏致仕制书,称其当时官衔为“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册府》所谓“弘文馆大学士”与薛史此处“崇文馆大学士”实为一事...2014-01-16 17:59:37 4人喜欢
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引自第518页 按:《册府》卷三三三载天成三年三月己未郑珏致仕制书,称其当时官衔为“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册府》所谓“弘文馆大学士”与薛史此处“崇文馆大学士”实为一事,按薛史卷三三《唐庄宗纪》七,同光三年秋七月丁未“弘文馆上言:‘请依《六典》,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从之。时枢密使郭崇韬亡父名弘,豆卢革希崇韬指,奏而改之”,卷三八《唐明宗纪》四,天成二年正月戊寅“诏崇文馆依旧为弘文馆。初,同光中,宰相豆卢革以同列郭崇韬父名弘,希其意奏改之,今乃复焉”。郑珏充大学士在天成二年正月癸亥(十一日),乃戊寅(二十六日)改称之前夕,故仍称崇文馆。其致仕在天成三年三月,故称弘文馆。因知此处断句当把“崇文馆大学士”六字属上,作“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郑珏、任圜、冯道三人颇类北宋初所谓昭文相、史馆相和集贤相。
回应 2014-01-16 17:59:37 -
小朙 (東方漸曉)
倒7行,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引《五代会要》“及乎编修六典”句 按:此数字皆据孔荭谷抄本补。“六典”,《五代会要》卷一八(299页)、《册府》卷五五七(宋本1579页、明本6698页)皆引作“大典”。据上下文意,知此处非指《唐六典》,而是指实录、国史一类官修史籍,当以“大典”为是。2014-01-20 16:23:09 1人喜欢
-
小朙 (東方漸曉)
天成四年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 按本卷上文天成四年(929)五月乙酉已云“以黔州节度使安崇阮为夔州节度使”(550页),此处杨汉章不应被称作“夔州节度使”,朱玉龙《五代方镇年表》于夔州天成四年下亦只录西方邺、安崇阮二人,未录杨汉章(584页)。时夔州节度使西方邺病卒,以崇阮继之,崇阮直至长兴二年(931)皆在镇,故疑此处“夔州”二字有误。又本书卷三九《唐明宗纪》五天成三年(928)正月戊辰“以随驾...2014-01-19 21:50:47
天成四年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 引自第551页 按本卷上文天成四年(929)五月乙酉已云“以黔州节度使安崇阮为夔州节度使”(550页),此处杨汉章不应被称作“夔州节度使”,朱玉龙《五代方镇年表》于夔州天成四年下亦只录西方邺、安崇阮二人,未录杨汉章(584页)。时夔州节度使西方邺病卒,以崇阮继之,崇阮直至长兴二年(931)皆在镇,故疑此处“夔州”二字有误。又本书卷三九《唐明宗纪》五天成三年(928)正月戊辰“以随驾步军都指挥使、潮州刺史杨汉章遥领宁国军节度使”(534页)、《册府》卷九九四天成“四年四月丙辰,宣步军指挥使杨汉章将步骑五千往云朔巡边”(宋本阙页、明本11675页),知汉章天成三年遥领宣州宁国军、仍充步军指挥使;四年四月往云朔巡边,同年六月即为云州节度使。则此处“夔州”似当作“宣州”。
回应 2014-01-19 21:50:47 -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
2011-07-25 19:43:43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语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而叔琮、友恭从之,何也?既为盗跖所嗾,岂免成济之诛,临终之言,益彰其丑也。 《唐才子传》云: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 是时,亲军万众皆边部人,动违纪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为言。武皇曰:“此辈胆略过人,数十年从吾征伐,比年以来,国藏空竭,诸军之家卖马自给。今四方诸侯皆悬重赏以 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则弃吾,吾安能独保此乎!俟时开运泰,吾固自能处置矣。” 《五代史阙文》: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安巴坚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有小过失,必置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予甚厚。)性喜杀,难以治国也。 银枪军不错。应该类似于希腊方阵。 唐时宦官为内诸司使务、诸镇监军,出纳王命,造作威福,昭宗以此亡国。及帝奄有天下,当知戒彼前车,以为殷鉴,一朝复兴兹弊,议者惜之。 是时,两河大水,户口流亡者十四五,都下供馈不充,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采拾于野,殍踣于行路者。州郡飞挽,旋给京师,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伫望其来,算而给之。加以所在泥潦,辇运艰难,愁叹之声,盈于道路,四方地震,天象乖越。 帝素宽大容纳,无疑于物,自诛郭崇韬、朱友谦之后,阉宦伶官交相谗谄,邦国大事皆听其谋,繇是渐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既闻奏议,乃曰:“予恃嗣源侍卫,卿当择其次者。”又奏曰:“以臣等料之,非嗣源不可。”河南尹张全义亦奏云:“河朔多事,久则患生,宜令总管进兵。如倚李绍荣辈,未见其功。”帝乃命嗣源行营。英主岂能为阉伶所制。 《隆平集》:内臣李承进逮事唐庄宗,太祖尝问庄宗时事,对曰:“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萧墙之祸,由赏赉无节,威令不行也。”太祖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不能以军法约束此辈,诚儿戏。”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谨记谨记。李存勖之故事,当为后来人所明鉴。 初,帝离岐下,诸军皆望以不次之赏,及从至京师,不满所望,相与谣曰:“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其无厌如此。乱军不服号令,晚唐以来如此,应与兵制有关。 史臣曰: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居尊,政经未失。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土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是知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则项籍悲歌于帐下,信不虚矣! 初,梁祖领四镇,拥兵十万,威震天下,关东藩守,皆其将吏,方面补授,由其保荐,四方舆金辇璧,骏奔结辙,纳赂于其庭。如是者十余年,寝成风俗,藩侯牧守,下逮群吏,罕有廉白者,率皆掊敛剥下,以事权门。象先恃甥舅之势,所至藩府,侵刻诛求尤甚,以此家财巨万。庄宗初定河南,象先率先入觐,辇珍币数十万,遍赂权贵及刘皇后、伶官巷伯,居旬日,内外翕然称之。此自古以来屡试不爽。 未几,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镇之,唐英阅城中遗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乾祐中,王继宏镇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余万,杀人之数,从可知也。 既而王峻谕军曰:“我得公处分,俟平定京城,许尔等旬日剽掠。”众皆踊跃。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屠杀和饥荒,因此熟读历史的领导人很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 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五代会要》:显德元年,上谓侍臣曰:“侍卫兵士老少相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今春朕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先是,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精兵方能无往而不利。 庄宗曰:“霸王举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国初,突厥入寇,至于渭北,高祖欲弃长安,迁都樊、邓,太守曰:“猃狁孔炽,自古有之,未闻迁移都邑。霍去病,汉廷将帅,犹且志灭匈奴,况帝王应运,而欲移都避寇哉!”文皇雄武,不数年俘二突厥为卫士。今吾以数万之众安集山东,王德明厮养小人,安巴坚生长边地,岂有退避之理,吾何面视苍生哉!尔曹但驾马同行,看吾破之。”庄宗亲御铁骑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锋万骑,庄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诸部愕然缓退,庄宗分二广以乘之,北骑散退。时沙河微冰,其马多陷,安巴坚退保望都。是夜,庄宗次定州,翌日出战,遇奚长托诺五千骑,庄宗亲军千骑与之斗,为其所围,外救不及,庄宗挺马奋跃,出入数四,酣战不解。李嗣昭闻其急也,洒泣而往,攻破其阵,掖庄宗而归。时契丹值大雪,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安巴坚召卢文进,以手指天谓之曰:“天未令我到此。”乃引众北去。庄宗率精兵骑蹑其后,每经安巴坚野宿之所,布秸在地,方而环之,虽去,无一茎乱者,庄宗谓左右曰:“蕃人法令如是,岂中国所及!”庄宗至幽州,发二百骑侦之,皆为契丹所获,庄宗乃还。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声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析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沈但条其说,六十律法,寂寥不传。梁武帝素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笛,以鼓八音。又引古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 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氏郊庙所奏,惟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余五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乐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万宝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施,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庙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地无余;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箕,波荡不迁,知音始绝。 后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开府仪同三司,阶之极;太师,官之极;封王,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等差,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凡是加勋,先自武骑尉,经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虽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此为乱世,文治不兴。
回应 2011-07-25 19:43:43
-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
2011-07-25 19:43:43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语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而叔琮、友恭从之,何也?既为盗跖所嗾,岂免成济之诛,临终之言,益彰其丑也。 《唐才子传》云: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 是时,亲军万众皆边部人,动违纪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为言。武皇曰:“此辈胆略过人,数十年从吾征伐,比年以来,国藏空竭,诸军之家卖马自给。今四方诸侯皆悬重赏以 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则弃吾,吾安能独保此乎!俟时开运泰,吾固自能处置矣。” 《五代史阙文》: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安巴坚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有小过失,必置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予甚厚。)性喜杀,难以治国也。 银枪军不错。应该类似于希腊方阵。 唐时宦官为内诸司使务、诸镇监军,出纳王命,造作威福,昭宗以此亡国。及帝奄有天下,当知戒彼前车,以为殷鉴,一朝复兴兹弊,议者惜之。 是时,两河大水,户口流亡者十四五,都下供馈不充,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采拾于野,殍踣于行路者。州郡飞挽,旋给京师,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伫望其来,算而给之。加以所在泥潦,辇运艰难,愁叹之声,盈于道路,四方地震,天象乖越。 帝素宽大容纳,无疑于物,自诛郭崇韬、朱友谦之后,阉宦伶官交相谗谄,邦国大事皆听其谋,繇是渐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既闻奏议,乃曰:“予恃嗣源侍卫,卿当择其次者。”又奏曰:“以臣等料之,非嗣源不可。”河南尹张全义亦奏云:“河朔多事,久则患生,宜令总管进兵。如倚李绍荣辈,未见其功。”帝乃命嗣源行营。英主岂能为阉伶所制。 《隆平集》:内臣李承进逮事唐庄宗,太祖尝问庄宗时事,对曰:“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萧墙之祸,由赏赉无节,威令不行也。”太祖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不能以军法约束此辈,诚儿戏。”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谨记谨记。李存勖之故事,当为后来人所明鉴。 初,帝离岐下,诸军皆望以不次之赏,及从至京师,不满所望,相与谣曰:“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其无厌如此。乱军不服号令,晚唐以来如此,应与兵制有关。 史臣曰: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居尊,政经未失。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土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是知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则项籍悲歌于帐下,信不虚矣! 初,梁祖领四镇,拥兵十万,威震天下,关东藩守,皆其将吏,方面补授,由其保荐,四方舆金辇璧,骏奔结辙,纳赂于其庭。如是者十余年,寝成风俗,藩侯牧守,下逮群吏,罕有廉白者,率皆掊敛剥下,以事权门。象先恃甥舅之势,所至藩府,侵刻诛求尤甚,以此家财巨万。庄宗初定河南,象先率先入觐,辇珍币数十万,遍赂权贵及刘皇后、伶官巷伯,居旬日,内外翕然称之。此自古以来屡试不爽。 未几,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镇之,唐英阅城中遗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乾祐中,王继宏镇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余万,杀人之数,从可知也。 既而王峻谕军曰:“我得公处分,俟平定京城,许尔等旬日剽掠。”众皆踊跃。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屠杀和饥荒,因此熟读历史的领导人很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 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五代会要》:显德元年,上谓侍臣曰:“侍卫兵士老少相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今春朕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先是,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精兵方能无往而不利。 庄宗曰:“霸王举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国初,突厥入寇,至于渭北,高祖欲弃长安,迁都樊、邓,太守曰:“猃狁孔炽,自古有之,未闻迁移都邑。霍去病,汉廷将帅,犹且志灭匈奴,况帝王应运,而欲移都避寇哉!”文皇雄武,不数年俘二突厥为卫士。今吾以数万之众安集山东,王德明厮养小人,安巴坚生长边地,岂有退避之理,吾何面视苍生哉!尔曹但驾马同行,看吾破之。”庄宗亲御铁骑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锋万骑,庄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诸部愕然缓退,庄宗分二广以乘之,北骑散退。时沙河微冰,其马多陷,安巴坚退保望都。是夜,庄宗次定州,翌日出战,遇奚长托诺五千骑,庄宗亲军千骑与之斗,为其所围,外救不及,庄宗挺马奋跃,出入数四,酣战不解。李嗣昭闻其急也,洒泣而往,攻破其阵,掖庄宗而归。时契丹值大雪,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安巴坚召卢文进,以手指天谓之曰:“天未令我到此。”乃引众北去。庄宗率精兵骑蹑其后,每经安巴坚野宿之所,布秸在地,方而环之,虽去,无一茎乱者,庄宗谓左右曰:“蕃人法令如是,岂中国所及!”庄宗至幽州,发二百骑侦之,皆为契丹所获,庄宗乃还。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声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析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沈但条其说,六十律法,寂寥不传。梁武帝素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笛,以鼓八音。又引古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 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氏郊庙所奏,惟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余五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乐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万宝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施,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庙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地无余;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箕,波荡不迁,知音始绝。 后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开府仪同三司,阶之极;太师,官之极;封王,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等差,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凡是加勋,先自武骑尉,经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虽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此为乱世,文治不兴。
回应 2011-07-25 19:43:43 -
小朙 (東方漸曉)
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按:《册府》卷三三三载天成三年三月己未郑珏致仕制书,称其当时官衔为“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册府》所谓“弘文馆大学士”与薛史此处“崇文馆大学士”实为一事...2014-01-16 17:59:37 4人喜欢
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引自第518页 按:《册府》卷三三三载天成三年三月己未郑珏致仕制书,称其当时官衔为“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册府》所谓“弘文馆大学士”与薛史此处“崇文馆大学士”实为一事,按薛史卷三三《唐庄宗纪》七,同光三年秋七月丁未“弘文馆上言:‘请依《六典》,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从之。时枢密使郭崇韬亡父名弘,豆卢革希崇韬指,奏而改之”,卷三八《唐明宗纪》四,天成二年正月戊寅“诏崇文馆依旧为弘文馆。初,同光中,宰相豆卢革以同列郭崇韬父名弘,希其意奏改之,今乃复焉”。郑珏充大学士在天成二年正月癸亥(十一日),乃戊寅(二十六日)改称之前夕,故仍称崇文馆。其致仕在天成三年三月,故称弘文馆。因知此处断句当把“崇文馆大学士”六字属上,作“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郑珏、任圜、冯道三人颇类北宋初所谓昭文相、史馆相和集贤相。
回应 2014-01-16 17:59:37 -
小朙 (東方漸曉)
天成四年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 按本卷上文天成四年(929)五月乙酉已云“以黔州节度使安崇阮为夔州节度使”(550页),此处杨汉章不应被称作“夔州节度使”,朱玉龙《五代方镇年表》于夔州天成四年下亦只录西方邺、安崇阮二人,未录杨汉章(584页)。时夔州节度使西方邺病卒,以崇阮继之,崇阮直至长兴二年(931)皆在镇,故疑此处“夔州”二字有误。又本书卷三九《唐明宗纪》五天成三年(928)正月戊辰“以随驾...2014-01-19 21:50:47
天成四年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 引自第551页 按本卷上文天成四年(929)五月乙酉已云“以黔州节度使安崇阮为夔州节度使”(550页),此处杨汉章不应被称作“夔州节度使”,朱玉龙《五代方镇年表》于夔州天成四年下亦只录西方邺、安崇阮二人,未录杨汉章(584页)。时夔州节度使西方邺病卒,以崇阮继之,崇阮直至长兴二年(931)皆在镇,故疑此处“夔州”二字有误。又本书卷三九《唐明宗纪》五天成三年(928)正月戊辰“以随驾步军都指挥使、潮州刺史杨汉章遥领宁国军节度使”(534页)、《册府》卷九九四天成“四年四月丙辰,宣步军指挥使杨汉章将步骑五千往云朔巡边”(宋本阙页、明本11675页),知汉章天成三年遥领宣州宁国军、仍充步军指挥使;四年四月往云朔巡边,同年六月即为云州节度使。则此处“夔州”似当作“宣州”。
回应 2014-01-19 21:50:47 -
小朙 (東方漸曉)
倒7行,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引《五代会要》“及乎编修六典”句 按:此数字皆据孔荭谷抄本补。“六典”,《五代会要》卷一八(299页)、《册府》卷五五七(宋本1579页、明本6698页)皆引作“大典”。据上下文意,知此处非指《唐六典》,而是指实录、国史一类官修史籍,当以“大典”为是。2014-01-20 16:23:09 1人喜欢
-
小朙 (東方漸曉)
倒7行,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引《五代会要》“及乎编修六典”句 按:此数字皆据孔荭谷抄本补。“六典”,《五代会要》卷一八(299页)、《册府》卷五五七(宋本1579页、明本6698页)皆引作“大典”。据上下文意,知此处非指《唐六典》,而是指实录、国史一类官修史籍,当以“大典”为是。2014-01-20 16:23:09 1人喜欢
-
小朙 (東方漸曉)
天成四年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 按本卷上文天成四年(929)五月乙酉已云“以黔州节度使安崇阮为夔州节度使”(550页),此处杨汉章不应被称作“夔州节度使”,朱玉龙《五代方镇年表》于夔州天成四年下亦只录西方邺、安崇阮二人,未录杨汉章(584页)。时夔州节度使西方邺病卒,以崇阮继之,崇阮直至长兴二年(931)皆在镇,故疑此处“夔州”二字有误。又本书卷三九《唐明宗纪》五天成三年(928)正月戊辰“以随驾...2014-01-19 21:50:47
天成四年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 引自第551页 按本卷上文天成四年(929)五月乙酉已云“以黔州节度使安崇阮为夔州节度使”(550页),此处杨汉章不应被称作“夔州节度使”,朱玉龙《五代方镇年表》于夔州天成四年下亦只录西方邺、安崇阮二人,未录杨汉章(584页)。时夔州节度使西方邺病卒,以崇阮继之,崇阮直至长兴二年(931)皆在镇,故疑此处“夔州”二字有误。又本书卷三九《唐明宗纪》五天成三年(928)正月戊辰“以随驾步军都指挥使、潮州刺史杨汉章遥领宁国军节度使”(534页)、《册府》卷九九四天成“四年四月丙辰,宣步军指挥使杨汉章将步骑五千往云朔巡边”(宋本阙页、明本11675页),知汉章天成三年遥领宣州宁国军、仍充步军指挥使;四年四月往云朔巡边,同年六月即为云州节度使。则此处“夔州”似当作“宣州”。
回应 2014-01-19 21:50:47 -
小朙 (東方漸曉)
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按:《册府》卷三三三载天成三年三月己未郑珏致仕制书,称其当时官衔为“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册府》所谓“弘文馆大学士”与薛史此处“崇文馆大学士”实为一事...2014-01-16 17:59:37 4人喜欢
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引自第518页 按:《册府》卷三三三载天成三年三月己未郑珏致仕制书,称其当时官衔为“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册府》所谓“弘文馆大学士”与薛史此处“崇文馆大学士”实为一事,按薛史卷三三《唐庄宗纪》七,同光三年秋七月丁未“弘文馆上言:‘请依《六典》,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从之。时枢密使郭崇韬亡父名弘,豆卢革希崇韬指,奏而改之”,卷三八《唐明宗纪》四,天成二年正月戊寅“诏崇文馆依旧为弘文馆。初,同光中,宰相豆卢革以同列郭崇韬父名弘,希其意奏改之,今乃复焉”。郑珏充大学士在天成二年正月癸亥(十一日),乃戊寅(二十六日)改称之前夕,故仍称崇文馆。其致仕在天成三年三月,故称弘文馆。因知此处断句当把“崇文馆大学士”六字属上,作“宰臣郑珏加特进、门下侍郎兼太微宫使、崇文馆大学士;任圜加光禄大夫、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冯道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郑珏、任圜、冯道三人颇类北宋初所谓昭文相、史馆相和集贤相。
回应 2014-01-16 17:59:37 -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
2011-07-25 19:43:43
《五代史阙文》: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语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而叔琮、友恭从之,何也?既为盗跖所嗾,岂免成济之诛,临终之言,益彰其丑也。 《唐才子传》云: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 是时,亲军万众皆边部人,动违纪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为言。武皇曰:“此辈胆略过人,数十年从吾征伐,比年以来,国藏空竭,诸军之家卖马自给。今四方诸侯皆悬重赏以 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则弃吾,吾安能独保此乎!俟时开运泰,吾固自能处置矣。” 《五代史阙文》: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安巴坚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有小过失,必置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予甚厚。)性喜杀,难以治国也。 银枪军不错。应该类似于希腊方阵。 唐时宦官为内诸司使务、诸镇监军,出纳王命,造作威福,昭宗以此亡国。及帝奄有天下,当知戒彼前车,以为殷鉴,一朝复兴兹弊,议者惜之。 是时,两河大水,户口流亡者十四五,都下供馈不充,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采拾于野,殍踣于行路者。州郡飞挽,旋给京师,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伫望其来,算而给之。加以所在泥潦,辇运艰难,愁叹之声,盈于道路,四方地震,天象乖越。 帝素宽大容纳,无疑于物,自诛郭崇韬、朱友谦之后,阉宦伶官交相谗谄,邦国大事皆听其谋,繇是渐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既闻奏议,乃曰:“予恃嗣源侍卫,卿当择其次者。”又奏曰:“以臣等料之,非嗣源不可。”河南尹张全义亦奏云:“河朔多事,久则患生,宜令总管进兵。如倚李绍荣辈,未见其功。”帝乃命嗣源行营。英主岂能为阉伶所制。 《隆平集》:内臣李承进逮事唐庄宗,太祖尝问庄宗时事,对曰:“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萧墙之祸,由赏赉无节,威令不行也。”太祖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不能以军法约束此辈,诚儿戏。”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谨记谨记。李存勖之故事,当为后来人所明鉴。 初,帝离岐下,诸军皆望以不次之赏,及从至京师,不满所望,相与谣曰:“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其无厌如此。乱军不服号令,晚唐以来如此,应与兵制有关。 史臣曰: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居尊,政经未失。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土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是知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则项籍悲歌于帐下,信不虚矣! 初,梁祖领四镇,拥兵十万,威震天下,关东藩守,皆其将吏,方面补授,由其保荐,四方舆金辇璧,骏奔结辙,纳赂于其庭。如是者十余年,寝成风俗,藩侯牧守,下逮群吏,罕有廉白者,率皆掊敛剥下,以事权门。象先恃甥舅之势,所至藩府,侵刻诛求尤甚,以此家财巨万。庄宗初定河南,象先率先入觐,辇珍币数十万,遍赂权贵及刘皇后、伶官巷伯,居旬日,内外翕然称之。此自古以来屡试不爽。 未几,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镇之,唐英阅城中遗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乾祐中,王继宏镇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余万,杀人之数,从可知也。 既而王峻谕军曰:“我得公处分,俟平定京城,许尔等旬日剽掠。”众皆踊跃。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屠杀和饥荒,因此熟读历史的领导人很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 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五代会要》:显德元年,上谓侍臣曰:“侍卫兵士老少相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今春朕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先是,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精兵方能无往而不利。 庄宗曰:“霸王举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国初,突厥入寇,至于渭北,高祖欲弃长安,迁都樊、邓,太守曰:“猃狁孔炽,自古有之,未闻迁移都邑。霍去病,汉廷将帅,犹且志灭匈奴,况帝王应运,而欲移都避寇哉!”文皇雄武,不数年俘二突厥为卫士。今吾以数万之众安集山东,王德明厮养小人,安巴坚生长边地,岂有退避之理,吾何面视苍生哉!尔曹但驾马同行,看吾破之。”庄宗亲御铁骑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锋万骑,庄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诸部愕然缓退,庄宗分二广以乘之,北骑散退。时沙河微冰,其马多陷,安巴坚退保望都。是夜,庄宗次定州,翌日出战,遇奚长托诺五千骑,庄宗亲军千骑与之斗,为其所围,外救不及,庄宗挺马奋跃,出入数四,酣战不解。李嗣昭闻其急也,洒泣而往,攻破其阵,掖庄宗而归。时契丹值大雪,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安巴坚召卢文进,以手指天谓之曰:“天未令我到此。”乃引众北去。庄宗率精兵骑蹑其后,每经安巴坚野宿之所,布秸在地,方而环之,虽去,无一茎乱者,庄宗谓左右曰:“蕃人法令如是,岂中国所及!”庄宗至幽州,发二百骑侦之,皆为契丹所获,庄宗乃还。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声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析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沈但条其说,六十律法,寂寥不传。梁武帝素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笛,以鼓八音。又引古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 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氏郊庙所奏,惟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余五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乐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万宝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施,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庙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地无余;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箕,波荡不迁,知音始绝。 后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开府仪同三司,阶之极;太师,官之极;封王,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等差,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凡是加勋,先自武骑尉,经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虽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此为乱世,文治不兴。
回应 2011-07-25 19:43:43
论坛 · · · · · ·
千秋同一毁,不独汉唐陵! | 来自西山野人 | 1 回应 | 2013-08-15 16:35: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2015)9.3分 128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6)9.4分 21人读过
-
限时抢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二十四史系列》——中华书局 (彼岸)
- 中國古典文學研習綱要<中級:上> (Lunar C.)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 《读古指南》全书目【1号楼:经、子、史部】 (祥瑞御兔)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旧五代史(全六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atreia.Histor 2016-09-19 21:58:21
歐陽脩惜字如金,這本就是廢話連篇了.....和《舊唐書》一樣... 本來想給三星,再加一顆給馮道,絕對是 「士人擔當」
0 有用 朱颐钊 2021-12-02 16:47:15
2019年02月24日讀畢。時代紛亂,編纂冗雜,反而留下來更多可愛、可恨、可笑的細節。印象最深的有三處:第一,好像是個人就能把契丹殺得「俘斬無算」,不知道陽城之戰時耶律德光之駝,有沒有比幽州城下宋太宗之驢跑得更快。第二,對比那幾位黃袍加身的時候一個個欲迎還拒的樣子,也是很有意思。第三,亂世裡的忠義,像是敬翔、王彥章、張敬達、孫晟,不管是殉志還是殉名,都格外亮眼。
7 有用 永嘉阿聪 2014-12-30 09:14:48
四年读廿四史,这是最后一部了。
0 有用 蛤蜊 2010-05-05 23:52:09
……我快被人名搞疯了……囧
0 有用 衣生何求 2012-06-05 10:29:19
太罗嗦,很多没有的虚伪的文章页照收不误。不少人只是记载了官职升迁。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0 有用 狡兔三窟 2021-12-05 23:02:06
@2012-07-04 22:29:44
0 有用 朱颐钊 2021-12-02 16:47:15
2019年02月24日讀畢。時代紛亂,編纂冗雜,反而留下來更多可愛、可恨、可笑的細節。印象最深的有三處:第一,好像是個人就能把契丹殺得「俘斬無算」,不知道陽城之戰時耶律德光之駝,有沒有比幽州城下宋太宗之驢跑得更快。第二,對比那幾位黃袍加身的時候一個個欲迎還拒的樣子,也是很有意思。第三,亂世裡的忠義,像是敬翔、王彥章、張敬達、孫晟,不管是殉志還是殉名,都格外亮眼。
0 有用 栗子有毒 2021-09-05 20:44:21
文抄公尓。长安城内、狼虎谷里、化唐为梁、三垂岗下、晋安寨中、重威降虏、令公无欺、世民之亚,黄袍加矣。
1 有用 陆阳 2021-05-29 23:26:16
和旧唐书 一样照抄实录 ,所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0 有用 樱桃佬丸子 2021-03-10 18:37:23
理清了梁唐晋汉周的关系,也知道了这只是都城的争夺,好比军阀混战时谁占领北京就宣布自己是老大的感觉,其实同时存在着好多诸侯国在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