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From the Closed World to the Infinite Universe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08-05-01
页数: 268
定价: 29.0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
ISBN: 978730106092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源自柯瓦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举行的一系列讲演,后经扩充而成此书。在这本书中,柯瓦雷主要关注的是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人类思想经历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和谐整体宇宙(cosmos)的解体和空间的几何化。这场革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从库萨的尼古拉开始,经过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兹、牛顿等思想家的探讨和争论,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那个有限封闭的秩序井然的宇宙(cosmos)最终演变成了均一而无限的宇宙(universe)。在本书中,柯瓦雷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科学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研究的魅力和深度,说明了十六、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神学思想与当时科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构建和解决的途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理解整个欧洲近代哲学史提供重要启发。
作者简介 · · · · · ·
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科学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研究的开创者,生于俄罗斯,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并从事教学研究。1939年出版《伽利略研究》,奠定他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地位。1955年他应聘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直到1964年去世为止。他的代表作包括《伽利略研究》、《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和《牛顿研究》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天空和天国——库萨的尼古拉与帕林吉尼乌斯
第二章 新天文学和新形而上学——哥白尼、迪格斯、布鲁诺与吉尔伯特
第三章 新天文学与新形而上学的对立——开普勒对无限的拒斥
第四章 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从未有过的想法:宇宙空间中新星的发现和空间的物质化——伽利略与笛卡儿
第五章 无定限广延还是无限空间——笛卡儿与摩尔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天空和天国——库萨的尼古拉与帕林吉尼乌斯
第二章 新天文学和新形而上学——哥白尼、迪格斯、布鲁诺与吉尔伯特
第三章 新天文学与新形而上学的对立——开普勒对无限的拒斥
第四章 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从未有过的想法:宇宙空间中新星的发现和空间的物质化——伽利略与笛卡儿
第五章 无定限广延还是无限空间——笛卡儿与摩尔
第六章 上帝与空间、精神与物质摩尔
第七章 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及其与上帝的关系——马勒伯朗士、牛顿与本特利
第八章 空间的神圣化——一拉弗森
第九章 上帝与世界:空间、物质、以太和精神——牛顿
第十章 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上帝的行动框架——贝克莱与牛顿
第十一章 工作日的上帝与安息日的上帝——牛顿与莱布尼茨
第十二章 结语:神圣的技师与无所事事的上帝
人名译名对照表
索引
译后记
插图目录
图1 哥白尼之前的典型宇宙图景
图2 迪格斯的哥白尼无限宇宙图
图3 开普勒的M图
图4 伽利略的猎户座剑盾星图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而且,我们还不要忘了‘影响’不是简单的、相反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关系。并非我们知道或学习的每件事都在影响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在最深层的意义上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智识上的前辈是我们自由选择的,而决不是被给予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并不认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在科学和哲学上非常重要,虽然它将地球从世界的中心移走并将之放入到行星的行列中去,打破了传统宇宙的世界-秩序(world-order)”基础以及它的等级结构,并将有着质的不同的不变存在物的神圣领域转变为变化的和腐朽的尘世或月下天区域。但是,相比于库萨的尼古拉对宇宙论形而上学基础的深层批判,哥白尼革命显得缺乏热情而且也不激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从长远的后果来看,这场革命又很有影响;因为,就我们所知,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怀疑主义和各种迷惑的泛滥,约翰·多恩的一些著名诗篇对此的吟咏,尽管有些稍迟,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哲学置一切于怀疑之中。 火的元素已经完全寂灭了。 太阳迷失了,大地也迷失了, 没有人的才智,能够清楚地引导人们去哪里找寻它们。 人们坦言这个世界已经耗尽了。 他们在行星中,在天穹里,找到了许多新的世界; 然后又看到它们碎成原子, 一切都是碎片,所有的凝聚力都已丧失了; 一切都只是提供,一切都只是关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读书笔记


有限到无限,无限到有限

所以说,现在所谓的大爆炸理论,500年前就有人替我们质疑了
> 更多书评 6篇
-
二十月 (一月之星,合金幻象)
“而且,我们还不要忘了‘影响’不是简单的、相反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关系。并非我们知道或学习的每件事都在影响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在最深层的意义上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智识上的前辈是我们自由选择的,而决不是被给予的。”2012-07-13 08:27:11 1人喜欢
-
二十月 (一月之星,合金幻象)
“我并不认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在科学和哲学上非常重要,虽然它将地球从世界的中心移走并将之放入到行星的行列中去,打破了传统宇宙的世界-秩序(world-order)”基础以及它的等级结构,并将有着质的不同的不变存在物的神圣领域转变为变化的和腐朽的尘世或月下天区域。但是,相比于库萨的尼古拉对宇宙论形而上学基础的深层批判,哥白尼革命显得缺乏热情而且也不激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从长远的后果来看,这场革命又很有... (1回应)2012-07-13 09:11:59 1人喜欢
“我并不认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在科学和哲学上非常重要,虽然它将地球从世界的中心移走并将之放入到行星的行列中去,打破了传统宇宙的世界-秩序(world-order)”基础以及它的等级结构,并将有着质的不同的不变存在物的神圣领域转变为变化的和腐朽的尘世或月下天区域。但是,相比于库萨的尼古拉对宇宙论形而上学基础的深层批判,哥白尼革命显得缺乏热情而且也不激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从长远的后果来看,这场革命又很有影响;因为,就我们所知,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怀疑主义和各种迷惑的泛滥,约翰·多恩的一些著名诗篇对此的吟咏,尽管有些稍迟,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哲学置一切于怀疑之中。 火的元素已经完全寂灭了。 太阳迷失了,大地也迷失了, 没有人的才智,能够清楚地引导人们去哪里找寻它们。 人们坦言这个世界已经耗尽了。 他们在行星中,在天穹里,找到了许多新的世界; 然后又看到它们碎成原子, 一切都是碎片,所有的凝聚力都已丧失了; 一切都只是提供,一切都只是关系。 引自 哥白尼、迪各斯与吉尔伯特 1回应 2012-07-13 09:11:59 -
第11章,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上帝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的争论,大概算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了。 牛顿派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属于事物,亦非建立于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而是事物处于、或发生于其中的框架,是属于上帝的”。上帝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空间的无限广延体现了上帝的无际性(无处不在),时间的无限延续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性(无时不在)。只有基于上述基础,才能够谈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所有的实体存在,...
2015-07-22 08:42:10
第11章,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上帝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的争论,大概算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了。 牛顿派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属于事物,亦非建立于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而是事物处于、或发生于其中的框架,是属于上帝的”。上帝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空间的无限广延体现了上帝的无际性(无处不在),时间的无限延续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性(无时不在)。只有基于上述基础,才能够谈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所有的实体存在,都处于这个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搭建的框架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够谈论运动(一种状态,而非实体的某种改变)。 而莱布尼茨则坚持笛卡尔的思想,认为空间是物质的,运动是一种实体的变化(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即从一部分广延所对应的实体变为另一部分广延所对应的实体。这个思想显然离我们今天的认识是非常遥远的。它是基于”充足理由律“做出的推论——充足理由律:没有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动机;没有确定的动机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行动。既然上帝的创世基于理性,而且既然上帝全能,他就必然一次性达到最优——从一开始就已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机器,任其自主运作;那么他也必然不会再加以干预,因为这个世界已是上帝所可能创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了。 笛卡尔-莱布尼茨认为,这个世界必然按照物质机械的原理永恒运转,不会衰竭。然后,问题就触及了引力的本质问题——引力不可能是两个实体之间通过虚空超距实现的互相作用,这等于否认的上帝创世的理性基础,而回归了奇迹和玄学。引力只有可能通过物质微粒的直接作用而实现——这种物质微粒充满了空间——空间就是这种微粒的实体的广延。 牛顿自己对引力的本质的态度是规避的,既然空间脱离于物质存在,那么引力通过虚空超距作用就是很自然的,这种超距作用不同于普通的机械力,只能归功于上帝的力量,也就是上帝在空间、时间中无处不在的体现。他的数学哲学是一种即时的实证主义工具,对于本质问题,他倾向于耸耸肩说不知道。 这个对引力本质解释的分歧,在我看来体现了西方认识论里最根本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出发点是,既然上帝是理性全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实体的解释,而非归结为奇迹;牛顿的出发点是,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的行为动机自有解释,而不一定非得是人类可知的——人类的认识可能只能止步于现象的规律。
回应 2015-07-22 08:42:10 -
笛卡尔与摩尔关于空间是否是物质的争论,对于总结西方本体论里对于“无”的态度很有意义。 笛卡尔对物质的定义:构成物质本质的不是重量、硬度或颜色,而只是广延。这个世界只有物质和运动,又因为物质等同于广延,所以也可以说世界只有广延和运动。 他又对运动做了定义:一切运动,乃是一个物体从与之直接接触并被视为静止的那些物体的邻域(vicinity)转入其他物体的邻域。 他在对世界的描述中完全排除了虚空,理由是:虚空是...
2015-07-19 21:21:39
笛卡尔与摩尔关于空间是否是物质的争论,对于总结西方本体论里对于“无”的态度很有意义。 笛卡尔对物质的定义:构成物质本质的不是重量、硬度或颜色,而只是广延。这个世界只有物质和运动,又因为物质等同于广延,所以也可以说世界只有广延和运动。 他又对运动做了定义:一切运动,乃是一个物体从与之直接接触并被视为静止的那些物体的邻域(vicinity)转入其他物体的邻域。 他在对世界的描述中完全排除了虚空,理由是:虚空是存在着的无,这个定义本身就自相矛盾。通过“无”所分隔的物体实际上还是互相接触,所以无是没有维度的。而且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也不可能有属性。 最后这一点,是经典本体论的结论:没有真实的实体,就没有真实的属性。 在这种世界体系里,笛卡尔很自然认为空间是一种物质实体。他不得不这么想:因为他的广延本身就是一个为描述物质而发明的定义。当他在经典本体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属性可以揭示实体的本质时,很自然地认为,既然宇宙确实有无定限的广延,那么这种实在的广延就对应着物质。 问题的关键在于笛卡尔在建立世界体系的最初就将物质和精神对立了起来。他的推理体系里根本就没有为非物质留下申辩的空间。 有趣的是,作为蹩脚物理学家的摩尔则在笛卡尔推理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就获得了更贴近真相的结论:空间根本不是物质。 他把世界按两种属性做了分割:可入性和可分割性。可分割而不可入的,是物质;可入而不可分割的,他称其为精神。按这个定义,包含世界万物的无限的有广延的东西,是精神,也就是上帝。这个精神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显得形而上,但实际上包含了后来人们所知的光、磁、引力等所有“场”的概念。
回应 2015-07-19 21:21:39
-
二十月 (一月之星,合金幻象)
“而且,我们还不要忘了‘影响’不是简单的、相反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关系。并非我们知道或学习的每件事都在影响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在最深层的意义上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智识上的前辈是我们自由选择的,而决不是被给予的。”2012-07-13 08:27:11 1人喜欢
-
这个世界机器好像处处都是中心,而圆周则不在任何一处,因为圆周和中心是上帝,他既在一处又不在任一处。 这个推论的上下文是:规律是存在的,但是限于观察者的眼睛(所处的位置),他不可能只以一个形式就将世界及其运动真实表现出来。 我记得有种说法:西方的认识论从未有过“悟”字,无疑这说法过于草率了。 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docta ignorantia)是个将悖论发展得非常酷炫的理论,他说:“没有一样事物不是由...
2015-07-17 23:30:22
-
二十月 (一月之星,合金幻象)
“我并不认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在科学和哲学上非常重要,虽然它将地球从世界的中心移走并将之放入到行星的行列中去,打破了传统宇宙的世界-秩序(world-order)”基础以及它的等级结构,并将有着质的不同的不变存在物的神圣领域转变为变化的和腐朽的尘世或月下天区域。但是,相比于库萨的尼古拉对宇宙论形而上学基础的深层批判,哥白尼革命显得缺乏热情而且也不激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从长远的后果来看,这场革命又很有... (1回应)2012-07-13 09:11:59 1人喜欢
“我并不认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在科学和哲学上非常重要,虽然它将地球从世界的中心移走并将之放入到行星的行列中去,打破了传统宇宙的世界-秩序(world-order)”基础以及它的等级结构,并将有着质的不同的不变存在物的神圣领域转变为变化的和腐朽的尘世或月下天区域。但是,相比于库萨的尼古拉对宇宙论形而上学基础的深层批判,哥白尼革命显得缺乏热情而且也不激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从长远的后果来看,这场革命又很有影响;因为,就我们所知,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怀疑主义和各种迷惑的泛滥,约翰·多恩的一些著名诗篇对此的吟咏,尽管有些稍迟,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哲学置一切于怀疑之中。 火的元素已经完全寂灭了。 太阳迷失了,大地也迷失了, 没有人的才智,能够清楚地引导人们去哪里找寻它们。 人们坦言这个世界已经耗尽了。 他们在行星中,在天穹里,找到了许多新的世界; 然后又看到它们碎成原子, 一切都是碎片,所有的凝聚力都已丧失了; 一切都只是提供,一切都只是关系。 引自 哥白尼、迪各斯与吉尔伯特 1回应 2012-07-13 09:11:59 -
第11章,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上帝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的争论,大概算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了。 牛顿派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属于事物,亦非建立于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而是事物处于、或发生于其中的框架,是属于上帝的”。上帝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空间的无限广延体现了上帝的无际性(无处不在),时间的无限延续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性(无时不在)。只有基于上述基础,才能够谈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所有的实体存在,...
2015-07-22 08:42:10
第11章,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上帝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的争论,大概算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了。 牛顿派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属于事物,亦非建立于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而是事物处于、或发生于其中的框架,是属于上帝的”。上帝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空间的无限广延体现了上帝的无际性(无处不在),时间的无限延续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性(无时不在)。只有基于上述基础,才能够谈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所有的实体存在,都处于这个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搭建的框架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够谈论运动(一种状态,而非实体的某种改变)。 而莱布尼茨则坚持笛卡尔的思想,认为空间是物质的,运动是一种实体的变化(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即从一部分广延所对应的实体变为另一部分广延所对应的实体。这个思想显然离我们今天的认识是非常遥远的。它是基于”充足理由律“做出的推论——充足理由律:没有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动机;没有确定的动机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行动。既然上帝的创世基于理性,而且既然上帝全能,他就必然一次性达到最优——从一开始就已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机器,任其自主运作;那么他也必然不会再加以干预,因为这个世界已是上帝所可能创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了。 笛卡尔-莱布尼茨认为,这个世界必然按照物质机械的原理永恒运转,不会衰竭。然后,问题就触及了引力的本质问题——引力不可能是两个实体之间通过虚空超距实现的互相作用,这等于否认的上帝创世的理性基础,而回归了奇迹和玄学。引力只有可能通过物质微粒的直接作用而实现——这种物质微粒充满了空间——空间就是这种微粒的实体的广延。 牛顿自己对引力的本质的态度是规避的,既然空间脱离于物质存在,那么引力通过虚空超距作用就是很自然的,这种超距作用不同于普通的机械力,只能归功于上帝的力量,也就是上帝在空间、时间中无处不在的体现。他的数学哲学是一种即时的实证主义工具,对于本质问题,他倾向于耸耸肩说不知道。 这个对引力本质解释的分歧,在我看来体现了西方认识论里最根本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出发点是,既然上帝是理性全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实体的解释,而非归结为奇迹;牛顿的出发点是,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的行为动机自有解释,而不一定非得是人类可知的——人类的认识可能只能止步于现象的规律。
回应 2015-07-22 08:42:10
-
第11章,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上帝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的争论,大概算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了。 牛顿派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属于事物,亦非建立于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而是事物处于、或发生于其中的框架,是属于上帝的”。上帝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空间的无限广延体现了上帝的无际性(无处不在),时间的无限延续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性(无时不在)。只有基于上述基础,才能够谈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所有的实体存在,...
2015-07-22 08:42:10
第11章,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上帝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的争论,大概算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了。 牛顿派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属于事物,亦非建立于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关系,“而是事物处于、或发生于其中的框架,是属于上帝的”。上帝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原因,空间的无限广延体现了上帝的无际性(无处不在),时间的无限延续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性(无时不在)。只有基于上述基础,才能够谈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所有的实体存在,都处于这个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搭建的框架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够谈论运动(一种状态,而非实体的某种改变)。 而莱布尼茨则坚持笛卡尔的思想,认为空间是物质的,运动是一种实体的变化(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即从一部分广延所对应的实体变为另一部分广延所对应的实体。这个思想显然离我们今天的认识是非常遥远的。它是基于”充足理由律“做出的推论——充足理由律:没有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动机;没有确定的动机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行动。既然上帝的创世基于理性,而且既然上帝全能,他就必然一次性达到最优——从一开始就已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机器,任其自主运作;那么他也必然不会再加以干预,因为这个世界已是上帝所可能创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了。 笛卡尔-莱布尼茨认为,这个世界必然按照物质机械的原理永恒运转,不会衰竭。然后,问题就触及了引力的本质问题——引力不可能是两个实体之间通过虚空超距实现的互相作用,这等于否认的上帝创世的理性基础,而回归了奇迹和玄学。引力只有可能通过物质微粒的直接作用而实现——这种物质微粒充满了空间——空间就是这种微粒的实体的广延。 牛顿自己对引力的本质的态度是规避的,既然空间脱离于物质存在,那么引力通过虚空超距作用就是很自然的,这种超距作用不同于普通的机械力,只能归功于上帝的力量,也就是上帝在空间、时间中无处不在的体现。他的数学哲学是一种即时的实证主义工具,对于本质问题,他倾向于耸耸肩说不知道。 这个对引力本质解释的分歧,在我看来体现了西方认识论里最根本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出发点是,既然上帝是理性全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实体的解释,而非归结为奇迹;牛顿的出发点是,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的行为动机自有解释,而不一定非得是人类可知的——人类的认识可能只能止步于现象的规律。
回应 2015-07-22 08:42:10 -
笛卡尔与摩尔关于空间是否是物质的争论,对于总结西方本体论里对于“无”的态度很有意义。 笛卡尔对物质的定义:构成物质本质的不是重量、硬度或颜色,而只是广延。这个世界只有物质和运动,又因为物质等同于广延,所以也可以说世界只有广延和运动。 他又对运动做了定义:一切运动,乃是一个物体从与之直接接触并被视为静止的那些物体的邻域(vicinity)转入其他物体的邻域。 他在对世界的描述中完全排除了虚空,理由是:虚空是...
2015-07-19 21:21:39
笛卡尔与摩尔关于空间是否是物质的争论,对于总结西方本体论里对于“无”的态度很有意义。 笛卡尔对物质的定义:构成物质本质的不是重量、硬度或颜色,而只是广延。这个世界只有物质和运动,又因为物质等同于广延,所以也可以说世界只有广延和运动。 他又对运动做了定义:一切运动,乃是一个物体从与之直接接触并被视为静止的那些物体的邻域(vicinity)转入其他物体的邻域。 他在对世界的描述中完全排除了虚空,理由是:虚空是存在着的无,这个定义本身就自相矛盾。通过“无”所分隔的物体实际上还是互相接触,所以无是没有维度的。而且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也不可能有属性。 最后这一点,是经典本体论的结论:没有真实的实体,就没有真实的属性。 在这种世界体系里,笛卡尔很自然认为空间是一种物质实体。他不得不这么想:因为他的广延本身就是一个为描述物质而发明的定义。当他在经典本体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属性可以揭示实体的本质时,很自然地认为,既然宇宙确实有无定限的广延,那么这种实在的广延就对应着物质。 问题的关键在于笛卡尔在建立世界体系的最初就将物质和精神对立了起来。他的推理体系里根本就没有为非物质留下申辩的空间。 有趣的是,作为蹩脚物理学家的摩尔则在笛卡尔推理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就获得了更贴近真相的结论:空间根本不是物质。 他把世界按两种属性做了分割:可入性和可分割性。可分割而不可入的,是物质;可入而不可分割的,他称其为精神。按这个定义,包含世界万物的无限的有广延的东西,是精神,也就是上帝。这个精神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显得形而上,但实际上包含了后来人们所知的光、磁、引力等所有“场”的概念。
回应 2015-07-19 21:21:39 -
开普勒证明宇宙空间无限论的不成立: 前提1:天文学以可见星体为研究基础; 前提2:在望远镜发明前,裸眼看到的恒星尺寸近似相等。 那么: 如果一个可见星体位于无限远,则它的尺寸应无限大。但因为可见它的尺寸有限,所以它不可能无限远。 如果一个不可见星体处于无限远,它的不可见必是因为尺寸有限(以致太小了看不见)。因为无限远,圆周本身也无限。那么这个有限的体积运动时占据的究竟是哪一部分空间呢? 第三,是否该假...
2015-07-18 19:09:54
-
这个世界机器好像处处都是中心,而圆周则不在任何一处,因为圆周和中心是上帝,他既在一处又不在任一处。 这个推论的上下文是:规律是存在的,但是限于观察者的眼睛(所处的位置),他不可能只以一个形式就将世界及其运动真实表现出来。 我记得有种说法:西方的认识论从未有过“悟”字,无疑这说法过于草率了。 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docta ignorantia)是个将悖论发展得非常酷炫的理论,他说:“没有一样事物不是由...
2015-07-17 23:30:2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商务印书馆 (2016)9.1分 368人读过
-
每满100-50
-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9)8.6分 34人读过
-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科学与人文系列 (一闲水田米)
- 科学史初阶阅读 (Ddforever)
- 已有译制类社科正版实体书 (远古朋克巨象)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米琪雅苦可可 2013-05-28 18:18:39
我我我我最后没看懂……抱着头哭了……
0 有用 下次再改 2017-08-27 17:33:00
那些我们教科书中 用以捍卫无神论科学的科学家们 其实都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才孜孜探索
6 有用 Walt 2017-10-02 17:39:20
给对观念论有兴趣的人一个建议:此书和paul redding的continental idealism一起读有奇妙效果喔
0 有用 乌兹拉 2013-01-24 00:23:59
科瓦雷名著,思想史奠基著作,哲学视角较为浓厚,课程书籍
3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11 19:20:23
柯瓦雷是“科学革命说”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16,17世纪所发生的科学革命是“自希腊思想发明宇宙以来最重要的革命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那一场最重要的革命”,“无论怎么说也不失为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迫使人类思想的所有基本观念都不得不通过一些伟大的心灵费尽千辛万苦去重新发现表达重新建构,它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本身。尽管从表面来看似乎存在着迪昂所说的关于中世纪物理学思想和近代科学发展... 柯瓦雷是“科学革命说”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16,17世纪所发生的科学革命是“自希腊思想发明宇宙以来最重要的革命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那一场最重要的革命”,“无论怎么说也不失为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迫使人类思想的所有基本观念都不得不通过一些伟大的心灵费尽千辛万苦去重新发现表达重新建构,它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本身。尽管从表面来看似乎存在着迪昂所说的关于中世纪物理学思想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但“发端于布鲁诺、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古典物理学,实际上并未与‘伽利略的巴黎学派先驱’的中世纪物理学保持连续发展:它一开始就已经定位于不同的传统,这种传统的根本性转换还可以表达为“用量的世界取代质的世界”(自然数学化)“用存在的世界取代变化和生成的世界”。 (展开)
0 有用 方济卡 2022-05-01 21:49:20
@2020-04-19 15:22:29
0 有用 治亂之宰相 2020-12-22 17:12:46
通史课上用来解释文艺复兴向巴洛克的空间观念的转变,这是在罗马教廷面对新教改革的政治压力之外的另一条从科学史角度得出的外部线索,并直接的可以在教堂穹顶形式中得以印证。后来从L老师处得知其实此书确实是AA理论课的读物。
0 有用 钢琴与小步舞曲 2020-07-15 16:39:01
书籍还是要多看看的
0 有用 推止窝 2020-06-24 23:50:59
为准备西哲精神课程pre读了一大半。算是帮我梳理了中世纪-近代科学形态的递嬗。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这一中心抓得奇准,强调了知识型变动之际的视差。因为结构主义原因最近也想学习一下法国科学主义认识论相关内容了。
0 有用 5531 2020-06-24 22:25:31
读起来有点费劲( 0 x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