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李宝祥:《英国史》和《英国通史》两部史著的对比分析

祥瑞御兔 2013-05-13 19:34:46

“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英国史》和《英国通史》两部史著的对比分析


李宝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讲师)

对英国历史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史研究的热点。20 世纪 80 年代 , 由蒋孟引先生主编 ,辜燮高、 王觉非参加编写的 《英国史》 ,是当时中国学者在英国通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最好成就之一。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 我国史学界并无权威的英国通史研究专著产生。
历史是需要不断改写的 ,英国历史哲学家卡尔 · 波普尔说 : “ 不可能有 ‘ 事实如此’ 这样的历史 ,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 , 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 ,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 ” 21 世纪伊始 ,国内学界对英国通史的研究结出硕果 ,阎照祥先生的专著
《 英国史》 (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版) 以及钱乘旦先生、许洁明女士合著的 《英国通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02 年版) 先后问世。 这两部英国通史专著 ,字数相差无多 , 阎著 41 万字 ,钱著略少 ,有 40 万字。但是 , 两部史著展现的英吉利世界迥然有别 ,这其中既有编著风格的不同 , 也有学术观点的差异。
史学家注重研究成果以最佳形式表现出来 ,历史编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阎照祥先生称受到南宋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的启发 ,而采用了纪事本末体的编写体例 ,在目前章节体基本上成为世界历史编著通例的背景下 ,阎著可以说是一次可贵的尝试和创新。 与之不同的是 ,钱著采用章节体来著述。 两部史著都做到了图文并茂 ,文中配有大量插图 ,阎著正文之前 ,还配以数幅彩图 ,这是极容易吸引读者的。 阎著附图 45 幅 ,其中地理图 3 个。钱著多达 86 幅图 ,没有选取地理图。 世界史专著文字中辅以插图 ,似乎已成了编写定例。 插图增强了叙述的直观性、 真实性。
创新是一部史学著作的灵魂 , 从这一角度品读这两部史著 ,我们会看到:阎著最突出的创新点在于编写体例 。 纪事本末体产生于南宋 , 距今已经时代久远 。 不过 ,就当代史家的著作来说 ,选用这一体例 ,让读者颇感新意 。 阎著补写了以前常被忽略的社会文化史方面的内容 , 这是另一个创新点 。 钱著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是 : 每一章正文之后附有作者点评 ,其效果概括为这样几点 : 总结本章的主旨要义 ; 补充作者的学术观点 ; 引导出下章内容 ; 链接起历史和现实 。 钱著高度赞扬了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这与传统上将中世纪看作 “ 黑暗时代” 根本不同 。 “ 中世纪的经济 、 社会和文化” 一章的编写者是许洁明女士 , 她竭力肯定英国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进而对整个世界历史的中世纪予以极高的评价 。 这样的表达 ,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
美国史学家卡尔 · 贝克尔称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强调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的认识不尽相同 ,千人千语。 对同一主题 ,两部史著的观点会有一定的差距 ,阐述时也会详略有别。例如 :两部史著都专门论述了 《大宪章》 ,阎著对它的介绍简明扼要 ,用笔不多。 而钱著对此的论述则是深刻而系统。 关于工党新策略 “ 第三条道路” ,在阎著中有专题阐述 ,而钱著的说明只有寥寥数语。
我们说 ,观点的分歧才是内核的不同。 对比两部史著 ,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现举 3 例说明。
一 、 1640 — 1688 年英国革命性质问题
依照传统观点 , 1640 年开始的英国革命 , 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 阎著秉持此说 , 认为这一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向封建旧势力夺权的斗争 。 而钱著却为我们提供了对革命的另一种解读 。 其主要观点是 : 一般所公认的 “资产阶级” 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因此 , “ 资产阶级革命” 这种说法就受到了很大冲击 。因而赞同将革命称为 “清教革命” 。 钱著认为 ,革命的发生是查理一世强化君主专制与议会发生冲突所导致 , 这具有极大的偶然性 。 问题是 : 既然 “ 资产阶级” 在 1640 年革命时还没有出现 ,那么它产生何时 ? 值得注意的是 ,阎著中多次使用 “资产阶级” 一词 , 如 “工业资产阶级” “ 新兴资产阶级” 。但是 , 就钱著来说 , 除了在说明 1640 年革命时使用过 “ 资产阶级” 一词 ,在此后的叙述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 反而出现了 “工厂主阶级” 、 “ 中等阶级” 、 “工人阶级” 等词语 。阎著特别强调英国近代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钱著更多地指出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对立并不占主流 。
二 、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原因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 , 这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 对此 , 两部史著都做出了说明 。 阎著在阐述英国工业革命成果之前列举了地理环境 、 金融组织 、 手工业水平 、 技术分工等几个因素 。 钱著提到了英国农奴制瓦解 、 圈地运动 、 海外殖民掠夺 、 地理环境等几个因素 , 进而指出 :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 , 最根本的因素是“ 光荣革命” 后 ,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 ,这个制度保证社会首先有宽松 、 平和的环境 。 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 , 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 。钱著强调政治制度因素是最重要的 , 并论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指导思想 ,这是阎著所没有的 。
三 、 “ 共识政治” 的认识
二战之后英国政坛上产生了 “ 共识政治” 。 阎著有专题阐述 “ 共识政治” ,但仅仅涉及第一次 “ 共识政治” , 即保守党政策向工党倾斜而形成 。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 在 “第三道路” 这一专题中 , 阎著有这样的表述 : “ 工党在政策方面的改弦更张还再次引起两大政党政治上的接近 。 英国会又一次出现 ‘ 共识政治’ 。 ” 阎著认为英国第二次 “共识政治” 正在形成中 。 钱著详尽论及了第一次 “ 共识政治” ,还指出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后 , “共识政治” 结束 。 其后的第二次 “ 共识政治” 由工党主动调整策略靠拢保守党形成 。 钱著较为全面地叙述了两次“ 共识政治” ,期间的 “ 撒切尔革命” 被认为是 “ 共识政治” 暂时中断 。毫无疑问 , 两部史著对 “共识政
治” 的认识是有一定距离的 。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两部史著的细枝末节 ,会看到 :在注释方面 ,阎著采用脚注 ,引用资料丰富 ,史著后附有参考文献、 英国历代君主及在位时间一览表、 中英译名对照表 ,此外英国大事年表可以看作是对正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比之下 ,钱著直接引用的资料较少 ,引用时将它们整合于著述中。 其在正文之后 ,以 “ 过去、 现在与未来” 的主题阐述做结束语 ,由此勾勒出英国历史发展简图。 紧接着列出四个附录 :英王世系简表 ,英国历届首相表 ,英联邦成员国一览表 ,进一步阅读的书籍介绍。 两史著正文之后的这些补充 ,互不重复 ,便于读者相互参照使用。 另外一个明显差别是 ,阎著对大量的历史专有名词、 术语进行英文注解 ,这样产生出英汉互相对照的效果 , 而钱著通篇所作英文注解仅有几处 ,与阎著相比 ,少之又少 ,可以说微不足道。
不可否认的是 ,两部史著也非尽善尽美。 阎著编写体系不尽统一 ,如它对多处历史名词进行英文注解 ,却漏注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 如福利国家( Wel f are st at e) 、 保守主义 ( C o nservati sm) 、 凯恩斯主义 ( K eynes iani sm) 等等。 阎著编写体例虽有新意 , 但却具有一些局限 ,有些专题显得孤立 ,缺乏后续相应专题的衔接。 阎著对文化史的阐述较为详实 ,但是存在着将文化史编写成文学史的倾向。 钱著的一个创新点是作者点评。 而这种点评在创新之外 ,却有一些不足 ,有些点评内容超越了本章主旨 ,偏离了主题 ,有些点评不够准确。 钱著存在着描述不当的问题 ,如 “ 在使用大棒政策对付英国贵族的同时 ,亨利七世又安之以胡萝卜。 ”
[ 1 ] ( P112)大棒政策应该特指美国总统西奥多 · 罗斯福推行的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 读者可以理解亨利七世对贵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 ,但使用 “ 大棒政策” 、“ 胡萝卜” 两词进行表述 ,却并不十分恰当。 此外 ,两部史著都有专节论及 “ 英国病” ,缺点是都失之于简单 :将 “ 英国病” 等同于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事实上 , “ 英国病” 还包括国际收支危机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分权主义的严重趋势等等。 “ 滞涨” 一词不能说明 “ 英国病” 的全部内涵。
当然 ,瑕不掩瑜 ,两部史著就整体而言不失为良史佳作 。 概而言之 ,阎著采用 “ 讲故事” 的方式 ,以政治史为主线 , 将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代更替 、 政治演变和社会文化 , 向读者娓娓道来 , 展示出一幅英吉利历史的多彩画卷 。 钱著以现代化研究和英国史研究相互结合 , 辅以经济 、 军事 、 宗教文化多元线索 ,进行交织融会 ,用现代视角对英国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全新的阐释 , 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解读英吉利民族的钥匙 。 阎照祥先生带给我们的是一部简明英国史 ,它叙述生动明晰 ,不同文化阶层的读者可以从中认识英国由古及今的发展概貌 。 钱乘旦先生 、 许洁明女士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英国史的学术精品 ,它论证有力 ,学术视野宏大开阔 ,处处渗透着他们多年来的治史心得 。两部史著的作者都是在英国史研究领域极有成就的学者 ,他们倾多年学术研究之力著成的 《英国史》 和 《英国通史》 ,必定会成为目前英国通史研究的亮点 。
参考文献 :
[ 1 ] 阎照祥. 英国史[ 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1 .
[ 2 ] 钱乘旦 ,许洁明. 英国通史[ M ] .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2002 .
[ 3 ] [ 英] 卡尔 · 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M ] . 郑一明 , 陆俊等
译.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 4 ] 钱穆. 中国史学名著[ M ] .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0

——————————————————————


引者按:虽然作者只是中专讲师,但对这两本入门级英国史的分析还是很精到的。结语看似和稀泥,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英国通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研讨的补充材料更为恰当;但供个人阅读,尤其是初次了解英国历史,阎本《英国史》更佳。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英国史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哦~不是很吃香的学者呀(zhuzicat)

平平淡淡的作品(LeChuck)

很破的一本书啊。(HaNcHeE)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