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家近亮子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蒋介石と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の権力浸透に関する分析
译者: 王士花
出版年: 2005-1
页数: 224 页
定价: 1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库
ISBN: 9787801904713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蒋介石と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の権力浸透に関する分析
译者: 王士花
出版年: 2005-1
页数: 224 页
定价: 1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库
ISBN: 9787801904713
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书作为日本学者研究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本专著,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富有新意,对于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研究,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家近亮子,女,1992年就读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科,2001年获庆应义塾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敬爱大学国际学部。长期从事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工作,先后著有《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中日关系的基本构造》、《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年表》等。
目录 · · · · · ·
前言 1
第一章 序论 1
第一节 分析的框架 1
第二节 研究动向及存在的问题 5
第二章 孙文北京之死及其政治效果
——对中国国民党的北方认识及其政策的影响 17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序论 1
第一节 分析的框架 1
第二节 研究动向及存在的问题 5
第二章 孙文北京之死及其政治效果
——对中国国民党的北方认识及其政策的影响 17
· · · · · · (更多)
前言 1
第一章 序论 1
第一节 分析的框架 1
第二节 研究动向及存在的问题 5
第二章 孙文北京之死及其政治效果
——对中国国民党的北方认识及其政策的影响 17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7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的南北问题 19
第三节 孙文北京之死及其政治效果 31
第四节 结 语 4
第三章 蒋介石的“反共”构造与“四·一二政变” 44
第一节 问题所在 44
第二节 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 45
第三节 “四·一二政变”之分析 61
第四节 结 语 71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正统性的确立 73
第一节 问题所在 73
第二节 政权内部正统性之确立 76
第三节 政权外部正统性之确立 101
第四节 结 语 110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力机构的变迁与蒋介石 112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12
第二节 训政时期最高权力机构的变迁与蒋介石 114
第三节 战时体制下的最高权力机关与蒋介石 128
第四节 结 语——实行宪政与蒋介石权力之确立 133
第六章 蒋介石“安内攘外”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建设及外交战略 135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35
第二节 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再考 137
第三节 “安内攘外”时期的国家建设 144
第四节 “安内攘外”时期的外交政策 155
第五节 结 语 163
第七章 关于中国国民党党员与党费问题的考察 164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64
第二节 从兴中会到中国国民党成立 166
第三节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到三届三中全会(1930年3月) 169
第四节 从三届三中全会到六全大会 173
第五节 六全大会以后 179
第六节 结 语 184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权力渗透的一个侧面
——从党的基层组织来看 186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86
第二节 区分部的作用及组织工作实况 189
第三节 党团的成立与作用 202
第四节 区分部的作用变迁与小组的成立 207
第五节 结语 214
第九章 结论 216
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序论 1
第一节 分析的框架 1
第二节 研究动向及存在的问题 5
第二章 孙文北京之死及其政治效果
——对中国国民党的北方认识及其政策的影响 17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7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的南北问题 19
第三节 孙文北京之死及其政治效果 31
第四节 结 语 4
第三章 蒋介石的“反共”构造与“四·一二政变” 44
第一节 问题所在 44
第二节 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 45
第三节 “四·一二政变”之分析 61
第四节 结 语 71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正统性的确立 73
第一节 问题所在 73
第二节 政权内部正统性之确立 76
第三节 政权外部正统性之确立 101
第四节 结 语 110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力机构的变迁与蒋介石 112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12
第二节 训政时期最高权力机构的变迁与蒋介石 114
第三节 战时体制下的最高权力机关与蒋介石 128
第四节 结 语——实行宪政与蒋介石权力之确立 133
第六章 蒋介石“安内攘外”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建设及外交战略 135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35
第二节 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再考 137
第三节 “安内攘外”时期的国家建设 144
第四节 “安内攘外”时期的外交政策 155
第五节 结 语 163
第七章 关于中国国民党党员与党费问题的考察 164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64
第二节 从兴中会到中国国民党成立 166
第三节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到三届三中全会(1930年3月) 169
第四节 从三届三中全会到六全大会 173
第五节 六全大会以后 179
第六节 结 语 184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权力渗透的一个侧面
——从党的基层组织来看 186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86
第二节 区分部的作用及组织工作实况 189
第三节 党团的成立与作用 202
第四节 区分部的作用变迁与小组的成立 207
第五节 结语 214
第九章 结论 216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众所周知,孙文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宪政开始的时期,即中央政府完成五院设立以试行五权分治”,明确规定完成五院的设立应与开始宪政同时进行。因此,胡汉民的提议显然脱离了孙文的主张。关于此,胡汉民解释道,“三民主义”是救国宗旨,“五权宪法”是建国制度,没有“五权宪法”制度,就不可能谋取“三民主义”的实现。胡汉民的这一提议基于其以下的基本想法:一个民族的政治新生命,一要适应世界环境,二要适应国民需要,才能期其成立与发展。胡汉民主张,应在时代的要求中适度灵活解释“三民主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政权内部正统性之确立 76 -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问题所在 164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库 (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走向最后关头》,《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从韩国看的中华民国史》,《近代朝鲜的开港》,
喜欢读"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人也喜欢 · · · · · ·
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如土田哲夫已指出的那样,中国国民党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正确的党员数量的统计,...
2021-02-10 16:46:37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引自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64 如土田哲夫已指出的那样,中国国民党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正确的党员数量的统计,1926年的最早。之前的党员数量,有1921年的大概统计,当时党员数量为14.68万人。根据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作调査,1926年10月党员总数为31.7178万人。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原因,一是如前所述该时期允许跨党,再就是农民协会等整个组织加人很普遍。但是,如在“问题所在”中所述,清党后经严格甄选发给党证的党员为13.4509万人,党员数量又退回到1921年的水平。 之后,国民党几乎每年都调査党员数量。1929年为27.6028万人,1930年为27.469万人,1931年为27.6737万人,数量变化不明显。1931年11月修改有关党员的规定后党员数量在逐步增加。到1932年底,1年时间约增加正式党员2万人。预备党员也有6.1807万人。比以前增加了约3.5万人。到下一次修改党的规约即1945年5月六全大会时增加到197.18万人。 引自 第六节 结 语 184 回应 2021-02-10 16:46:37 -
众所周知,孙文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宪政开始的时期,即中央政府完成五院设立以试行五权分治”,明确规定完成五院的设立应与开始宪政同时进行。因此,胡汉民的提议显然脱离了孙文的主张。关于此,胡汉民解释道,“三民主义”是救国宗旨,“五权宪法”是建国制度,没有“五权宪法”制度,就不可能谋取“三民主义”的实现。胡汉民的这一提议基于其以下的基本想法:一个民族的政治新生命,一要适应世界环境,二要适应国民需要...
2021-02-10 16:21:33
-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如土田哲夫已指出的那样,中国国民党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正确的党员数量的统计,...
2021-02-10 16:46:37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引自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64 如土田哲夫已指出的那样,中国国民党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正确的党员数量的统计,1926年的最早。之前的党员数量,有1921年的大概统计,当时党员数量为14.68万人。根据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作调査,1926年10月党员总数为31.7178万人。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原因,一是如前所述该时期允许跨党,再就是农民协会等整个组织加人很普遍。但是,如在“问题所在”中所述,清党后经严格甄选发给党证的党员为13.4509万人,党员数量又退回到1921年的水平。 之后,国民党几乎每年都调査党员数量。1929年为27.6028万人,1930年为27.469万人,1931年为27.6737万人,数量变化不明显。1931年11月修改有关党员的规定后党员数量在逐步增加。到1932年底,1年时间约增加正式党员2万人。预备党员也有6.1807万人。比以前增加了约3.5万人。到下一次修改党的规约即1945年5月六全大会时增加到197.18万人。 引自 第六节 结 语 184 回应 2021-02-10 16:46:37 -
众所周知,孙文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宪政开始的时期,即中央政府完成五院设立以试行五权分治”,明确规定完成五院的设立应与开始宪政同时进行。因此,胡汉民的提议显然脱离了孙文的主张。关于此,胡汉民解释道,“三民主义”是救国宗旨,“五权宪法”是建国制度,没有“五权宪法”制度,就不可能谋取“三民主义”的实现。胡汉民的这一提议基于其以下的基本想法:一个民族的政治新生命,一要适应世界环境,二要适应国民需要...
2021-02-10 16:21:33
-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如土田哲夫已指出的那样,中国国民党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正确的党员数量的统计,...
2021-02-10 16:46:37
中共是以120分之一的党员比率开始国家建设的。而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实质统治全国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发给党证的党员证数是13.4509万人(登记党员17.8877万人)。当时人口4.74787386亿人,即使加上军队党部的党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仅为2321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不得不以约相当于中国gcd的19分之一的比率开始国家建设。 引自 第一节 问题所在 164 如土田哲夫已指出的那样,中国国民党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正确的党员数量的统计,1926年的最早。之前的党员数量,有1921年的大概统计,当时党员数量为14.68万人。根据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作调査,1926年10月党员总数为31.7178万人。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原因,一是如前所述该时期允许跨党,再就是农民协会等整个组织加人很普遍。但是,如在“问题所在”中所述,清党后经严格甄选发给党证的党员为13.4509万人,党员数量又退回到1921年的水平。 之后,国民党几乎每年都调査党员数量。1929年为27.6028万人,1930年为27.469万人,1931年为27.6737万人,数量变化不明显。1931年11月修改有关党员的规定后党员数量在逐步增加。到1932年底,1年时间约增加正式党员2万人。预备党员也有6.1807万人。比以前增加了约3.5万人。到下一次修改党的规约即1945年5月六全大会时增加到197.18万人。 引自 第六节 结 语 184 回应 2021-02-10 16:46:37 -
众所周知,孙文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宪政开始的时期,即中央政府完成五院设立以试行五权分治”,明确规定完成五院的设立应与开始宪政同时进行。因此,胡汉民的提议显然脱离了孙文的主张。关于此,胡汉民解释道,“三民主义”是救国宗旨,“五权宪法”是建国制度,没有“五权宪法”制度,就不可能谋取“三民主义”的实现。胡汉民的这一提议基于其以下的基本想法:一个民族的政治新生命,一要适应世界环境,二要适应国民需要...
2021-02-10 16:21:3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2002)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外国人的中国纪事(二) (維舟)
- 当个民国史爱好者 (包郎)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 前朝的流变(从民初到台湾) (Ba-xylose)
- 中国近现代史 (糖上瘾先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oogie 2014-08-11 19:58:46
个别论述耳目一新,这就是旁观者清吧
0 有用 星河 2021-02-15 00:24:38
与王奇生的三党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当时的学界可谓从国民党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的力作。本书将其基本原因归纳为南京国府以及国民党的权力渗透不够。表现在国民党虽然把孙文的“以党治国”作为党纲来提倡,但却没有充分渗透党的权力,这是非常致命的弱点。作者将其未能贯彻孙文理论的原因归结为孙文理论的“非精致性”与不确定的解释权,现实政治状况与理论实践之间的脱节;孙文去世后,没有确立中央的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权力... 与王奇生的三党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当时的学界可谓从国民党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的力作。本书将其基本原因归纳为南京国府以及国民党的权力渗透不够。表现在国民党虽然把孙文的“以党治国”作为党纲来提倡,但却没有充分渗透党的权力,这是非常致命的弱点。作者将其未能贯彻孙文理论的原因归结为孙文理论的“非精致性”与不确定的解释权,现实政治状况与理论实践之间的脱节;孙文去世后,没有确立中央的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权力机构的转变;政策如此缺乏连贯性阻碍了党员的补充与党组织的扩大这最为重要的权力渗透过程。总之本书新颖的地方在于研究视角是从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方面分析政策实行效果、与立说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即还原统治者制定政策时的环境与心理。总之是一部小而精的民国史著作。 (展开)
0 有用 Böri 2021-05-01 17:43:11
由七篇已出版论文组成的书,典型的日本学界的风格。作为研究还是很中肯的。
0 有用 [已注销] 2014-09-12 12:34:25
朋友推荐读的,没有相关背景知识,读来有些生涩,但其中有些观点印象挺深刻的。
0 有用 学前路上小饼干 2012-01-15 21:49:57
党建那部分还蛮有意思的~
0 有用 Böri 2021-05-01 17:43:11
由七篇已出版论文组成的书,典型的日本学界的风格。作为研究还是很中肯的。
0 有用 星河 2021-02-15 00:24:38
与王奇生的三党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当时的学界可谓从国民党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的力作。本书将其基本原因归纳为南京国府以及国民党的权力渗透不够。表现在国民党虽然把孙文的“以党治国”作为党纲来提倡,但却没有充分渗透党的权力,这是非常致命的弱点。作者将其未能贯彻孙文理论的原因归结为孙文理论的“非精致性”与不确定的解释权,现实政治状况与理论实践之间的脱节;孙文去世后,没有确立中央的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权力... 与王奇生的三党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当时的学界可谓从国民党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的力作。本书将其基本原因归纳为南京国府以及国民党的权力渗透不够。表现在国民党虽然把孙文的“以党治国”作为党纲来提倡,但却没有充分渗透党的权力,这是非常致命的弱点。作者将其未能贯彻孙文理论的原因归结为孙文理论的“非精致性”与不确定的解释权,现实政治状况与理论实践之间的脱节;孙文去世后,没有确立中央的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权力机构的转变;政策如此缺乏连贯性阻碍了党员的补充与党组织的扩大这最为重要的权力渗透过程。总之本书新颖的地方在于研究视角是从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方面分析政策实行效果、与立说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即还原统治者制定政策时的环境与心理。总之是一部小而精的民国史著作。 (展开)
0 有用 别的猫 2020-12-09 01:09:30
当年写论文的参考史料,算是一个梳理与补充,不能说有多么值得参考的框架和视角。
0 有用 以勒 2020-11-23 18:59:24
一般般吧
0 有用 Ba-xylose 2020-10-10 08:22:01
对nationalist government南京十年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的分析,记录了一些当时日本观察家的看法。作者有些观点比较小並感,如老生常谈的对KMT最后败退的分析,还是过于忽略其他因素,专从KMT组织形式找原因了。夹带的nationalist government结构演进的几张表格可能比较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