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短评

热门
  • 4 rjx 2015-06-04 13:15:46

    安德森惊叹希腊罗马这种发达的文化和政治是怎么和落后的生产力共存那么长时间的。他称赞中世纪农业比古典发达,城市虽不发达但不像古典那样盘剥农村,教会延续古典文化有功

  • 1 陈毓秀 2014-06-02 20:43:46

    今天下午在东区小树林跟李兆绮阿姨吃梅子时候读完,兆绮阿姨的梅子好酸啊。

  • 1 抵门杠 2018-05-04 09:48:23

    算史论而不是历史著作,作者自己也说了,没有史料的直接支撑。当然,关于历史的书写是不是全部都需要史实还是可以穿插理论这个还有争议且不谈。本书主要是把马克思一笔带过的从所谓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拉开来解读了——与其说解读不如说创新——结合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后实际上相当于摒弃了线性史观。作者认为欧洲的中世纪制度是地中海模式(希腊—罗马制度)和日耳曼—斯拉夫公社制碰撞的产物,而区别于西亚北非更早的帝国形态残余,与东方更不相同;不仅如此,西欧和东欧由于地缘的缘故还发生了分流——这大概是最早的关于欧洲大小分流的观点了。东欧更多受到来自中亚和东方的游牧民族和帝国的冲击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形态。本书和《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应该连在一起看。

  • 0 Dimurjan 2010-09-12 07:53:59

    让人既爱又恨的圣卡尔主义啊……

  • 0 久道 2012-07-27 00:23:56

    还没上本科时读的,作者是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重视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因素。

  • 0 沛芝东欧控 2009-03-12 11:04:12

    流畅的历史叙述;尾注二手资料

  • 0 Fitzcarraldo 2009-04-26 08:09:15

    豆瓣书店五折抢得

  • 0 彭困困 2010-04-15 13:21:30

    有点精彩。期待读绝对主义……

  • 0 zokie 2014-11-26 08:54:31

    安德森采取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分析,在封建崩溃分析中注重生产关系先于生产力的变革,但尚未脱离西方中心论。主要内容是西欧东欧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帝国时代+日耳曼征服,农奴庄园+原始部落制度的综合下产生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封建特点在于:超经济强制、封臣等级制、国家权力分割化。东欧比较特殊。整本书重点私以为在于日耳曼征服时的"过渡"。

  • 0 小葡萄 2012-02-27 17:18:32

    奴隶制也是西方特有,是不是该写本《古典伦理与奴隶主义精神》

  • 0 我的子弹还没飞 2010-08-19 12:20:27

    没有绝对主义那本讲得清晰,但也获得了不少不同于本朝教科书的知识和理念;另外本书的翻译,似乎也比刘北成逊色一点

  • 0 Nise 2016-03-26 16:04:43

    补记 可以读

  • 0 野狗卡夫卡 2020-06-15 11:05:30

    对东欧的论述是高光点

  • 0 鹤溢 2021-12-26 20:45:13

    翻译得不错,就是制度史本身太难读了,为了写制度史作业两天翻完

  • 0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4-03-04 20:37:04 陕西

    奴隶制阻遏技术革命,人身自由的缺失扼杀了自由创造的动力-雅典民主拒绝划分国家、社会,直接参与而不是代表制,拒绝建构脱离于全体公民的官僚机构-

  • 0 紫罗欧 2023-03-22 19:36:19 江苏

    佩里安德森教授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名副其实

  • 0 Sykaos Alien 2023-12-06 15:34:23 浙江

    弱智豆瓣怎么不同步啊

  • 0 叫我妖而不孽 2023-03-25 23:49:54 上海

    总觉得一个真正的原马克思主义者也一定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本书就是,要说这是缺点也行,但如果没这个缺点,整本书也就会像今天那些号称去西方中心的著作一样,抓不住总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书显然是抓住核心的。其实说到底就一个意思:古希腊罗马发展出的奴隶制进行了分工,大大提高了产量(但因为劳动者不自由,因而未能在技术上有大突破),同时也使得寄生阶层能够发展出诸如绝对自由和个人产权神圣的观念。以后资本主义兴起后流水线也不过是其余波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世界并没有变化:无论产业链迁不迁到东南亚或印度,实际上重新在洲际间完成了这种区分。而封建制的一大好处就是政治权力的分割,保证了在奴隶制转化为农奴制后出现作为消费和技术革新的核心的城镇的出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