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符号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各种规律,或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物研究社会的文化、文学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一门学科,也是建立 在将人类文化定义为符号表意及释义活动集合前提之下的人文学科的总拭方法论。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产生得要影响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方法论即脱胎于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和原理的相关研究。本书收录了对符号学文学理论、文艺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撮 具代表意义的文论著作23篇,作业对符号学文学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各自特点最鲜明、最完备的概括。这使得这本书成为迄今为止,国内译介符号学文学理论最为全面的一本资料汇编。透过本书的“前言”,编者对符号学的理论流变、主要观点及其相关概念予以详细的梳理解说,可以看作阅读本书时可资参照的导读指引。
目录 · · · · · ·
一、符号学,作为学科,作为方法论
二、符号学的起源
三、结构主义一符号学的基本原理
四、语言学与符号学
五、结构主义一符号学的发展过程
六、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
布拉格学派
文学与语言研究诸问题
主导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
俄国符号学派
转述
结构诗学即生成
· · · · · · (收起)
喜欢读"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当我们不断的阅读不同的故事时,反而总是得到了相同的故事,只有不断的重复阅读一个文本或一个故事,我们却得到了更多的故事。 这是罗兰巴特的观点,集中在其关于重读艺术中的观点中,背后是其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区别。 当然这是经过高度理论化之后的观点了,因为他显然不符合基本的阅读体验,我们需要新的文本,我们厌烦了一个旧的文本,新文本作为新文本对于我们的阅读体验来说总是新的,或许这个观点成为武断,但在最基础...
2018-09-17 23:31
当我们不断的阅读不同的故事时,反而总是得到了相同的故事,只有不断的重复阅读一个文本或一个故事,我们却得到了更多的故事。
这是罗兰巴特的观点,集中在其关于重读艺术中的观点中,背后是其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区别。
当然这是经过高度理论化之后的观点了,因为他显然不符合基本的阅读体验,我们需要新的文本,我们厌烦了一个旧的文本,新文本作为新文本对于我们的阅读体验来说总是新的,或许这个观点成为武断,但在最基础性的层面上它会是新的,新与旧的最基础的层面仍然能够显明。而罗兰巴特毕竟提出了“重读艺术”的观点,读的新文本愈多,只能让你得到相同的故事。当然,罗兰巴特的观点是有合理之处的,但同样失之武断失之片面,厘清问题就需要重新检验阅读理论,重新检验阅读机制。问题成为,什么是阅读体验,阅读体验是怎样的,阅读体验了什么。在阅读体验的发生学意义上,任何新的文本的阅读体验都必定是新的,因为诱发之物是新的,不一样的。但是诱发之物的不同并不能保证阅读体验的不同,因为阅读体验是文本世界与自身世界的合作产物,诱发之物是文本世界,诱出之物是自身世界,而阅读体验就是两个世界的视域融合。在诱发之物的层面上,阅读体验必然是新的,而在自身世界的层面上阅读体验很可能是旧的,也即罗兰巴特所说的同一个故事。故此,罗兰巴特的“重读艺术”观点在此层面上是正确的,但可以明了的是罗兰巴特的观点是片面和武断的,需要在厘清阅读机制的基础之上重新定位和理解。在诱出之物的层面上,正如巴特所坚持的,如果我们持续阅读新的文本,那么很可能我们没能将自身世界加以拓展,对于不同的新的文本我们以自身的世界,自身的经验与自身的视域去观看,而最终都得到了同样的故事,这也是巴特提倡“重读艺术”的原因,读书是为了开拓自己的世界,使自身世界得以改变和拓宽,使其丰富,而自身世界的拓宽只能来源于外部,最便捷的方式即为阅读文本。于是我们不应该以同样的自身世界将众多文本读为一个,相反我们应该在一个文本中读出新异。重读艺术的最高目标成为巴特所谓的“可写文本”,把阅读当成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阅读体验中文本世界的容量在持续减少,而个人世界的投入容量增加。
回应 2018-09-17 23:31
-
alia🐷 (一颗宁静甜蜜的心)
列维斯特劳斯 首先,结构展示了一个系统的特征,它由若干组分构成,任何一组分的变化都要引起其他成分变化; 第二,对于任一模式,都应有可能排列出由痛类型一组模式中产生的一个转换系列; 第三,上述特征,使结构能预测,如果某一组发生变化,模式将如何反应; 最后,模式的组成,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可以理解的。2011-09-29 15:37
-
当我们不断的阅读不同的故事时,反而总是得到了相同的故事,只有不断的重复阅读一个文本或一个故事,我们却得到了更多的故事。 这是罗兰巴特的观点,集中在其关于重读艺术中的观点中,背后是其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区别。 当然这是经过高度理论化之后的观点了,因为他显然不符合基本的阅读体验,我们需要新的文本,我们厌烦了一个旧的文本,新文本作为新文本对于我们的阅读体验来说总是新的,或许这个观点成为武断,但在最基础...
2018-09-17 23:31
当我们不断的阅读不同的故事时,反而总是得到了相同的故事,只有不断的重复阅读一个文本或一个故事,我们却得到了更多的故事。
这是罗兰巴特的观点,集中在其关于重读艺术中的观点中,背后是其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区别。
当然这是经过高度理论化之后的观点了,因为他显然不符合基本的阅读体验,我们需要新的文本,我们厌烦了一个旧的文本,新文本作为新文本对于我们的阅读体验来说总是新的,或许这个观点成为武断,但在最基础性的层面上它会是新的,新与旧的最基础的层面仍然能够显明。而罗兰巴特毕竟提出了“重读艺术”的观点,读的新文本愈多,只能让你得到相同的故事。当然,罗兰巴特的观点是有合理之处的,但同样失之武断失之片面,厘清问题就需要重新检验阅读理论,重新检验阅读机制。问题成为,什么是阅读体验,阅读体验是怎样的,阅读体验了什么。在阅读体验的发生学意义上,任何新的文本的阅读体验都必定是新的,因为诱发之物是新的,不一样的。但是诱发之物的不同并不能保证阅读体验的不同,因为阅读体验是文本世界与自身世界的合作产物,诱发之物是文本世界,诱出之物是自身世界,而阅读体验就是两个世界的视域融合。在诱发之物的层面上,阅读体验必然是新的,而在自身世界的层面上阅读体验很可能是旧的,也即罗兰巴特所说的同一个故事。故此,罗兰巴特的“重读艺术”观点在此层面上是正确的,但可以明了的是罗兰巴特的观点是片面和武断的,需要在厘清阅读机制的基础之上重新定位和理解。在诱出之物的层面上,正如巴特所坚持的,如果我们持续阅读新的文本,那么很可能我们没能将自身世界加以拓展,对于不同的新的文本我们以自身的世界,自身的经验与自身的视域去观看,而最终都得到了同样的故事,这也是巴特提倡“重读艺术”的原因,读书是为了开拓自己的世界,使自身世界得以改变和拓宽,使其丰富,而自身世界的拓宽只能来源于外部,最便捷的方式即为阅读文本。于是我们不应该以同样的自身世界将众多文本读为一个,相反我们应该在一个文本中读出新异。重读艺术的最高目标成为巴特所谓的“可写文本”,把阅读当成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阅读体验中文本世界的容量在持续减少,而个人世界的投入容量增加。
回应 2018-09-17 23:31
0 有用 [已注销] 2019-01-10
编者至少注意到了langage和langue的翻译问题,潜存语的提法虽然不完美,但至少还是有进步的~
0 有用 朦胧熊 2014-07-09
只读了赵毅衡的导论和前言,至于后面各学派的翻译文章等以后有精力啃的时候补上。
0 有用 С. 2021-01-07
翻译这种学术文章有漏译和误译真得挺坑的
1 有用 食堂Master 2016-09-06
有一些印刷错误,但比较好认。没有通读,挑了需要的那些读了一下,勾选目录如下: 一、 布拉格学派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p.15 二、 俄国符号学派 《结构诗学即生成诗学》p.65 三、 结构主义的符号学 《语言学与诗学》p.169 《诗学》p.185 《符号学原理》p.259 《波德莱尔的<猫>》p.330 《描写性诗歌的诠释》p.361 四、 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 《诗的语言,语言的诗学》 p.5... 有一些印刷错误,但比较好认。没有通读,挑了需要的那些读了一下,勾选目录如下: 一、 布拉格学派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p.15 二、 俄国符号学派 《结构诗学即生成诗学》p.65 三、 结构主义的符号学 《语言学与诗学》p.169 《诗学》p.185 《符号学原理》p.259 《波德莱尔的<猫>》p.330 《描写性诗歌的诠释》p.361 四、 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 《诗的语言,语言的诗学》 p.525 剩下的等以后补全 (展开)
0 有用 HANNAH 2017-03-09
只读雅各布森一章节。
0 有用 С. 2021-01-07
翻译这种学术文章有漏译和误译真得挺坑的
0 有用 索幻 2020-10-26
看来赵成为国内符号学研究的标志人物不是没原因的
0 有用 Yuki Albran 2020-06-24
读过几篇,不知何时会再读,很高兴大一就接触符号学,算是奇怪的开窍
0 有用 cocacoca 2020-03-28
886
0 有用 [已注销] 2019-01-10
编者至少注意到了langage和langue的翻译问题,潜存语的提法虽然不完美,但至少还是有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