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社会学研究
原作名: Le suicide
译者: 冯韵文
出版年: 1996-12
页数: 430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政治法律社会
ISBN: 9787100031233
内容简介 · · · · · ·
《自杀论》作者为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又译为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作者在本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作者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本书是作者应用其所倡导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经典案例。
作者简介 · · · · · ·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第二章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
第三章 自杀与自然因素
第四章 仿效
第二编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第二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第三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第四章 利他主义的自杀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第一章 自杀的社会因素
第二章 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三章 实际的结论
附录
一、图一 自杀和酗酒(四幅)
二、图二 法国各县的自杀人数(1887-1891)
三、图三 中欧的自杀情况(根据莫塞利的材料)
四、图四 自杀人数和家庭密度(人口数)
五、图五 自杀和财富
六、各年龄组有配偶者和丧偶者按有无子女分类的自杀人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然,有神经衰弱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如果他过分参与活跃的生活的话;但是他也不是不可能退出这种生活,去过一种比较沉思的生活。不过,如果利害冲突和感情冲突对于一个如此脆弱的机体来说过分激烈的话,他倒能够充分领略比较安静地思考的乐趣。他的肌肉软弱无力,他的感觉过分灵敏,使他不适合于行动,反而适合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本身也需适当的器官。同样,如果过分静止不动的社会环境只能挫伤他的本能,那么在社会本身变幻不定并且只有在进步的条件下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范围内,他才可以起有益的作用,因为他是进步的出色工具。正因为他不服从传统,不受习惯的约束,所以他是新鲜事物的丰富源泉。由于最有教养的社会也是那些有代表性的职能最需要、最发达的社会,同时由于这些社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不停的变化是这些社会存在的条件,所以神经衰弱患者最有理由存在的时候正是神经衰弱患者最多的时候。因此,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并非不合群的人,他们自杀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生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9页 -
有一种基本的自杀形式肯定古已有之,但是今天格外多:拉马丁笔下的拉斐尔给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典型。这种自杀的特点是某种长期的忧郁状态触发了行动。事业、公职、有益的劳动甚至家务只能引起自杀者的冷漠与厌恶。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相反,思考和内心生活成了他的全部活动。由于避开了周围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做他固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对象,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做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这种专注扩大了他和外界之间的鸿沟。一个人一旦自爱到这种程度,他就只能进一步脱离不属于他的一切,并且进一步把他的孤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只关心自己就找不到理由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活动都是利他主义的,因为它是离心的,并且扩散到自身以外。相反,思考是某种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重新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而且越是完全回到主观世界,思想就越是集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自杀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自杀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杀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自杀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自杀论》读书笔记 导论 涂尔干给“自杀”的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没解决死亡意图的问题,没区分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死亡) “意图是非常隐秘的东西,除了大概估计,别人是无法猜到的,甚至连其本人也察觉不出来。我们有多少次误解了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真正理由啊!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 确切的... (5回应)
2012-05-15 20:40:39 86人喜欢
《自杀论》读书笔记 导论 涂尔干给“自杀”的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没解决死亡意图的问题,没区分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死亡) “意图是非常隐秘的东西,除了大概估计,别人是无法猜到的,甚至连其本人也察觉不出来。我们有多少次误解了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真正理由啊!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 确切的说“自杀”应该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不管是什么理由来促使他采取行动) “我们并不打算因此而开列一张尽可能包括一切可以算作个别自杀起因的条件的完整清单,而只是研究那些我们称之为社会自杀率的这个确定无疑的事实的条件。”……“在自杀的各种因素中,社会学家所关心的只是那些使整个社会都能感觉到它们的影响的因素。自杀率是这些因素的产物。” 这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一.许多精神病医生将自杀视为一种偏执狂而归于精神病的类别中。 二.涂尔干通过证明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偏执狂”而驳倒上述观点。 三.通过划分疯子的自杀,从而确定精神错乱的自杀的主要类型,看是否所有的自愿死亡都能纳入这些疾病的分类学范围。从而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自杀都是精神错乱,既自杀和精神病不能相等对待。(分有躁狂性自杀、忧郁性自杀、强迫性自杀、冲动性自杀或不由自主的自杀) 四.依然在证明自杀和精神错乱没有关系……通过证明神经衰弱(轻度的神经错乱)和自杀的关系。 五.探索酗酒(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态)或因酗酒引起的精神错乱对自杀的增加有没有影响。 结论:“由此可见,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某种有规律的和不容置疑的关系。一个社会有多少自杀者并不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有多少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尽管各种不同形式的身心衰退是适合于能够引起人自杀的原因起作用的一块心理上的沃土,但身心衰退不是这些原因之本身。我们可以承认,在相同的情况下,身心衰退者比健康的人更容易自杀,但他的自杀并不一定是由于他的身心状态。他身上的这种潜在性只有在我们应该探讨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第二章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 种族 遗传 证明自杀与种族没有关系——证明自杀与遗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自杀与身体机理没有关系 结论:“毫无疑问,自杀只有在个人的体质不加拒绝时才可能发生。但是,最有利于自杀的个人身体状况不是某种明确的和无意识的倾向(精神错乱者的情况除外),而是某种一般的和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是自杀,但不一定是自杀,因此不能说明自杀的原因。” 第三章 自杀与自然因素 一.证明自杀和气候没有关系。聚了意大利的例子:曾经自杀做多的北方,由于首都迁移到了中部,中部成了自杀率最高的地区。而气候是基本不变的。 二.探究自杀与季节的关系。按自杀人数多少顺序排列的季节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仅季节的顺序相同,而且各国每个季节自杀人数所占比例也相同(有数据支持)。费里和莫塞利通过热量及其消耗理论来解释。 三.通过数据表明气温和自杀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 四.证明自杀变化和白昼长短的变化有相当大的一致的关系。涂尔干给出的解释是:白昼的延长会增加集体生活,由此带来的矛盾成为自杀的原因之一。涂尔干此时还给出了自杀和季节的关系的解释:一半以上的自杀来自农村,而夏季和春季是农忙时节,各种关系,各种交易需要增加,各种矛盾及生活压力也在层加;而冬季一切都结束了,人们静了下来,各种交往失去存在的理由。对城市生活来说,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人们的活动就会曾加,交往更加频繁。 小结:总之,我们首先证实了自然因素的直接作用不能解释每月或每个季节自杀人数的变化。如果说自杀的人数从1月到7月变得越来越多,这不是炎热扰乱了人的肌体,而是因为社会生活越来越繁忙。毫无疑问,社会生活之所以繁忙,是因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等使社会生活比在冬季更容易展开。但是,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自杀人数多少的尤其不是物理环境。自杀人数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四章 效仿 涂尔干给“效仿”的定义:“当一种行为有一种类似的、以前由别人完成的行为的表现作为直接的先例,没有明确的或不明确的思想活动介乎这种表现和实施之间来影响这种重复行为的本来性质(既无意识的重复),那么效仿是存在的。” 通过看地图证明自杀并没有一个中心点,既自杀和效仿个关系不大。 …… 小结:“我们现在再也不相信,动物学上的各种动物只不过是通过遗传繁殖的个体变种;更不能承认的是,社会行为只不过是某种个人行为的普遍化。但是,尤其站不住脚的是,这种普遍化可能起因于某种任意的传染。……从来没有人证明仿效可以说明某一类社会行为,更没有人证明只有仿效可以说明某一类社会行为。人们仅限于某些含糊的和形而上学的考虑,说明以警句形式提出的主张。” 第二编 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一.提出可以通过自杀的原因来对自杀分类。 二.怎样寻求自杀的原因?个人的原因既不可靠,有没有什么规律性意义。因此,“我们撇开作为个人的个人、他的动机和想法,直接考虑自杀是随着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家庭、政治团体、行业团体等等)发生变化的。只是在这之后我们才重新回到个人,研究这些一般的原因是如何个性化而引起它们所导致的杀人的后果的。” 第二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一.观察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产生的影响。数据表明新教徒自杀率最高,天主教次之,犹太教次之。 二.为什么新教徒自杀率最高?“第一个结论是:新教的自杀倾向必定与推动这种宗教的自由思考有关联。……新教是一个不像天主教会那样非常整体化的教会。” 三.举例说明上述观点:英国的新教自杀比其他国家的要低,因为英国的新教徒组织得更严密,更整体化;从新教国家的初等教育比天主教的国家要更重视和完善。 …… 四.“一般的说宗教对自杀是有一种预防的作用……宗教之所以是人避免自杀的欲望,不是因为宗教用某些特殊的理由劝告他重视自己的身体,而是因为宗教是一个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是所有信徒所共有的、传统的、因为也是必须遵守的许多信仰和教规。这些集体的状态越多越牢固,宗教社会的整体化越牢固,也就越是具有预防的功效。” 第三章 利己主义自杀(续) 一.考察在家庭影响下的自杀率。第一个结论是:独居者比有家庭者更有自杀倾向。 家庭具有自杀免疫力,这是为什么?涂尔干的观点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以它自身的影响消除自杀的倾向或防止这种倾向的产生,而不是婚姻对优等人的选择。 二.进一步探究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自杀率的,是婚姻关系还是父母与子代的关系?涂尔干认为是父母与子代的关系,既又父母和子女所组成的完整群体。其中一方的消失之所以增加另一方自杀的可能性,不是因为他们把彼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断裂,而是因为由此所引起的家庭动乱,这种动乱使得未亡人收到影响。家庭生活和宗教生活完全一样,是一个防止自杀的强大因素。家庭越大,成员越多,这种免疫力就越大。 三.证明政治动乱时期,自杀人数反而减少,民族战争也是如此。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全民战争都会加强集体感情,激发派性和爱国主义、政治信仰和民族信仰,而且因为把各种活动集中到同一个目标而至少暂时造成比较牢固的社会一体化。其有益影响不是归功于危机,而是这种危机所引起的斗争。 四.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因此,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体所属群体的一体化程度成反比。 第四章 利他主义自杀 一.在低等社会自杀现象也非常普遍,主要有三种范畴: 1.开始衰老或得了病的男子自杀。(认为老死或病死是一种耻辱) 2.妻子在她们的丈夫去世时自杀。 3.被保护者或仆人在他们的主人去世时自杀。 以上三种表现为一种自杀的义务。这种义务是社会强加于人的。个人太过于融入社会的后果。 在此,作者说明了利己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的区别:前一种自杀是由于个性太强,后者是由于个性太弱。前者是由于某些部分或者甚至整体已经瓦解的社会允许个人离开社会,后者则是由于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前者和粗野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涉及个人的东西毫无价值。后者则和文雅的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把人的个性抬得如此之高,以至于不能处于次要的地位。 除了义务性的利他主义自杀,作者还提出了非强制性的利他主义自杀、强烈的利他主义自杀(宗教狂)。 二.在现代文明社会也存在利他主义自杀,主要存在于宗教和军队中。为什么军队中的自杀现象要比平民多?作者又把军队中的自杀归类与利他主义自杀,原理和低等社会中的一样。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一.为什么工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使自杀人数增加?作者的解释:不是因为贫困的增加(因为繁荣的机遇也产生同样的结果),而是危机扰乱了集体秩序。 二.社会的动荡使社会失去了对人的制约能力。 三.利己主义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之外的第三种自杀:异常的自杀,产生于这些人的活动失常并由此受到损害(处在社会混乱之中,社会不能影响真正的个人情欲,使情欲得不到调节和控制)。多发生在工业界和商业界。 四.作者比较一系列数据,得出一个规律:从自杀的角度来看,离婚越多的地方婚姻对妇女越有利,反之亦然(数据显示,在离婚率上升的时候已婚妇女的自杀率反而下降)。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在离婚较多的社会里,自杀率的上升只是因为已婚男子的自杀人数增加;否定这样的假设:离婚与自杀想关联的并不只是婚姻状况中的家庭争吵不和。 于是作者提出了,是离婚制度通过对婚姻的影响引起自杀。 婚姻对男性的调节作用大大多于女性,一旦离婚,男性没有了限制,内心也不再安宁,自杀便增多。男女在婚姻中的利益有矛盾:男性需要需要限制,女性需要自由。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一. 利己型自杀的形式:一是知识分子式的自杀。关键词:思考、忧郁。二是伊壁鸠鲁式的自杀。关键词:满足欲望、不抱幻想的冷漠。 利他主义自杀的形式 : 异常型自杀的形式:愤怒的自杀。关键词:激动、失去节制、欲望。
以上图表就是自杀的一般特点,也就是直接由社会原因产生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特定的情况下个性化时,根据自杀者的个性和他所处的特定环境而有各种复杂的变化。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第一章 自杀的社会因素 一. 作者又强调了社会自杀率只能有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种自杀的集体倾向,当这种倾向侵入个人时,促使个人去自杀。 二. 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三. 状态不好,看不下去,跳过。 四. …… 第二章 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这一章要探讨自杀在其他社会现象中占有什么位置。其中第一个和最重要的问题是:自杀应该被列入道德所允许的行为中,还是应该被列入道德所禁止的行为中。 一. 从历史中去探索人们是如何从道义中去评价自杀的。自杀是受到谴责的、不道德的。 二. 自杀有多不道德?和犯罪和违法相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一定的数据显示自杀和杀人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自杀多时杀人就相对少,自杀少时杀人就相对多。自杀和杀人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么?自杀和犯罪的心理条件是一样的么?它们所取决的社会条件之间有没有对抗性? 三. 自杀和犯罪的心理特征不一样。
5回应 2012-05-15 20:40:39 -
当然,有神经衰弱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如果他过分参与活跃的生活的话;但是他也不是不可能退出这种生活,去过一种比较沉思的生活。不过,如果利害冲突和感情冲突对于一个如此脆弱的机体来说过分激烈的话,他倒能够充分领略比较安静地思考的乐趣。他的肌肉软弱无力,他的感觉过分灵敏,使他不适合于行动,反而适合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本身也需适当的器官。同样,如果过分静止不动的社会环境只能挫伤他的本能,那么在社...
2015-06-17 11:16:43 20人喜欢
当然,有神经衰弱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如果他过分参与活跃的生活的话;但是他也不是不可能退出这种生活,去过一种比较沉思的生活。不过,如果利害冲突和感情冲突对于一个如此脆弱的机体来说过分激烈的话,他倒能够充分领略比较安静地思考的乐趣。他的肌肉软弱无力,他的感觉过分灵敏,使他不适合于行动,反而适合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本身也需适当的器官。同样,如果过分静止不动的社会环境只能挫伤他的本能,那么在社会本身变幻不定并且只有在进步的条件下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范围内,他才可以起有益的作用,因为他是进步的出色工具。正因为他不服从传统,不受习惯的约束,所以他是新鲜事物的丰富源泉。由于最有教养的社会也是那些有代表性的职能最需要、最发达的社会,同时由于这些社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不停的变化是这些社会存在的条件,所以神经衰弱患者最有理由存在的时候正是神经衰弱患者最多的时候。因此,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并非不合群的人,他们自杀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生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引自第109页 回应 2015-06-17 11:16:43 -
R·WALKINGDEAD (Awake and unafraid)
有一种基本的自杀形式肯定古已有之,但是今天格外多:拉马丁笔下的拉斐尔给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典型。这种自杀的特点是某种长期的忧郁状态触发了行动。事业、公职、有益的劳动甚至家务只能引起自杀者的冷漠与厌恶。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相反,思考和内心生活成了他的全部活动。由于避开了周围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做他固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对象,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做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这种专注扩大了他...2012-06-23 16:41:15 19人喜欢
有一种基本的自杀形式肯定古已有之,但是今天格外多:拉马丁笔下的拉斐尔给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典型。这种自杀的特点是某种长期的忧郁状态触发了行动。事业、公职、有益的劳动甚至家务只能引起自杀者的冷漠与厌恶。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相反,思考和内心生活成了他的全部活动。由于避开了周围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做他固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对象,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做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这种专注扩大了他和外界之间的鸿沟。一个人一旦自爱到这种程度,他就只能进一步脱离不属于他的一切,并且进一步把他的孤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只关心自己就找不到理由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活动都是利他主义的,因为它是离心的,并且扩散到自身以外。相反,思考是某种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重新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而且越是完全回到主观世界,思想就越是集中。 引自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回应 2012-06-23 16:41:15 -
刘康康 (性不誉人何足怪,交非知己自然狂)
工业危机或金融危机之所以使自杀人数增加,并非由于这些危机使人贫困,而是由于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对平衡的任何破坏,哪怕由此而导致更大的富裕和生活的普遍提高,也会引起自杀。每当社会机体发生重大调整时,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 如果人的要求超过了他所能得到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受到伤害,而且不能毫无痛苦地活动。而当代社会,人的大部分欲望,已经不是由肉体决定的了。如果没有任...2021-01-12 15:48:33 9人喜欢
工业危机或金融危机之所以使自杀人数增加,并非由于这些危机使人贫困,而是由于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对平衡的任何破坏,哪怕由此而导致更大的富裕和生活的普遍提高,也会引起自杀。每当社会机体发生重大调整时,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
如果人的要求超过了他所能得到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受到伤害,而且不能毫无痛苦地活动。而当代社会,人的大部分欲望,已经不是由肉体决定的了。如果没有任何外来力量限制人的欲望,那么这种欲望只能是苦恼的源泉。只有社会才能直接地和整体地,或者通过某一个机构起到节制作用,因为社会是唯一胜过个人的精神力量。
在历史上,不同职业是分等级的,每一种职业分配一定的享受系数,规定了每一个劳动者力求改善生活所能达到的上限,还有一个下限,低于这个下限就很难容忍。每个人在他的范围内模糊地意识到他的奢望所能达到的极限,如果他遵循惯例并服从集体的权威,他就会满足于自己的境遇,同时又刺激他有分寸地去改善这种境遇,他的幸福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不过,这种约束只能在服从它的人都认为是公平的时候才有效。在正常的情况下,全体国民都承认这种集体秩序是公正的。在社会动荡不定的时候,社会暂时没有能力维持这种秩序,自杀人数的曲线就会上升。在经济上遇到灾难时,某些人会发生降低等级的情况,他们必须降低他们的欲望,限制他们的需求。然而,社会并非一下子就能使他们适应某种新的生活,也不能一下子就使他们学会他们所不习惯的自我克制。
权力和财富的突然增加,结果也是一样。当生活的条件发生变化,调节各种需要的尺度就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样子,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被打乱,但新的标准又没有立刻建立。人们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可能做到的,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什么是合理的要求和希望,什么是超过了限度的要求和希望。各种欲望不再受到制约,人们不知道哪里是应该停下来的界限。贪婪自上而下地发展,不知何处才是止境。人们渴望各种新奇的东西、不知道的享受和不可名状的感觉,但是这些新东西被认识以后,它们便失去了他们的一切风趣,这些无限积累起来的新鲜感觉没有成功地构成可以在不幸的日子里靠它生活的幸福的坚实基础。
一个世纪以来,经济的进步实际上主要是使各种关系摆脱一切限制,而在过去,宗教和世俗的力量始终在约束着这些关系。如今,宗教已经失去了它的大部分权威,政府的权力也不再是经济生活的调节者,而变成了它的工具和奴仆。工业不再继续被看作为了达到一个超越它的目标的手段,而是变成了个人和社会的最高目标。欲望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欲望高于人类的任何法律,似乎制止欲望就是一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欲望的爆发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几乎无限扩大的市场而变得更加严重。
贫穷之所以能防止自杀,是因为占有得越少,就越是不想无限地扩大欲望的范围。无能在迫使我们节制的同时,也使我们习惯于节制。而财富在减少我们对各种东西抵御力的同时,还诱使我们相信可以无限地获得这些东西。人越是不感觉到限制,任何限制就越是显得令人难以容忍。贫穷是人们学习自我克制的最好课堂。贫穷在迫使我们经常约束自己的同时,还使我们做好准备去驯服地接受集体的约束。而财富在使个人兴奋的同时,往往有可能唤醒反抗集体秩序的造反精神。
=============================================================================
当代消费主义所引发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对于藏地物质贫困但精神世界安详的推崇、古代统治者想要高度控制民众就必须让民众生活水准保持在一个低水平线的弱民政策。本章引起了我以上联想。
回应 2021-01-12 15:48:33
-
《自杀论》读书笔记 导论 涂尔干给“自杀”的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没解决死亡意图的问题,没区分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死亡) “意图是非常隐秘的东西,除了大概估计,别人是无法猜到的,甚至连其本人也察觉不出来。我们有多少次误解了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真正理由啊!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 确切的... (5回应)
2012-05-15 20:40:39 86人喜欢
《自杀论》读书笔记 导论 涂尔干给“自杀”的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没解决死亡意图的问题,没区分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死亡) “意图是非常隐秘的东西,除了大概估计,别人是无法猜到的,甚至连其本人也察觉不出来。我们有多少次误解了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真正理由啊!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 确切的说“自杀”应该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不管是什么理由来促使他采取行动) “我们并不打算因此而开列一张尽可能包括一切可以算作个别自杀起因的条件的完整清单,而只是研究那些我们称之为社会自杀率的这个确定无疑的事实的条件。”……“在自杀的各种因素中,社会学家所关心的只是那些使整个社会都能感觉到它们的影响的因素。自杀率是这些因素的产物。” 这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一.许多精神病医生将自杀视为一种偏执狂而归于精神病的类别中。 二.涂尔干通过证明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偏执狂”而驳倒上述观点。 三.通过划分疯子的自杀,从而确定精神错乱的自杀的主要类型,看是否所有的自愿死亡都能纳入这些疾病的分类学范围。从而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自杀都是精神错乱,既自杀和精神病不能相等对待。(分有躁狂性自杀、忧郁性自杀、强迫性自杀、冲动性自杀或不由自主的自杀) 四.依然在证明自杀和精神错乱没有关系……通过证明神经衰弱(轻度的神经错乱)和自杀的关系。 五.探索酗酒(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态)或因酗酒引起的精神错乱对自杀的增加有没有影响。 结论:“由此可见,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某种有规律的和不容置疑的关系。一个社会有多少自杀者并不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有多少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尽管各种不同形式的身心衰退是适合于能够引起人自杀的原因起作用的一块心理上的沃土,但身心衰退不是这些原因之本身。我们可以承认,在相同的情况下,身心衰退者比健康的人更容易自杀,但他的自杀并不一定是由于他的身心状态。他身上的这种潜在性只有在我们应该探讨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第二章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 种族 遗传 证明自杀与种族没有关系——证明自杀与遗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自杀与身体机理没有关系 结论:“毫无疑问,自杀只有在个人的体质不加拒绝时才可能发生。但是,最有利于自杀的个人身体状况不是某种明确的和无意识的倾向(精神错乱者的情况除外),而是某种一般的和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是自杀,但不一定是自杀,因此不能说明自杀的原因。” 第三章 自杀与自然因素 一.证明自杀和气候没有关系。聚了意大利的例子:曾经自杀做多的北方,由于首都迁移到了中部,中部成了自杀率最高的地区。而气候是基本不变的。 二.探究自杀与季节的关系。按自杀人数多少顺序排列的季节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仅季节的顺序相同,而且各国每个季节自杀人数所占比例也相同(有数据支持)。费里和莫塞利通过热量及其消耗理论来解释。 三.通过数据表明气温和自杀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 四.证明自杀变化和白昼长短的变化有相当大的一致的关系。涂尔干给出的解释是:白昼的延长会增加集体生活,由此带来的矛盾成为自杀的原因之一。涂尔干此时还给出了自杀和季节的关系的解释:一半以上的自杀来自农村,而夏季和春季是农忙时节,各种关系,各种交易需要增加,各种矛盾及生活压力也在层加;而冬季一切都结束了,人们静了下来,各种交往失去存在的理由。对城市生活来说,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人们的活动就会曾加,交往更加频繁。 小结:总之,我们首先证实了自然因素的直接作用不能解释每月或每个季节自杀人数的变化。如果说自杀的人数从1月到7月变得越来越多,这不是炎热扰乱了人的肌体,而是因为社会生活越来越繁忙。毫无疑问,社会生活之所以繁忙,是因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等使社会生活比在冬季更容易展开。但是,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自杀人数多少的尤其不是物理环境。自杀人数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四章 效仿 涂尔干给“效仿”的定义:“当一种行为有一种类似的、以前由别人完成的行为的表现作为直接的先例,没有明确的或不明确的思想活动介乎这种表现和实施之间来影响这种重复行为的本来性质(既无意识的重复),那么效仿是存在的。” 通过看地图证明自杀并没有一个中心点,既自杀和效仿个关系不大。 …… 小结:“我们现在再也不相信,动物学上的各种动物只不过是通过遗传繁殖的个体变种;更不能承认的是,社会行为只不过是某种个人行为的普遍化。但是,尤其站不住脚的是,这种普遍化可能起因于某种任意的传染。……从来没有人证明仿效可以说明某一类社会行为,更没有人证明只有仿效可以说明某一类社会行为。人们仅限于某些含糊的和形而上学的考虑,说明以警句形式提出的主张。” 第二编 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一.提出可以通过自杀的原因来对自杀分类。 二.怎样寻求自杀的原因?个人的原因既不可靠,有没有什么规律性意义。因此,“我们撇开作为个人的个人、他的动机和想法,直接考虑自杀是随着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家庭、政治团体、行业团体等等)发生变化的。只是在这之后我们才重新回到个人,研究这些一般的原因是如何个性化而引起它们所导致的杀人的后果的。” 第二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一.观察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产生的影响。数据表明新教徒自杀率最高,天主教次之,犹太教次之。 二.为什么新教徒自杀率最高?“第一个结论是:新教的自杀倾向必定与推动这种宗教的自由思考有关联。……新教是一个不像天主教会那样非常整体化的教会。” 三.举例说明上述观点:英国的新教自杀比其他国家的要低,因为英国的新教徒组织得更严密,更整体化;从新教国家的初等教育比天主教的国家要更重视和完善。 …… 四.“一般的说宗教对自杀是有一种预防的作用……宗教之所以是人避免自杀的欲望,不是因为宗教用某些特殊的理由劝告他重视自己的身体,而是因为宗教是一个社会,构成这个社会的是所有信徒所共有的、传统的、因为也是必须遵守的许多信仰和教规。这些集体的状态越多越牢固,宗教社会的整体化越牢固,也就越是具有预防的功效。” 第三章 利己主义自杀(续) 一.考察在家庭影响下的自杀率。第一个结论是:独居者比有家庭者更有自杀倾向。 家庭具有自杀免疫力,这是为什么?涂尔干的观点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以它自身的影响消除自杀的倾向或防止这种倾向的产生,而不是婚姻对优等人的选择。 二.进一步探究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自杀率的,是婚姻关系还是父母与子代的关系?涂尔干认为是父母与子代的关系,既又父母和子女所组成的完整群体。其中一方的消失之所以增加另一方自杀的可能性,不是因为他们把彼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断裂,而是因为由此所引起的家庭动乱,这种动乱使得未亡人收到影响。家庭生活和宗教生活完全一样,是一个防止自杀的强大因素。家庭越大,成员越多,这种免疫力就越大。 三.证明政治动乱时期,自杀人数反而减少,民族战争也是如此。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全民战争都会加强集体感情,激发派性和爱国主义、政治信仰和民族信仰,而且因为把各种活动集中到同一个目标而至少暂时造成比较牢固的社会一体化。其有益影响不是归功于危机,而是这种危机所引起的斗争。 四.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因此,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体所属群体的一体化程度成反比。 第四章 利他主义自杀 一.在低等社会自杀现象也非常普遍,主要有三种范畴: 1.开始衰老或得了病的男子自杀。(认为老死或病死是一种耻辱) 2.妻子在她们的丈夫去世时自杀。 3.被保护者或仆人在他们的主人去世时自杀。 以上三种表现为一种自杀的义务。这种义务是社会强加于人的。个人太过于融入社会的后果。 在此,作者说明了利己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的区别:前一种自杀是由于个性太强,后者是由于个性太弱。前者是由于某些部分或者甚至整体已经瓦解的社会允许个人离开社会,后者则是由于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前者和粗野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涉及个人的东西毫无价值。后者则和文雅的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把人的个性抬得如此之高,以至于不能处于次要的地位。 除了义务性的利他主义自杀,作者还提出了非强制性的利他主义自杀、强烈的利他主义自杀(宗教狂)。 二.在现代文明社会也存在利他主义自杀,主要存在于宗教和军队中。为什么军队中的自杀现象要比平民多?作者又把军队中的自杀归类与利他主义自杀,原理和低等社会中的一样。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一.为什么工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使自杀人数增加?作者的解释:不是因为贫困的增加(因为繁荣的机遇也产生同样的结果),而是危机扰乱了集体秩序。 二.社会的动荡使社会失去了对人的制约能力。 三.利己主义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之外的第三种自杀:异常的自杀,产生于这些人的活动失常并由此受到损害(处在社会混乱之中,社会不能影响真正的个人情欲,使情欲得不到调节和控制)。多发生在工业界和商业界。 四.作者比较一系列数据,得出一个规律:从自杀的角度来看,离婚越多的地方婚姻对妇女越有利,反之亦然(数据显示,在离婚率上升的时候已婚妇女的自杀率反而下降)。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在离婚较多的社会里,自杀率的上升只是因为已婚男子的自杀人数增加;否定这样的假设:离婚与自杀想关联的并不只是婚姻状况中的家庭争吵不和。 于是作者提出了,是离婚制度通过对婚姻的影响引起自杀。 婚姻对男性的调节作用大大多于女性,一旦离婚,男性没有了限制,内心也不再安宁,自杀便增多。男女在婚姻中的利益有矛盾:男性需要需要限制,女性需要自由。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一. 利己型自杀的形式:一是知识分子式的自杀。关键词:思考、忧郁。二是伊壁鸠鲁式的自杀。关键词:满足欲望、不抱幻想的冷漠。 利他主义自杀的形式 : 异常型自杀的形式:愤怒的自杀。关键词:激动、失去节制、欲望。
以上图表就是自杀的一般特点,也就是直接由社会原因产生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特定的情况下个性化时,根据自杀者的个性和他所处的特定环境而有各种复杂的变化。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第一章 自杀的社会因素 一. 作者又强调了社会自杀率只能有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种自杀的集体倾向,当这种倾向侵入个人时,促使个人去自杀。 二. 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三. 状态不好,看不下去,跳过。 四. …… 第二章 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这一章要探讨自杀在其他社会现象中占有什么位置。其中第一个和最重要的问题是:自杀应该被列入道德所允许的行为中,还是应该被列入道德所禁止的行为中。 一. 从历史中去探索人们是如何从道义中去评价自杀的。自杀是受到谴责的、不道德的。 二. 自杀有多不道德?和犯罪和违法相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一定的数据显示自杀和杀人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自杀多时杀人就相对少,自杀少时杀人就相对多。自杀和杀人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么?自杀和犯罪的心理条件是一样的么?它们所取决的社会条件之间有没有对抗性? 三. 自杀和犯罪的心理特征不一样。
5回应 2012-05-15 20:40:39
-
导论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第四章 仿效 1.在所有成员都受到同一种原因或一些类似原因影响的同一个群体中,有时在不同的意识之间会发生一种拉平现象,由于这种现象,所有人的思想或感觉都一致起来。 2.人们给这样一种需要起了同样的名字,这种需要促使我们与我们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社会协调一致,并且为此目的促使我们采取在我们周围普遍流行的思...
2022-04-24 09:40:14
导论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第四章 仿效
1.在所有成员都受到同一种原因或一些类似原因影响的同一个群体中,有时在不同的意识之间会发生一种拉平现象,由于这种现象,所有人的思想或感觉都一致起来。
2.人们给这样一种需要起了同样的名字,这种需要促使我们与我们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社会协调一致,并且为此目的促使我们采取在我们周围普遍流行的思考方式或办事方式。
3.最后,我们重复某种在我们面前发生或我们所知道的行为,仅仅因为这种行为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或者我们曾经听说过。这种行为并不具备对我们来说是重复这种行为的理由的固有性质。
首先,第一类事实不会和其余两类事实混淆,因为这一类事不包括任何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来是重复的事实,而是各种不同的或者至少是不同起源的状态的特殊综合。
第二类……这是出于尊重或出于害怕舆论而行动,而不是出于仿效而行动。
第三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因此而完成,正像家庭是一个避免自杀的强大因素一样,家庭的构成越牢固就越能避免自杀。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换言之,如果像人们所常说的,人有两重性,这是因为在具体的人之外还有社会的人。后者必然意味着有一个他所说明和服务的社会。相反,如果社会万一瓦解,如果我们不再感到社会充满活力并在我们周围和我们之上活动,那么我们身上的社会性就没有任何客观的基础。剩下的只是各种虚幻形象的人工结合,一种少加加思考就足以使之消失的幻景;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目。
许多事实肯定了这种解释。我们知道,自杀在儿童中是,在生命达到极限的老年人中不多,因为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内人倾向于重新成为完人。前者还没有进入社会,因为社会还时间按照它的形象络育他们;社会开始离开后者,或者说他们离开社会,这是一回事。因此,两者都比较自我满足。由于他们很少需要通过自身以外的东西来自我完整,所以他们也不可能缺少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第四章 利他主义的自杀
一种自杀是由于某些部分或者甚至整体已经瓦解的社会允许个人离开社会;另一种自杀则是由于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自我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的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在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因此我们把某种极端利他主义所导致的自杀称为利他主义的自杀。
第五章
只有社会才能直接地和整体地,或者通过它的某一个机构起到这种节制作用,因为社会是唯一胜时个人的精神力量,而且个人承认它的优势。只有社会才有必要前权威制定法律和给情欲指明不能逾越的界线。也只有社会才能以最有利于共同利益的方式判断应该给每一类公务人员以何种奖励。
这样,我们便得出了与人们对婚姻及其作用的流行看法相距甚远的结论。婚姻被看成是为了女性才缔结的,以便保护她们的软弱不受男性反复无常的伤害。一夫一妻制尤其经常被说成是男子牺牲他们的多配偶本性,以便提高和改善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历史原因决定把这种限制强加给男人,这种限制也对他们最有利。他们因此而放弃的自由对他们来说不可能是痛苦的根源。女子却没有同样的理由放弃自由,而且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她们服从同样的规则正是她们作出的一种牺牲。
回应 2022-04-24 09:40:14 -
这样,我们便得出了与人们对婚姻及其作用的流行看法相距甚远的结论。婚姻被看成是为了女性才缔结的,以便保护她们的软弱不受男性反复无常的伤害。一夫一妻制尤其经常被说成是男子牺牲他们的多配偶本性,以便提高和改善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历史原因决定把这种限制强加给男人,这种限制也对他们最有利。他们因此而放弃的自由对他们来说不可能是痛苦的根源。女子却没有同样的理由放弃自由,而且可以说,在这一...
2022-04-13 10:35:55
-
贫穷之所以能防止自杀,是因为贫穷本身是一种制动器。不管一个人做什么,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考虑手段;人们部分地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占有得越少,就越是不想无限地扩大欲望的范围。无能在迫使我们节制的同时,也使我们习惯于节制,只要在普遍处于中等水平的地方没有任何东西来刺激欲望。相反,财富通过它所赋予的权力使我们幻想我们只属于我们自己。财富在减少我们对各种东西抵制力的同时,还诱使我...
2022-04-13 10:33:28
贫穷之所以能防止自杀,是因为贫穷本身是一种制动器。不管一个人做什么,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考虑手段;人们部分地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占有得越少,就越是不想无限地扩大欲望的范围。无能在迫使我们节制的同时,也使我们习惯于节制,只要在普遍处于中等水平的地方没有任何东西来刺激欲望。相反,财富通过它所赋予的权力使我们幻想我们只属于我们自己。财富在减少我们对各种东西抵制力的同时,还诱使我们相信可以无限地获得这些东西。不过,人越是不感觉到限制,任何限制就越是显得令人难以容忍。因此,这么多宗教赞扬贫穷的好处和道德价值,不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贫穷是人们学习自我克制的最好课堂。贫穷在迫使我们经常约束自己的同时,还使我们作好准备去驯服地接受集体的约束,而财富在使个人兴奋的同时,往往有可能唤醒这种作为不道德行为根源的造反精神。当然,这不是阻止人类去改善物质条件的一个理由。但是,即使增加财富所引起的道德危机不是不可救药,但也不应掉以轻心。 引自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回应 2022-04-13 10:33:28 -
不管人在做事、活动、作出努力时感到多么愉快,他还必须感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走路时向前进了。然而,如果他不向任何目标走去,他就不会前进;如果他所走向的目标在无穷远的地方,其结果也是一样。不管他走了多少路,如果他离开目标的距离还是那么遥远,那么他就好像在原地踏步不前。即使回过头来看,因为看到已经走过的空间而可能感到自豪,但是这也不会产生一种非常虚假的满意感,因为要走的空间并没有因此而缩小。追求...
2022-04-13 10:29:10
不管人在做事、活动、作出努力时感到多么愉快,他还必须感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走路时向前进了。然而,如果他不向任何目标走去,他就不会前进;如果他所走向的目标在无穷远的地方,其结果也是一样。不管他走了多少路,如果他离开目标的距离还是那么遥远,那么他就好像在原地踏步不前。即使回过头来看,因为看到已经走过的空间而可能感到自豪,但是这也不会产生一种非常虚假的满意感,因为要走的空间并没有因此而缩小。追求一个假设达不到的目标,就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不满足的毫无疑向,人有时会毫无理由地抱有希塑,而且即使毫无理由,希望也有它的乐趣。因此,希望可能使他支撑一段时;但是在一再受到欺骗以后,希望是不会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的。然而,既然永远不可能达到一种可以保持下去的状态,既然不可能接近模糊地看到的理想,那么未来又能够比过去更多地给予他什么呢?由此可见,占有越多就希望占有更多,得到的满足只会刺激各种欲望,而不是平息这些欲望。 引自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回应 2022-04-13 10:29:1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Free Press (1997)8.6分 95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2)7.9分 27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09年第一版)8.2分 167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6)9.1分 10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卫报: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shizhao)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罗辑思维》第一季推荐书籍 (怪刺)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shaoch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自杀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荒野大喵客 2018-05-12 21:47:25
人的两重性啊,我们不但被出生,还被社会化,社会灌输养分,但是却没有提供恰当的温床,or我们长得太大太快,anyway不match带来一切痛苦,所以我们问,有什么用?我们被养育,又被“抛弃”,我们被打上社会的烙印,但是又脱离于集体。人类的优越之处正是可悲之处,喵。总之这书还是不错的,社会学角度分析作为社会现象的自杀,虽然有些观点具有局限性,但是考虑下时代啦,这可是19世纪末的著作。and,短评说涂尔... 人的两重性啊,我们不但被出生,还被社会化,社会灌输养分,但是却没有提供恰当的温床,or我们长得太大太快,anyway不match带来一切痛苦,所以我们问,有什么用?我们被养育,又被“抛弃”,我们被打上社会的烙印,但是又脱离于集体。人类的优越之处正是可悲之处,喵。总之这书还是不错的,社会学角度分析作为社会现象的自杀,虽然有些观点具有局限性,但是考虑下时代啦,这可是19世纪末的著作。and,短评说涂尔干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你可能需要心理学论著 (展开)
8 有用 林晚夕 2016-06-19 08:44:52
读完了觉得,有点像用貌似的严谨逻辑推理最后出现是先验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分析方法还是结论都是跪跪跪拜啊。结论是,个体意识太强会自杀,个体意识泯灭会自杀,社会约束与个体意识不匹配会自杀,自杀和杀人都是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结果,社会既是人一部分内容的外化,也是一个独立于人存在的东西,太复杂了这段我没好好读,最后说怎么解决:家庭、宗教、国家都是传统的约束力,而现在呼吁重建新的符合时代的约束——行会群体
131 有用 Sarcophagus 2017-03-28 11:32:52
伟大、光荣、正确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万岁!神一般凛然看着你你却不太想看又不得不看的涂尔干(迪尔凯姆杜克海姆杜尔克姆迪尔肯等荣耀合体)万岁!战无不胜的社会学学科化经典万岁!别扭的中译文笔、盗版一般的96商务初版着色和囿于时代的统计数据都无法遮蔽你的光辉!
5 有用 Echookaku 2019-08-14 00:52:40
在这本书里,精确优美的语言是没有的(因为翻译实在垃圾),详实的数据是理想化的(因为资料都是二手三手),有趣的理论框架是少见的(除利己、利他、异常的三种自杀的分类其他部分都很无聊)。不过毕竟涂尔干是祖师爷,《自杀论》是社会学定量研究里程碑,还是要翻翻看的。
280 有用 休·D·天然兽 2012-04-15 11:13:58
万峰老师批语:统农耕社会的农民日子苦,没人自杀,到城市里吃好喝好却排队自杀,为何?他的说法是,一旦到城市中,人们原有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观全篇崩盘,人一旦苦闷无所依,那么生命意义何在这类问题自然浮上心头。
0 有用 青皮的梨🍐 2022-05-16 17:14:12
算是入坑社会学之作,减轻了作为个体产生自杀的一些......不适感。很想做这样的研究。
0 有用 哈哈哈 2022-05-14 06:47:14
读起来意外的很丝滑,这要感谢作者和译者。
0 有用 果栋pudding 2022-05-13 12:21:45
只有在夫妻之间差距不大时,结婚才不会必然有利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p424
0 有用 三分甜酷食人鱼 2022-05-10 21:00:16
庞大的数据搜索可以令人想象其中的艰辛,我觉得更有趣的是作者对于数据结果的分析,很多是与数据呈现的表面上的结果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比如说自杀率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上升,但在分析中却仔细分析了实际的原因而免除对科学的责难,如此种种,令人眼前一亮。
0 有用 我不要面子啊 2022-05-09 19:32:15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