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作者简介 · · · · · ·
杜赞奇:早年就学于印度和美国,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其第二本专著《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中文译本也已于2003年面世。其最新著作《主权与真实性:满州国与东亚现代进程》,也已于近日出版。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权力的文化网络
第二章 清末乡村社会中的经纪统治
第三章 华北地方政权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章 宗族与乡村政治结构
第五章 乡村社会中的宗教、权力及公务
第六章 乡村政权结构及其领袖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重组
第八章 国家政权的现代化与地方领导
结论
后记 社会史研究方法浅议
引用书刊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根据吉尓茨的定义,“内卷化”(involution)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3页 -
……在華北鄉村中,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是依靠什麼力量而獲勝的呢?……如果要將其歸納為一條,這就是共產黨能夠了解民間疾苦:從毆打妻子到隱瞞土地,無所不知,從而動員群眾的革命熱情。華北鄉村的苦難之一來自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經濟上的橫徵暴斂、政治上強迫專制、鄉村公職成為謀利的手段等……賦稅、土豪和貪污腐敗是鼓動民眾革命的重大議題……研究亦表明改革財政管理體系在山東省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立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文化、权力与国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文化、权力与国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化、权力与国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乡村与政权博弈的双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传统的华北农村,国家政权的触角事实上难以深入到乡村社会的底部。虽然国家政权拥有各种权力和法统,建立了里甲制和保甲制,修编了鱼鳞册和黄册,对乡村宗教的法统进行解释,它依旧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征收税赋以及控制社会。 因为乡村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利益,也以其庞大... (展开)> 更多书评 65篇
论坛 · · · · · ·
译者把布迪厄(P. Bourdieu)译成布罗代尔- -/// | 来自曳尾于涂 | 14 回应 | 2020-05-24 00:03:07 |
江苏人民的这个译本太糟糕了 | 来自秀壹 | 4 回应 | 2018-01-29 21:37:43 |
P8页有明显错误 | 来自大毛獣 | 2 回应 | 2017-03-11 20:32:52 |
为什么书中还要用“封建国家”这个词? | 来自曳尾于涂 | 2 回应 | 2008-12-04 23:57: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8.9分 110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8.5分 261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中文译本) (藤原琉璃君)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加州大学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文献(中译本)目录 (benshuie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文化、权力与国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32 有用 此日更欲贺初年 2014-10-14 10:20:53
作者就不考虑一下华北农村面临的安全问题么……要不是因为兵祸匪祸,单凭那几个现代化机构,大概也不会这样吧。问题的核心不是在现代化摧毁了地方社会,而是政治秩序失控导致乡村社会不能维持。
12 有用 57 2020-08-04 18:44:42
再往回倒,看杜赞奇的研究。最感叹的不是他怎么用材料,这一本基于文本,连田野都没有,也不是他在社会史研究里拆解层次、寻找理论结晶的方法论,“国家政权建筑”“文化网络”“内卷化”等等都是漂亮的发现,但发掘概念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感叹他们在学术工作的背后有那样一种隐隐的努力,通过经验材料和理论批评之间的来回摆渡,呼唤一种面对断裂甚至在断裂中接续的能力。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机,要通过复杂的论说去实现却没那么... 再往回倒,看杜赞奇的研究。最感叹的不是他怎么用材料,这一本基于文本,连田野都没有,也不是他在社会史研究里拆解层次、寻找理论结晶的方法论,“国家政权建筑”“文化网络”“内卷化”等等都是漂亮的发现,但发掘概念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感叹他们在学术工作的背后有那样一种隐隐的努力,通过经验材料和理论批评之间的来回摆渡,呼唤一种面对断裂甚至在断裂中接续的能力。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机,要通过复杂的论说去实现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人们习惯闪躲、矛盾不定,并不愿意跨越分野和定见,正因如此,他对国家、地方权威和村民之间互动关系的再发现,是为了更加谨慎地展开对现实政治的宏观判断、对比和预期,根本上他是希望发现,二重性作为必然的表象,变化和立场都作为矛盾体,“一种文化甚至在经历巨大的历史变革时仍保持自身认同的方式”。 (展开)
1 有用 南池子 2013-06-19 18:18:19
“国家政权内卷化”、权力的文化网络【读的是94年版】
3 有用 Joseph.C 2011-05-30 22:01:29
作者提出的几个概念有些华而不实,不过史料还是很翔实的。(重印了那么多次,译本中那么多错误为什么就是不修订?)
13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20-01-30 12:27:59
根据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译出。译文尚显粗糙,如将Bourdieu译为“布劳代尔”,Foucault译为“福奇”,Gamble译为“甘布尔”,莫名其妙。材料主要用满铁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南开经济研究所在20世纪20-30年代做的的社会调查材料。与同样运用《惯调》的《中国家族法原理》相比,讨论问题的扩大导致材料显得非常单薄。提出两个核心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与“国家政权内卷化”,在当时均引... 根据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译出。译文尚显粗糙,如将Bourdieu译为“布劳代尔”,Foucault译为“福奇”,Gamble译为“甘布尔”,莫名其妙。材料主要用满铁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南开经济研究所在20世纪20-30年代做的的社会调查材料。与同样运用《惯调》的《中国家族法原理》相比,讨论问题的扩大导致材料显得非常单薄。提出两个核心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与“国家政权内卷化”,在当时均引起了学术界非常密切的关注。现在看来,“权力的文化网络”过于空泛,兰林友的《庙无处寻: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对其形成批评。“政权内卷化”,作者为了保持概念的完整性,相对忽视1900-1942将近50年中非常复杂的基层制度变迁与更为复杂的社会变化。读者需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细致检视其理论架构。 (展开)
0 有用 三杨 2023-05-31 20:57:33 江苏
书中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与国家政权的内卷化等概念都颇具启发意义,讲述国家权力企图深入乡村社会或是乡村基层所遭遇的意料之外,与传统权力基础的乡村精英之间的各种张力,归根到底是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共产党给了我们当时历史最优解。时至今日,这个问题重现,当意识形态权威逐渐转变,政府绩效合法性逐渐衰落,合法性如何重建?
0 有用 摇滚脑花 2023-05-28 18:57:30 上海
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书目,形塑了很多学者研究基层政府的视野和观点。政权建设内卷化概念的提出很有新意,但是其原因却未能说明清晰,启发思考国家建设中官僚化无法成功的原因,也让人联想到当下村干部的准官僚化作为财政国家兴起的结果,当政权建设从收税转向基建,是否又是另一种政权建设内卷化的表现…
0 有用 豆友153487941 2023-05-26 14:24:12 广西
文化网络 利用满铁资料 经济人类学课程读书
0 有用 谢谢所有的鱼 2023-05-11 19:46:21 北京
书中引入了一些比较有趣的概念:国家政权内卷化: 条约带来的压力逼迫清政府将权力进一步下渗至基层,但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并未提高,带来非正规权力的贪污腐败,最终国家政权无能力建立有效的官僚机构而取缔非正规机构;营利型经济与保护性经济:按照民-官二元视角区分的概念,前者视职权为谋利手段,后者以保护民众利益为主,但两者实际实践中相互交错交叠;作为文化权利网络中重要因素的宗教:即使依靠保甲和里甲制度管理基层... 书中引入了一些比较有趣的概念:国家政权内卷化: 条约带来的压力逼迫清政府将权力进一步下渗至基层,但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并未提高,带来非正规权力的贪污腐败,最终国家政权无能力建立有效的官僚机构而取缔非正规机构;营利型经济与保护性经济:按照民-官二元视角区分的概念,前者视职权为谋利手段,后者以保护民众利益为主,但两者实际实践中相互交错交叠;作为文化权利网络中重要因素的宗教:即使依靠保甲和里甲制度管理基层的宗族崩溃,宗教仍能一定程度上维持基层社会秩序,乡村精英努力参与宗教相关活动,借助宗教控制基层社会。 (展开)
0 有用 咖喱 2023-05-04 10:13:04 浙江
理论性太强而理解困难 清末民初,国家财政的增加与地方的无政府状态同时发生。过度依赖地方势力、非正式机构去征税而造成中央与地方、底层农民与政府的离心 20年代末开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传统精英迁入城市,农村进一步凋敝、失序,为此后的革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