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的原文摘录

  • The Photograph is an extended, loaded evidence-as if it caricatured not the figure of what it represents (quite the converse) but its very existence. The image, says phenomenology, is an object-as-nothing. Now, in the Photograph, what I posit is not only the absence of the object; it is also, by one and the same movement, on equal terms, the fact that this object has indeed existed and that it has been there where I see it. Here is where the madness is, for until this day no representation could assure me of the past of a thing except by intermediaries; but with the Photograph, my certainty is immediate: no one in the world can undeceive me. The Photograph then becomes a bizarre medium, a new form of hallucination: false on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true on the level of time: a temporal hal... (查看原文)
    sirius_flower 3赞 2016-02-14 22:12:09
    —— 引自第115页
  • the other means of taming the Photograph is to generalize, to gregarize, banalize it until it is no longer fronted by any image in relation to which it can mark itself, assert its special character, its scandal, its madness. (查看原文)
    sirius_flower 3赞 2016-02-14 22:12:09
    —— 引自第115页
  • when generalized, it completely de-realizes the human world of conflicts and desires, under cover of illustrating it. Mad or tame? Photography can be one or the other: tame if its realism remains relative, tempered by aesthetic or empirical habits (to leaf through a magazine at the hairdresser's, the dentist's); mad if this realism is absolute and, so to speak, original, obliging the loving and terrified consciousness to return to the very letter of Time: a strictly revulsive movement which reverses the course of the thing, and which I shall call, in conclusion, the photographic ecstasy. (查看原文)
    sirius_flower 3赞 2016-02-14 22:12:09
    —— 引自第115页
  • 面对镜头,我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示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换言之,动作是奇怪的:我在不停地模仿自己。因此,我每次让人(任人)为我拍照时,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有时觉得自己在冒名顶替(像做噩梦时会有的那种感觉)。在想象中,照片(我想拍的那种照片)表现的是难以捉摸的一刻,在那一颗,实在说来我既非主体亦非客体,毋宁说是个感到自己正在变成客体的主题——这时我体会到了轻微的死(带括号的死)的体验:我真的变成幽灵了。这一点,摄影师也很清楚,他自己也害怕(哪怕只是出于商业上的理由)这种死,在这种死里,他的手势将是往我身上涂防腐剂。没有什么比摄影师为追求“栩栩如生”而搞的那套装腔作势更加可笑了(像萨德说过的那样,假如你不是那个不能有所作为的受害者,不是那个取笑对象的话)。 (查看原文)
    张冬冬 3赞 2012-11-19 17:36:55
    —— 引自第17页
  • Pour moi, le bruit du Temps n'est pas triste : j'aime les cloches, les horloges, les montres - et je me rappelle qu'à l'origine, le matériel photographique relevait des techniques de l'ébénisterie et de la mécanique de précision : les appareils, au fond, étaient des horloges à voir, et peut-être en moi, quelqu'un de très ancien entend encore dans l'appareil photographique le bruit vivant du bois. (查看原文)
    豆友65040403 3赞 2019-05-15 23:22:37
    —— 引自第32页
  • 这张照片已经泛黄陈旧,影像也不清了,终有一天要被扔进垃圾桶,不是我扔——我太迷信,不会去扔——也会有别人扔,无论如何到我死的时候会扔。那么,和这张照片一起消亡的又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生命”(曾经是鲜活的,活生生地在镜头前待过的生命),而且——怎么说呢?——应该说有时也有爱。面对仅有的一张我父母的合影,我想的是——我知道他们相爱过——将要永远消失的,是珍宝一样的爱情;因为,到了我也已经作古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能够证实他们的爱情了,剩下的将只是冷漠的自然状态。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剧烈得让人难以忍受,终于使米什莱单枪匹马地站出来,针对他的那个世纪,写出一部历史,作为爱的保证:不仅使生命永存,而且也使他那些今天已经过了时的词汇一一善良、公正与和谐等等,永垂不朽。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2赞 2021-09-28 18:53:51
    —— 引自第38页
  • 这是一种比爱的情感广泛得多的情感。在由照片(由某些照片)激起的爱里,响起了另一种悦耳的声音,代表的是一种异样陈旧的情感:怜悯。我把所有那些曾经“刺过”(因为刺点的作用就是这样的)我的照片又集中地回想了一遍,比如戴细项链穿带襻儿皮鞋的黑人女子的那张。透过每张照片,我都必然地走得更远,超出照片上显现的那个东西的非现实性。我会发疯似的进入那个场景,进入图像,张开双臂拥抱已经死了的和将要死去的,就像尼采所做的那样——1889年1月3日那天,尼采哭着扑向一匹被杀死的马,抱住了马的脖子:因为悲悯,他疯了。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2赞 2021-09-28 18:58:28
    —— 引自第47页
  • 这种愿望是幻想型的,属于那种似乎把我带到时间前面去了的预知力,把我带到了一个乌托邦时代,或者把我带到了过去,我不自知身在何方:这是一种双向憧憬,是波德莱尔在题为《邀请旅游》和《前世》的诗里讴歌的那种双向憧憬。面对这些我喜爱的风景,一切就像我确实在那里待过,或者应该到那里去。但弗洛伊德讲到母体的时候说的是:“除了母体以外,没有别的地方能让我们有把握地说,自己曾经在那里待过。”这可能就是风景(根据爱好选择的风景)的本质:像在家里一样(heimlich),让母亲(一点也不让人不安)在我心中复苏了。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3-01 09:40:12
    —— 引自第53页
  • 有一天,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偶然看到一张照片,是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的(摄于1852年)。我感到很惊奇,当时想的是:“我看到的是一双见过拿破仑皇帝的眼睛!”这是一种我怎么也无法抑制的惊奇,我曾时不时地和别人说起过这种感觉。可是,似乎没人和我有同感,甚至没人能理解我这种感觉(孤独。生活就是由这样一些孤独构成的),我也就把这种感觉淡忘了。 (查看原文)
    2012-06-26 14:03:05
    —— 引自第1页
  • 但是,电影有一种力量,一种初看上去电影所不具备的力量:银幕(如巴赞所说的)不是相片的镜框,而是个遮蔽物;从银幕中从出去的人物继续生活着——一个“盲画面”在不断重复着那部分影响。可是,面对成百上千张照片,包括那些含有良好意趣的照片在内,我却感觉不到任何盲画面:镜框里的一切,一旦越过镜框,就绝对的死了。在我们为照片下定义,说照片如静止不动的图像时,不仅仅意味着照片上的人物不会活动,还意味着他们走不出来:他们像蝴蝶,被麻醉了,被钉在了那里。然而,一旦有了刺点,盲画面就出现了(被想象出来了):因为那条项链,对我来说,身穿节日服装的黑人女子就在照片之外有了自己的一生。 (查看原文)
    张冬冬 1赞 2012-11-19 18:07:41
    —— 引自第75页
  • 使摄影的性质站得住脚的,是曝光意念。曝光意念的物理延续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即使是万分之一秒的时间(H.D.埃杰顿拍的那滴牛奶),也总有个曝光意念。因为,曝光意念在这里指的不是拍摄对象的神态,甚至不是操作者的技术,而是一个表达看照片“意向”的属于:看照片时,我的目光里不可避免的会带有对那一刹那时间的想法,不论那一刹那多短,都有一个真实事物一动不动的在摄影师眼前待过。我把眼前照片是的一动不动倒过去,倒到过去的按快门上去,于是,这个停顿就构成了曝光意念。这说明了,在照片活动起来并变为电影的时候,摄影师的真谛何以会改变:在照片里,是某个东西在镜头的小孔前停留过,而且永远的留在了那里(我的感情也就在那里),而在电影里,是某一个东西曾经从同一个镜头小孔前经过,连续不断的画面使曝光意念消失了,把曝光意念抵消了——这是另一种现象学,另一种新生的艺术起步了,虽然它是从第一种艺术衍生出来的。 (查看原文)
    张冬冬 1赞 2012-11-19 18:18:34
    —— 引自第105页
  • 馬爾巴(Marpa)因兒子被殺害而傷慟無比。一名弟子說:「您常告訴我們,一切皆是幻象,令郎之死豈不也是一種幻象?」馬爾巴答道:「你說的沒錯,但我兒子的死是一種超幻象。」 ——《西藏之道的實踐》 (查看原文)
    the Wor(l)d 1赞 2014-04-13 17:24:12
    —— 引自章节:封底
  • The fatality involves Photography in the vast disorder of objects- of all the objects in the world : why choose (why photograph) this object, this moment, rather than some other? Whatever it grants to vision and whatever its manner, a photograph is always invisible: it is not it that we see. (查看原文)
    流浪行星 1赞 2017-02-24 22:34:20
    —— 引自第6页
  • 我首先发现的是这个:摄影无止境地再现的东西只发生过一次,它机械地重复着的,从存在的角度来说,是实际上永远不可能再现的东西。照片里的东西永远不可能超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照片总是把我从我所需要的总体概念引向我所看到的个别物体上去;摄影是绝对的个别,是极端的偶然,死板,愚笨如鲁,是这样的(是这样的照片,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照片),简言之,是LaTuche(幸运的巧遇),是机会,是不期而遇,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指称实在性的时候,佛家说sunya,意思是“空”;但最好用tathata(“真如”),意思是“这样的事实”,“如此这般的事实”,“这个事实”;在梵文里,tat的意思是“这个”,让人想到小孩子的动作,小孩子用手指指着某件东西,一边说:“Ta,Da,Ca!”照片总是在这个动作所指之处;它的意思是:这个,是这个,是这样的!此外再没有别的意思;不能按哲学的方法把照片变成(说成)别的什么,照片充满着偶然性,是偶然性的轻盈透明的外壳。把您的照片拿给别人看吧,那人会立刻掏出自己的照片来,说:“您看,这是我弟弟;这个,是小时候的我。”如此等等。摄影永远都是首歌,唱来唱去只是“您看”,“你看”,“这儿是”几句词;它用手指指点着某个面对面的东西,离不开那几句简单的指示性话语。因此,谈论一张照片可以;泛泛而论地谈论抽象意义上的照片,我觉得就不大可能了。 实际上,这样的照片永远不能和所拍摄的对象(即和照片再现之物)区别开,至少不能一下子就把照片和所拍摄的对象区别开;或者说,这种区别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其他任何一种图像作品都能与其再现之物相区别,刚一接触可能还会有些犹豫,但通过其模拟表现对象时所用手段的章法,还是能够看出来):领会摄影的意义不是不可能的(专业人土就能领会),不过,这需要有个再认识或再思考的过程。本质上,摄影(为方便起见,必须接受一个普遍概念,这个概念此刻只意味着摄影... (查看原文)
    悉达多 2020-05-18 11:12:49
    —— 引自第6页
  • 摄影的时代和私生活闯人公共生活的时间准确对应,或者更确切地说,和照片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价值即私生活公众化的时间准确对应:生活就是如此这般地变成公共生活的。(媒体对明星私生活的不断侵扰,司法方面日益增加的麻烦,都是这类变化的明证。)但是由于私生活不仅仅是财产(财产在历史上受到了一系列产权法的保护);由于私生活在财产之外也是个绝对宝贵和不可让渡的领域,我的照片在那里是自由的(自由地取消);由于私生活是人的心灵存在的条件,而我认为我的心灵和我的真实性是混为一体的,或者,换一种更为明白的说法,是和我生就的“执拗性格”混为一体的;所以我就锲而不舍,以必要的耐心对公共生活和私生活重新进行了界定:我愿意阐发自己的心灵,但不想公开我的私密。我依照两个范畴体验照片和照片所属的世界:一方面是一般图像,另一方面是我的那些照片。一般图像这边是无精打采,任由目光游动,嘈杂,非本质的东西(我甚至被这种东西搞得极为迟钝了);我的照片这边是灼热的东西,精神上受伤害的东西。 (查看原文)
    木木さん 1赞 2020-12-24 01:05:25
    —— 引自第130页
  • 简直可以说,照片总是携带着自己的拍摄对象,两者遭遇一样,都陷入了固定不动之中,...两者粘在了一起,肢体相交,像在实施某种刑法时被拴在尸体上的犯人。...其实,善与恶,欲望及其对象,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二元性,你能想象,但不能感知。 (查看原文)
    万境如如 1赞 2023-07-23 22:35:05
    —— 引自章节:2 难以归类的摄影
  • 在这个习惯成自然的是一元的地方,有时会有个“细节”吸引我,···这个细节就是刺点。···这是一种共存。从真实的角度(这可能是操作者的角度)看,全部的因果关系说明了这个“细节”何以会存在···但是,从我这个观众的角度看,这个细节的出现纯属偶然···那张照片无疑是二元的,但这种二元性不像在经典演说里那样,成为什么“发挥”的根据。 (查看原文)
    万境如如 1赞 2023-07-31 07:43:02
    —— 引自章节:18 意趣与刺点共存
  •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其实我从来都不喜欢同一个摄影师的全部作品···因此,在谈论历史、文化和美学的时候,我不能接受所谓的艺术家风格之类的简单概念。 这里所涉及的,是一种浅薄的主观的情绪变化的问题。 (查看原文)
    万境如如 1赞 2023-07-31 07:43:02
    —— 引自章节:6 观众:趣味参差不齐
  • 没又意外,就没有照片。我要引用萨特的一段话:“···照片被不明不白的搞成了物品,而照片上的人却分明的被搞成了人,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和人类相像,并没有特别的意向性。照片上的人在意向、符号和影像的案间漂浮,却永远也靠不了其中的一岸。” (查看原文)
    万境如如 1赞 2023-07-31 07:43:02
    —— 引自章节:7 摄影像意外
  • 我的现象学同意和一种力量相牵连,这种力量就是情感。情感是我不愿意简化的东西。由于不可化简,情感就成了我所接受的东西,而我该化简的就是照片了。可是,我们能够抓住情感的意向性吗?敝见一个物品时,我们立即产生的欲望、反感、怀旧、惬意等等不同的情感,我们能够抓住吗? (查看原文)
    万境如如 1赞 2023-07-31 07:43:02
    —— 引自章节:8 无拘无束的现象学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