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原作名: The sane society
译者: 王大庆 等
出版年: 2007-3
页数: 329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ISBN: 9787801058317
内容简介 · · · · · ·
《健全的社会》是《逃避自由》一书的续篇。在《健全的社会》中,作者力图表明,20世纪民主制度下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对自由的又一次逃避,对这次逃避的分析,是围绕着异化概念进行的,它构成了《健全的社会》的主要部分。
从另一个方面说,《健全的社会》不仅是《逃避自由》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为自己的人》,又译《自私的人》、《人人为已》等的继续,因为就与《健全的社会》主要论题的关系而言,两书都探讨了具体的心理机制。在《健全的社会》中,作者努力更加系统地发展作者在此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很自然的,早些时候阐述的老观点不能略去,但也只能简要地概述,而把更多的篇幅留给在近几年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逃避自由》、《自为的人》、《精神分析与宗教》、《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快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大多数人大概会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快乐就是有“乐趣”,或者“玩得痛快”。至于“什么是乐趣?”这个问题,回答就得视个人的经济情况而定,更得看他所受的教育及其个性结构了。不过,经济方面的差异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重要。社会上层阶级的“欢乐”是那些支付不起而又极希望享受的人的“乐趣”模式——而社会下层阶级的“欢乐”则日益成为上层阶级的廉价摸仿对象;两者虽然在费用上不同,在性质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种乐趣包括些什么内容呢?包括看电影,参加舞会,打球,听收音机,看电视,星期天乘车兜风,做爱,礼拜天早晨睡懒觉,如果有钱就去旅游。如果我们用一个更讲究的词来代替“乐趣”或“玩得痛快”,我们大概可以说,快乐的概念最多相当于享乐。如果我们将上面讨论到的消费问题考虑进去,我们就可以更精确地给这一概念下这样的定义:快乐就是无节制的消费、按电钮的权力以及懒散。 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可以把快乐定义为忧伤与悲哀的反面。一般人也确实将快乐定义为没有忧伤与悲哀的精神状态。但这种定义却表明,快乐的这种概念大成问题。一个活生生有感觉的人不可能不忧伤,在一生中他会经历很多次忧伤。其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我们不完善的社会安排造成了那么多不必要的苦难,而且由于人类生存的性质,这种性质使人不得不以深重的痛苦和悲哀对生活作出反应。正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必定忧伤地意识到,在我们短暂而多难的一生中,在志向与实际成就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既然我们必然面对死亡的事实,不是我们死在心爱者之前,就是他们(她们)死在我们前面——既然我们每天都看到痛苦,不可避免的、不必要的以及浪费精神的苦难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怎么能避开痛苦与悲哀呢?只有当我们让感觉迟钝起来,反应变慢,爱不那么深之时,只有当我们麻木不仁,对人对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回避痛苦与悲哀。 如果我们想从反面来给快乐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
由于人有自我意识,他意识到自身的无力和生存的有限性。他看到了自己的末日——死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人类状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健全的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健全的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异化了的我们,异化了的社会
> 更多书评 47篇
-
风君 (千秋寂寥自乘风)
如果东西能说话,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一台打字机会回答“我是一台打字机”;一部汽车回答:“我是一部汽车”……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是谁”?他会回答“我是一个工厂主”,“我是一个职员”,“我是一名医生”,或者“我是一个结了婚的人”,“我是一个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回答与能说话的东西的回答几乎有相同的意思。这就是他体验自己的方式,他并不是作为一个有爱、恐惧、信念、怀疑的人,而是作为一个与真实本性异...2012-06-24 11:44:23 5人喜欢
如果东西能说话,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一台打字机会回答“我是一台打字机”;一部汽车回答:“我是一部汽车”……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是谁”?他会回答“我是一个工厂主”,“我是一个职员”,“我是一名医生”,或者“我是一个结了婚的人”,“我是一个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回答与能说话的东西的回答几乎有相同的意思。这就是他体验自己的方式,他并不是作为一个有爱、恐惧、信念、怀疑的人,而是作为一个与真实本性异化的社会系统中完成一定作用的抽象物一样体验自己。他的自我价值取决于成功与否,即能否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能否赚比本钱更多的钱,能否获得成功。他的肉体、头脑和灵魂是他的资本,生活的任务就是有利地投资,使之为自己创造出利润。人的品质诸如友好、礼貌、仁慈,被转变为商品,成了“人格包裹”里的财产,有助于在人格市场上卖出好价钱。 引自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这类人我们并不陌生。“你做的是什么工作”这一问题经常出现在彼此初次见面的介绍,甚至相亲之中,似乎这就是认识一个人的最主要的方面。
回应 2012-06-24 11:44:23
-
从根本上讲,人的诞生是一种否定的行动,他被迫与和谐共处的自然分离,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境地。这一事实意味着,生的过程绝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他每向这种新的存在迈进一步,都会感到担忧和害怕,也就是说,他总是放弃已经熟悉的安全状态而追求尚无把握的新境地。 人必须在倒退与前进之间,在退回到动物生存与达到人类存在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人人都逃不脱这种选择。任何倒退的意图都是痛苦的,都必定导... (1回应)
2012-08-24 11:07:15 2人喜欢
从根本上讲,人的诞生是一种否定的行动,他被迫与和谐共处的自然分离,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境地。这一事实意味着,生的过程绝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他每向这种新的存在迈进一步,都会感到担忧和害怕,也就是说,他总是放弃已经熟悉的安全状态而追求尚无把握的新境地。 人必须在倒退与前进之间,在退回到动物生存与达到人类存在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人人都逃不脱这种选择。任何倒退的意图都是痛苦的,都必定导致苦难与精神病,导致生理上死亡或精神上的死亡(精神错乱)。 人的所有感情和奋斗精神都表现出人为寻求生存答案所作出的努力,或者说,表现出人为了避免精神错乱的努力(顺便一提,精神生活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疯,而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想逃避神经错乱)。精神健康的人与神经症患者都受到需要的驱使去寻求答案,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前者寻求的答案与人的整体需要更加一致,因而更有助于发挥人的力量,使人获得快乐。 人从那种标志着动物存在的与自然统一的原始结合中分裂出来。由于他既有理性,又有想象,他意识到了他的孤独与分离、他的无力与无知,以及生与死的偶然性。如果他找不到与同胞相连的新联系,以取代受制于本能的旧联系,那么,他一刻也不能忍受这种存在状态。即使他所有的生理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也会觉得这种孤独与孤立状态像个牢笼,他必须打破牢笼以保持精神健全。实际上,神智错乱的人,就是那种完全无法同他人建立任何联系的人,即使他没有受到有形铁窗的监禁,也是个被困在无形牢狱的囚犯。与他人联合在一起,与他人相关联的需要,是人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是否满足决定着人的精神健全问题。 人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寻求并达到这种联合。他可以用顺从的方法来与这个世界成为一体——顺从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者顺从于上帝。以这种方法,他超越了个体存在的分离性,而成为那大于他自身的某人或某团体的一个部分。在顺从于权力的关系之中,他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另一种克服分离的可能性,则在相反的方向:人可以用控制世界的方法,使他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使自己与世界相结合,也就是用统治的办法超越自身的个体存在。不论顺从,还是统治,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两种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完整性与自由。他们相依为命,并互相获得生存的力量,满足相互亲近的渴望;但是,他们却缺乏内心的力量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因为他们没有自由和独立;再者,他们还不断地受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敌意的威胁,而这种敌意正是共生关系的必然产物。顺从感(受虐狂)或者统治感(虐待狂)这两类感情的产生,都不能导致满足。这两类感情都具有自我推动力,而且,由于顺从感,或统治感(或占有感,或名利思想)无论增加多少都不能给人以自我身份感,因而人们的顺从和统治的欲望也愈来愈强烈。这些感情最终将导致失败,而不会有其它结局。这些感情的目的是形成一种结合感,这目的却正好破坏了人的完整性。受到任何一种这类感情驱使的人实际上成了依赖他人的人,他没有发展自身的个性而是依附于他所顺从的或所统治的人。 如果我只爱一个人,不爱其他人,如果我对一个人的爱使我与我的同胞更加疏离,那么,我可以从各方面依恋于这人,但这决不是爱。如果我能说“我爱你”,我的意思是说:“我爱你身上的整个人性,所有活着的东西;我也爱你中的我。”这个意义上的自恋是自私的反面。自私,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度关注,它产生的原因是缺乏对自己的真正的爱,它的目的是给这种缺乏以某种补偿。 创造性的爱总是伴生着各种态度: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如果我爱他,我必须关心他,也就是说,我主动关心他的成长与幸福,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我响应,就是说,我对他的需要——他说出来的需要,尤其是说出口的需要——作出反应。喔尊重他,就是说我“按本来面目看”他,不受自己的愿望与畏惧等偏见的影响,客观地看他。我了解他,我透过他的外表,进入了他的本质,把我自己的本质、我的内心,而不是我的外表同他联系在一起。 孩子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来体验他人的存在,即开始爱,也就是说,他开始感到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同样重要。那种认为孩子在爱其他人之前,先爱自己的父母的想法,应当被看成是想当然的幻想。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是依赖和恐惧的对象,而不是爱的对象。就其性质而言,爱的基础是平等和独立。如果我们把对父母的爱与充满深情然而却是被动的依恋,与乱伦固结,与习惯上的或畏惧性的顺从区别开来,那么,对父母的爱(如果要发展的话)则是在后期而不是童年才得到发展,虽然(在有利条件下)我们可以在较早的年龄发现这种爱的萌芽。可是,很多父母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的反应是这样:公开地或者以取笑这一更有效的方式,来表示他们对孩子的第一次真正爱恋的不满。他们有意或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妒忌,对于孩子发展爱的能力来说,是最大的障碍。 由于人被迫超越自我,他的最终选择不是创造,就是毁灭,不是爱,就是恨。毁灭意志所具有的庞大力量正像创造的动力一样,来源于人的本性。人能发展自己的主要潜力去爱,去思维,并不意味着我们相信了人本善的天真说法。破坏性是人的次要潜力,只要有人存在,就有这种属性,它的强度和力量同人的任何感情一样有力。但是,破坏性只是创造性的替换物。创造性和破坏性、爱和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本能,它们是对超越需要所提供的两种解答。当创造的意志无法满足之时,破坏的意志就会抬头。不过,满足创造的需要将会导致幸福,而破坏则会对人,尤其是破坏者本人,造成痛苦。 在所有的父系社会中,儿子同父亲的关系,一方面是顺从,另一方面则是反抗,因而这种关系本身就包含着永远无法解释的矛盾因素。对父亲的顺从不同于对母亲的固恋。后者是自然关系,是固结于自然的关系的继续;前者是以权力和法律为基础的人为的东西,因而不像同母亲的关系那样具有强迫性,那样有力。母亲代表着自然及无条件的爱,而父亲则代表着概念、良心、责任、法律与等级。父爱不同于无条件的母爱,父亲所最宠爱的是那些最符合他的期望的孩子,最适合继承他的财产与事业的孩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父爱与母爱的重要区别;在同母亲的关系中,孩子无法节制或控制母爱。母爱像是一种天惠;如果母爱存在,便是一种幸福,如果不存在,则不能由人创造出来。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有克服对母亲的固恋的人,往往试图通过患神经症或幻想的途径来获取母爱。他们使自己显得不能自助,让自己患病,或者从感情上回到婴儿阶段,靠这些方法来达到目的。他们幻想,如果喔能使自己变成不能自助的孩子,母亲势必会出现,来照顾我。 在另一方面,同父亲的关系则是可以控制的。不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是着重在儿子的成长或是强调顺从,儿子都有机会获得父爱,做父亲希望的事,来博得父亲的欢心。总的说,父亲情结的积极方面包括理性、纪律、良心和个性;消极方面是等级、压制、不平等以及顺从。 民族主义最初是一种进步运动,但在它取代了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之后,却成了一种新的枷锁。当代的普通人,通过归属于一个民族,而不是作为“人之子”,来获得自我身份感。这种固恋扭曲了他的客观性,即他的理性,而使他产生了偏见。他用一种标准对待自己集团成员,而用另外的标准来判断“外人”。 没有从血缘、土地关系中解脱出来的人,不是诞生完全的人;他也没有能力去爱,去思维;他无法从人的现实存在中体验自身和他的同胞。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性不过是一个门面,在个性后面隐藏着失败,一种无法获得个人身份感的失败经验。 人们曾经寻求代替真正的个人身份感的替身,他们也找到了。国家、宗教、阶级以及职业提供了某种身份感。 人们发展了一种新的群体身份感来取代个性形成之前的部族身份感,这种群体身份感以确实归属于这个群体的认识为基础。虽然人们通常不承认以确实归属于这个群体的认识为基础。虽然人们通常不承认这种与群体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而以独立的个性的幻想来掩盖,可是这并不能改变事实。 身份感的需要源于人类存在的状况,而且,这种需要也正是人尽力奋斗、追求的源泉。由于没有“自我”感我就无法保持精神健全,因为,我便尽一切努力来获得这种自我感。这种需要驱使着人们竭尽全力去争取社会地位,求得与社会协调一致;有时,这一需要比肉体生存的需要还要来得强烈。人们宁愿冒生命危险,放弃自己的爱,舍弃自己的自由,牺牲自己的思想,为的就是成为群体的一员,与群体协调一致,并由此获得一种&(哪怕是想象的)身份感。 如果某种基本需要得不到完全满足,人就会精神错乱;如果满足了,但令人不满意,结果便是神经症。人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关系是以共生或异他的方式形成的,他便会丧失独立性和完整性;他会虚弱,感到痛苦,变得敌视他人,或者情感淡漠。只有当他以友爱的方式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时,他才能感到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时,与他人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他才同自然发生关系,与自然结合成一体,又不被自然所淹没。人只要仍然同自然、母亲、部族保持着乱伦式的扎根关系,就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及理性,就仍然是为自然所俘获的无法自主的猎物,并且,他也决不会感到同自然结合成了一体。只有当他发展了理性和爱的能力,只有当他能按照人道的方式来体验自然界和社会之时,他才会感到自在、安全,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用不着说便很清楚,在两种可能的超越形式中,破坏性会导致痛苦,创造性能带来幸福。只有那种建立在体验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的身份感才有力量,而一切以集团为基础的身份经验都会使人不能自理,从而使人虚弱。归根到底,只有当人达到了理解现实的境地,他才能使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如果他生活在幻想之中,他就绝不能改变产生幻想的条件。
1回应 2012-08-24 11:07:15 -
蟲 (已缺货N个月)
1.精神的潜在性 p.20 自由主义者......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环境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它引导出许多社会学家得出了一个假设,人的精神构成是一张白纸,社会和文化在上面写下具体内容,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固有的品质。 2.缺陷感,安全感 p21 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自由、自主性,以及真实的自我表达, 如果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达到这目标,我们便遇到了社会形式的缺陷的现象......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缺陷......事实上,这是... (1回应)2011-05-11 18:23:11 1人喜欢
1.精神的潜在性 p.20 自由主义者......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环境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它引导出许多社会学家得出了一个假设,人的精神构成是一张白纸,社会和文化在上面写下具体内容,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固有的品质。 2.缺陷感,安全感 p21 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自由、自主性,以及真实的自我表达, 如果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达到这目标,我们便遇到了社会形式的缺陷的现象......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缺陷......事实上,这是这种缺陷可能会被他所在的文化奉为美德,因而可能会给他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3.我们、多数 “共同确认”consensual validation......天真地认为多数人具有......观点和感情......足以证明这些观念和感情的正确性......数百万人具有共同的恶习的事实并不能把这些恶习变成美德......也不能把错误变成真理 4.人类 当它成为最无助的动物时,人类便诞生了 但是人的诞生无论从个体发生学还是中心发神学的房卖耐看,在本质上都是否定性事件 我们永不能从两个互相对立的倾向中得到解脱;一种是从子宫中出来......从束缚走向自由;另一个则是回到子宫......回到确定性与安全性 人类行为最强大的推动力源于他的生存状况 人类试图寻找生存答案......如果说宗教也是一种人类寻求其生存问题答案的一种尝试.....那么,在这个意思上,所有文化都是宗教......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是宗教的个人形式......也是人类解答其生存方式的尝试 5.我的感情——爱 p34 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结合......最重要的是爱的质量,而非爱的对象.......在爱的行为中,我是众人的一员,但是我还是我自己——一个唯一的、分离的、有限的、终有一死的人 在破坏的行为中,人把自己置于生命之上,从而超越了他的生物性...... 爱国主义把自己的民族置于整个人类以及真理和正义的原则之上......排斥的爱......割裂的爱......不会是真正的爱,而是偶像崇拜 6.我是谁 p59 个人身份感的真正的替代品,在......不足身份消失后和真正的个人身份感尚未确定起来之前......正如你想要的......身份感依赖于......群体意识 由于我不能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保持精神健全,我因此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种意识......获得身份感,即使它是虚幻的 7.谁适应谁 p67 精神健康不能定于为个人对其所在的社会做出的“调整”,而是相反,它必须定义为社会对于人的需求所作出的调整......个人是否健康.....取决于他所在的社会的结构 一个不够健全的社会......巴人便做工他人利用和剥夺的工具,它剥夺了人的自我意识,使人除了屈从于他人或变成一个机器为别无选择 达尔文在生物学......的“生存生存竞争理论”......经济学家......把这各理论引入......提出的“经济的人”......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是“性的人”......都是一种便利的虚构,断言人性——孤独的,非社会的,贪婪的和竞争性的——使资本主义看上去像一种完全符合人性的制度......对当代社会作辩护 观点的......片面性......忽略了一个事实,即社会不仅与人的(退化)非社会性存在冲突,这种(退化)非社会性部分正是由社会本身造成的,而且与人最有价值的品质相冲突 8.什么造就我 p73 社会性格的功能是在一个确定社会中塑造和引导人们的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父母的性格......把社会所需要的性格机构的基本特镇传递给孩子 欧洲人对美国的批评主要就是建立在封建主义旧有的人类价值观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以过去的名义对现实的批评,而这种过去在欧洲自身中也在迅速消失 如果有市场和契约来调节人与人的之间关系,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善和恶了。所有必须知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公平——......交易是否公平 我们的水需要......这种人:它能够与大集体和谐相处;他有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他的评委是标准化的,能够很容易地被影响和预测.......他感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他不屈从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但是愿意被别人支配.......毫无摩擦地在社会大机器中运转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他的具体(使用)价值低于她的抽象(交换)价值。 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 一朵玫瑰不是一朵玫瑰而是一多有价格的花......我们不能感受到它的美......是由于它没有交换价值 科学商业政治失去了所有的根基和比例,从而失去了人的意义。由于没有什么东西是具体的,也就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以却都是可能的,实际的和道德的......李具体的生活越来越远 aliene 化......把自己看作陌生人......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像物一样的被认识.......虽然有各种感觉和常识......却与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机的联系 大型商业的结构性组织......技术和.......信念与承诺的实现程度,决定和塑造了我们的蛇户性格 我们只是在吃一个幻想......我们是在饮用标签......我们正在消费一种由广告公司炮制出来的假象 在消费中我们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情感的有判断能力的——人 快门力量 现代人与其同胞的关系......每个人都是除己之外别人的一个商品,总是受到一定友好地对待,因为它既是现在没有用处,也许将来会有用......表面上的友好和公平......表面下的相互距离和冷漠,以及大量的难以捉摸的互不信任 异化......自我价值取决于成功与否,即能否卖个好价钱.....他的肉体,头脑和灵魂是他的资本,生活的任务就是有利地投资,使之为自己创造出利润,人的品格.....变成了商品,成了“人格包裹”里的财产,又助于在人格市场上卖出好价钱......他的自我感觉取决于自身以外的因素,以及变化不定的市场判断 东西没有自我,那些变成东西的人也没有自我 是否值得......不能用物来衡量.....我们回答不出生命是否值得一活,因为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异化求同......不加区别的社交和个性的缺乏被称之为“开朗 自有联想......发现真正的你......倾诉谈话的现代方式却......是自我感觉的丢失......给......人们上润滑油 大多数工业心理学家主要关心对于工人心理的操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量和减少摩擦 自由之人必然不安全;思考之人必然不确定......容忍这种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安全感......办法是植根于群体之中......能与世界相联系而不湮没于世界之中......但异化的人试图.....求同.....依赖于别人的认可 把爱的本质定义为合作的情况......是异化了的市场人格......两个人的利己主义 苦难......可以避免,每个都是根本的,用创造的方式在这种状态中体验快乐,或通过避免它出现......现代.....的......我们所有的娱乐活动都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用我们的文化所提供的多种的逃避方式,帮助他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和无聊的压迫 在异化的世界里被认为属于健康人一类的人,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则是最为病态的 生活的目的是......能够接受这样的矛盾,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子——同时也不比一只苍蝇或一块玻璃更加重要。
1回应 2011-05-11 18:23:11 -
风君 (千秋寂寥自乘风)
假设在我们西方文化中,电影、广播、电视、体育运动以及报纸停止活动四个星期,在这几条逃避自我的主要通道封闭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的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我坚信,即使在这样短暂的时间之内,也会有数以千起精神崩溃的事件发生,更多的人将陷入强烈焦虑的状态,这跟那种被临床诊断为“神经症”的情形没有两样。 在现代也依然适用,当然别忘了加上断网2012-05-20 20:08:32
论坛 · · · · · ·
它明明是烂掉的 | 来自小简 | 4 回应 | 2012-11-13 18:13:03 |
不错的书,翻译的尤其好 | 来自yao | 2 回应 | 2011-10-14 09:58:38 |
书评是亮点 | 来自蟲 | 2011-05-11 17:41:24 | |
弗洛姆相关著作在线阅读 | 来自党浩恩 | 2009-11-19 15:10: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9.1分 1123人读过
-
Routledge (2001)9.2分 3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8.9分 34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9.0分 179人读过
-
限时抢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刘新老师的书单(国际政治、社会政治、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 (孤独心俱乐部)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存在之思 (雾中悟)
- 20世纪思想史里的重要书目 (无心)
- 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勤劳de小懒熊)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健全的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ohn vin 2012-06-23 11:50:22
疏离
3 有用 亚当乐园 2021-05-31 23:15:49
传统的观念里,如果一个人难以适应社会的工作环境,生活压力,以至于压抑,郁闷,癫狂的话,那么社会就认为这个人得了精神病。 而弗洛姆认为:现今“物质崇拜”的社会,不再以人为中心,而以物为中心。人们都为了生产,为了利润,为了消费而活着。在这种生活环境下,许许多多的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这样普遍的心理症状说明不是“人”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陷入了物质崇拜的病态当中。
0 有用 小薄荷 2011-12-01 22:57:32
社会转型期可以反复用的书~
0 有用 自然数 2010-08-02 21:43:04
我第一次看社会学方面的书,看得比较辛苦。
0 有用 风君 2012-08-11 14:07:37
《逃避自由》15载后,弗洛姆对西方社会的再一次深入剖析与思考
0 有用 克林西亚 2022-08-08 15:17:35
这次忍住眼泪了,谢谢导师。
0 有用 流 2022-05-22 20:42:50
最爱
0 有用 Sunnnnnnnnnn 2022-04-05 14:09:20
果然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0 有用 IIMare 2022-03-06 19:18:27
必读!再认可不过!
0 有用 Emes 2021-09-30 10:09:18
休闲成为渴望是异化的表现,亚里士多德/哲学家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