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译者: 梅琼
出版年: 2003-10-1
页数: 248
定价: 23.00
装帧: 平装(无盘)
ISBN: 9787800739255
内容简介 · · · · · ·
设计心理学,ISBN:9787800739255,作者:(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 A. Norman)著;梅琼译;梅琼译
目录 · · · · · ·
初版序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1 要想弄明白操作方法,你需要获得工程学学位
2 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3 日用品心理学
4 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设计原则
5 可怜的设计人员
6 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1 错误地怪罪自己
2 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
……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
……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推荐书目
· · · · · · (收起)
喜欢读"设计心理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设计心理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设计心理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设计心理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7 条 )




这就是《设计心理学》~ 新瓶装旧酒!
-
Morning_7 (把想法变成现实)
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的控制器和功能,但却比电话系统易学易用呢?答案很简单:可视性程度高。控制和被控制之间保持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每种控制器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拥护理解。 ——有些物品虽然结构简单却必须负担极其复杂的操作,设计的操作过程和方式要符合人们日常的习惯。针对于操作要求比较高的用户,需要为他们开设专门的通道。 人们倾向于只要能够满足解释就满意。但是我们的解释是... (9回应)2012-02-16 14:06:52 17人喜欢
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的控制器和功能,但却比电话系统易学易用呢?答案很简单:可视性程度高。控制和被控制之间保持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每种控制器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拥护理解。 引自第1页 ——有些物品虽然结构简单却必须负担极其复杂的操作,设计的操作过程和方式要符合人们日常的习惯。针对于操作要求比较高的用户,需要为他们开设专门的通道。
人们倾向于只要能够满足解释就满意。但是我们的解释是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够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之下。 引自第1页 ——因为用户群体的需求有差异,其决定了产品种类的多元化,针对于不同的需求就应该设计出对应的产品。“全民iphone”的现象不是一个理智消费的结果,消费者的需求被产品所引导,而且iphone所象征的意义才是买它的重要原因,这已经不是设计心理学所涉及的范围而是消费心理学所管辖的区域。
action:1. 看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要去思考设计师的意图。 2. 无需倾倒于最为新近的设计,始终把握易用、可靠、满足客户需求的原则。 3. 展会什么的要多看。
9回应 2012-02-16 14:06:52 -
白慕瀾 (白慕瀾)
本书中有如下观点不错,做如下整理解释: 1.日常操作心理学 作为设计者应当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错误,从用户行为角度考虑,如果某种错误有可能发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犯这种错误。 人类习惯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解释所观察到的一切,而且不管解释的对与错,是否符合实际,人们都会感到满足。这一点与人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准和思维方式有关,因人而异。所以用户会对不同的产品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反应,并不会符合设计师最初的理想使用...2012-11-15 16:11:45 12人喜欢
本书中有如下观点不错,做如下整理解释: 1.日常操作心理学 作为设计者应当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错误,从用户行为角度考虑,如果某种错误有可能发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犯这种错误。 人类习惯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解释所观察到的一切,而且不管解释的对与错,是否符合实际,人们都会感到满足。这一点与人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准和思维方式有关,因人而异。所以用户会对不同的产品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反应,并不会符合设计师最初的理想使用状况。所以我们应当在前期做好行为研究,并且后期进行不断的测试,才可以扩大产品的适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2.习得的无助感和教出来的无助感: 很多时候人们因为经常经历挫折从而惧怕去这项事情,并且认为自己不具备完成这项事情的能力。所以如果你的产品经常使用户感到使用困难,那么用户可能就会拒绝选择使用。 有些时候我们要经过训练去完成一些课程,尤其举例中国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给学生如何做题,在这种模式之下,由于已经违背了人类正常的行为规律,于是有些学生开始跟不上进度(通常情况是存在学习天赋和聪明程度的,聪明天赋的学生就会比较能够跟上进度),做题的失败经历使他再也不敢接触此类题型,对此类学科产生抗拒心理。但是如果反思一下,有种情况其实并不在于学课本身的难度,而是在于课程进度的安排(不在于使用的难度上,而在于设计的问题)。相比之下,外国的教育模式就比较注重实践,不急功近利,没有违反人类的行为习惯,结果自然显而易见。 3.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 ①当时不这样想 ②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不会有多余的思考,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 PS:明确的、显而易见的、符合行为规律的,才是大众的。 4.采取行动的七个阶段: 经过细分,可以如下归类: 目标 —— 确定目标 执行 —— 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 评估 —— 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评估结果 我们的行为可以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不一定按照准确的流程。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评估阶段是衡量整个行动的重要阶段,目标-行动-感知-解释-比较。 5.优秀设计原理: 在第一章中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指出很多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出在产品设计的问题上,而不是人的因素,因此,不应当总是责备自己,应当更加关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设计问题。然后总结了如下设计原则: ①可视性 ②正确的概念模式 ③正确的匹配 ④反馈 以下做几点说明:系统表象是设计模式和用户模式之间的桥梁,优秀的产品必须是设计模式与用户模式之间0障碍,简单来说就是事物的实际功用以及我们对功用的解释和设计者的思路吻合,设计是设计者和使用者通过产品实现的无声的交流 。 如飞利浦的SA2825播放器是采用跷跷板形式的按键(概念模型部分显示了操作方式),在标注的时候就在四个边上有非常简单的的标示,可视性良好,左右键切换上下曲(符合文化因素,正确的匹配),同时屏幕会有及时的视觉反馈。 6.准确操作所需要的知识: ①头脑中 ②外部世界的提示 ③外界限制因素中 这三种知识决定行为。 记忆的特征之一:只记住了部分特征来应对目前的情况。(很多都是记不全记不下的,但是人们照样可以很流畅的完成工作。) 要对外界的信息加以加工解释才能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变成头脑中的知识)。 在外部的知识有一个特点,就是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头脑中的知识是可以迅速提取使用的,而且操作的准确性程度比较高。能够最快提取到的知识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具有提醒功能,包括信号与信息,也就是有件事要干和具体干什么。 也就是“将所需的操作知识储存在外部世界,而不是全部地储存在人的头脑中,但是如果用户已经把操作步骤熟记在心,应该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预设用途显示操作方法可能的范围,限制因素缩小这一范围。限制因素可以分为:物理、语意、文化、逻辑。限制因素用来减轻学习负担。给使用者增加限制,使得他犯不成错误。还可以利用强迫性功能和自然匹配的原则。 举个限制因素的例子: 比如电脑的各种接口设计成一个萝卜一个坑,你想插错都难。 (物理限制因素) 再比如一个矮矮的敞口的容器,就很有可能被看成烟灰缸,虽然你可能是想把它设计成笔筒。刀形的东西,我们就想着用它来切东西。文化语意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思维有一定的定势,除非你有别的方法将这定势打破,否则你最好顺应潮流,按照这定势来设计,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希望有人把烟灰弹入你的笔筒的话。(文化语意限制) 7.失误 人们在纠正失误时,似乎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慢慢往较高的层面过渡; 对失误的设计点:措施防止 ②反馈察觉。 处理差错:强迫性功能 8.设计人员的两大致命诱惑: 1.功能主义 2.外观崇拜 然而这两种禁忌经常会在国内的设计行业发现,国人的思维总是表现的很不完善。就拿国内的工业设计作比方,分为理工类、艺术类,有些学校只有理工类,有些学校只有艺术类,较少一部分同时设立艺术和理工。但是教育的思想基本是彼此分离的,于是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功能主义要么是外观主义,理工类的通常喜欢研究实际机构组建,最后的最后才考虑外观形式,艺术的就会首先画很多酷炫的手绘展现各种形式,最后才考虑有什么功能,怎样实现。很难有一种思维将两者兼并。这也是我们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原因之一。从教育层面就很不到位,而且总是喜欢拿“新东西”作为失败借口,其实质是文化制度差异以及思想认知体系缺少自主性、自由性的结果。 交互设计也一样,如果不改变文革以后人们的思维习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国外那种自主研究与思考的行为方式,最终只是模仿,然后模仿,最后烂掉。所以改变思维模式很重要。要兼顾形式与功能。 9.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设计人员要确保:用户能够理解操作方法;用户能够看出系统的工作状态。 还有一句准则是:Don’t make your customers happy, make happy customers. 有点禅宗的寓意
回应 2012-11-15 16:11:45 -
小池 (待到山花浪漫时)
前言:这本书已经打印出来很久了,开始看了下都是讲生活日用品的,而且例子比较老就放着了。前两天去海康威视面试,面试官说看了这本书有很大启发,于是重新翻出来看,然后发现后面还是有很多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解释分析,突然变得好期待!(PS: 上次有幸在同济设计周见到本书的作者唐纳德· 诺曼,因为有事外出错过了合影,深表遗憾~) 本文是第一章《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读后的总结感想,后面随着阅读的进度陆续给出。 我...2015-11-05 22:57:31 3人喜欢
前言:这本书已经打印出来很久了,开始看了下都是讲生活日用品的,而且例子比较老就放着了。前两天去海康威视面试,面试官说看了这本书有很大启发,于是重新翻出来看,然后发现后面还是有很多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解释分析,突然变得好期待!(PS: 上次有幸在同济设计周见到本书的作者唐纳德· 诺曼,因为有事外出错过了合影,深表遗憾~) 本文是第一章《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读后的总结感想,后面随着阅读的进度陆续给出。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知道怎么用的日常用品,比如一排灯的开关,不知道按哪个可以关掉你想关掉那盏灯;u盘不知道插正面还是反面;在图书馆用自助打印机,不知道怎样双面打印,也不知道怎样把身份证正反面复印在一张纸上,复印完一面后,纸塞进去的方式有4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而这些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于是诺曼爷爷说:“其实很多家用用品不用设计得像好莱坞电影中宇宙飞船控制舱那样复杂,日用品的设计是有很多心理学可以应用的,接下来给你们科普一下”。(哈哈,杜撰的,诺曼爷爷不要打我!) 要提高产品的易理解性和可用性,涉及的心理学分支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其中包括:一、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二、注重可视性;三、让用户得到操作动作的反馈。“讲人话”就是:一、你看到这个产品大概就知道怎么用;二、产品看起来怎么用,实际就怎么用;三、我用了以后,你要告诉我用得对不对。(每次这么抽象的专业名词我都很头疼。)接下来详细介绍每个点。 一、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就是你看到一个物品,知道它的表面结构,就可以通过物品的预设用途(被人们认为具有什么用途)、限制条件和匹配,了解该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剪刀为例,即使你从未用过剪刀,你一看也知道怎么用。因为剪刀炳上的圆环显然是要放东西进去的,唯一合乎逻辑的动作是把手指放进去。圆环的大小决定了使用上的限制,圆环大,多放些手指,圆环小,少放些手指,放错了也可以使用。这就有效利用了预设用途和限制条件,突出了剪刀的概念模型。一个好的概念模型能使我们更好地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 二、注重可视性。可视性表现在给用户提供正确的操作线索,也表现在操作意图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匹配,并且要让用户看出物品之间的关键差异。比如门的把手,环条形的就是拉,圆的就是旋转,也是由于可视性,你才能将盐罐和胡椒罐区分开来。 三、让用户得到操作动作的反馈。这个比较好理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次用一个咖啡机,按了n多遍流程,还没出来,后来绝望放弃了,过了一会儿,香浓的咖啡居然流出来了,原来是个反应奇慢的货!就不能有一个“在准备中,请稍等!”的提示,语音或显示都可以。 第一章的结尾讲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通常遵循一个U形曲线:开始很复杂,接着逐渐简单化,接着再变复杂。因为一项新技术随着技术人员的积累和技能上的成熟,产品会变得简单、可靠,但当这一行达到稳定状态后,新的技术人员会想办法增加产品的功能。这通常会使产品复杂化,有时还会减低可靠性。但是这个矛盾不应当座位拙劣设计的借口,这可以通过应用优秀的设计原则解决。 欢迎大家吐槽,第一次写,轻喷~😄
回应 2015-11-05 22:57:31
-
设计原则 第VII页 1.概念模型:通过UI告诉用户产品真正的概念模型(p54,p143,p194) 2.反馈:对用户的任何操作都给予反馈,清晰快捷(p23,p54,p143,p194) 3.限制因素:通过限制,减少用户的犯错的可能性(p33,p143) 1)物理限制:只有这样才可以插进去 2)语义限制:某些东西只有这样放置才具有意义 3)文化限制:某些东西习惯上都放在这里 4)逻辑限制:不可能多了一个部件没有用 4.预设用途: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这个东西看上... (1回应)
2011-05-02 12:29:59 13人喜欢
设计原则 第VII页 1.概念模型:通过UI告诉用户产品真正的概念模型(p54,p143,p194) 2.反馈:对用户的任何操作都给予反馈,清晰快捷(p23,p54,p143,p194) 3.限制因素:通过限制,减少用户的犯错的可能性(p33,p143) 1)物理限制:只有这样才可以插进去 2)语义限制:某些东西只有这样放置才具有意义 3)文化限制:某些东西习惯上都放在这里 4)逻辑限制:不可能多了一个部件没有用 4.预设用途: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这个东西看上去就应该是这样用的 ================= * 可视性: *可操作的部位应该清晰可见(p4,p10,p18,p23,p28,p194) *物品的状态(p54,p194) *给用户提供正确的操作线索(p10) *使用声音增强可视性(p103) *匹配:控制与被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p23,p28,p54,p194) *每一控制器只有单一功能(p23,p26) * 采取措施防止失误发生; 失误发生后,要能够察觉到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p115,p133) * 将知识存在外部世界(0143)
1回应 2011-05-02 12:29:59
-
Good design is actually a lot harder to notice than poor design. In England I visited a home with a fancy new Italian washer dryer combination, with super-duper multisymbol controls, all to do everything anyone could imagine.The husband (an engineering psychologist)said he refused to go near it. The wife(a physician)said she had simply memorized one setting and tried to ignore the rest. 糟糕的...
2021-05-23 21:29:31
Good design is actually a lot harder to notice than poor design. 引自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In England I visited a home with a fancy new Italian washer dryer combination, with super-duper multisymbol controls, all to do everything anyone could imagine.The husband (an engineering psychologist)said he refused to go near it. The wife(a physician)said she had simply memorized one setting and tried to ignore the rest. 引自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糟糕的设计的共通性:需要复杂学习的错乱的功能,令人迷失并且放弃使用多重功能。
It is the duty of machines and those who design them to understand people. It is not our duty to understand the arbitrary, meaningless dictates of machines. 引自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作为设计师或者工程师,不该去怪罪用户,指责用户的智商或者逻辑,而应该去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人性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思考,情感,行为模式。This is also where psychology comes into play.
We have to accept human behavior the way it is, not the way we would wish it to be. 引自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句话。
回应 2021-05-23 21:29:31 -
知识迭代越来越快,40年前写的书,当时是预言,先找早已实现,现代知识学习,仅凭书本上无法跟上时代步伐。 同时表示对汽车控制系统的鄙视,至今没法调整时间,设置B里程,还有三分之一按键不知道做什么用,说明书写的巨烂,神级天书。以前觉着是我自己弱智,现在明白了,是设计师弱智,好的设计师都被互联网公司瓜分了,汽车行业设计师只关注外表,每部完全不考虑吗?
2020-11-12 09:42:17
-
我曾研究过多起飞行事故。其中有一起涉及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飞往巴哈马首都拿骚的洛克希德L-1011客机。飞机在距离迈阿密180公里处的大西洋上空时,油压表显示三个发动机中有一个出现了低压状态。于是,飞行员关掉这一发动机,转向返回迈阿密。八分钟后,另外两个发动机的低油压指示灯也亮了,仪表显示三个发动机内的油已经全部用完。飞行员该怎么办?他们不相信这种情况是真的,毕竟三个发动机内的油同时耗尽的可能性是百万分...
2020-03-10 14:47:23
我曾研究过多起飞行事故。其中有一起涉及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飞往巴哈马首都拿骚的洛克希德L-1011客机。飞机在距离迈阿密180公里处的大西洋上空时,油压表显示三个发动机中有一个出现了低压状态。于是,飞行员关掉这一发动机,转向返回迈阿密。八分钟后,另外两个发动机的低油压指示灯也亮了,仪表显示三个发动机内的油已经全部用完。飞行员该怎么办?他们不相信这种情况是真的,毕竟三个发动机内的油同时耗尽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局也宣布说:“飞行员的分析是合乎逻辑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大多数飞行员都会作出同样的判断。” 到底怎么回事?第二和第三发动机的确因为没油而停止运转,没有一个发动机可以发挥作用。飞行员决定在海面紧急降落。因为太忙,没有及时通知机组人员让乘客作好准备,客舱内一片慌乱。在飞机快要降到水面的最后时刻,飞行员设法启动了第一发动机,飞机最后平安抵达迈阿密,但在跑道的尽头,第一发动机也彻底停止了运转。为什么三个发动机都出现了故障?后来人们发现这三个发动机上的油塞都没有装O型环,致使机油全部漏光。O型环的安装由两位工作人员负责(一人负责机翼上的两个油塞,另一人负责飞机尾部的油塞),他们出现同样的失误是由于那天更改了安装O型环的手续。 这一事件颇具教育意义,因为其中出现了四大不同的问题:漏装了O型环,检修程序不完备,故障分析错误以及对乘客的处置方式不得当。幸亏没有人受伤。 引自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思维表现为稳定的活动状态。一旦系统内有些许变化——常常是因为有新信息触及感官,系统内的兴奋或抑制状态就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激发新的思维。我们可以把这种交互作用看作是思维在计算。当一系列单位发送的信号对另一系列单位产生兴奋效应时,可以认为这些信号彼此合作,增强了对某一事物的解释;当一系列单位发送的信号对另一系列单位产生抑制效应时,就说明这些信号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解释,各种信号整合在一起,其结果并不是对外界事物正确的解释,而不过是综合各种可能的解释而已。这种研究方法说明思维是一种状态匹配系统,它总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去的经验相类比,而不一定要遵循逻辑推理的步骤。各个联结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动进行的,并且速度很快,我们感觉不到这一过程,所能感觉到的只是相互作用的最终状态。因此,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总是不可信的。 引自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日常琐事理当枯燥无味,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有意识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上,而不是日常琐事上。 引自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并非只有某些人才会形成错误的观念,人人都在用心理模型来解释它们所观察到的一切。当设计使用户无法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没有外部信息的条件下,人们就凭着想像设想温度调节器是如何运作的,只要他们的心理模型能够用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事实。 当操作任务很简单时,人们常把出错的原因归因于自己 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 引自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回应 2020-03-10 14:47:2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中信出版社 (2010)8.1分 3670人读过
-
Basic Books (2002)8.7分 492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5)8.5分 2037人读过
-
Basic Books (2013)8.9分 30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TEDster 的书架 (Tony Yet)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交互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 (柏林遇见北海道)
- 不看艺术我会死 (Stanley)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设计心理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jackchen 2007-12-22 18:43:56
写的不错。只是早了。八十年代写的。不错还是值得推荐的。
0 有用 三七莲华 2009-03-06 15:51:44
一般,感觉没有情感化那本好
1 有用 startskw 2010-04-16 01:55:47
大三的教材是李乐山的工业设计心理学,自从看了那本类字典的设计心理学书籍后看这本诺曼的类科普书籍就轻松得多了。
0 有用 aluuuuuuuuuuuu 2012-07-11 19:54:58
需要反复读
0 有用 蝉 2013-12-24 15:13:29
: TB47/3764
0 有用 KKK 2022-05-16 15:10:16
1.写作方面只有两颗星。全文试图表达的核心观点不多,但是多处颠过来倒过去地重复,且不遵循一致性,让人非常困惑和不舒服。此外,全文长篇累牍,不清晰,没有组织架构。当“一致性”“以用户视角设计产品”是全文本想要传递的设计原则时,本文的写作方式显得打了自己的脸。
0 有用 Mist city 2022-04-09 22:58:33
个人认为是设计学经典之作,每个设计师都可以甚至是应该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在于,比起教你设计原则,更多是教你像用户体验设计师一样思考。在用户体验这件事上,不管是日用品设计还是交互设计,背后的心理学是极其相似的,比起单一的聚焦在“我要在设备上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试着把这种用户体验思考带到现实中来。当你自然而然的在遇到事物时,把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路代进去。 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用的设计原则,比如... 个人认为是设计学经典之作,每个设计师都可以甚至是应该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在于,比起教你设计原则,更多是教你像用户体验设计师一样思考。在用户体验这件事上,不管是日用品设计还是交互设计,背后的心理学是极其相似的,比起单一的聚焦在“我要在设备上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试着把这种用户体验思考带到现实中来。当你自然而然的在遇到事物时,把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路代进去。 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用的设计原则,比如可视性、易用性之类的原则,我们可能有时候做着做着就忘了,但这些设计原则可以起到很大的辅助思考作用。 (展开)
0 有用 VincentC 2022-03-29 20:49:34
有些地方写的有些啰嗦,整体读起来感觉缺少些逻辑性,但一些地方还是能学到东西的
0 有用 羁绊 2022-02-10 22:23:54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说,这本书太久远有些观点现在还适用,但是作者太啰嗦了,用几篇的笔墨在重复讲一件
0 有用 花花与安崽 2021-11-27 10:54:41
大学课本……没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