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副标题: 乌苏里山区历险记:1902-1906年锡霍特山区考察记
出版年: 2005-02
页数: 288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ISBN: 9787020049943
内容简介 · · · · · ·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玻璃沟
第二章初遇德尔苏
第三章打野猪
第四章朝鲜屯见闻
第五章勒富河下游
第六章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第七章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年)
第八章溯乌苏里江而上
第九章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第十章伏锦河谷
第十一章穿过原始森林
第十二章大森林
第十三章翻过锡霍特山脉到海边去
第十四章奥耳加湾
第十五章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第十六章弗拉基米尔湾
第十七章德尔苏・乌扎拉
第十八章阿姆巴
第十九章里伏锦
第二十章该诅咒的地方
第二十一章返回海滨
第二十二章鹿鸣
第二十三章猎熊
第二十四章与红胡子遭遇
第二十五章林中大火
第二十六章冬季行军
第二十七章到伊曼去
第二十八章困难的处境
第二十九章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附录
植物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醒来以后,我看见德尔苏劈了很多木柴,弄来一些桦树皮,把它们全垛在窝棚里。 我以为他想把窝棚烧掉,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理我,反而向我要一撮盐和一把米。我很想知道,他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就叫人给他拿来。这个赫哲人用桦树皮把火柴仔细包好,把盐和米也分别用桦树皮包起来,并把这些东西挂在窝棚里。接着,又把窝棚外面盖的树皮修补好,这才准备动身。 “你大概还打算回到这儿来吧?”我问他。他摇了摇头。我又问,米、盐和火柴是留给谁的。他回答说: “别的什么人来,窝棚找到,干柴找到,火柴找到,吃的找到——不会死!” 我记得,这使我大为震动。我沉思起来......赫哲人竟这样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德尔苏永远不会见到那个人,而那个人也不会知道,是谁给他准备了干柴和食物。我想起,我手下的人离开宿营地的时候,总是把树皮扔在篝火里烧掉,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有趣而已,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们。这个野蛮人远比我更讲仁爱。他多么关心路人呐!......为什么住在城市里的人,这种美好的感情,这种关心他人利益的精神反而泯灭了呢,这种感情从前肯定是有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页 -
晚上,德尔苏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烤狍子肉。他在地里挖了一个坑,约有40立方厘米,在坑里生起旺火。当坑边都烤得相当热之后,把炭火从坑里取出来。然后,赫哲人拿起一块肉,用蜂斗叶包好,放进坑里。坑上面用石板盖上,在石板上又生起一大堆火,足足烧了一个半小时。用这种方法烤的肉格外香。大概任何一家一流的餐厅也不能烤得这么好:狍子肉的外面烤出一层红褐色的薄皮,里面嫩而多汁。从这以后,每次只要条件允许,就用这种方法烤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打捞110年前的自然主义美好
> 更多书评 24篇
-
孬爷爷و (稳中向好)
醒来以后,我看见德尔苏劈了很多木柴,弄来一些桦树皮,把它们全垛在窝棚里。 我以为他想把窝棚烧掉,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理我,反而向我要一撮盐和一把米。我很想知道,他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就叫人给他拿来。这个赫哲人用桦树皮把火柴仔细包好,把盐和米也分别用桦树皮包起来,并把这些东西挂在窝棚里。接着,又把窝棚外面盖的树皮修补好,这才准备动身。 “你大概还打算回到这儿来吧?”我问他。他摇了摇头。我又问...2014-12-17 11:38:52 5人喜欢
醒来以后,我看见德尔苏劈了很多木柴,弄来一些桦树皮,把它们全垛在窝棚里。 我以为他想把窝棚烧掉,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理我,反而向我要一撮盐和一把米。我很想知道,他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就叫人给他拿来。这个赫哲人用桦树皮把火柴仔细包好,把盐和米也分别用桦树皮包起来,并把这些东西挂在窝棚里。接着,又把窝棚外面盖的树皮修补好,这才准备动身。 “你大概还打算回到这儿来吧?”我问他。他摇了摇头。我又问,米、盐和火柴是留给谁的。他回答说: “别的什么人来,窝棚找到,干柴找到,火柴找到,吃的找到——不会死!” 我记得,这使我大为震动。我沉思起来......赫哲人竟这样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德尔苏永远不会见到那个人,而那个人也不会知道,是谁给他准备了干柴和食物。我想起,我手下的人离开宿营地的时候,总是把树皮扔在篝火里烧掉,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有趣而已,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们。这个野蛮人远比我更讲仁爱。他多么关心路人呐!......为什么住在城市里的人,这种美好的感情,这种关心他人利益的精神反而泯灭了呢,这种感情从前肯定是有的。 引自 第三章 打野猪 回应 2014-12-17 11:38:52 -
孬爷爷و (稳中向好)
夜晚寂静而又温暖,正适于夜间的昆虫出来活动。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奇得忘了蚊蚋(rui),看得入了迷。空中到处闪烁着点点蓝光,原来是萤火虫,他们发出的亮光时断时续,每次不超过一秒钟。只要盯住一个蓝光,就能看出一只萤火虫的去向。据说,俄国移民头一次见到这种闪烁的亮光时,曾对它开枪射击,并且被吓跑了。眼前,这种昆虫已经不是几只,而是几千只,几万只。它们或在地面很近的草丛里飞来飞去,或在树丛中飞绕,或在树梢顶上...2014-12-23 19:20:26
夜晚寂静而又温暖,正适于夜间的昆虫出来活动。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奇得忘了蚊蚋(rui),看得入了迷。空中到处闪烁着点点蓝光,原来是萤火虫,他们发出的亮光时断时续,每次不超过一秒钟。只要盯住一个蓝光,就能看出一只萤火虫的去向。据说,俄国移民头一次见到这种闪烁的亮光时,曾对它开枪射击,并且被吓跑了。眼前,这种昆虫已经不是几只,而是几千只,几万只。它们或在地面很近的草丛里飞来飞去,或在树丛中飞绕,或在树梢顶上盘旋。虫火荧荧,星光闪闪,真是一种光的舞蹈。突然,耀眼的电光一闪,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颗巨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夜空。顷刻间,流星碎裂,变成无数细小的火花,落到远处的山后面去了。星光熄灭了,萤火虫的燐光也像在魔杖的指挥下一样,顿时消失。过了两、三分钟,树丛里突然冒出了一只萤火虫,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半分钟后,成千上万只荧光闪闪的爱尔菲神又在空中到处舞蹈了。 引自 第十三章 翻过锡霍特山脉到海边去 __ 萤火虫和流星。
回应 2014-12-23 19:20:26 -
孬爷爷و (稳中向好)
…… 鞑子的贫穷另有原因,这是他们在中国居民中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屡经询问,才弄清楚:腰砬子房子原来属于一个中国财东(河流的主人)。住在伏锦河一带的土著都要从他那里赊购鸦片、酒精、粮食和马匹。为了抵债,他们必须把所有的猎获物:貂皮、鹿茸、人参等统统交给财东。因此,鞑子们负债累累,永远还不清。曾连续发生过这样的事:鞑子们的妻女被抢去抵债,而本人也被出卖,并辗转易手。这些异族人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却对付...2014-12-23 19:03:04 1人喜欢
…… 鞑子的贫穷另有原因,这是他们在中国居民中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屡经询问,才弄清楚:腰砬子房子原来属于一个中国财东(河流的主人)。住在伏锦河一带的土著都要从他那里赊购鸦片、酒精、粮食和马匹。为了抵债,他们必须把所有的猎获物:貂皮、鹿茸、人参等统统交给财东。因此,鞑子们负债累累,永远还不清。曾连续发生过这样的事:鞑子们的妻女被抢去抵债,而本人也被出卖,并辗转易手。这些异族人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却对付不了它,于是只好听凭中国人的摆布。他们既不会像庄稼人那样务农,又脱离了猎人和捕兽人的生活。中国人利用他们的愚昧,做了他们的主人。从此,鞑子们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沦为奴隶。 引自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回应 2014-12-23 19:03:04
-
读的是商务印书馆1977年旧版~ 当地有一条河谷叫做“玻璃沟”,是因为这里有一所猎人使用的小房子上镶有一小块玻璃。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乌苏里地区一座玻璃厂也没有,玻璃在深山老林里是很珍贵的,可以用来换取粮食、皮毛等。当地人斗殴,冲进对方屋子里首先会选取玻璃器皿来砸碎。他们把那所房子和那条河叫“玻璃房子”和“玻璃河”,还用“玻璃”来命名整个地区。 今天想来一个地方叫“玻璃”,也真够奇怪的~ 曾经的那...
2011-05-20 23:58:22
-
孬爷爷و (稳中向好)
当地的居民把北岔河流经的河谷称为“玻璃沟”。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猎人的一所碓子房,这所房子的窗户上镶着一小块玻璃。应该说明,当时乌苏里地区一座玻璃厂也没有,所以玻璃在穷乡僻壤特别珍贵。在深山老林里,玻璃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单位。用一个空瓶子可以换到面粉、盐、小米,甚至还可以换到毛皮。老住户们说,过去发生殴斗的时候,仇人们都拼命闯进对方的屋子里,把玻璃器皿打碎。因此,中国房子窗户上那一小块玻璃是件奢侈...2014-12-17 11:32:37
当地的居民把北岔河流经的河谷称为“玻璃沟”。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猎人的一所碓子房,这所房子的窗户上镶着一小块玻璃。应该说明,当时乌苏里地区一座玻璃厂也没有,所以玻璃在穷乡僻壤特别珍贵。在深山老林里,玻璃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单位。用一个空瓶子可以换到面粉、盐、小米,甚至还可以换到毛皮。老住户们说,过去发生殴斗的时候,仇人们都拼命闯进对方的屋子里,把玻璃器皿打碎。因此,中国房子窗户上那一小块玻璃是件奢侈品,也就不足为怪了。它受到当地头一批移民的重视,他们不仅把那所房子和小河叫做“玻璃房子”、“玻璃河”,而且以“玻璃”二字称呼整个这片地方。 引自 第一章 玻璃沟 回应 2014-12-17 11:32:37 -
孬爷爷و (稳中向好)
在一个地方,我们吓跑了两只马鹿,一公一母。马鹿跑出几步,就停下来,像被钉子钉住了似的站在那里,回头望着我们。一个哥萨克刚要开枪打它们,被我制止了。我觉得,打死一对这么漂亮的动物实在可惜。再说,我们带的食物很充足,马驮的东西又过重,我们反正也不能带走这两只死鹿。我看着马鹿,欣赏了好几分钟。后来,公鹿终于忍不住了。它短促地叫了一声,仰起头来,双角抵背,矫健地跳着,顺山坡斜跑下去。2014-12-17 11:35:37
-
179A5FY (不要这么激动范先生)
快到上午十点,德尔苏回来了,肉也驮回来了。他把肉分成三份份交给士兵,另一份给了旧教徒,第三份分给住在附近的中国人。 士兵纷纷表示不同意。 “不行,”德尔苏告诉他们说。“我们那样做的不行。眼前的人应给。不管什么东西,一个人的吃——有罪。” 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精神好像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切行动。他把自己打到的东西平均分给所有的邻居,也不分民族界限。而且给自己留的跟分给别人的一样多。2021-08-29 11:43:58
-
没有人不喜欢德尔苏.乌扎拉;没有人不会对那片丛林动心。德尔苏,整本书灵魂般的存在;乌苏里丛林,文明发展中的进化站。 德尔苏超脱的万物有灵世界观,带来了与山林融为一体的舒展协和。这是一位原始的猎人,与丛林的结合是那般的融洽自如。别人的狩猎我会担忧那满足不了的野心和残掠,德尔苏的狩猎却如生态系统的平衡法则,不会产生丝毫的有违和突兀。他与动植物们的对话是无厘头的,却也是事实般的,在他一次次和森林居民的...
2020-11-14 20:02:17
没有人不喜欢德尔苏.乌扎拉;没有人不会对那片丛林动心。德尔苏,整本书灵魂般的存在;乌苏里丛林,文明发展中的进化站。
德尔苏超脱的万物有灵世界观,带来了与山林融为一体的舒展协和。这是一位原始的猎人,与丛林的结合是那般的融洽自如。别人的狩猎我会担忧那满足不了的野心和残掠,德尔苏的狩猎却如生态系统的平衡法则,不会产生丝毫的有违和突兀。他与动植物们的对话是无厘头的,却也是事实般的,在他一次次和森林居民的协调之中,德尔苏周身都散发着简单原始般的自然魅力。
德尔苏,“简单”一词概括,最为贴切,多一分都显得冗杂。至简至真,至纯至诚。
那片生长在乌苏里山区荒蛮茂密的丛林,危险又迷人。他是慷慨的,赠与了无穷无尽的宝藏;他是野蛮的,派出最为粗暴的门神作为看守;他又是弱小的,抵不过先进武器的围剿 。他深深的吸引着我,又让我不忍靠近,想来他也未必欢迎我。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未必不是相互欣赏的绝佳方式。
回应 2020-11-14 20:02:17
论坛 · · · · · ·
是因为黑泽明的电影才想看小说的~~ | 来自Tilda女王陛下 | 5 回应 | 2021-10-17 18:25:46 |
黄树南先生与《在乌苏里的莽林中》zt | 来自加可木南 | 3 回应 | 2021-10-10 13:39:30 |
这书居然到处脱销!太夸张了吧! | 来自enemy | 22 回应 | 2018-02-02 18:08:34 |
作者和德尔苏交谈是用什么语言呢? | 来自反熵 | 2016-09-02 22:55:08 | |
男主角照片 | 来自骨先生 | 2011-10-18 09:38:4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9分 274人读过
-
哈尔滨出版社 (2017)9.2分 85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9.6分 7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77)9.7分 7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最佳译本 (用喜欢的方式生活)
- 自然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之。。。 (罗罗)
- 豆瓣五星图书【旅行】 (爱玛·包法利)
- 未带地图的旅人(阅读篇) (大猫)
- 大自然的书(添加中) (perla)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童画 2021-12-04 16:45:55
故事生动有趣,并记载了很多原始森林中的动植物,同时猎人得尔苏也成为自由的象征。
0 有用 边苇 2019-03-09 13:34:46
本书是矛盾的,一方面,书中呈现了20世纪初乌苏里森林的人情风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新奇的世界。可另一方面,因为本书考察笔记的特点,书中有大段大段关于地质、地理、动植物方面的报告性文字,如果没有相关的认知或积淀,读来只觉云山雾绕。
0 有用 看世界 2021-05-15 17:29:25
人类的开荒史难以掩饰是一部血泪剥削史
0 有用 手套 2021-11-27 10:35:26
李淳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孤零零的生活在乌苏里这片原始森林里面五十多年。从小在天津的富有人家长大,为了女人和弟弟和家里闹翻。 也曾年少轻狂,纵意荒野,人到暮年,独自生活的地方已经被割让成异国他乡。遇到前来考察的俄国考察队,谈起往事,一夜独坐火堆不眠!第二日清晨收拾行李准备走回天津和家人和解和自己和解…… 落叶归根,华人内心最深处的执念! 文中的森林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和自然和人类相处之... 李淳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孤零零的生活在乌苏里这片原始森林里面五十多年。从小在天津的富有人家长大,为了女人和弟弟和家里闹翻。 也曾年少轻狂,纵意荒野,人到暮年,独自生活的地方已经被割让成异国他乡。遇到前来考察的俄国考察队,谈起往事,一夜独坐火堆不眠!第二日清晨收拾行李准备走回天津和家人和解和自己和解…… 落叶归根,华人内心最深处的执念! 文中的森林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和自然和人类相处之道,德尔苏那样的人,如果生活在文明社会里,他就是一个老好人;生活在莽林里,他就是自然的精灵… (展开)
0 有用 双重心情2016 2020-03-16 16:35:31
乌苏里的莽林、原始、美丽、动植物丰饶,曾经是我们的土地,沙俄时期抢夺了去,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开发。我是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它的,里面对山川地貌、鸟兽花草的详细描述,对探险过程各种艰辛的述说,还揭示了当时生活其中的中国人、朝鲜人、赫哲人以及其他土著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那位信奉万物有灵的猎人德尔苏,传奇式的人物,栩栩如生。乌苏里莽林,心向往之。
0 有用 虾米金鱼 2022-05-13 10:07:45
看这书仿佛跟着游历了一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惊险、迷人,只是每次讲到河流流向什么就有点晕。好想感受一下东北的大森林。
0 有用 wangzhen1116 2022-04-05 13:23:52
这一版本应该是最好看的,比77年商务印书馆版与2021版的都要丰富。
0 有用 皮下真菌 2022-03-28 17:10:08
好读
0 有用 BlackHawkWaltz 2022-01-21 09:38:03
科学性和文学性都是高山仰止。因此书开始关注赫哲人、乌德盖人的命运。
0 有用 乞力马扎罗的雪 2022-01-18 07:38:01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探险梦,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探险考察历程,相信读者都被深深带进到那片远东的莽林之中。 看完这本书,既有对大清帝国丧失这片国土感到痛心,也有对赫哲族文化的消逝感到惋惜,更有对过度捕猎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感到无奈和一点点愤恨。 很多东西都在消失,不管是人还是风景,长这么大从未踏足过东北和远东,脑子里却幻想过很多遍,幻想着在大兴安岭随着驯鹿一起奔跑,从苏维埃港出发捕捞帝王蟹,在...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探险梦,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探险考察历程,相信读者都被深深带进到那片远东的莽林之中。 看完这本书,既有对大清帝国丧失这片国土感到痛心,也有对赫哲族文化的消逝感到惋惜,更有对过度捕猎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感到无奈和一点点愤恨。 很多东西都在消失,不管是人还是风景,长这么大从未踏足过东北和远东,脑子里却幻想过很多遍,幻想着在大兴安岭随着驯鹿一起奔跑,从苏维埃港出发捕捞帝王蟹,在某个无人区尽情抛钓大马哈。 这个梦想能实现的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