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性研究’都可以公开互相文来文去

qu 2010-04-06 00:41:27

参见南都文章:http://gcontent.nddaily.com/4/f9/4f9b784fbdde0c7a/Blog/743/1cc10f.html

“
譬如“××性”,最初外文翻译中文时遗留下来的一大病症,不少作家对此反省批过:英文单词以ty结尾,法文单词以té结尾,等等,译成中文不管三七二十一套上个“性”字结尾,真是快省好用,一时间“性”字满纸飞,似乎已习以为常。最近忽然红起来的一本译著就叫作《互文性研究》,假设哪个古代书生乘时空穿梭机来看到这个名字,恐怕会嚷嚷:“暗箱说话一直是我们传统,性这回事哟,只能偷偷讲,写下来还当禁书。你们廿一世纪人真开明,‘性研究’都可以公开互相文来文去。”

法文原书题目L’intertextualité,意指“文本之间相互影响”这种特质,集体性译法谓“互文性”。因发明这个法文新单词而一举成名,原籍保加利亚的学者克莉斯蒂娃,同时又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她如果听说这个词在中文里居然能理解为intertextsexualité(sex,性),要向精神分析学祖师爷弗洛伊德再躬身拜一拜吧。不少人急急批判简化其“万事皆自性”之学说,这似乎倒给他又添了个佐证。
”


赞
转发 1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互文性研究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翻译问题……(麦田沙)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