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园综》一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和蒋启霆先生选编的。此书的选编工作始于1979年。“余从事园林建筑,垂五十余年矣。每见昔人有关名园记事,辄录以备稽阅。岁已末(1979年),适雨田内阮垂老退休,每与语及此事,拟更扩而充之,以成专帙,俾汇历代名园史料,以供园林专家之参考。”(见《园综小序》)。
《园综》一书的选编工作异常艰难。全书文稿有一尺多高,大部分是两位老先生亲手抄在文稿纸上的,有的是两位老先生在阅读古籍时随手抄录的;有的则是专程去图书馆查找的,甚至是专访私人藏书后抄录的,当时的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还曾为此提供了特别的方便。所以,原稿用纸大小不一,各式各样,有些还是用学生练习本、香烟纸盒等写就的。书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今可能找到的所有的园记。从时间跨度上看,上括于西晋,下终于清末,前后长达1600余年,共收集了216...
《园综》一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和蒋启霆先生选编的。此书的选编工作始于1979年。“余从事园林建筑,垂五十余年矣。每见昔人有关名园记事,辄录以备稽阅。岁已末(1979年),适雨田内阮垂老退休,每与语及此事,拟更扩而充之,以成专帙,俾汇历代名园史料,以供园林专家之参考。”(见《园综小序》)。
《园综》一书的选编工作异常艰难。全书文稿有一尺多高,大部分是两位老先生亲手抄在文稿纸上的,有的是两位老先生在阅读古籍时随手抄录的;有的则是专程去图书馆查找的,甚至是专访私人藏书后抄录的,当时的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还曾为此提供了特别的方便。所以,原稿用纸大小不一,各式各样,有些还是用学生练习本、香烟纸盒等写就的。书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今可能找到的所有的园记。从时间跨度上看,上括于西晋,下终于清末,前后长达1600余年,共收集了216位作家的322篇作品,大体勾勒出了我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轮廓,填补了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
至于《园综》一书的出版更是一波三折。1995年书稿曾交上海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但因种种原因被压了下来,直到2000年两位老先生先后作古,该书仍未能出版,实为一大憾事。其后陈先生之女陈胜吾女士和蒋启霆先生之子蒋通先生将书稿取回,并与同济大学出版社联系,决定将此书出版。
由于书稿放置多年,灰尘密布,稿纸脆而易碎,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编辑工作。为了保存原稿,也为了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只好将书稿全部复印,原稿交作者家人收藏,复印件供编辑加工。此外,文稿全为繁体字,鲜有注释。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特约请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赵厚均就古文中的难解之处和出典作了简注。著名画家申石伽先生以九五高龄为《园综》一书题写了书名。陈胜吾女士还从父亲遗存的图片资料中精心选取了14幅古园林图片作为插图,以增加视觉观赏效果。刘燕女士则为此书作了精美雅致的装帧设计,这些都为《园综》一书增色不少。应当说,从作者选编到正式出版前后已经历里20余个春秋,其间所花费的心血实在难以言说。值得欣慰的是《园综》一书终于出版了,她的问世,不仅是两位老先生对我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弘扬中国园林文化,繁荣园林事业的一项壮举。
综览全书,一方面能跨越时空的距离,尽情徜徉在美不胜收的古代园林世界里;另一方面又能得到古代园林文学华美篇章的艺术熏陶。对园林、建筑及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园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这个古朴园,我读下来,只觉得是假的。 在古朴树上放个可击打的柝,不是单单做个别致的门铃,而是“击之,门自开”。 水里放个方圆七八尺的石头,居然能浮水,还“信风为东西”,“上植修竹三两竿”,可容两人对坐着棋,一小童旁侍,还有地方放“一香一茗”。关键是石头居然能浮水,是做成了船的样子,还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中空的石头? 从楼上直接做悬空的通道,围着那棵五六百年的朴树转折而过,通到一棵大树,树上竟有巢,上...
2014-05-17 22:57:07 1人喜欢
这个古朴园,我读下来,只觉得是假的。 在古朴树上放个可击打的柝,不是单单做个别致的门铃,而是“击之,门自开”。 水里放个方圆七八尺的石头,居然能浮水,还“信风为东西”,“上植修竹三两竿”,可容两人对坐着棋,一小童旁侍,还有地方放“一香一茗”。关键是石头居然能浮水,是做成了船的样子,还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中空的石头? 从楼上直接做悬空的通道,围着那棵五六百年的朴树转折而过,通到一棵大树,树上竟有巢,上覆以茅,内可“容蒲团”。 还造了间秘室,有个什么六角龛,“中设蒲座,如转斗法,或欲静息,一转便入秘室,人不知也。”这个什么转斗法是不大明白,但这个描述,真得太像什么武侠小说里的秘室了。。。 这秘室还可从书柜进入,这也是武侠小说里常见的,“设书柜四门,三门蓄书,一门为曲户,亦入秘室”。还有什么“凿地通穴,仰出石罅,或筑墙盘旋作疑路,非习,走入不能出也。” 而最花篇幅的,是引水作沟的安排,那条水从厨房走过,经卧房,到书房窗下,又回厨房。经卧房大概是为了听声,我觉得这个不好,偶尔听着水声入睡蛮新奇的,但天天这样,其实也是噪声吧,远没有芭蕉听雨的可遇不可求有趣。 书房与厨房间的水路,文中有很详细的描述,是为了传递酒食茶水的。但这水,从厨房到书房是逆流而上,放了东西的盘子如何流上去我真是没看懂。说是“临窗小坐,炊下茗熟,圆匜浮水上流,益水一匙,匜走至窗,有竹隄之”。这个逆流而上,照我想法,弄根绳子拉一拉就行了。但查继佐显然不是这样做的。我想了半天,大概方法就是“益水一匙”。但这“益水一匙”到底是怎么做呢,总不会是往水沟里泼点水,这盘东西就流上去了。难道是往圆匜里注一匙水,然后水自然流出,然后产生动力,就流上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圆匜大概也不是圆盘,而是和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器差不多,三面围住,一面空着,水自然就会固定从无阻挡的一面流出。但这水肯定也不会太多,这么点小小的水流能产生足够的推动力?我连会不会有动力也不大拿得准,也没机会弄个什么东西来试试。 因为这些奇奇怪怪的描述,总觉得不大真实,像是查继佐想象出来的,但看文章又明显是记个实实在在的园子的。 这个古朴园的布置肯定费尽查继佐的心思,他叹着“从来胜地,造物所秘,愚人克享”时,心里也有对这胜地的得意吧。
回应 2014-05-17 22:57:07 -
这篇也没怎么讲园林。 主要论证了下北京边上的旧城是唐时的范阳藩镇。 书中有一处标点似乎有误“稽诸史志,辽金初未尝创建都城,其城仅存土尔,甓皆为人取去,”第二个逗号应是句号。作者的意思是辽金没有在此建城的记录,而此处有城,也佐证了前面所说此得是范阳藩镇所在。与后面连在一起,句意不通。 提到北京的牡丹花期在谷雨后,谷雨三候中,在鸣鸠拂其羽和戴胜降于桑之间。
2016-07-09 15:28:42
-
这篇没讲什么园林,只讲了个道理。 有人叹守业不久以讥创业之白费辛苦。刘因说天地间事物俱不能久,如因不能久而废不兴,则万事无可为者。 人活着未有不死,总不能因此而不活。我总为了要做什么事要花太久,而不愿做,其实不做吧,时间也依然是花去了。不虑成、不虑败,只能握住这一时一地的欢乐。
2016-07-09 12:45:10
-
这篇是游玩之后三年才补写的记,钟惺有些记不清了,就找自己当时写的诗来帮助回忆,还要强辩说:“如画竹者,虽有成竹于胸中,不能枝枝节节而数之也”。不过事实确实如此,人的记忆实在很有限,经历得再多,记下的少,若干时间后回忆起来,只是几个片段而已。 因为回忆,钟惺所记,有两个片段特别美。 “从阁上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
2013-07-21 16:57:14
这篇是游玩之后三年才补写的记,钟惺有些记不清了,就找自己当时写的诗来帮助回忆,还要强辩说:“如画竹者,虽有成竹于胸中,不能枝枝节节而数之也”。不过事实确实如此,人的记忆实在很有限,经历得再多,记下的少,若干时间后回忆起来,只是几个片段而已。 因为回忆,钟惺所记,有两个片段特别美。 “从阁上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有时在外游玩时,吸口气,静一静,天时地利之下,会有特别的感觉。远近景物一一过目,相互混合,融在一起,围拢来,呼吸出入,行动相携。这种模糊含混,若有若无的感觉倒被他写了出来。 “指修廊中隔水外者,竹树表里之,流响交光,分风争日,往往可即,而仓卒莫定其处”。一派水流风声,光影不定的场景跃然眼前,何况“流响交光,分风争日”这八个字本身就够美了。 奇怪的是钟惺散文写得诗情画意的,正宗写起诗来怎么这种拘谨无趣呢?第一个片段对应诗句是“动止入户分,倾返有妙理”。第二个片段对应诗句是“修廊界竹树,声光变远迩”。
回应 2013-07-21 16:57:14
-
这篇没讲什么园林,只讲了个道理。 有人叹守业不久以讥创业之白费辛苦。刘因说天地间事物俱不能久,如因不能久而废不兴,则万事无可为者。 人活着未有不死,总不能因此而不活。我总为了要做什么事要花太久,而不愿做,其实不做吧,时间也依然是花去了。不虑成、不虑败,只能握住这一时一地的欢乐。
2016-07-09 12:45:10
-
这篇也没怎么讲园林。 主要论证了下北京边上的旧城是唐时的范阳藩镇。 书中有一处标点似乎有误“稽诸史志,辽金初未尝创建都城,其城仅存土尔,甓皆为人取去,”第二个逗号应是句号。作者的意思是辽金没有在此建城的记录,而此处有城,也佐证了前面所说此得是范阳藩镇所在。与后面连在一起,句意不通。 提到北京的牡丹花期在谷雨后,谷雨三候中,在鸣鸠拂其羽和戴胜降于桑之间。
2016-07-09 15:28:42
-
这篇是游玩之后三年才补写的记,钟惺有些记不清了,就找自己当时写的诗来帮助回忆,还要强辩说:“如画竹者,虽有成竹于胸中,不能枝枝节节而数之也”。不过事实确实如此,人的记忆实在很有限,经历得再多,记下的少,若干时间后回忆起来,只是几个片段而已。 因为回忆,钟惺所记,有两个片段特别美。 “从阁上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
2013-07-21 16:57:14
这篇是游玩之后三年才补写的记,钟惺有些记不清了,就找自己当时写的诗来帮助回忆,还要强辩说:“如画竹者,虽有成竹于胸中,不能枝枝节节而数之也”。不过事实确实如此,人的记忆实在很有限,经历得再多,记下的少,若干时间后回忆起来,只是几个片段而已。 因为回忆,钟惺所记,有两个片段特别美。 “从阁上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有时在外游玩时,吸口气,静一静,天时地利之下,会有特别的感觉。远近景物一一过目,相互混合,融在一起,围拢来,呼吸出入,行动相携。这种模糊含混,若有若无的感觉倒被他写了出来。 “指修廊中隔水外者,竹树表里之,流响交光,分风争日,往往可即,而仓卒莫定其处”。一派水流风声,光影不定的场景跃然眼前,何况“流响交光,分风争日”这八个字本身就够美了。 奇怪的是钟惺散文写得诗情画意的,正宗写起诗来怎么这种拘谨无趣呢?第一个片段对应诗句是“动止入户分,倾返有妙理”。第二个片段对应诗句是“修廊界竹树,声光变远迩”。
回应 2013-07-21 16:57:14
-
这篇也没怎么讲园林。 主要论证了下北京边上的旧城是唐时的范阳藩镇。 书中有一处标点似乎有误“稽诸史志,辽金初未尝创建都城,其城仅存土尔,甓皆为人取去,”第二个逗号应是句号。作者的意思是辽金没有在此建城的记录,而此处有城,也佐证了前面所说此得是范阳藩镇所在。与后面连在一起,句意不通。 提到北京的牡丹花期在谷雨后,谷雨三候中,在鸣鸠拂其羽和戴胜降于桑之间。
2016-07-09 15:28:42
-
这篇没讲什么园林,只讲了个道理。 有人叹守业不久以讥创业之白费辛苦。刘因说天地间事物俱不能久,如因不能久而废不兴,则万事无可为者。 人活着未有不死,总不能因此而不活。我总为了要做什么事要花太久,而不愿做,其实不做吧,时间也依然是花去了。不虑成、不虑败,只能握住这一时一地的欢乐。
2016-07-09 12:45:10
-
这个古朴园,我读下来,只觉得是假的。 在古朴树上放个可击打的柝,不是单单做个别致的门铃,而是“击之,门自开”。 水里放个方圆七八尺的石头,居然能浮水,还“信风为东西”,“上植修竹三两竿”,可容两人对坐着棋,一小童旁侍,还有地方放“一香一茗”。关键是石头居然能浮水,是做成了船的样子,还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中空的石头? 从楼上直接做悬空的通道,围着那棵五六百年的朴树转折而过,通到一棵大树,树上竟有巢,上...
2014-05-17 22:57:07 1人喜欢
这个古朴园,我读下来,只觉得是假的。 在古朴树上放个可击打的柝,不是单单做个别致的门铃,而是“击之,门自开”。 水里放个方圆七八尺的石头,居然能浮水,还“信风为东西”,“上植修竹三两竿”,可容两人对坐着棋,一小童旁侍,还有地方放“一香一茗”。关键是石头居然能浮水,是做成了船的样子,还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中空的石头? 从楼上直接做悬空的通道,围着那棵五六百年的朴树转折而过,通到一棵大树,树上竟有巢,上覆以茅,内可“容蒲团”。 还造了间秘室,有个什么六角龛,“中设蒲座,如转斗法,或欲静息,一转便入秘室,人不知也。”这个什么转斗法是不大明白,但这个描述,真得太像什么武侠小说里的秘室了。。。 这秘室还可从书柜进入,这也是武侠小说里常见的,“设书柜四门,三门蓄书,一门为曲户,亦入秘室”。还有什么“凿地通穴,仰出石罅,或筑墙盘旋作疑路,非习,走入不能出也。” 而最花篇幅的,是引水作沟的安排,那条水从厨房走过,经卧房,到书房窗下,又回厨房。经卧房大概是为了听声,我觉得这个不好,偶尔听着水声入睡蛮新奇的,但天天这样,其实也是噪声吧,远没有芭蕉听雨的可遇不可求有趣。 书房与厨房间的水路,文中有很详细的描述,是为了传递酒食茶水的。但这水,从厨房到书房是逆流而上,放了东西的盘子如何流上去我真是没看懂。说是“临窗小坐,炊下茗熟,圆匜浮水上流,益水一匙,匜走至窗,有竹隄之”。这个逆流而上,照我想法,弄根绳子拉一拉就行了。但查继佐显然不是这样做的。我想了半天,大概方法就是“益水一匙”。但这“益水一匙”到底是怎么做呢,总不会是往水沟里泼点水,这盘东西就流上去了。难道是往圆匜里注一匙水,然后水自然流出,然后产生动力,就流上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圆匜大概也不是圆盘,而是和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器差不多,三面围住,一面空着,水自然就会固定从无阻挡的一面流出。但这水肯定也不会太多,这么点小小的水流能产生足够的推动力?我连会不会有动力也不大拿得准,也没机会弄个什么东西来试试。 因为这些奇奇怪怪的描述,总觉得不大真实,像是查继佐想象出来的,但看文章又明显是记个实实在在的园子的。 这个古朴园的布置肯定费尽查继佐的心思,他叹着“从来胜地,造物所秘,愚人克享”时,心里也有对这胜地的得意吧。
回应 2014-05-17 22:57:07 -
这篇是游玩之后三年才补写的记,钟惺有些记不清了,就找自己当时写的诗来帮助回忆,还要强辩说:“如画竹者,虽有成竹于胸中,不能枝枝节节而数之也”。不过事实确实如此,人的记忆实在很有限,经历得再多,记下的少,若干时间后回忆起来,只是几个片段而已。 因为回忆,钟惺所记,有两个片段特别美。 “从阁上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
2013-07-21 16:57:14
这篇是游玩之后三年才补写的记,钟惺有些记不清了,就找自己当时写的诗来帮助回忆,还要强辩说:“如画竹者,虽有成竹于胸中,不能枝枝节节而数之也”。不过事实确实如此,人的记忆实在很有限,经历得再多,记下的少,若干时间后回忆起来,只是几个片段而已。 因为回忆,钟惺所记,有两个片段特别美。 “从阁上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揽,然不可得即至也”。有时在外游玩时,吸口气,静一静,天时地利之下,会有特别的感觉。远近景物一一过目,相互混合,融在一起,围拢来,呼吸出入,行动相携。这种模糊含混,若有若无的感觉倒被他写了出来。 “指修廊中隔水外者,竹树表里之,流响交光,分风争日,往往可即,而仓卒莫定其处”。一派水流风声,光影不定的场景跃然眼前,何况“流响交光,分风争日”这八个字本身就够美了。 奇怪的是钟惺散文写得诗情画意的,正宗写起诗来怎么这种拘谨无趣呢?第一个片段对应诗句是“动止入户分,倾返有妙理”。第二个片段对应诗句是“修廊界竹树,声光变远迩”。
回应 2013-07-21 16:57:14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老董园林课——参考书 (风独)
- 陈从周 (ARTO | 凹凸)
- 我的电子书文库 (Todd)
- 古代建筑资料 (楚大刀)
- 書架IX (麈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园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Nomad 2006-01-14 11:16:56
注释欠佳
0 有用 Byrd 2012-12-08 14:58:30
一直觉得自己看古文都木有什么问题。。。可是之前一本《园冶注释》,现在一本《园综》把我的小信心彻底彻底给击没了。。。太欺负人了555。。。
0 有用 星影 2008-11-10 22:32:12
文人与园林。天地人心。
0 有用 淡烟疏雨 2007-01-01 10:45:28
购于北京,虽然有些贵,但值得收藏,慢慢欣赏
0 有用 棉仔 2013-04-07 16:08:15
名园史料
0 有用 五台土块 2019-08-17 22:13:09
选文很好,但排序感觉有点奇怪?如果注释更多就好了。
0 有用 吱吱猫 2018-07-16 22:18:46
妥妥的工具书。。
0 有用 土佐脱藩浪人 2016-09-14 12:15:25
打分这么高?
0 有用 秋水长天 2016-08-09 13:58:27
字字精读的,可惜不慎落地摔裂书脊,痛惜
0 有用 棉仔 2013-04-07 16:08:15
名园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