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作者简介 · · · · · ·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主要中文著、译包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本雅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启迪》(本雅明)、《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话语》、《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通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等。
目录 · · · · · ·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
导论
比较的时代
普通与特殊的辨证法
作为问题意识的文化政治
现代西方普遍性话语的谱系
第一讲 总论: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现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谱系
“主人与奴隶”:从政治哲学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论反思:文化政治与观念史批判的双重视角
政治哲学与文化比较
社会批判、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的介入: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重读尼采和韦伯
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观念史批判与政治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课堂问答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哲学里面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 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契的《理性的毁灭》谈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起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观念
从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经济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世界
施米特的挑战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课堂问答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北京大学中文系孑民论坛)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性的叙事:重读韦伯《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课堂问答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学科的优势并不看你坐拥多少实证材料,也不看你有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趣或体验,而是最终要看两个方向上的影响力:一是看你的学术成果在分析、方法、理论上有没有给其他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同行提供新的视野、示范、议题和研究动力。另一个指标是看学术思想能否对国民生活整体产生影响,能否在学科和学院之外,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领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效果。前一种影响力是以世界性学术思想共同体为背景来衡量;后一种则是以民族国家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衡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
韦伯的“祛魅后的世界”(disenchanted universe),就是指这种情况:当人们拼命争到某种东西之后,却发现它没有什么意义;当现代人最终获得进入社会价值和权利的中心的门径,却对中心失掉了神秘感、敬畏感和热爱。这可以看做是韦伯对自由主义价值系统和制度安排的一个根本性的置疑:它给人以达到目的的手段——通过理性化、分工、官僚系统、量化管理、民主投票、委员会程序等等,但却消除了目的本身的意义、价值、神秘性或神圣性。它给了你一个形式,却把内容掏空了。在韦伯看来,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困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 8.3
-
- 区域 7.8
-
-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8.7
-
-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 7.4
-
- 纽约书简 6.7
-
-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 8.4
-
-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 7.6
-
- 古今中西之争 7.8
-
- 文明·国家·大学 8.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全球化语境下重新阅读西方思想经典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科耶夫讲授《精神现象学》的时间 | 来自kelefe | 2020-04-22 23:03:3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8.3分 123人读过
-
光启书局 (202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德意志帝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 (丁萌)
- 我自己的世界图景 (苏门答腊)
- 人类学、历史学与中国社会 (王芳辉2013)
- [Book] 历史与社会 (最爱cheesecake)
- 公益人必修课 (随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青年哪吒 2012-10-31 22:04:28
复杂庞大的议题,但是浅显易懂,举重若轻。
1 有用 佐为 2019-12-06 22:26:39
这书我读晚了,大学时期发现的时候就应该强行读完的。
3 有用 יוֹחָנָן 2017-08-25 21:13:21
这本书作为讲义还是讲得挺不错的,从康德、黑格尔途径尼采、韦伯最终到施密特,主要是论述文化政治。修辞相比其他文章还是较少的,论述的思路虽然有问题也算清晰,在北大也很少能上这类课了,也不知道为啥那么多元培的同学抵制张旭东,看来从外面回来在北大分一杯羹也是难,去啤酒学堂骗一骗就好了。
0 有用 kindle蜀黍 2013-03-18 10:26:39
读过kindle版。
0 有用 小羽贯众 2014-02-07 22:53:31
很有收获,打开了文化政治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