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经济学方法问题上与学生的对话记录。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在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并阐述了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规范化等问题。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无论是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还是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极具启发性。
在线试读: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理论的提出是一个从“渐修”到“顿悟”,从“顿悟”再到“渐修”的过程。 至于需要由多少的“渐修”才能产生“顿悟”的飞跃,可能因人而异。 《中庸》里把“知”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不需要靠大量的数据收集、归纳的“渐修”,一见到现象就能够明心见性,直接产生这种认识的飞跃。我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那里的训练特别强调对问题的直觉(intuition),直觉也就是从现象中直接认识背后的重要外生变量和因果关系的顿悟的能力,我有幸直接观察、学习那些知名教授怎样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直接认识现象的能力上,也许我比你们“先知”,“先知觉后知”嘛!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各位谈方法论的问题?就是希望你们从“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入手,逐渐培养“生而知之”的能力。《中庸》里又说“及其知之一也”,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知”,只要你“知”了以后,就能真正地做到“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 -
经济研究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作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将各种基本训练作好,各种理论、文献尽量多学、多看一点,我想学生阶段相当大程度上应当是做这些工作。通过日积月累,就像朱熹在讲“格物致知”时谈到的“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我希望你们有一天能够达到豁然贯通。 要达到豁然贯通,必须在心里有一定的追求,要去了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所学为何,这些问题必须时常放在心里。如果内心没有这种追求,没有像孟子所说的“必有事焉”,不时常将这些问题萦绕在心里,就很可能难以有豁然贯通的一天。 毕业后,应该在什么地方用功? 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对于任何一个经济现象,应该有能力很快认识到谁是决策者,决策者的选择对象是什么,选择对象的特性是什么,几种选择之间的机会成本、相对效益等。 所以,要成为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必须在认识各种社会、各种群体、各种选择对象的特性上多下工夫。 比如说农业生产有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特性,农业生产散布的空间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而工业生产是在工厂里,时间短,随时有产出。 我们在读各种理论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性的描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要特别注意周遭的各种事物的特性。如果平常对各种条件、环境、选择对象的特性非常注意,在观察新的现象的时候,就可以从已知之理去推测未知之理,从已知的现象去推测未知的现象,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构建一个可能能够解释现象的理论模型。 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和一种心态。 这四种能力是指:第一,要知道经济学的本体是什么;第二,观察一个现象时,要有能力很快掌握住和这个现象相关的决策者是谁,以及决策者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各种选择的特性;第三,要有能力构建内部逻辑一致的理论模型,最好是简洁的数学模型;第四,要有用计量方法来检验理论模型的推论的能力。 如果具备了以上四种能力,就可以写出很好的、可以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论文,而且是可以推动社会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经济学对话系列 (共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制度经济学三人谈》,《论经济发展战略》,
喜欢读"论经济学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经济学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能支撑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
方法论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好的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方法论书籍。内容大概有三分之一在不断论述本体和常无的重要性和原理。我能从中了解到经济学中的一些假设,原理和理论基础。在以后学习经济学理论上更能事半功倍。而更重要的是以批判和实用性的态度来学习...
(展开)

没有方法,就没有智慧
此书是在书店看到,爱不释手,300页的学术书很快就读完了。我是个对方法感兴趣的人,我觉得人类通往智慧之塔顶尖与一个好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林毅夫作为国内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顶尖学者,谈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作为一个经济学爱好者没有不看的理由。本书开宗明义讲了一些基本的...
(展开)

《本体与常无》|一分析三归纳
林毅夫《本体与常无》读书笔记 1. 核心观点:本体与常无,概括了内容核心的书名。本体:理性人(经济学本体)在决策时(不同情况)其所认知范围内(约束)会选择最佳方案(偏好稳定)。常无则是从儒、道思想讲不要让既有理论束缚了对问题现象的思考。 2.内容与形式评价:师生对...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论坛 · · · · · ·
书摘点点~ | 来自日常诗人 | 2 回应 | 2010-05-06 22:19:25 |
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庆典上的发言 | 来自风行水 | 2008-05-07 00:19:4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8.2分 232人读过
-
每满100-50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8.9分 8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咨询&思考&方法论 (rink)
- 北山听雪(经济之边际) (萨缪)
- 修炼成为一个法律人 (●---●)
- 日知社推荐书目 (Simon)
- 一周十本之书单记录 (阿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论经济学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Anna 2008-07-18 11:43:59
读通了,也就学到了,林老师的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0 有用 印心石人 2011-10-23 23:40:57
!!
0 有用 童年柯睿 2010-06-22 19:47:30
国学加经济学。
0 有用 Pinkee 2006-05-29 07:17:21
还不错。手头上有两本。谁要?
0 有用 Amour 2016-03-26 17:48:14
常无
0 有用 BrandonSLi 2022-04-20 12:34:57
@2013-05-26 13:10:21
0 有用 SHINE 2022-02-27 15:57:45
总体评价给三星,林毅夫名头加一星。略显啰嗦,总体学到:明白决策者是谁,决策者目标是什么(一般为某某最大/最小化),决策者面对哪些约束条件,不同选择下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综合考虑作出最优选择。
0 有用 冬瓜太郎 2022-02-18 11:37:17
补卡2018年12月 比较薄的一本经济学方法论小册子,在陈瑞华老师的推荐之下进行了阅读。林老师的思想很开放又很中式,这种中式不是陈旧或局限,而是内生的一种中国文人气质,我很喜欢。 个人感悟,本土市场不仅缺乏具有自生性质的企业,也缺乏具备这一特征的人,背后的因很深,但结成的果其实未必太差
0 有用 xuer 2021-09-09 18:46:19
一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合集,讨论经济学问题,对于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0 有用 阿墨 2021-03-06 17:21:25
我是为了写论文才看的,然后发现虽然写的挺好,但是对我写论文完全没有帮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