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Kampf um Anerkennung
译者: 胡继华
出版年: 2005-05
页数: 207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4981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Kampf um Anerkennung
译者: 胡继华
出版年: 2005-05
页数: 207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49819
内容简介 · · · · · ·
《为承认而斗争》与那些仅仅关注一些现象的解释青年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著作不同,《为承认而斗争》根据青年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来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这一模式基于这三个命题:实践自我的形成依靠的是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在主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承认形式:爱、法律和团结;这三种承认形式遵循着以道德斗争各阶段为中介的发展过程的逻辑。
为承认而斗争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1949年7月18日生于爱森,曾在波恩和波鸿学习哲学、社会学和日尔曼语言文学,1982年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题为《权力批判:福科与批判理论》(Kritik der Macht. Foucault und die Kritische Theorie),后经哈贝马斯推荐,获马普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基金,曾长期担任哈贝马斯教授的助教。1985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承认的斗争》(Kampf um Anerkennung)。1996年5月1日开始接替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社会哲学教授,社会研究所咨询委员。2000年初,被任命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还著有《权力的批判》以及《支离破碎的社会》社会等。
目录 · · · · · ·
校译者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黑格尔的原始观念
第一章 自我持存的斗争:论现代社会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 犯罪与伦理: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
· · · · · · (更多)
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黑格尔的原始观念
第一章 自我持存的斗争:论现代社会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 犯罪与伦理: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
· · · · · · (更多)
校译者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黑格尔的原始观念
第一章 自我持存的斗争:论现代社会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 犯罪与伦理: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
第二部分 体系再现:社会承认关系的结构
第四章 承认与社会化:米德对黑格尔观念的自然主义转化
第五章 主体间的承认模式:爱法律和团结
第六章 个人的同一性与蔑视:强暴、剥夺权利、侮辱
第三部分 社会哲学的展望:道德与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哲学传统的轨迹:马克思、索雷尔和萨特
第八章 蔑视与反抗:关于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
第九章 个人一体化的主体间性条件:伦理的形式概念
附录 1 霍耐特年表
附录 2 霍而特著作目录
附录 3 人名对照表
附录 4 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黑格尔的原始观念
第一章 自我持存的斗争:论现代社会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 犯罪与伦理: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
第二部分 体系再现:社会承认关系的结构
第四章 承认与社会化:米德对黑格尔观念的自然主义转化
第五章 主体间的承认模式:爱法律和团结
第六章 个人的同一性与蔑视:强暴、剥夺权利、侮辱
第三部分 社会哲学的展望:道德与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哲学传统的轨迹:马克思、索雷尔和萨特
第八章 蔑视与反抗:关于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
第九章 个人一体化的主体间性条件:伦理的形式概念
附录 1 霍耐特年表
附录 2 霍而特著作目录
附录 3 人名对照表
附录 4 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Hegel thereby infuses the Aristotelian concept of an ethical form of life with a moral potential that no longer arises merely out of a particular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us, the coordinates of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shift from a teleological concept of nature to a concept of the social, in which an internal tension is contained constitutively.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首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哲学传统和后结构主义的文化批评思潮渐渐合流,霍耐特本人就推进了批判理论的这新近流向。在他的博论文《权力的批判》中,他就致力于将福柯的学说整合到批判理论,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定向。他把福柯的知识权力结构分析从相当狭隘的知识论和符号学领域之中解放出来,整合到视野更加广阔的社会理论之中,展开权力批判的新维度。 其次,霍耐特着力在后形而上学的视野中,沿着哈贝马斯的思路,继续为批判理论重构规范,以克服社会批判哲学的内部危机。在一次访谈中,霍耐特指出,要弘扬自己学派的批判精神、延续社会批判哲学的大业,就必须走规范性和经验性相融合的路子,而重要的是继续重构在第一代批判理论家那里被淡化的规范。可是,到哪里去寻找重构规范的思想资源呢?在《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中,他指出了一条返回本源之路一返回到早期的黑格尔。 再次,在20世纪社会哲学中,最重要的理论遗产是有关社会冲突和道德斗争的思想,霍耐特致力于在社会哲学中复兴这种思想。在《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中,他向米德(G。H。Mead)的社会理论寻求经验支持,运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改造早期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在黑格尔的原始洞见与我们的思想处境之间搭起桥梁,把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后形而上学语言。这一理论姿态的重大后果是恢复了道德斗争与经验世界之间的联系。 最后,霍耐特重构现代社会的三种重要的承认形式一爱、权利和团结,展开了一种规范社会理论的构想,并表达了德性生活的理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校译者前言 _ 1
丛书信息
· · · · ·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共9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社群主义的说服力》《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意向性》《反资本主义宣言》
等
。
喜欢读"为承认而斗争"的人也喜欢 · · · · · ·
为承认而斗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绝望的反抗与保护的边界——两难之中的霍耐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如序言所说,霍耐特强调早期的黑格尔:他觉得自精神现象学之后,黑格尔过度的让自己的认同理论和他对于意识的发展论重合。这样一来,所谓的那著名的“主人-奴隶”辩证法也只是精神形成的分支而已。于是,在这本书的理论构架中,霍耐特对这种歪曲的认同要么避而不谈,或只是只...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The MIT Press (1996)9.8分 19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8.2分 127人读过
-
Suhrkamp (1994)暂无评分
-
Gallimard (201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世纪人文】系列之“世纪前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彼岸)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江绪林的阅读轨迹 (五山)
- 08年12月 (疯清扬)
- 走进后现代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0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为承认而斗争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紫川 2013-08-29 14:19:44
翻译确实不行。
2 有用 豆友140626077 2024-01-02 23:53:49 重庆
该书唯一的价值就第一部分初步联系了霍布斯与费希特的语境下对青年黑格尔关于承认与斗争理论过于精简的梳理与概括。至于后面的东西?那就是在洋溢着它们法兰克福(第二代及其后)特有的你在小朋友身上可以发现的那种朴素乐观主义与社会进步叙事里,以一种想当然的比他批评的萨特所呈现得还更加坚固的主体哲淆为不言自明为背景,发展出的一种,把危险,斗争和冲突等一切不利于团结与进步的概念都阉割掉的,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 该书唯一的价值就第一部分初步联系了霍布斯与费希特的语境下对青年黑格尔关于承认与斗争理论过于精简的梳理与概括。至于后面的东西?那就是在洋溢着它们法兰克福(第二代及其后)特有的你在小朋友身上可以发现的那种朴素乐观主义与社会进步叙事里,以一种想当然的比他批评的萨特所呈现得还更加坚固的主体哲淆为不言自明为背景,发展出的一种,把危险,斗争和冲突等一切不利于团结与进步的概念都阉割掉的,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冲突的发展过程是承认关系不断扩大的过程” 不!与此相反,正应注意的是,在不先设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叙事下;以及一切作为基础的正面的主体概念下:私人性的斗争同社会(进步)运动间,历史而具体的,同盟,裹挟,代表与收编关系;取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如何成为某种新的主体化过程并造就了某种新的身份 (展开)
0 有用 尼不可 2012-01-06 12:46:02
当年啃德文版时真是让我心力交瘁~
14 有用 Philia 2015-11-25 22:45:30
承认的三种模式:爱、法律/权利,团结。霍耐特的第二部分分析让人信服,但是诚如他的批评者所指出的,这一论述太理想化了,毕竟权力、资本、话语的不对等、不平等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尽管因而是可克服的,但是极其缓慢而且艰难),这样,把身份建构的主动权交给他者,能达到何种效果呢?——萨特的悖论。(在我看来,似乎还带有一点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尤其是权利:谁的权利?什么权利?或者,谁的普世价值?再或者,谁的权力?)这... 承认的三种模式:爱、法律/权利,团结。霍耐特的第二部分分析让人信服,但是诚如他的批评者所指出的,这一论述太理想化了,毕竟权力、资本、话语的不对等、不平等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尽管因而是可克服的,但是极其缓慢而且艰难),这样,把身份建构的主动权交给他者,能达到何种效果呢?——萨特的悖论。(在我看来,似乎还带有一点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尤其是权利:谁的权利?什么权利?或者,谁的普世价值?再或者,谁的权力?)这一高度依赖西方语境的批判理论如何适用于中国现实?在数码转型的当代,如何再去考察和运用承认?把主体性嵌入主体间性进而置于承认与承认的政治及斗争,这一个分析十分有条理,也是学习方法论的良师。而且毫无疑问,重(zhong)提承认是绝对必要的,重返指向德性共同体的伦理学是绝对必要的。 (展开)
0 有用 纹样苏 2012-12-17 18:33:59
与《正义的中断》对照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