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Kampf um Anerkennung
译者: 胡继华
出版年: 2005-05
页数: 207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49819
内容简介 · · · · · ·
《为承认而斗争》与那些仅仅关注一些现象的解释青年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著作不同,《为承认而斗争》根据青年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来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这一模式基于这三个命题:实践自我的形成依靠的是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在主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承认形式:爱、法律和团结;这三种承认形式遵循着以道德斗争各阶段为中介的发展过程的逻辑。
作者简介 · · · · · ·
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1949年7月18日生于爱森,曾在波恩和波鸿学习哲学、社会学和日尔曼语言文学,1982年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题为《权力批判:福科与批判理论》(Kritik der Macht. Foucault und die Kritische Theorie),后经哈贝马斯推荐,获马普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基金,曾长期担任哈贝马斯教授的助教。1985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承认的斗争》(Kampf um Anerkennung)。1996年5月1日开始接替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社会哲学教授,社会研究所咨询委员。2000年初,被任命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还著有《权力的批判》以及《支离破碎的社会》社会等。
目录 · · · · · ·
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黑格尔的原始观念
第一章 自我持存的斗争:论现代社会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 犯罪与伦理: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
· · · · · · (更多)
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黑格尔的原始观念
第一章 自我持存的斗争:论现代社会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 犯罪与伦理: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
第二部分 体系再现:社会承认关系的结构
第四章 承认与社会化:米德对黑格尔观念的自然主义转化
第五章 主体间的承认模式:爱法律和团结
第六章 个人的同一性与蔑视:强暴、剥夺权利、侮辱
第三部分 社会哲学的展望:道德与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哲学传统的轨迹:马克思、索雷尔和萨特
第八章 蔑视与反抗:关于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
第九章 个人一体化的主体间性条件:伦理的形式概念
附录 1 霍耐特年表
附录 2 霍而特著作目录
附录 3 人名对照表
附录 4 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Hegel thereby infuses the Aristotelian concept of an ethical form of life with a moral potential that no longer arises merely out of a particular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us, the coordinates of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shift from a teleological concept of nature to a concept of the social, in which an internal tension is contained constitutively.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首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哲学传统和后结构主义的文化批评思潮渐渐合流,霍耐特本人就推进了批判理论的这新近流向。在他的博论文《权力的批判》中,他就致力于将福柯的学说整合到批判理论,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定向。他把福柯的知识权力结构分析从相当狭隘的知识论和符号学领域之中解放出来,整合到视野更加广阔的社会理论之中,展开权力批判的新维度。 其次,霍耐特着力在后形而上学的视野中,沿着哈贝马斯的思路,继续为批判理论重构规范,以克服社会批判哲学的内部危机。在一次访谈中,霍耐特指出,要弘扬自己学派的批判精神、延续社会批判哲学的大业,就必须走规范性和经验性相融合的路子,而重要的是继续重构在第一代批判理论家那里被淡化的规范。可是,到哪里去寻找重构规范的思想资源呢?在《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中,他指出了一条返回本源之路一返回到早期的黑格尔。 再次,在20世纪社会哲学中,最重要的理论遗产是有关社会冲突和道德斗争的思想,霍耐特致力于在社会哲学中复兴这种思想。在《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中,他向米德(G。H。Mead)的社会理论寻求经验支持,运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改造早期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在黑格尔的原始洞见与我们的思想处境之间搭起桥梁,把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后形而上学语言。这一理论姿态的重大后果是恢复了道德斗争与经验世界之间的联系。 最后,霍耐特重构现代社会的三种重要的承认形式一爱、权利和团结,展开了一种规范社会理论的构想,并表达了德性生活的理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校译者前言 _ 1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为承认而斗争"的人也喜欢 · · · · · ·
为承认而斗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绝望的反抗与保护的边界——两难之中的霍耐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如序言所说,霍耐特强调早期的黑格尔:他觉得自精神现象学之后,黑格尔过度的让自己的认同理论和他对于意识的发展论重合。这样一来,所谓的那著名的“主人-奴隶”辩证法也只是精神形成的分支而已。于是,在这本书的理论构架中,霍耐特对这种歪曲的认同要么避而不谈,或只是只...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
澳白 (我身即我敌)
本科时就听室友提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书名倒是还记得。 前些天读弗洛伊德的两篇论文合编而成的一本小书《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发现弗洛伊德将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discomfort)视为人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我就又想到了这本书。弗洛伊德虽未明确指出,但我想他会同意,他所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承认,又或者说他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不得不压抑自己。我...2021-07-14 18:01:52
本科时就听室友提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书名倒是还记得。
前些天读弗洛伊德的两篇论文合编而成的一本小书《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发现弗洛伊德将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discomfort)视为人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我就又想到了这本书。弗洛伊德虽未明确指出,但我想他会同意,他所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承认,又或者说他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不得不压抑自己。我当时正好关注国内的教育问题,那时我就在想,好多中产阶级为了小孩的教育拼尽了全力,大概是因为他们害怕子女在教育上的失败,会令自己失去部分社会承认(或者用直白的话来说,“丢面子”);中产阶级在教育上的焦虑,其重要根源是对于被承认的渴望,并且是被具有类似社会地位的人渴望。这大概为什么,最底层反而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没那么焦虑,因为跟他们具有类似社会地位的人,子女普遍在教育上都不太好,因此,子女在教育上的表现并不是一个为获得承认而进行“斗争”的场域。
当我真的开始读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当然,由于哲学素养欠缺,以及这本书翻译上存在的问题(看到豆瓣上有不少人吐槽这本书的翻译),我也很难说我完全理解了这本书。依我的理解,作者是从社会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动力的角度来讨论承认的,并且他将争取承认的斗争视为一场带有道德意义或伦理意义的实践。他指出,“社会反抗和社会叛乱的动机形成于道德经验语境,而道德经验又源于内心期望的承认遭到破坏”。不同于马克思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他认为工人阶级对于资本家的反抗不能简单地还原为他们在经济上被剥削,被蔑视与羞辱的集体情感体验,也就是不被承认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根源,而被蔑视与被羞辱,或者说不被承认,应该被视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寻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六七十年待的民权运动,近几年很流行的身份政治,都是为了获得承认的斗争,并且这些斗争,也都是带有深刻的伦理意涵的。
由于我的兴趣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为了获得承认的种种实践,因此也就很容易觉得作者对于承认的讨论缺了“文化”的视角。如果说追求承认是人的一种普遍的需求,但怎样做才会得到他人的承认,在不同的社会或者不同的时代,恐怕并不完全一样。譬如中国社会曾经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但在今日之中国,经济上的成功更有可能令人获得社会承认。当然,这本书是本哲学著作,所以这样一种视角的缺乏并不构成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回应 2021-07-14 18:01:52 -
……马基雅维利认为,贯穿在他全部历史研究中的最终参照点仍然是这么一个问题:统治者怎样才能用伶俐的手法对持续不断的人类利益冲突施加影响?这样,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历史发展的阐述),第一次确立了一种社会哲学观念,认为社会行动领域处于主体间为保护肉体认同而永恒斗争的状态之下。这一理论观念虽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已经具有历史突破意义。……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机械的意义上,就像一台自我运转的机器...
2018-07-31 20:32:38
……马基雅维利认为,贯穿在他全部历史研究中的最终参照点仍然是这么一个问题:统治者怎样才能用伶俐的手法对持续不断的人类利益冲突施加影响?这样,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历史发展的阐述),第一次确立了一种社会哲学观念,认为社会行动领域处于主体间为保护肉体认同而永恒斗争的状态之下。这一理论观念虽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已经具有历史突破意义。……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机械的意义上,就像一台自我运转的机器,人的特异之处就在于他们为了关心未来的幸福而不断地努力。只要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这种预期行为就会扩大成一种权力行为,它与生俱来,起着防御作用;由于两个相遇的主体必定是彼此陌生,而各自的意图又难以揣测,所以,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为了能够在将来的自卫中抵御可能来自对手的打击,就不得不预先扩张自己的权力潜能。
P18
为赋予哲学社会学一个新的基础,黑格尔建议第一步就是用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范畴取代原子论的基本概念。黑格尔引用亚里士多德:
民族(Volk)在本质上先于个体。如果孤立存在的个体根本不能自足,他就必须与一整个整体的民族全部相关联,正如其他部分也与其相关联一样。
在这段引文出现的语境中,黑格尔仅仅想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要不是来自孤立主体完成行为的过程,而是来自伦理的约束,因为主体总是已经活动在伦理约束的框架之中。所以,与原子论的社会学说相反,必须假定着一种永远呈现着主体间共存的基本要素的处境乃是人类社会化的一种自然基础。
回应 2018-07-31 20:32:38
-
han (千卷蠹书忘岁月 一杯浊酒信乾坤)
----黑格尔为把现代自由学说和古代政治思想,即道德与伦理协调起来 ---现代社会哲学:马、霍 ---黑:反对现代社会哲学把国家行为还原为目的理性的权力运用//质疑康德道德理论的个人主义前提 ---总体伦理、和解 ----承认的三种形式:伦理(个人间情感);社会\公共(斗争);个体\普遍(和解) ---米德2011-04-29 22:34:51
-
……马基雅维利认为,贯穿在他全部历史研究中的最终参照点仍然是这么一个问题:统治者怎样才能用伶俐的手法对持续不断的人类利益冲突施加影响?这样,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历史发展的阐述),第一次确立了一种社会哲学观念,认为社会行动领域处于主体间为保护肉体认同而永恒斗争的状态之下。这一理论观念虽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已经具有历史突破意义。……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机械的意义上,就像一台自我运转的机器...
2018-07-31 20:32:38
……马基雅维利认为,贯穿在他全部历史研究中的最终参照点仍然是这么一个问题:统治者怎样才能用伶俐的手法对持续不断的人类利益冲突施加影响?这样,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历史发展的阐述),第一次确立了一种社会哲学观念,认为社会行动领域处于主体间为保护肉体认同而永恒斗争的状态之下。这一理论观念虽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已经具有历史突破意义。……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机械的意义上,就像一台自我运转的机器,人的特异之处就在于他们为了关心未来的幸福而不断地努力。只要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这种预期行为就会扩大成一种权力行为,它与生俱来,起着防御作用;由于两个相遇的主体必定是彼此陌生,而各自的意图又难以揣测,所以,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为了能够在将来的自卫中抵御可能来自对手的打击,就不得不预先扩张自己的权力潜能。
P18
为赋予哲学社会学一个新的基础,黑格尔建议第一步就是用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范畴取代原子论的基本概念。黑格尔引用亚里士多德:
民族(Volk)在本质上先于个体。如果孤立存在的个体根本不能自足,他就必须与一整个整体的民族全部相关联,正如其他部分也与其相关联一样。
在这段引文出现的语境中,黑格尔仅仅想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要不是来自孤立主体完成行为的过程,而是来自伦理的约束,因为主体总是已经活动在伦理约束的框架之中。所以,与原子论的社会学说相反,必须假定着一种永远呈现着主体间共存的基本要素的处境乃是人类社会化的一种自然基础。
回应 2018-07-31 20:32:38 -
澳白 (我身即我敌)
本科时就听室友提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书名倒是还记得。 前些天读弗洛伊德的两篇论文合编而成的一本小书《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发现弗洛伊德将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discomfort)视为人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我就又想到了这本书。弗洛伊德虽未明确指出,但我想他会同意,他所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承认,又或者说他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不得不压抑自己。我...2021-07-14 18:01:52
本科时就听室友提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书名倒是还记得。
前些天读弗洛伊德的两篇论文合编而成的一本小书《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发现弗洛伊德将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discomfort)视为人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我就又想到了这本书。弗洛伊德虽未明确指出,但我想他会同意,他所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承认,又或者说他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不得不压抑自己。我当时正好关注国内的教育问题,那时我就在想,好多中产阶级为了小孩的教育拼尽了全力,大概是因为他们害怕子女在教育上的失败,会令自己失去部分社会承认(或者用直白的话来说,“丢面子”);中产阶级在教育上的焦虑,其重要根源是对于被承认的渴望,并且是被具有类似社会地位的人渴望。这大概为什么,最底层反而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没那么焦虑,因为跟他们具有类似社会地位的人,子女普遍在教育上都不太好,因此,子女在教育上的表现并不是一个为获得承认而进行“斗争”的场域。
当我真的开始读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当然,由于哲学素养欠缺,以及这本书翻译上存在的问题(看到豆瓣上有不少人吐槽这本书的翻译),我也很难说我完全理解了这本书。依我的理解,作者是从社会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动力的角度来讨论承认的,并且他将争取承认的斗争视为一场带有道德意义或伦理意义的实践。他指出,“社会反抗和社会叛乱的动机形成于道德经验语境,而道德经验又源于内心期望的承认遭到破坏”。不同于马克思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他认为工人阶级对于资本家的反抗不能简单地还原为他们在经济上被剥削,被蔑视与羞辱的集体情感体验,也就是不被承认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根源,而被蔑视与被羞辱,或者说不被承认,应该被视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寻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六七十年待的民权运动,近几年很流行的身份政治,都是为了获得承认的斗争,并且这些斗争,也都是带有深刻的伦理意涵的。
由于我的兴趣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为了获得承认的种种实践,因此也就很容易觉得作者对于承认的讨论缺了“文化”的视角。如果说追求承认是人的一种普遍的需求,但怎样做才会得到他人的承认,在不同的社会或者不同的时代,恐怕并不完全一样。譬如中国社会曾经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但在今日之中国,经济上的成功更有可能令人获得社会承认。当然,这本书是本哲学著作,所以这样一种视角的缺乏并不构成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回应 2021-07-14 18:01:52
-
澳白 (我身即我敌)
本科时就听室友提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书名倒是还记得。 前些天读弗洛伊德的两篇论文合编而成的一本小书《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发现弗洛伊德将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discomfort)视为人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我就又想到了这本书。弗洛伊德虽未明确指出,但我想他会同意,他所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承认,又或者说他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不得不压抑自己。我...2021-07-14 18:01:52
本科时就听室友提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书名倒是还记得。
前些天读弗洛伊德的两篇论文合编而成的一本小书《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发现弗洛伊德将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discomfort)视为人痛苦的重要根源之一。我就又想到了这本书。弗洛伊德虽未明确指出,但我想他会同意,他所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承认,又或者说他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不得不压抑自己。我当时正好关注国内的教育问题,那时我就在想,好多中产阶级为了小孩的教育拼尽了全力,大概是因为他们害怕子女在教育上的失败,会令自己失去部分社会承认(或者用直白的话来说,“丢面子”);中产阶级在教育上的焦虑,其重要根源是对于被承认的渴望,并且是被具有类似社会地位的人渴望。这大概为什么,最底层反而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没那么焦虑,因为跟他们具有类似社会地位的人,子女普遍在教育上都不太好,因此,子女在教育上的表现并不是一个为获得承认而进行“斗争”的场域。
当我真的开始读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当然,由于哲学素养欠缺,以及这本书翻译上存在的问题(看到豆瓣上有不少人吐槽这本书的翻译),我也很难说我完全理解了这本书。依我的理解,作者是从社会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动力的角度来讨论承认的,并且他将争取承认的斗争视为一场带有道德意义或伦理意义的实践。他指出,“社会反抗和社会叛乱的动机形成于道德经验语境,而道德经验又源于内心期望的承认遭到破坏”。不同于马克思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他认为工人阶级对于资本家的反抗不能简单地还原为他们在经济上被剥削,被蔑视与羞辱的集体情感体验,也就是不被承认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根源,而被蔑视与被羞辱,或者说不被承认,应该被视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寻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六七十年待的民权运动,近几年很流行的身份政治,都是为了获得承认的斗争,并且这些斗争,也都是带有深刻的伦理意涵的。
由于我的兴趣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为了获得承认的种种实践,因此也就很容易觉得作者对于承认的讨论缺了“文化”的视角。如果说追求承认是人的一种普遍的需求,但怎样做才会得到他人的承认,在不同的社会或者不同的时代,恐怕并不完全一样。譬如中国社会曾经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但在今日之中国,经济上的成功更有可能令人获得社会承认。当然,这本书是本哲学著作,所以这样一种视角的缺乏并不构成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回应 2021-07-14 18:01:52 -
……马基雅维利认为,贯穿在他全部历史研究中的最终参照点仍然是这么一个问题:统治者怎样才能用伶俐的手法对持续不断的人类利益冲突施加影响?这样,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历史发展的阐述),第一次确立了一种社会哲学观念,认为社会行动领域处于主体间为保护肉体认同而永恒斗争的状态之下。这一理论观念虽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已经具有历史突破意义。……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机械的意义上,就像一台自我运转的机器...
2018-07-31 20:32:38
……马基雅维利认为,贯穿在他全部历史研究中的最终参照点仍然是这么一个问题:统治者怎样才能用伶俐的手法对持续不断的人类利益冲突施加影响?这样,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历史发展的阐述),第一次确立了一种社会哲学观念,认为社会行动领域处于主体间为保护肉体认同而永恒斗争的状态之下。这一理论观念虽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已经具有历史突破意义。……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机械的意义上,就像一台自我运转的机器,人的特异之处就在于他们为了关心未来的幸福而不断地努力。只要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这种预期行为就会扩大成一种权力行为,它与生俱来,起着防御作用;由于两个相遇的主体必定是彼此陌生,而各自的意图又难以揣测,所以,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为了能够在将来的自卫中抵御可能来自对手的打击,就不得不预先扩张自己的权力潜能。
P18
为赋予哲学社会学一个新的基础,黑格尔建议第一步就是用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范畴取代原子论的基本概念。黑格尔引用亚里士多德:
民族(Volk)在本质上先于个体。如果孤立存在的个体根本不能自足,他就必须与一整个整体的民族全部相关联,正如其他部分也与其相关联一样。
在这段引文出现的语境中,黑格尔仅仅想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要不是来自孤立主体完成行为的过程,而是来自伦理的约束,因为主体总是已经活动在伦理约束的框架之中。所以,与原子论的社会学说相反,必须假定着一种永远呈现着主体间共存的基本要素的处境乃是人类社会化的一种自然基础。
回应 2018-07-31 20:32:3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The MIT Press (1996)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8.6分 52人读过
-
Suhrkamp (199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世纪人文】系列之“世纪前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彼岸)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江绪林的阅读轨迹 (五山)
- 08年12月 (疯清扬)
- 走进后现代 (光年之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为承认而斗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墨息墨息 2018-07-31 23:16:01
耶拿黑格尔社会哲学框架的阐释,连结之后的精神现象学,精彩!翻译里的脚注做得好~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认为人为争夺利益而厮杀,黑格尔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为了获得在社会中的认同而斗争,马克思认为人为了经济上的认同而斗争。
0 有用 fight for you 2011-06-20 00:10:05
还是要先看席勒黑格尔卢卡奇啊
0 有用 布鲁瑞 2013-03-08 16:14:34
我们总被马克思功利主义观的社会冲突理论蒙蔽双眼,却忽略社会斗争背后深刻的道德话语。黑格尔为多元正义构想究竟提供了思想基础还是内在地限制了其实现?霍耐特的黑格尔似乎依然失之片面。2013.3.8读毕。
3 有用 李大卫 2012-03-20 06:59:20
解读黑格尔之作,大约能读懂,但老黑《精神现象学》是在是“黑话”之大成也!
0 有用 esp吃梦香菇 2011-10-11 18:17:31
蛮屌的,在最后一刻我终于基本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了,话说米德也真牛逼,就是翻译得太学究气了,不知是不是原文就是这种风格
0 有用 Tricia 2022-05-23 21:07:32
用青年黑格尔耶拿时期作品,搭建家庭(爱)-社会(法律)-国家(团结)的特殊肯定-普遍否定-特殊普遍结合肯定模型,着重通过共同体内部的互相承认与规范实现由政治走向伦理,然后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把黑格尔去形而上学化、经验化,另外给出了马克思、索雷尔、萨特作为由伦理到政治的代表,批评他们不能把承认理论整体深化以走向规范性,而只是用了用其中部分并做出发展(很无效的批评…)。只以承认以及为承认而斗争作为线索显... 用青年黑格尔耶拿时期作品,搭建家庭(爱)-社会(法律)-国家(团结)的特殊肯定-普遍否定-特殊普遍结合肯定模型,着重通过共同体内部的互相承认与规范实现由政治走向伦理,然后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把黑格尔去形而上学化、经验化,另外给出了马克思、索雷尔、萨特作为由伦理到政治的代表,批评他们不能把承认理论整体深化以走向规范性,而只是用了用其中部分并做出发展(很无效的批评…)。只以承认以及为承认而斗争作为线索显然是不够的,最终要么合谋要么幻想,好在写得足够清晰简明,还有就是有趣的在于,霍耐特声称不明白生死斗争中死亡本体意义上的地位,建议用道德的脆弱不完善替换,而实际上,死亡才是那个本质、普遍,无法覆盖跟内在化的点。 (展开)
0 有用 絕對自由少女 2022-03-10 14:46:24
2022.3.10 爱/权利/团结
0 有用 覃 2022-01-02 08:02:21
放假快乐
0 有用 背菜刀的榕哥 2021-12-22 04:16:39
胡继华先生一路走好
0 有用 s.o.e. 2021-11-13 16:28:44
对青年黑格尔的后形而上学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