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书评 (16)

符号互动理论的开山之作
这本书看过五遍了,很喜欢。现在回头想想,觉得自己受文化影响也是很大的:东方文化培育了我的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因此在阅读米德的这本书时,感到亲切自然。 这本书探索人的自我意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人类社会。说说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吧: 1. 语言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
(展开)

西社史笔记:实用主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是杜月老师西社史课堂笔记。 目前的社会学研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遵循北美社会学界沃顿的中观视角和拉兹菲尔德的定量传统,这样的一种传统不讨论形而上的问题,有利于迅速积累知识和学科制度化。我们会发现帕森斯在构建理论帝国时,芝加哥学派和实用主义都被刻意忽略... (展开)
【转】陈亚军:心灵存在何以可能?——杜威-米德的心灵发生学探讨
【作者简介】陈亚军,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哲学的改造》《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罗蒂哲学研究》等。主编《杜威全集》。编译《詹姆斯集》《詹姆斯文选》,翻译《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四卷)并校译了...
(展开)

心灵、自我与社会超浅析
本书是米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社会心理学三十年的记录和总结。米德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与其他欧洲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努力情况下进化的结果,并强调社会如何使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成为可能。在他的《心灵、自...
(展开)

探析“自我”与通过“自我”塑造的他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引发的一些感悟,以及期末论文碎片) 一、通过“自我”被感知到的“他人” “自我”与“他人”共享着日常生活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他人”是如何被感知的呢?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来自于朋友的提问:“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够回答的仅仅只是,“他”... (展开)
读《心灵、自我与社会》
心灵:心灵、自我与社会同时存在。个体的心灵和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模仿是心灵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工具。 自我:主我: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客我:社会的、被动的、保守的。 过去的主我是历史人物。将来由主我实践。客我评价主我。 社会:价值是一个对...
(展开)

第一篇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笔记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书,现在只读了第一篇,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由课堂笔记和米德的手稿构成,不是米德自己对自己观点的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和阐述,所以读起来着实很费力,有的地方可能有其自身的逻辑,但在我读起来就好像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为了尽量克服语言...
(展开)

米德之「身心平行論」
G.H. Mead的這本《心靈、自我與社會》的副標題是「從社會行爲主義者的觀點出發」,而本書的第一部分又恰好題爲「社會行爲主義的觀點」,因此乍看之下似乎對於書中重點的把握最好以「社會行爲主義」爲題。不過在我看來,「社會行爲主義」作爲大標題固然合適,但其中最核心和值...
(展开)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成书的背后故事及文本考察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米德独特性在于他生前虽然出版过不少论文,但并未出版过著作。在他死后,他的家人、朋友和学生整理出版了他一系列的手稿、讲稿,包括有《现在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Mead, 1932)、《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Mea...
(展开)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
心灵和自我都是社会的产物,如果不成为社会的成员,接受社会的制度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人就不会具有人格。教育是使社会反应进入个体心灵的内化过程。 人们根据语言来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形式。 自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其实质是一种认知现象,而非情绪现象。 除人类以外的生物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