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Oryx and Crake
译者: 韦清琦、袁霞
出版年: 2004.12
页数: 386
定价: 20.80
装帧: 平装
丛书: 外国文学最新佳作丛书
ISBN: 9787806578087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她对未来世界滥用生物技术的极度担忧。和西方许许多多已经问世的科学幻想作品一样,本书中所展示的未来世界,也是愁云惨雾,暗淡无光,一片人类社会的“末世”场景。
——那时政府似乎已经退隐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了,各个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大院”,里面试验室、宿舍、学校、医院、商店、色情场所等等一应俱全,有自己的警察,简直就如同国中之国。
——生物工程似乎成为小说中唯一的科学技术。
——所有的疾病都已经可以被消灭,但是制造药品的大公司为了让人们继续购买药品,不惜研制出病毒并暗中传播。如果有人企图揭发这种阴谋,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文学艺术已经遭到空前的鄙视,只有科学技术(其实只有生物工程)成为天之骄子。这实际上象征着如今我们已经看得相当清楚的趋势。
羚羊与秧鸡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1939年11月18日出生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父亲是森林植物学家,母亲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家政。阿特伍德七岁时,全家移居多伦多,父亲则任教多伦多大学。
阿特伍德就读于里赛高中时即展露文才,在校刊发表散文及诗作,之后就读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师事诺若普·佛莱等教授。毕业时荣获伍卓·威尔森(Woodrow Wilson)奖学金,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师承杰隆·巴克利,二十三岁获硕士学位,随即留在哈佛攻读博士课程。1966年自从她的第二本诗集《圈戏》出版后,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界就声名大噪。目前阿特伍德与小说家格姆·吉伯森及女儿洁思定居多伦多市。
在阿特伍德的诗作中,举凡《圈戏》、《在那国度的动物》、《苏珊娜·慕迪的札记》、《诗选》、《双首诗选》及《不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1939年11月18日出生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父亲是森林植物学家,母亲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家政。阿特伍德七岁时,全家移居多伦多,父亲则任教多伦多大学。
阿特伍德就读于里赛高中时即展露文才,在校刊发表散文及诗作,之后就读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师事诺若普·佛莱等教授。毕业时荣获伍卓·威尔森(Woodrow Wilson)奖学金,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师承杰隆·巴克利,二十三岁获硕士学位,随即留在哈佛攻读博士课程。1966年自从她的第二本诗集《圈戏》出版后,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界就声名大噪。目前阿特伍德与小说家格姆·吉伯森及女儿洁思定居多伦多市。
在阿特伍德的诗作中,举凡《圈戏》、《在那国度的动物》、《苏珊娜·慕迪的札记》、《诗选》、《双首诗选》及《不见月亮的期间》等,都呈现女性观察入微,深入心灵意识的层面,主题也多围绕“在一个瞬息万变、诡谲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晰意识及自主性”的课题。
1976年的《女法师》、1986年的《贴身仕女的故事》、1988年的《猫眼》、1993年的《强盗新娘》、1996年《别名格雷斯》及近作2000年8月出版的《盲刺客》皆以独特的阿特伍德叙事手法、复杂的情节铺陈以及女性意识的勾勒,吸引广大的读者。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羚羊与秧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羚羊与秧鸡"的人也喜欢 · · · · · ·
羚羊与秧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Crake and…
> 更多书评 1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天培出版社 (2004)8.0分 37人读过
-
-
漫遊者文化 (202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把反乌托邦的火炬传递下去(文学篇) (本多)
- 布克奖提名作品的中译本 (加比)
- 豆瓣五星图书【外国文学-现代部<1000人】 (爱玛·包法利)
- 历届布克奖决选名单1 (Fima)
- 欲罢不能的三部曲 (海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羚羊与秧鸡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一切归零 2010-09-03 21:11:36
阿特伍德的末日,更像是一座荒岛。她不依靠出神入化的情节构造,而是使用早已驾轻就熟的独特笔法描绘了一个怪诞死寂的末日终结。这不是正儿八经的科幻,而是《蝇王》一样的寓言。
6 有用 卡诺 2008-06-27 04:50:20
城市之光。叙述方式仍旧阿特伍德,但所想表达的“主题”过于强烈,人物不鲜明。
2 有用 geoffero 2017-07-27 22:00:12
雪人,世纪末的接盘侠。秧鸡人那么无趣,我选择救救人类(。(或者一起死更好 ツ
1 有用 每天运动半小时 2011-06-08 13:02:32
一般般 3星
4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19-10-07 19:11:02
第一本先看了《洪水之年》,因此对于MA塑造的崇拜基因改造技术、蔑视人文的科技疯狂社会的末世的激动感已经慢慢平静下去;这本书很触动我的地方是MA使用了鹦鹉Alex和倭黑猩猩作为隐喻,这让我像遇到了soulmate一样激动;另外共鸣特别强烈的是科技社会对人文艺术的鄙视,这种鄙视也是我反复感受到的,这种无用之用又真实又残酷又讽刺。结尾部分“雪人”和秧鸡人的互动也很意味深长,并且充满了圣经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