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Oryx and Crake
译者: 韦清琦、袁霞
出版年: 2004.12
页数: 386
定价: 20.80
装帧: 平装
丛书: 外国文学最新佳作丛书
ISBN: 9787806578087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她对未来世界滥用生物技术的极度担忧。和西方许许多多已经问世的科学幻想作品一样,本书中所展示的未来世界,也是愁云惨雾,暗淡无光,一片人类社会的“末世”场景。
——那时政府似乎已经退隐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了,各个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大院”,里面试验室、宿舍、学校、医院、商店、色情场所等等一应俱全,有自己的警察,简直就如同国中之国。
——生物工程似乎成为小说中唯一的科学技术。
——所有的疾病都已经可以被消灭,但是制造药品的大公司为了让人们继续购买药品,不惜研制出病毒并暗中传播。如果有人企图揭发这种阴谋,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文学艺术已经遭到空前的鄙视,只有科学技术(其实只有生物工程)成为天之骄子。这实际上象征着如今我们已经看得相当清楚的趋势。
作者简介 · · · · ·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1939年11月18日出生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父亲是森林植物学家,母亲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家政。阿特伍德七岁时,全家移居多伦多,父亲则任教多伦多大学。
阿特伍德就读于里赛高中时即展露文才,在校刊发表散文及诗作,之后就读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师事诺若普·佛莱等教授。毕业时荣获伍卓·威尔森(Woodrow Wilson)奖学金,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师承杰隆·巴克利,二十三岁获硕士学位,随即留在哈佛攻读博士课程。1966年自从她的第二本诗集《圈戏》出版后,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界就声名大噪。目前阿特伍德与小说家格姆·吉伯森及女儿洁思定居多伦多市。
在阿特伍德的诗作中,举凡《圈戏》、《在那国度的动物》、《苏珊娜·慕迪的札记》、《诗选》、《双首诗选》及《不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1939年11月18日出生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父亲是森林植物学家,母亲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家政。阿特伍德七岁时,全家移居多伦多,父亲则任教多伦多大学。
阿特伍德就读于里赛高中时即展露文才,在校刊发表散文及诗作,之后就读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师事诺若普·佛莱等教授。毕业时荣获伍卓·威尔森(Woodrow Wilson)奖学金,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师承杰隆·巴克利,二十三岁获硕士学位,随即留在哈佛攻读博士课程。1966年自从她的第二本诗集《圈戏》出版后,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界就声名大噪。目前阿特伍德与小说家格姆·吉伯森及女儿洁思定居多伦多市。
在阿特伍德的诗作中,举凡《圈戏》、《在那国度的动物》、《苏珊娜·慕迪的札记》、《诗选》、《双首诗选》及《不见月亮的期间》等,都呈现女性观察入微,深入心灵意识的层面,主题也多围绕“在一个瞬息万变、诡谲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晰意识及自主性”的课题。
1976年的《女法师》、1986年的《贴身仕女的故事》、1988年的《猫眼》、1993年的《强盗新娘》、1996年《别名格雷斯》及近作2000年8月出版的《盲刺客》皆以独特的阿特伍德叙事手法、复杂的情节铺陈以及女性意识的勾勒,吸引广大的读者。
丛书信息
喜欢读"羚羊与秧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羚羊与秧鸡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羚羊与秧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毁灭与重建的正反乌托邦启示录
> 更多书评 16篇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想像,”“秧鸡”说,“人可以想像自己的死亡,可以看见死神渐渐走近,光是想一想即将来临的死亡就有催情药的功效。狗或兔子就不会有这样的表现。比如鸟一一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它们便减少产蛋的数量,或干脆就不交配。它们把能量集中在维持生存上,直到碰上了好年景。但人类寄希望于能够把灵魂附着在他人身上,一个自己的新版本,这样便万寿无疆了。”2019-10-06 23:54:06 1人喜欢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吉米爸爸说她太小题大做了。他说不管怎样,在他们搬来前几个星期就出过一次事ー一一个狂热分子,女的,把一种有害微生物装在发胶瓶子里带在身上。是毒性极其强的艾博拉或马尔堡病毒的嫁接品种,能导致强化型的大出血。她干倒了一名门卫,这个门卫此前因为天热很不明智地违规摘掉了防护面罩。那女人立即被用喷枪打死并被浸在漂白缸里消毒,而那个可怜的门卫则被火速送往高致病性病毒隔离室,在那儿他融化成了摊黏稠的物质。事故...2019-10-06 11:47:13 1人喜欢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吉米爸爸说她太小题大做了。他说不管怎样,在他们搬来前几个星期就出过一次事ー一一个狂热分子,女的,把一种有害微生物装在发胶瓶子里带在身上。是毒性极其强的艾博拉或马尔堡病毒的嫁接品种,能导致强化型的大出血。她干倒了一名门卫,这个门卫此前因为天热很不明智地违规摘掉了防护面罩。那女人立即被用喷枪打死并被浸在漂白缸里消毒,而那个可怜的门卫则被火速送往高致病性病毒隔离室,在那儿他融化成了摊黏稠的物质。事故...2019-10-06 11:47:13 1人喜欢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学生仍继续在歌唱和舞蹈,只是他们的表演有气无力,班级的规模很小。现场演出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饱受打击,因为人们对各种阴谋破坏活动极为恐慌—在那一十年间,没有人愿意在一个黑暗的、很容易被捣毁的墙内空间为了一项公共活动而大量聚集在一起,或者说任何一个头脑冷静或有身份的人都不愿意。剧院演出沦为自娱歌咏会或互砸西红柿或穿湿T恤衫竞赛。尽管各种旧的表演形式还在苦苦支撑——电视情景戏剧、摇滚电视...2019-10-07 16:23:42
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学生仍继续在歌唱和舞蹈,只是他们的表演有气无力,班级的规模很小。现场演出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饱受打击,因为人们对各种阴谋破坏活动极为恐慌—在那一十年间,没有人愿意在一个黑暗的、很容易被捣毁的墙内空间为了一项公共活动而大量聚集在一起,或者说任何一个头脑冷静或有身份的人都不愿意。剧院演出沦为自娱歌咏会或互砸西红柿或穿湿T恤衫竞赛。尽管各种旧的表演形式还在苦苦支撑——电视情景戏剧、摇滚电视——但其观众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其魅力也主要来自怀旧情结。
因而在玛莎·格雷厄姆发生的一切就像是学习拉丁语,或者装订书籍:使人在沉思默想中自得其乐,本身的影响却日薄西山,尽管校长偶尔在向某个哈欠连天的人介绍这些演出时也会谈到此类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以及铺有红色天鹅绒的圆形大剧场里诱惑力难以抵挡的保留座位,这些还都保存在人类跳动的心里。
至于电影制作和电视艺术,谁还需要它们呢?任何人都可以用一台电脑拼接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通过数字手段改变旧材料,或创造新的动画效果。你可下载一段标准核心情节,任选你所需的面孔和身体:吉米自己就拼装出一部裸体版的《傲慢与偏见》和一部裸体版的《到灯塔去》,仅仅为了寻开心:而早在荷尔史威瑟中学二年级的视党艺术课上他就做过《马耳他猎鹰》采用了凯特・格里纳韦画的服装和伦勃朗浓淡相济的风格那活儿干得真不赖。深色调,很棒的明暗对比。
随着这种衰落迹象的持续显露其原有学术领域的菱缩一一玛莎・格雷厄姆学院发现自己已拿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专业组合了。最初的赞助人都已作古,为附庸风雅而捐资助学的热情已然消退,筹款活动转向了更现实的地方,科目安排的重心也作了调整。面向所谓的当代领域。比方说“网络游戏动态”;借此仍可以搞到钱。或者“形象表现”,教务日程表上将其列为“图像与雕塑艺术”之下的一门子课程。拿到“图雕术"(学生们这么称呼它)学位后,你就能进入广告行业,毫不费力。 或者还有“问题群研究”。“问题群研究"面向有文字基人,于是吉米就选了这个。学生们为它起的绰号是“编造加傻笑”。
与玛莎·格雷厄姆学院的一切相同,这门课有非常实用的目的“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了适宜从业的技能。”原来的拉丁语格言之下多了这么一条,那拉丁语写的是 Ars Longa Vita Bre vis(艺术是长久的,生命是短暂的) 吉米没有抱多少幻想他明白当他带着可笑的学位从“问题群研究”课程的另一头钻出来时,会有何种可能向他敞开。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他能干的就是给人家装点门面—用华丽而肤浅的辞藻去粉饰这个冰冷、坚硬、数字化了的现实世界。根据他的问题群研究”学课程——应用逻辑学、应用修辞学、医药伦理学及术语学、应用语义学、相对论及高等错述学、比较文化心理学及其他——学得如何,他的选择也从为待遇优厚的大企业装点门面到为不入流的公司揽一些质次价廉的活儿不一而足。未来生活的前景像一个句子一样在他面前伸展开来;并非像要听候判决',而是要面对一个冗长、附带了许多不必要的从句的句子就像他趁减价供应时间泡在酒吧和小饭馆里很快习惯了说的那些刁钻古怪的俏皮话他无法说自己对此心存渴望,他后半辈子的这种生活。
回应 2019-10-07 16:23:42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孩子们在晚上哭了,声音不高。他们默默地哭。他们很害怕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他们被带离了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还有,“羚羊”说,他们再也得不到爱了,如果他们认为当初他们还有一些的话。但他们有金钱上的价值:他们代表了对其他人而言的利润。他们一定感觉到了这一点一一感觉到他们还有些价值。 当然(“羚羊”说),具有金钱上的价值代替不了爱。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爱,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她自己更情愿保留着母爱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爱...2019-10-07 00:01:00
孩子们在晚上哭了,声音不高。他们默默地哭。他们很害怕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他们被带离了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还有,“羚羊”说,他们再也得不到爱了,如果他们认为当初他们还有一些的话。但他们有金钱上的价值:他们代表了对其他人而言的利润。他们一定感觉到了这一点一一感觉到他们还有些价值。
当然(“羚羊”说),具有金钱上的价值代替不了爱。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爱,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她自己更情愿保留着母爱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爱,那化作鸟儿随她穿行在丛林里,使她不觉得太害怕或孤独的爱一一然而爱是不可靠的,它来去匆匆,所以具有金钱价值也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那些想从你身上赚取利润的人至少就要保证你能吃饱穿暖,不会让你受到太大的伤害。再说还有好多人既没有爱也没有金钱价值,有一样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回应 2019-10-07 00:01:00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想像,”“秧鸡”说,“人可以想像自己的死亡,可以看见死神渐渐走近,光是想一想即将来临的死亡就有催情药的功效。狗或兔子就不会有这样的表现。比如鸟一一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它们便减少产蛋的数量,或干脆就不交配。它们把能量集中在维持生存上,直到碰上了好年景。但人类寄希望于能够把灵魂附着在他人身上,一个自己的新版本,这样便万寿无疆了。”2019-10-06 23:54:06 1人喜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天培 (20040801)8.0分 35人读过
-
天培 (2015)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把反乌托邦的火炬传递下去(文学篇) (本多)
- 布克奖提名作品的中译本 (加比)
- 历届布克奖决选名单1 (Fima)
- 欲罢不能的三部曲 (看不见我)
- 有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藤原琉璃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羚羊与秧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丁丁虫 2012-03-20 19:17:33
太荒凉,太末世,太辐射。
1 有用 巨米雨 2018-09-21 16:57:17
是我搜索的方式不对么?这条目好难搜索出来。结构让人想起《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觉得反思生物技术的滥用是表象,更多的是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拷问和人类的残忍冷酷,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女性议题。非常喜欢“血与玫瑰”和“大灭绝”的游戏概念,但是在阿特伍德设定的这个社会里生活真的太绝望了,吃着各种合成食品,居住在公司的大院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类制造的病毒侵蚀着,破败荒凉毫无希望,所以有更冷血的天才制造出了末日... 是我搜索的方式不对么?这条目好难搜索出来。结构让人想起《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觉得反思生物技术的滥用是表象,更多的是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拷问和人类的残忍冷酷,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女性议题。非常喜欢“血与玫瑰”和“大灭绝”的游戏概念,但是在阿特伍德设定的这个社会里生活真的太绝望了,吃着各种合成食品,居住在公司的大院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类制造的病毒侵蚀着,破败荒凉毫无希望,所以有更冷血的天才制造出了末日病毒和永生却没有情感的替代人。作为旁观者我可以感受到绝望,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生活在其中的时候,大概也感知不到这样的痛苦了吧。 (展开)
1 有用 丁丁|刘 2011-05-11 22:23:55
看的是港版,竖排所以非常有碍观瞻,翻译也问题很多。这本书等了2年多,并没有让我失望,属于意料之中。折了很多角角,空了摘抄。
0 有用 默音 2009-11-20 20:19:43
读完后本打算顺便把《银翼杀手》给看了,但心情仍压抑,作罢。
20 有用 # 斯弥 # 2013-05-24 00:02:25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0 有用 Epiphany 2022-05-06 18:38:19
四颗星,我挺喜欢的,这算是我看的第一部科幻或者说悬测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虽然感觉看得过程没有什么刺激感,主要是因为看之前了解太多了吧,很有影响,看之前设定基本上都了解了。 但是阿特伍德的文字还是有其的别具一格的魅力,而且我实在很喜欢其中的背景设定,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怪诞的世界。除了“羚羊”以及三个人的感情戏那Part,我不喜欢,也不理解。对叙述者“雪人”吉米,我算是既欣赏... 四颗星,我挺喜欢的,这算是我看的第一部科幻或者说悬测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虽然感觉看得过程没有什么刺激感,主要是因为看之前了解太多了吧,很有影响,看之前设定基本上都了解了。 但是阿特伍德的文字还是有其的别具一格的魅力,而且我实在很喜欢其中的背景设定,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怪诞的世界。除了“羚羊”以及三个人的感情戏那Part,我不喜欢,也不理解。对叙述者“雪人”吉米,我算是既欣赏又不屑不喜,欣赏他可以委屈落泪的坦然(就这点戳我),不屑不喜的就多了。最喜欢的还是毁灭了这个世界,却又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生的“秧鸡Crake”格伦Glenn。(Smart is the new sexy.)读的是上海译文死贵死贵那套的第一本(图书馆借的),在这里借地方打卡。 (展开)
0 有用 Summer 2022-05-05 23:26:13
如果末日真如阿特伍德笔下描写的那样,那世界早点毁灭也没什么不好。人类以那样快的速度灭亡就像被实施了安乐死是减少痛苦的死法,并不会经历漫长的痛苦,倒是很仁慈了。
0 有用 卡塔西斯 2022-05-05 21:19:28
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结合当下疫情和社会某些现状更是觉得很是贴切 好久没看书看哭了 这次竟然哭了两次 一次是雪人孤独的存在状态及羚羊的幼年经历让我心疼地哭了 一次是雪人亲眼目睹母亲去世也给我看哭了 感情细腻又真实 容易让人产生共情的难过 玛格丽特的文字真的流畅又有趣 读起来感觉心中流淌着悲伤,充斥着十足的无力感,当然也总是不得不被她有趣的比喻逗笑 还是希望我们的未来不会变成这样吧 也有在想如果能够成... 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结合当下疫情和社会某些现状更是觉得很是贴切 好久没看书看哭了 这次竟然哭了两次 一次是雪人孤独的存在状态及羚羊的幼年经历让我心疼地哭了 一次是雪人亲眼目睹母亲去世也给我看哭了 感情细腻又真实 容易让人产生共情的难过 玛格丽特的文字真的流畅又有趣 读起来感觉心中流淌着悲伤,充斥着十足的无力感,当然也总是不得不被她有趣的比喻逗笑 还是希望我们的未来不会变成这样吧 也有在想如果能够成为单纯的“秧鸡人”也许会更幸福吧 科技 发展到越复杂越高级 未来就真的就会越好吗 (展开)
0 有用 朝阳裴秀智 2022-05-02 10:29:58
非常有趣的实验,甚至有些灰暗残忍,知道为什么作者能写出使女的故事了,而且觉得是一种诡异的鼓舞人心的方式,这一本比其他两本似乎是积淀。不会觉得不适,觉得人类的作就是在自我毁灭,科技进步要依托伦理而已。
0 有用 李龙 2022-04-29 08:21:11
打卡 羚羊与秧鸡 披着末世论的反乌托邦小说的外皮,到更像是对现实世界的讽刺。 现在的大都市迟早会变成新的贫民窟,当国家解体,科技公司设立大院,学校,商场,色情场所,成为国中之国。 极端的功利主义加基因编辑,造就了一堆令人不寒而栗的生物。长了十几只肾脏的器官猪;只有嘴,没有其他五官只为提供肉类的鸡…… 故事中的场景很荒诞,却好像离我们又只一步之遥。在科技的发展中迷失,静候世界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