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Oryx and Crake
译者: 韦清琦、袁霞
出版年: 2004.12
页数: 386
定价: 20.80
装帧: 平装
丛书: 外国文学最新佳作丛书
ISBN: 9787806578087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她对未来世界滥用生物技术的极度担忧。和西方许许多多已经问世的科学幻想作品一样,本书中所展示的未来世界,也是愁云惨雾,暗淡无光,一片人类社会的“末世”场景。
——那时政府似乎已经退隐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了,各个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大院”,里面试验室、宿舍、学校、医院、商店、色情场所等等一应俱全,有自己的警察,简直就如同国中之国。
——生物工程似乎成为小说中唯一的科学技术。
——所有的疾病都已经可以被消灭,但是制造药品的大公司为了让人们继续购买药品,不惜研制出病毒并暗中传播。如果有人企图揭发这种阴谋,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文学艺术已经遭到空前的鄙视,只有科学技术(其实只有生物工程)成为天之骄子。这实际上象征着如今我们已经看得相当清楚的趋势。
羚羊与秧鸡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1939年11月18日出生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父亲是森林植物学家,母亲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家政。阿特伍德七岁时,全家移居多伦多,父亲则任教多伦多大学。
阿特伍德就读于里赛高中时即展露文才,在校刊发表散文及诗作,之后就读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师事诺若普·佛莱等教授。毕业时荣获伍卓·威尔森(Woodrow Wilson)奖学金,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师承杰隆·巴克利,二十三岁获硕士学位,随即留在哈佛攻读博士课程。1966年自从她的第二本诗集《圈戏》出版后,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界就声名大噪。目前阿特伍德与小说家格姆·吉伯森及女儿洁思定居多伦多市。
在阿特伍德的诗作中,举凡《圈戏》、《在那国度的动物》、《苏珊娜·慕迪的札记》、《诗选》、《双首诗选》及《不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1939年11月18日出生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父亲是森林植物学家,母亲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家政。阿特伍德七岁时,全家移居多伦多,父亲则任教多伦多大学。
阿特伍德就读于里赛高中时即展露文才,在校刊发表散文及诗作,之后就读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师事诺若普·佛莱等教授。毕业时荣获伍卓·威尔森(Woodrow Wilson)奖学金,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师承杰隆·巴克利,二十三岁获硕士学位,随即留在哈佛攻读博士课程。1966年自从她的第二本诗集《圈戏》出版后,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界就声名大噪。目前阿特伍德与小说家格姆·吉伯森及女儿洁思定居多伦多市。
在阿特伍德的诗作中,举凡《圈戏》、《在那国度的动物》、《苏珊娜·慕迪的札记》、《诗选》、《双首诗选》及《不见月亮的期间》等,都呈现女性观察入微,深入心灵意识的层面,主题也多围绕“在一个瞬息万变、诡谲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晰意识及自主性”的课题。
1976年的《女法师》、1986年的《贴身仕女的故事》、1988年的《猫眼》、1993年的《强盗新娘》、1996年《别名格雷斯》及近作2000年8月出版的《盲刺客》皆以独特的阿特伍德叙事手法、复杂的情节铺陈以及女性意识的勾勒,吸引广大的读者。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羚羊与秧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羚羊与秧鸡"的人也喜欢 · · · · · ·
羚羊与秧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毁灭与重建的正反乌托邦启示录
> 更多书评 1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漫遊者文化 (202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天培 (20040801)8.0分 36人读过
-
天培 (2015)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把反乌托邦的火炬传递下去(文学篇) (本多)
- 布克奖提名作品的中译本 (加比)
- 豆瓣五星图书【外国文学-现代部<1000人】 (爱玛·包法利)
- 历届布克奖决选名单1 (Fima)
- 欲罢不能的三部曲 (海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羚羊与秧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queenie 2013-12-18 14:41:26
不喜欢。《好骨头》也不喜欢。虽然说聪明外露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大概就是个人气场不合。
4 有用 一切归零 2010-09-03 21:11:36
阿特伍德的末日,更像是一座荒岛。她不依靠出神入化的情节构造,而是使用早已驾轻就熟的独特笔法描绘了一个怪诞死寂的末日终结。这不是正儿八经的科幻,而是《蝇王》一样的寓言。
3 有用 少女漫步世界 2021-08-29 21:55:57
科技之光支撑下野蛮生长的新世界在疯癫的反叛者手中瞬间崩塌,血与玫瑰的战争由人类开始也因人类结束。繁华幻象让我们无法保持清醒,在浑然不觉之中走向毁灭,我们所有的明天,不过是照亮到死亡土壤中去的路。末日世界里独活的人类火种是否会得到祖先的指引找到开启新世界的大门,艺术科技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幸存者停下脚步思考随之而来。
1 有用 geoffero 2017-07-27 22:00:12
雪人,世纪末的接盘侠。秧鸡人那么无趣,我选择救救人类(。(或者一起死更好 ツ
4 有用 安静的暴风雨 2014-07-29 17:02:18
有时候小说不用写得太满,因为“我们懂得的比我们知道的多”,而在缜密的情节设计之外,存在的那样一些抑或是疏漏,抑或是暗码,获得得都是思考和提问。
0 有用 风雨河防氧化 2023-12-10 16:32:11 北京
比第二部晦涩一丢丢。吉米视角挺有趣的,不过还是更喜欢托比和瑞恩视角(也就是女性视角啦)
0 有用 金仕月 2023-11-25 14:42:05 江苏
震撼,肉体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死亡是他的悲剧,色情是他的罗曼司。
0 有用 十五与卿 2023-11-21 22:16:32 广东
如果我没有在这期间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话,我会给到5星。(结局令我疑惑,在我心里秧鸡的人物形象在最后变了,变成我不喜欢的样子了)
0 有用 庄蝶庵 2023-11-20 22:18:09 江苏
一部反乌托邦的佳作。以“雪人”蹲踞树上的孤绝姿态,隐喻了世界末日之后残留人类的无根之命运。小说在回忆中略微展示了末日来临之前世界的分崩离析之状:国家政权的覆灭(公司警取代了警察)、公司的权势熏天、生物技术的滥用……最终以“喜福多”这一隐藏灭绝病毒的性快感灵药的疯狂传播,将人类带入灭顶之灾——这是阿特伍德对现代力比多之无序、无爱的惊人预言。小说单一的叙事视角裹挟了现实中雪人的孤独行程与记忆中雪人与末... 一部反乌托邦的佳作。以“雪人”蹲踞树上的孤绝姿态,隐喻了世界末日之后残留人类的无根之命运。小说在回忆中略微展示了末日来临之前世界的分崩离析之状:国家政权的覆灭(公司警取代了警察)、公司的权势熏天、生物技术的滥用……最终以“喜福多”这一隐藏灭绝病毒的性快感灵药的疯狂传播,将人类带入灭顶之灾——这是阿特伍德对现代力比多之无序、无爱的惊人预言。小说单一的叙事视角裹挟了现实中雪人的孤独行程与记忆中雪人与末日世界的邂逅,行文中回响着必然性的悲剧鼓声。隐隐泄露的同类之声息,是这部小说唯一的光亮所在(如果不算蓝色的秧鸡人——它们何等无忧无虑!虽然只是人造的玩偶),这光亮要在《洪水之年》中大放异彩,以示人类拯救的可能性。 (展开)
0 有用 白日梦患者 2023-11-01 02:04:32 荷兰
反乌托邦 阿斯伍德式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