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罢工的书评 (21)

引发集体行动的诸因素
在一段长达四十年的保守主_义时代开始衰退之后,世界政_治浪潮重新左转,激_进的观点主张、公开的政_治辩论和此起彼伏的集体行动再次凸现出来。新一代的不甘寂寞者又将面对一个老问题:那些无产阶_级(或是其他最受_压迫最该不_满的群_体)为什么难于迅速组_织和行动起来? ...
(展开)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 要:《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作为裴宜理从农民研究转向工人政治研究的经典著作,打破了以往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附庸于党史的地位以及修正了“新工人史”刻意规避罢工运动的错误倾向。本书以“不同的工人从事不同的政治”为中心,从地缘、党派、产业三个因素分析... (展开)
《上海罢工》读书笔记及分享提纲
读书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 中译本序P2阶级地位在工人运动当中作用不突出 P2中国工人的四分五裂,与欧美工人类似 第一章:考察上海的移民结构——广东人、宁波人、江苏人和华北人,P29工人的籍贯与其职业和团结聚集之间的关系,P33地缘政治培育出来的团结,P39...
(展开)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摘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部分 地缘政治 本部分主要讲的是上海工人的原籍问题,以了解工人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事某种形式的政治。 首先,作者举出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理论家(Arthur·Ross为例)观点的共同之处:两者都强调资本主义的改造功能,将农村视为传统的和封建的,资本主义城市则代表着现代... (展开)
韩国工人 上海罢工读书札记
两者都对于工人所处的外部政治、文化、经济环境做出了考察,以及对于工人自身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给予了恰当的关注。 相比裴宜理的上海罢工,个人感觉两者的论述思路其实是很接近的,都是由两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的。其一是将工人运动放入宏观的社会结构中去考察,根据不同时期的...
(展开)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裴宜理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裴宜理 在这里,打算对《上海罢工》的整体框架和逻辑思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裴宜理研究的起点在于她对中国民众运动的关注,她在之前的一本书《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就得出了阶级关系在中国农民叛乱中没那么重要,反而是亲缘、地...
(展开)

这是《无间道》呀,对不起,我是党员。
工作的开始,是遇到不少困难的(最难对付的是青洪帮)。最后我们决定把几个同志设法加入青帮或红帮;但是在当时我们同志都是学生出身,如果要上台去讲一套,下台来写一套,倒还有人;如果要到青帮里去拜老头子,到洪帮里去做小兄弟,先要低首下心去学他们的清规戒律,然后再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