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译者: 王大鹏
出版年: 2007-03-01
页数: 162
定价: 1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ISBN: 9787801058324
内容简介 · · · · · ·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本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串,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讨这些...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本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串,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讨这些著作,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所有。
生命之爱的创作者
· · · · · ·
-
埃里希·弗洛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我们社会中的富裕和厌恶
第一节 被动的人格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中的厌恶
第三节 人为制造的需要
第四节 家长制的危机
第五节 宗教的惨败
第六节 开拓人类成长的界限
第二章 论侵犯的起源
第三章 梦是人类的通用语言
第四章 非心理学家的心理学
第五章 以生活的名义:一幅对话的肖像
第六章 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构成反对他的力量是什么?
第七章 先知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第八章 人是谁?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生命之爱"的人也喜欢 · · · · · ·
生命之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本书的德语原名是什么 | 来自R·Mutt | 2010-11-06 03:45:07 | |
弗洛姆相关著作在线阅读 | 来自党浩恩 | 2009-11-19 15:13:04 | |
Fromm 本身的文章还是不错的 | 来自Calon | 4 回应 | 2009-05-31 14:15:5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8.1分 327人读过
-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8)8.8分 92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8.6分 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勤劳de小懒熊)
- 37°暖书单(二) (37°暖)
- 11 (林静)
- 读过的心理学 (开皮艇的大叔)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生命之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lätterli 2013-05-13 17:44:05
以时刻诀别的态度
0 有用 ilia 2012-06-14 18:12:23
没有解决办法
0 有用 小巫 2011-04-24 20:47:41
论文参考书目
0 有用 曾孜荣 2013-01-21 18:39:37
在许多体面的葬札上,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弗洛姆
0 有用 春春 2008-11-16 16:27:05
1970-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