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从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集中选出的一些文学评论,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其一生于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咀华集》出版于1936年,《咀华二集》出版于1942年,这两本书容纳的文字不多,看上去还是一棵稚嫩的小树,然而它已经具有了长成参天大树所必需的种种素质。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然而,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
本书是从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集中选出的一些文学评论,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其一生于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咀华集》出版于1936年,《咀华二集》出版于1942年,这两本书容纳的文字不多,看上去还是一棵稚嫩的小树,然而它已经具有了长成参天大树所必需的种种素质。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然而,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教训、裁断甚至冰冷的判决,而是在与创作主体的交流融会中得到丰富和加强。批评也是表现,因此可以是美的。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本书所收文章以初版《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为准,删去了被批评者的答辩文章。 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作者简介 · · · · · ·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其一生于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 · · · · ·
答巴金先生的自白
《神・鬼・人》
《边城》
《苦果》
《九十九度中》
《篱下集》
《城下集》
《雷雨》
《鱼目集》
答《鱼目集》作者
《画廊集》
《画梦录》
跋
朱大 的诗
《里门拾记》
《八月的乡村》
叶紫的小说
《上海屋檐下》
附录:关于现实
《清明前后》
三个中篇
陆蠡的散文
跋
· · · · · · (收起)
喜欢读"咀华集·咀华二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咀华集·咀华二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咀华集·咀华二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是智慧散文,也是情深批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细读《咀华集·爱情的三部曲》 我可能也要做一个人性的批评者,和健吾先生一样,尽管在现在的术语中,我也不占。说是细读,是为偷懒的辩白,此前便已读过全书,但总如他所说“总进不进去”。原因简单,心情浮躁,见识短浅,固执一词,语言不通。可能你要笑话了,前好理解,“语...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我读到第一句就想“只有悲剧人物良善,读者才会觉得更悲剧,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悲剧是应该的。其实古时候大部分悲剧作家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宿命论。” 再往后看,我...
2021-08-19 13:00:02
-
多肉橘橘 (不自救 人难救)
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的存在。(P1)......一个人性钻进另一个人性,不是挺身挡住另一个人性。(P2) 我没有误解我的作家?因为第一,我先天的条件或许和他不同;第二,我后天的环境或许和他不同;第三,这种种交错的影响做成彼此似同而实异的差别。他或许是我思想上的仇敌。我能原谅他,欣赏他吗?我能打开情感的翳障,接受他情感的存在?我能容纳世俗的见解...2018-06-07 17:19:00
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的存在。(P1)......一个人性钻进另一个人性,不是挺身挡住另一个人性。(P2) 引自第1页 我没有误解我的作家?因为第一,我先天的条件或许和他不同;第二,我后天的环境或许和他不同;第三,这种种交错的影响做成彼此似同而实异的差别。他或许是我思想上的仇敌。我能原谅他,欣赏他吗?我能打开情感的翳障,接受他情感的存在?我能容纳世俗的见解,抛掉世俗的见解,完全依循自我理性的公道?(P2)
我们首先理应自行缴械,把辞句,文法,艺术,文学等等武装解除,然后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了上去。(P3) 引自第1页 所谓态度,不是对事,更不是对人,而是对全社会或全人生的一种全人格的反映。(P4)
(巴金)的读者大半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从天真到世故这段人生的路程,最值得一个人留恋:这里是希望,信仰,热诚,恋爱,寂寞,痛苦,幻灭种种色相可爱的交织。(P4) 引自第1页 “没有读过一本关于文学的书”,巴金先生真正幸运。创造的根据是人生,不一定是文学,然而正不能因此轻视文学,或者“关于文学的书”。文学或者“关于文学的书”属于知识,知识可以帮忙,如若不能创造。(P5)
巴金先生却是热情不容他描写,因为描写的工作比较冷静,而热情不容巴金先生冷静。(P8)
古尔蒙给批评家建议道:“一个忠实的人,用全付力量,把他独有的印象形成条例。”(P15)
这就是做一个小人物的好处,如若自身并不发光,由于谦虚和爱,正也可以“凡爱光者都将得光”。(P180)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8-06-07 17:19:00 -
她的幸福就是接受人生,即令人生丑恶也罢。然而沈从文先生,不像卢骚,不像乔治桑,在他的忧郁和同情之外,具有深湛的艺术自觉,犹如唐代传奇的作者,用故事的本身来撼动,而自己从不出头露面。这是一串绮丽的碎梦,梦里的男女全属良民。命运更是一阵微风,掀起裙裾飘带,露出永生的本质——守本分者的面目,我是说,忧郁。 儿童并不更好,这只是一个儿童,生活是一团朦胧的氛围,用天真体会繁难的世事,因而分外隔膜。 散文缺...
2016-09-10 09:18:09
她的幸福就是接受人生,即令人生丑恶也罢。然而沈从文先生,不像卢骚,不像乔治桑,在他的忧郁和同情之外,具有深湛的艺术自觉,犹如唐代传奇的作者,用故事的本身来撼动,而自己从不出头露面。这是一串绮丽的碎梦,梦里的男女全属良民。命运更是一阵微风,掀起裙裾飘带,露出永生的本质——守本分者的面目,我是说,忧郁。 儿童并不更好,这只是一个儿童,生活是一团朦胧的氛围,用天真体会繁难的世事,因而分外隔膜。 散文缺乏诗的绝对性,唯其如此,可以容纳所有人世的潮汐,有沙也有金,或者犹如蜿蜒的溪流,经过田野村庄,也经过城邑,而宇宙一切现象,人生一切点染,全做成它的流连叹赏。 每人有每人的阁楼,每人又有每人建筑的概念。同是红砖绿瓦,然而楼自为其楼,张家李家初不相同。把所有人和天的成分撇开,但以人和物的成分来看,则砖须是好砖,瓦须是好瓦,然后人能全盘拿得住,放有成就。远望固佳,近观亦宜,才是艺术。我知道,有的是艺术家,而且伟大的艺术家,根据直觉的美感,不用坚定的理论辅佐,便会自然天成。 左拉坚信舞台可能的唯一再生,是把“世纪的科学与实验的精神传播到舞台上去。”他用他的剧本做例往细里诠释道:“动作含在人物的内在斗争之中,不复含在一个什么故事里面,这里是一种感觉与情感的逻辑,不再具有事的逻辑,解决变成问题一种代数的结果。于是我一步一步尾随小说,我把戏关在同一房间,湿而且黑,好不剥夺一丝它的凹凸,它的命运,我选了一些愚蠢的废料,好在我的英雄们的强烈痛苦之下,显出日常生活的庸俗。我不断用力把舞台挽住我的人物的平常的事务,因为他们不是在演,而是当着观众生活。”没有比这几句话似乎更能骚到夏衍先生的痒处,更能发挥《上海屋檐下》的企指。 雨果以为艺术和自然各有自己的王国,却又相依为命:“自然和艺术是两件东西,缺了一个,另一个就不存在。不算艺术的理想的部分,艺术还有一个积极的属于土地的部分”,他进一步推论戏剧的镜子看法,往深里追究道:“万一这是一面平常镜子、一个平光光的面,映出来的东西仅是一个发暗而不具凹凸的形象,忠实,然而无色。我们晓得简单的反射照不出色与光来。所以戏剧必须是一面集中的镜子,不唯不有所减弱,反而聚敛增浓有色的光线,把一星星亮变成一道光,一道光变成一团火”。 这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一种孕育的结果。我们没有方法去“创造”任何新奇形式,假如我们不把灵魂浸润在每一分钟每一地点交相影响的人生的大小变化。《上海屋檐下》的造诣就在它从人生里面打了一个滚出来。这是现实的,和广大的人群接近,这是道德的,指出一条道路给大家行走。不属于纯粹的悲剧,没有死亡,没有形而上的哲学,没有超群轶众的特殊人物,不属于纯粹的喜剧,虽说作者命之曰喜剧,因为人物并不完全典型,愁惨并不完全摒除,这里不是自然主义的现实,我们明白作者在介绍芸芸众生的色相之下,同时提出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他不讽刺,他不谩骂,他也不要人落无益的眼泪,然而他同情他们的哀乐。 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最真实的不是历史,而是诗。
回应 2016-09-10 09:18:09
-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我读到第一句就想“只有悲剧人物良善,读者才会觉得更悲剧,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悲剧是应该的。其实古时候大部分悲剧作家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宿命论。” 再往后看,我...
2021-08-19 13:00:02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购物车 (cruyff)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山东大学)【添加中】 (吟游)
- 文学、语言及其他理论读本 (安之)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咀华集·咀华二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绝版_小伙队 2013-03-21 22:58:34
被某种厉害感袭来的同时必定是被难以理解的什么淹没。。
0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3-05-08 21:48:51
可与闻一多的评诗颉颃。目标。
0 有用 废人王亮 2020-05-03 21:22:22
李先生见识和学养一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当时的批评主要为一干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而写,而且特别能发掘出他们最具特色的那些地方予以鼓励。现在这样的批评家很少了。
0 有用 吖小明 2012-12-23 13:38:57
老师推荐。从未知评论也可以这样写。
0 有用 Kathy正在输入 2009-12-28 23:16:25
印象派批评啊~
0 有用 陶嘉月 2022-05-10 13:46:58
印象流,学到了很多比喻,奇奇怪怪的评论集,欣赏不来
0 有用 榕楠雅记~ 2022-04-27 20:57:49
批评首先是出自真心,并且是不曾算计的真心,是心灵进入作品的奇幻漂流,它没有预先给出终点,但却在晃荡中寻找到属于这部作品的流域,作品所激起的浪花至少在一瞬间覆盖住整个批评家,但批评家也不曾窒息,筏子翻了,倒转出真实人生的世界,批评家借此又从新走入那人世间,那“卡塔西斯”后的世界。
0 有用 有效期 2022-04-24 10:17:27
虽然被非常多人夸了,自己阅读也发现确实语句优美,且有道理,但是真的读得很吃力,语句不进脑子。
0 有用 荣誉万州人 2022-02-19 16:00:52
期待稍微落空,有些自说自话的腔调。
0 有用 宵音 2022-02-07 18:20:46
沈从文,陆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