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明代的漕运的创作者
· · · · · ·
-
黄仁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
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
第四章 漕粮运输
一、漕粮制度的发展
二、军运组织――漕军
三、国家支出下的京师漕粮储存拨付
第五章 宫廷供应品的漕运
第六章 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
一、征税
二、商业
三、旅行
四、劳役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一、印版图和草图
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输送到京师的漕粮
三、《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几省和南直隶几府州的漕粮份额
四、几个内河河港的税收份额
文献目录注释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
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
第四章 漕粮运输
一、漕粮制度的发展
二、军运组织――漕军
三、国家支出下的京师漕粮储存拨付
第五章 宫廷供应品的漕运
第六章 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
一、征税
二、商业
三、旅行
四、劳役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一、印版图和草图
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输送到京师的漕粮
三、《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几省和南直隶几府州的漕粮份额
四、几个内河河港的税收份额
文献目录注释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明王朝统治早期,明廷规定用粮食来成交土地税,全国税额总数接近2950万石。期中,大约1/5是小麦和大麦,于夏季征收。其余部分主要是大米,于秋季征收。除了征收粮食外,明廷还要征收丝绸、大麻、棉花和布匹等等。 在2950万石中,有1200万石由地方政府支配,作为官俸、行政费、抚恤金养老金之类、赈济费、官府学校费和地方粮仓储存费。另外800万石,主要在华北征收,作为驻守西北前线军队的军粮。其余不到1000万石的税粮,供中央政府花费。在从这1000万石支出120.8万石给南京后,北京所得总数在820万石左右,所谓漕粮就是土地税的一部分。除了这820万石和除了用钱币交付之外,贡粮实际上移交到中央政府粮仓。 1472年,成华帝发布上谕,规定运往北京的漕粮永久地固定在400万石上。另外的190000石运到临清和德州,作为紧急储备粮。规定的419万石不过是对已有漕粮的确认,先前规定的运输数额和漕河所能承受的运输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5页 -
明朝的推官是什么官?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09875874183774428.html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漕运体系的贡献与税收。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明代的漕运"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代的漕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明代漕运需要市场这只手
生于江淮之间,曾经是漕运最为繁盛的地段之一,所以一直对大运河/漕运有浓厚兴趣。 黄先生大名早已听闻,故此找来了这本书来读。由于是博士论文,学术更为规范严谨,资料丰富,对于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只能很粗浅的阅读和理解了。 本书较为细致地描绘了明代漕运的运行状...
(展开)

金龙四大王——明清时代的运河水神
金龙四大王崇拜,是明清时期伴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和漕运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民间信仰.它最初形成于山东运河区域,之后迅速向南北传播,其信仰范围覆盖了北方数省,并波及江浙,在上海的新闸路大田路附近,至今存有“大王庙”之类的地名,便是这种运河影响的直接见证。 扑朔...
(展开)

对明代漕运的学术研究,并对明代政治起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这本书是黄仁宇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是黄仁宇全集系列的第一本。 黄仁宇写书主线一向明确且明显,这本书也不例外。全书都贯穿了:导致错误管理的是被扭曲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技术缺陷。 明代官员僵化思维是明代没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原因。 本书虽然主要从各个角度细细的对明代的漕运...
(展开)
> 更多书评 27篇
论坛 · · · · · ·
想买的可以来这儿看看 | 来自王心亮 | 2013-08-26 14:18:05 | |
这就是博士论文 | 来自欢喜。 | 2009-07-19 01:14:21 | |
真的很好。 | 来自tiantian | 2009-03-10 10:58:12 | |
谁知道这个版本是全本吗? | 来自东海一粟 | 2008-10-24 13:01: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鹭江出版社 (2015)7.8分 479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9)8.2分 66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3)7.9分 29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星图书*学术 (玻璃软糖)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心目中五星都不够用的图书(待更……) (希波克拉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明代的漕运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囧囧有日 2010-03-02 18:23:00
黄先生错误颇多。且部分继承了中国史学家信口开河的毛病。
12 有用 久道 2014-12-11 01:31:07
黄氏族之学,颇为浪得虚名,其所谓”大历史“史观,实乃黄氏包装的宿命论,极为粗鄙且有害。此书算是黄氏稍为严谨的著作,其余不足论。
2 有用 笑完我就去睡觉 2016-04-19 15:52:44
整体比较粗糙,另 翻译一般。元有海运,所以轻运河,明废海运,独用内河漕运。这篇博论接续了全汉昇讲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用以联结分离的政治、经济重心,支撑了帝国政府的财政,但由于种种限制(沿线地形、沿袭的财政烂摊子、无方法成本意识、对稳定性、展示权威的考虑胜过其他、宦官漕军等的非法竞争),运河并没有如其应该的那样带动全国的发展,往往只是地方规模的交换,运河沿线的发展跟不上南方的整体发展速率。黄... 整体比较粗糙,另 翻译一般。元有海运,所以轻运河,明废海运,独用内河漕运。这篇博论接续了全汉昇讲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用以联结分离的政治、经济重心,支撑了帝国政府的财政,但由于种种限制(沿线地形、沿袭的财政烂摊子、无方法成本意识、对稳定性、展示权威的考虑胜过其他、宦官漕军等的非法竞争),运河并没有如其应该的那样带动全国的发展,往往只是地方规模的交换,运河沿线的发展跟不上南方的整体发展速率。黄仁宇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简单地用漕运量来判断明政府的行政能力或效率,从而错误地认为1)后期漕运的失败是因为早期的政策被破坏,2)王朝统治的崩溃是漕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事实是明漕运制度初创就已是一种既刻板严厉又浪费的财政体系,随后的推行政策负担过重而且不公平;明末漕运量与政府运作能力几乎负相关 (展开)
0 有用 宛在水中央 2011-09-16 20:54:06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还不是一般的无聊哈哈。明代这么庞杂的官僚机构和繁琐的赋税,怎么能不亡呢~不过回看今天我们又能好到哪里去~
11 有用 陰陽魚 2014-12-17 00:56:33
以後應該寫一篇文章討論 爲什麼黃仁宇看什麼事情都像是在看明朝。。。再寫一篇文章關於爲什麼錢穆一提到清朝就牙根癢癢。。。我當年十六七歲的時候翻這本書 傻傻的問身邊致力於從事史學研究的朋友說 把整理出來的材料放一起擺的好看點 就可以當博士嘛。。。這就是我當時對這本書的全部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