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喜欢亲近乡土的那种感觉和感受。它直通远古而依然活着的根脉,它在白姓心中深刻的精神之所在,它不可思议的多样与斑斓,它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气息……
于是,甲申一年,我在各地奔波、在田野与山川的行走间,不断地寻找时间的缝隙,让自己的笔站在光洁而美丽的稿纸上。有一次,我忽然发觉稿纸的一排排横竖的小方格很像田畦。我的笔不也在这田野中走来走去,不也在思考、感动和叹息吗?
作者简介 · · · · · ·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目录 · · · · · ·
南乡三十六村
内丘神马
拜灯山
打树花
王老赏
孤独的仁慈堂
四堡
客家土楼
革家·反排·郎德
四访杨家阜
武强屋顶秘藏古画版发掘记
缘起
现场考察
发掘
鉴定
榆次后沟村采样考察记
农耕的桃源
第一部民俗志
观音堂考古
大理心得记
甲马上的本主们
解密阿女央白
长春萨满闻见记
· · · · · · (收起)
民间灵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西省晋中市后沟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阳泉市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2013-06-10 11:00:51
山西省晋中市后沟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阳泉市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村浑然天成。
回应 2013-06-10 11:00:51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地点: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 吴强年画博物馆:[http://www.wqnh.gov.cn]2013-06-10 10:57:34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家革 :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地点:贵州省黄平县 反排:台江县反排村 反排,苗语称“方白”,意思是高坡的地方,是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是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辖十个村民小组,共407户1720人,苗族人口占100%,有...2013-06-08 09:12:55
家革 :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地点:贵州省黄平县 反排:台江县反排村 反排,苗语称“方白”,意思是高坡的地方,是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是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辖十个村民小组,共407户1720人,苗族人口占100%,有张、杨、唐、万四个姓氏,反排村因独特的木鼓舞而扬名中外。反排村过去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如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金银花产业基地和以家禽为主的养殖业,并依托独特的歌舞文化着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收入已成为反排村的重要经济来源。 民族风情:反排村居于两山夹溪的山洼间,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寨中有条溪沟清澈见底,自西向东而流淌,把寨子一分为二。村内及四周绿树成荫,名贵树种榉木、楠木、红豆杉等比比皆是。村边有一斗牛坪,是民族节日的斗牛场地,村前神秘的“起鼓山”林荫蔽天,常年云雾缭绕,那是该村祭祖节举行起鼓仪式的圣地。那里还有悬崖石洞,是该村每届祭祖后放置单鼓的地方。村子东面的山坡上,层层梯田依着山势,从山脚直到山顶,若是金秋十月,宛如一条条金带扎在翠绿的山坡上,层次鲜明,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反排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了逃避战乱,寻找美好生活而沿河西迁,到达今天的反排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反排木鼓舞民族服饰:反排服饰独自成型,即所谓的反排型。头饰方面,老年男子习惯留长发,并挽髻于头顶,包大头巾,头巾藏青色,长14至15丈。妇女挽云状发髻,包藏青色头帕,帕脚拖到背部。男子服饰为无领大襟右衽短服,长齐腹脐,系自织花格腰带,下着大裤脚,颈部还挂项链或项圈。妇女上衣为无领无花大襟左衽衣,后摆较长,盖及裙子下缘,前盖过腹部,苗语称“ud bid lid”,音译“欧巴黎”,意为燕尾服。下着半长筒裙,细叠无花,前面围一张青布素帕,与裙子一样长短,花带束腰,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平时穿草鞋或赤足。盛装时不包头巾,佩带银冠,银凤尾,耳缀鸡爪耳环或牛鼻孛耳环,颈挂一两个项圈、项链,胸挂银牌压领,男女均带手镯。 民族歌舞:反排的苗歌以飞歌和多声部情歌最具特色。飞哥高亢嘹亮,豪迈奔放,铿锵悦耳;多声部情歌曲调悠扬,旋律低回婉转,强弱变化明显,娓娓动听,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曾在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和木鼓舞,尤其木鼓舞以其独特的舞姿最富盛名。1986年反排木鼓舞初次露面、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一举成名,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1990年参加北京亚运会开幕式表演,曾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亲切接见。此后,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频繁邀请,常常出访演出,全国一些大旅游景点、大饭店、大宾馆也成了反排木鼓舞常年签约演出的基地。 民族节日:反排的民族节日较多,有敬桥节、吃姊妹饭节、吃丑节、苗年以及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节等,其中以祭祖节最为隆重。祭祖节——是反排村人民十三年一度的一个盛典节日,苗语称“nongx jangd niel”,音译“浓将略”,意译“吃牯藏”。反排祭祖节仪式比较复杂,十三年一次,历时十四天。这一古老神秘的祭祖活动至今还保留和延续着。 郎德镇:雷山县西北部,海拔735--1447米,平均海拔1091米,东临雷山县西江镇和丹江镇,南接望丰乡,北与凯里市三棵树接壤,炉榕公路穿镇政府驻地下郎德村而过,巴拉河绕东向北而流,镇政府距雷山县城15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交通便利,是雷山县的北大门。
回应 2013-06-08 09:12:55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河北张家口市蔚县上苏庄村 拜灯山,打树花 [http://www.mafengwo.cn/i/672665.html] [http://www.mafengwo.cn/i/1145143.] 原生态古堡上苏庄[http://www.zjkyx.gov.cn/article/20110713/746899294-2011-02945.html] 历史文化名镇——暖泉镇 [http://www.zjkyx.gov.cn/article/20110713/746899294-2011-02947.html]2013-06-07 17:28:21
河北张家口市蔚县上苏庄村 拜灯山,打树花 http://www.mafengwo.cn/i/672665.html http://www.mafengwo.cn/i/1145143.
打树花,暖泉镇上苏庄拜灯山,上苏庄原生态古堡上苏庄http://www.zjkyx.gov.cn/article/20110713/746899294-2011-02945.html 历史文化名镇——暖泉镇 http://www.zjkyx.gov.cn/article/20110713/746899294-2011-02947.html
回应 2013-06-07 17:28:21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西省晋中市后沟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阳泉市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2013-06-10 11:00:51
山西省晋中市后沟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阳泉市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村浑然天成。
回应 2013-06-10 11:00:51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地点: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 吴强年画博物馆:[http://www.wqnh.gov.cn]2013-06-10 10:57:34
-
山小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家革 :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地点:贵州省黄平县 反排:台江县反排村 反排,苗语称“方白”,意思是高坡的地方,是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是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辖十个村民小组,共407户1720人,苗族人口占100%,有...2013-06-08 09:12:55
家革 :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地点:贵州省黄平县 反排:台江县反排村 反排,苗语称“方白”,意思是高坡的地方,是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是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辖十个村民小组,共407户1720人,苗族人口占100%,有张、杨、唐、万四个姓氏,反排村因独特的木鼓舞而扬名中外。反排村过去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如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金银花产业基地和以家禽为主的养殖业,并依托独特的歌舞文化着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收入已成为反排村的重要经济来源。 民族风情:反排村居于两山夹溪的山洼间,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寨中有条溪沟清澈见底,自西向东而流淌,把寨子一分为二。村内及四周绿树成荫,名贵树种榉木、楠木、红豆杉等比比皆是。村边有一斗牛坪,是民族节日的斗牛场地,村前神秘的“起鼓山”林荫蔽天,常年云雾缭绕,那是该村祭祖节举行起鼓仪式的圣地。那里还有悬崖石洞,是该村每届祭祖后放置单鼓的地方。村子东面的山坡上,层层梯田依着山势,从山脚直到山顶,若是金秋十月,宛如一条条金带扎在翠绿的山坡上,层次鲜明,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反排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了逃避战乱,寻找美好生活而沿河西迁,到达今天的反排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反排木鼓舞民族服饰:反排服饰独自成型,即所谓的反排型。头饰方面,老年男子习惯留长发,并挽髻于头顶,包大头巾,头巾藏青色,长14至15丈。妇女挽云状发髻,包藏青色头帕,帕脚拖到背部。男子服饰为无领大襟右衽短服,长齐腹脐,系自织花格腰带,下着大裤脚,颈部还挂项链或项圈。妇女上衣为无领无花大襟左衽衣,后摆较长,盖及裙子下缘,前盖过腹部,苗语称“ud bid lid”,音译“欧巴黎”,意为燕尾服。下着半长筒裙,细叠无花,前面围一张青布素帕,与裙子一样长短,花带束腰,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平时穿草鞋或赤足。盛装时不包头巾,佩带银冠,银凤尾,耳缀鸡爪耳环或牛鼻孛耳环,颈挂一两个项圈、项链,胸挂银牌压领,男女均带手镯。 民族歌舞:反排的苗歌以飞歌和多声部情歌最具特色。飞哥高亢嘹亮,豪迈奔放,铿锵悦耳;多声部情歌曲调悠扬,旋律低回婉转,强弱变化明显,娓娓动听,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曾在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和木鼓舞,尤其木鼓舞以其独特的舞姿最富盛名。1986年反排木鼓舞初次露面、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一举成名,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1990年参加北京亚运会开幕式表演,曾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亲切接见。此后,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频繁邀请,常常出访演出,全国一些大旅游景点、大饭店、大宾馆也成了反排木鼓舞常年签约演出的基地。 民族节日:反排的民族节日较多,有敬桥节、吃姊妹饭节、吃丑节、苗年以及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节等,其中以祭祖节最为隆重。祭祖节——是反排村人民十三年一度的一个盛典节日,苗语称“nongx jangd niel”,音译“浓将略”,意译“吃牯藏”。反排祭祖节仪式比较复杂,十三年一次,历时十四天。这一古老神秘的祭祖活动至今还保留和延续着。 郎德镇:雷山县西北部,海拔735--1447米,平均海拔1091米,东临雷山县西江镇和丹江镇,南接望丰乡,北与凯里市三棵树接壤,炉榕公路穿镇政府驻地下郎德村而过,巴拉河绕东向北而流,镇政府距雷山县城15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交通便利,是雷山县的北大门。
回应 2013-06-08 09:12:55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要读的书-旅行/地域/民族 (bu6gu)
- 《老而不死是为贼》涉及图书 (月亮照在六便士)
- 津门奇人冯骥才 (乱看书)
- 视觉化田野调查 (巽)
- 2013读书 (J)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民间灵气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嘒彼小星 2020-04-19 16:09:41
很有意思,只是浅尝即止难免不过瘾,若是再深入一些就好了。
0 有用 农民学俊 2014-11-29 19:20:53
虽然写的有些简单,但是内容确实我向往的田野考察,民间文化,更为一个文化学者的精神和付出赞一个,本来是搞文学创作,转而搞抢救民间文化,文化遗产,佩服,而且是锲而不舍。
0 有用 太子 2009-01-03 12:03:57
近两年开始关注老北京,对民俗也逐渐感兴趣起来。那天无意发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冯骥才,历史会记住他的!
0 有用 ゛.夨憶 ﹎﹖ 2010-03-03 01:59:03
??????????
0 有用 ruolanxu 2018-09-20 15:21:56
越看越心痛。我们是“文化人”的后代,但我们越来越“没文化”。
0 有用 嘒彼小星 2020-04-19 16:09:41
很有意思,只是浅尝即止难免不过瘾,若是再深入一些就好了。
0 有用 邮差 2020-03-23 20:27:05
庚子年看甲申癸未的考察,比起十几年前的“濒危”,如今更是尸骨已寒了吧。搜了一下百度,还好“打树花”还有,希望能亲眼见一次。
0 有用 ruolanxu 2018-09-20 15:21:56
越看越心痛。我们是“文化人”的后代,但我们越来越“没文化”。
0 有用 农民学俊 2014-11-29 19:20:53
虽然写的有些简单,但是内容确实我向往的田野考察,民间文化,更为一个文化学者的精神和付出赞一个,本来是搞文学创作,转而搞抢救民间文化,文化遗产,佩服,而且是锲而不舍。
0 有用 Nellie 2014-02-07 12:00:16
10年前开始的抢救工作也不能挽救民间文化消失的命运,好歹还能留下些文字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