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 modification
译者: 朱静
出版年: 1998-12
页数: 268
定价: 11.2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法国当代文学丛书
ISBN: 9787532722594
内容简介 · · · · · ·
《变化》写的是一位45岁的名叫莱翁·德尔蒙的乘客搭乘火车从巴黎前往罗马,在列车上思考自己的人生与选择。他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是个事业成功的男子,但和脾气暴躁的妻子、4个跟他很陌生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感到窒息。他每个月去罗马的时候都会想他的情妇,一个漂亮的罗马女子西西。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想把她接到巴黎来,公开和她生活在一起。但坐在第三等车厢里的劳顿,以及对许多次和妻子或者情妇的旅行回忆慢慢又使他改变了主意,所以书名叫做“变”。作者成功地在一节车厢、在20个小时的行程中把一个人动荡的一生写了出来,而且是首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使读者成为书中主角,还通过通篇的“你”毫不留情地把主人公诡秘行踪、邪恶念头、意乱情迷、难言之隐都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变化的创作者
· · · · · ·
-
米歇尔·布托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米歇尔·布托尔也是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1926年9月14日米歇尔·布托出生于法国北方工业重镇里尔的郊区,其父亲在北方铁路公司工作。1929年全家人搬到巴黎定居,布托在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并利用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便利到处旅行,使他养成了日后一边写作一边漫游的习惯。后来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但几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都未通过。他曾在哲学学院担任哲学家让·瓦尔的秘书,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在桑斯的马拉美中学教了几个月法语后,他借助一篇谈埃及教育改革的论文到了埃及,在尼罗河谷的一所学校教法语。然后他非常幸运地成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外教,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并通过作家乔治·朗布里西的引荐在子夜出版社出版了《米兰巷》、《日程表》、《变》和《度》,这4部小说作品在文坛冒出新鲜而奇异的火花,作者富有才情的写作试验、独特的风格、渊...
米歇尔·布托尔也是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1926年9月14日米歇尔·布托出生于法国北方工业重镇里尔的郊区,其父亲在北方铁路公司工作。1929年全家人搬到巴黎定居,布托在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并利用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便利到处旅行,使他养成了日后一边写作一边漫游的习惯。后来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但几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都未通过。他曾在哲学学院担任哲学家让·瓦尔的秘书,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在桑斯的马拉美中学教了几个月法语后,他借助一篇谈埃及教育改革的论文到了埃及,在尼罗河谷的一所学校教法语。然后他非常幸运地成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外教,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并通过作家乔治·朗布里西的引荐在子夜出版社出版了《米兰巷》、《日程表》、《变》和《度》,这4部小说作品在文坛冒出新鲜而奇异的火花,作者富有才情的写作试验、独特的风格、渊博的知识以及大胆的创新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被萨特预言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伟大小说家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说塞西尔来巴黎以后,她身上所反映和集中的罗马的光辉就会立刻消失的话,这决不能怪她;而只能怪罗马神话本身…… 不仅塞西尔,换一个女人也会自己失去作用;不仅是巴黎,换一座城市也会使她失去作用。 一大段历史就这样在你的心里结束了,在那段时期里,世界原来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不仅仅是托勒密地球中心论中的地球,而且是地球的中心罗马,这个中心曾经转移,在罗马崩溃以后,曾试图在拜占庭定都,然后,在很久以后,又试图在帝国时期的巴黎定都,法国国土上的星形铁路网就好像是罗马星形大道的翻版。 在多少个世界中,欧洲的一切梦想就是对罗马帝国的追忆,而现在,帝国的形象已远远不能代表世界的未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世界已变得辽阔得多,而且也已具有完全不同的安排。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7页 -
在始终是雨水模糊的车窗外,一个转过了四分之一圈的方格信号标志仿佛出其不意地突然打破了那一排很有规律的电缆高架的节奏,叠放于前。更剧烈的一下震动使你右手下面烟灰缸的盖子跳动起来。在走道外侧,车窗上流着一道道雨水,很想威尔逊云室里极其缓慢、摇摆不定的粒子轨道,窗外,一辆盖着蓬布的卡车在公路上的黄色水洼中穿行,溅起大量泥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变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变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通选课写的小论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文学回忆录里看到这个小说,然后又在格非的课程书单里看到,然后又在上海多伦路的旧书店碰到就买了,然后暑假去了意法两个国家,深入探索了罗马和巴黎两座城市……但小说却拖到现在才看完……我觉得作者确实是有些东西的。不过阅读体验还是会有些厌烦有的时候。最后有些魔幻... (展开)
心路和身体的双重历程

推荐“你”读《变》的几个理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变》的桂裕芳译本初版至今已经快40年了,但布托尔及其作品在国内还是很冷门,引进得很少。我也是最近才填坑,意外觉得很棒。 我的点在于,它虽然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但给我非常当下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日常事件。比如现在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恰好手机又... (展开)
了解这世界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残酷。 | 苔计划 读书感想56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了解这世界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残酷。 | 苔计划 读书感想56 读书感想 @ 苔计划 第 6 期 《变》 陈鹏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02月 阅读者:静好翕晨 阅读总评价:4星 阅读总时间:大概7-8小时。 书籍颜值拷: 封面设计就很符合本书的主题《变》,内页精良。 此书闪光点: ... (展开)
今天这本书终于到手了
>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7.9分 389人读过
-
Editions de Minuit (1980)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8.0分 231人读过
-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5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法国当代文学丛书 (RMR)
- 品言书馆国外文学类书目(一) (superfei)
- 买罢怎堪无暇(重)读 (givoLtaqe 曾经)
- 小说·中篇·20世纪 (把噗)
- 星丛·外国小说 (胡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变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乌鸫 2006-11-21 14:57:43
新小说中不太喜欢的
0 有用 昨日之岛 2021-10-23 19:53:15
开创性的使用第二人称叙事法
0 有用 皮特4 2010-03-14 21:34:35
1957
3 有用 把噗 2014-06-23 22:28:38
一直觉得“第二人称”小说有巨大的开发能力,比如书信体(被捷足先登了)。另外,奥兹是最擅长此类小说的一位小说家,比如那本令人着迷的书信体小说《黑匣子》;甚至某种程度上,奥兹所有的小说都可看成是隐性的“第二人称”小说。这类小说的独特在于:读者既可以生成叙述者(隐藏的“我”),也可以生成被叙述者(凸显的“你”)。
0 有用 Pruste 2006-12-21 23:45:01
巴黎与罗马的第二人称写真,高行健作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