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面對存在的既定事實雖然痛苦,但終將獲得療癒。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推出經典鉅著,探討人生四大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讓治療工作既能處理現實問題,又兼顧個人啟蒙的追求。任何對思索生命意義、人類行為起源有興趣的人,都不容錯過!
作者简介 · · · · · ·
1931年生于华盛顿,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当代精神医学大师,与维克多‧法兰可(Viktor Frankl)、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目前担任史丹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持续在全美各地发表演讲并投入临床治疗工作,其主讲的录音带广泛使用于治疗师的训练工作。因其在临床精神医学领域的贡献,曾获得一九七四年艾德华.史崔克奖,这是关于美国精神医学照护与治疗所颁的奖;还有一九七九年获得美国精神医学会为学术研究颁发的基金奖。除了撰写专业教科书如《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住院病人团体心理治疗》,与吉妮.艾尔金合着《日渐亲近》,与李伯曼和麦尔斯合着《会心团体:最初的事实》之外,亚隆也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等,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
1931年生于华盛顿,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当代精神医学大师,与维克多‧法兰可(Viktor Frankl)、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目前担任史丹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持续在全美各地发表演讲并投入临床治疗工作,其主讲的录音带广泛使用于治疗师的训练工作。因其在临床精神医学领域的贡献,曾获得一九七四年艾德华.史崔克奖,这是关于美国精神医学照护与治疗所颁的奖;还有一九七九年获得美国精神医学会为学术研究颁发的基金奖。除了撰写专业教科书如《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住院病人团体心理治疗》,与吉妮.艾尔金合着《日渐亲近》,与李伯曼和麦尔斯合着《会心团体:最初的事实》之外,亚隆也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等,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如《当尼采哭泣》荣获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说类金牌奖。
喜欢读"存在心理治療(上)"的人也喜欢 · · · · · ·
存在心理治療(上)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存在心理治療(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
存在的立场强调不同的基本冲突:既不是本能收到压抑所造成的冲突,也不是内化的重要承认所造成的冲突,而是个体面临存在的既定事实所造成的冲突。我所谓存在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这些固有的性质是人类存在世上必然会有的部分,是无法逃避的部分。 人要怎么发现这些既定事实的本质呢?从某方面来说,这个任务并不困难,方法就是深入的个人反思,所需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孤独、安静、时间、脱离日常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生...
2014-11-13 17:45:59 1人喜欢
存在的立场强调不同的基本冲突:既不是本能收到压抑所造成的冲突,也不是内化的重要承认所造成的冲突,而是个体面临存在的既定事实所造成的冲突。我所谓存在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这些固有的性质是人类存在世上必然会有的部分,是无法逃避的部分。 人要怎么发现这些既定事实的本质呢?从某方面来说,这个任务并不困难,方法就是深入的个人反思,所需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孤独、安静、时间、脱离日常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生活(我们的经验世界充满这种分散注意力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推开或排除日常的世界,如果我们深深反思自己在世上的“处境”、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界限、我们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达到所有根据之下的根据,必然会面临存在的既定事实、“深处的结构”,我称之为“终极关怀”。这个反思的过程常常被某些急迫的经验所催化,这些经验被称为“临界”或“边界”处境,例如面临终极的死亡、某些重要而不能改变的决定,或是某些提供意义的重要架构完全瓦解。 引自 第一章 回应 2014-11-13 17:45:59
-
以下部分笔记来自原文摘抄: Thomas Hardy:“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生命与死亡相依相存: 每件事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是纵然会消逝、会害怕,我们还是必须活下去,这是生命中最不言而喻的真理之一。 死亡是一生最重要的事。学会好好活着,就能学会好好死去,反过来说,学会好好死去,也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Cicero: “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好准备。” Seneca:“只有愿意并准备好结束生命的...
2017-03-01 15:22:00
以下部分笔记来自原文摘抄:
Thomas Hardy:“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生命与死亡相依相存:
每件事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是纵然会消逝、会害怕,我们还是必须活下去,这是生命中最不言而喻的真理之一。
死亡是一生最重要的事。学会好好活着,就能学会好好死去,反过来说,学会好好死去,也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Cicero: “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好准备。”
Seneca:“只有愿意并准备好结束生命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滋味。”
Saint Augustine:“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的自我才会诞生。”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逃脱的一部分,一生对死亡的关切会使生命更为丰富,而不是耗尽生命。虽然形体的死亡会使人毁坏,可是对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死亡观念的整合,可以拯救我们,而不是宣判我们进入恐惧的生活或凄凉的悲观主义,它就像催化剂一样,把我们投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并能增加生命的乐趣。
Jacques Choron提出三种死亡恐惧:1 死后的情形;2 垂死的“事件经过”;3 生命的终结。
Robert Kastenbaum提出前两种是与死亡有关的恐惧,只有第三种“生命的终结”(结束、削减、毁灭),才是最核心的死亡恐惧,我在本书这几章要谈的也就是这种恐惧。
最害怕死亡的人正是没有好好活着的人。卡山札基问:“为什么不像个饱足的客人,离开生命的宴席?”
--------
全书总结:别想那么多关于“死不死”的事儿了,没啥用。反正那一天早晚会到来,好好的活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精彩,好好享受造物主的一切,好好提升自己的内在,学会感恩,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永远把“今天”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就是活着,这才是王道。注意:这并不是说要沉迷于酒色糜烂的生活。好好过好每一天重点在于专注于自己内在的提升,这和最近几年特别流行的”自我提升“相关的内容不谋而合。
回应 2017-03-01 15:22:00 -
存在的立场强调不同的基本冲突:既不是本能收到压抑所造成的冲突,也不是内化的重要承认所造成的冲突,而是个体面临存在的既定事实所造成的冲突。我所谓存在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这些固有的性质是人类存在世上必然会有的部分,是无法逃避的部分。 人要怎么发现这些既定事实的本质呢?从某方面来说,这个任务并不困难,方法就是深入的个人反思,所需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孤独、安静、时间、脱离日常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生...
2014-11-13 17:45:59 1人喜欢
存在的立场强调不同的基本冲突:既不是本能收到压抑所造成的冲突,也不是内化的重要承认所造成的冲突,而是个体面临存在的既定事实所造成的冲突。我所谓存在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这些固有的性质是人类存在世上必然会有的部分,是无法逃避的部分。 人要怎么发现这些既定事实的本质呢?从某方面来说,这个任务并不困难,方法就是深入的个人反思,所需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孤独、安静、时间、脱离日常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生活(我们的经验世界充满这种分散注意力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推开或排除日常的世界,如果我们深深反思自己在世上的“处境”、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界限、我们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达到所有根据之下的根据,必然会面临存在的既定事实、“深处的结构”,我称之为“终极关怀”。这个反思的过程常常被某些急迫的经验所催化,这些经验被称为“临界”或“边界”处境,例如面临终极的死亡、某些重要而不能改变的决定,或是某些提供意义的重要架构完全瓦解。 引自 第一章 回应 2014-11-13 17:45:59 -
他(齊克果)認為恐懼是害怕某種東西,而憂慮是害怕什麼東西都沒有——他幽默地注明「並不是指無事可做的什麼都沒有」。人憂慮(或焦慮)的是喪失自己,成為無物,這種焦慮是無法定位的。就如羅洛·梅所說的,「它會同時從每一面來攻擊我們」。無法了解也無法定位的害怕,就無法去面對,而成為更可怕的寂靜,會引發無助的感覺,必然產生更進一步的焦慮。(弗洛伊德覺得焦慮是一種無助的反應,他寫道:「焦慮是一種信號,表示有...
2014-11-19 20:13:22
-
以下部分笔记来自原文摘抄: Thomas Hardy:“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生命与死亡相依相存: 每件事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是纵然会消逝、会害怕,我们还是必须活下去,这是生命中最不言而喻的真理之一。 死亡是一生最重要的事。学会好好活着,就能学会好好死去,反过来说,学会好好死去,也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Cicero: “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好准备。” Seneca:“只有愿意并准备好结束生命的...
2017-03-01 15:22:00
以下部分笔记来自原文摘抄:
Thomas Hardy:“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生命与死亡相依相存:
每件事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是纵然会消逝、会害怕,我们还是必须活下去,这是生命中最不言而喻的真理之一。
死亡是一生最重要的事。学会好好活着,就能学会好好死去,反过来说,学会好好死去,也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Cicero: “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好准备。”
Seneca:“只有愿意并准备好结束生命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滋味。”
Saint Augustine:“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的自我才会诞生。”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逃脱的一部分,一生对死亡的关切会使生命更为丰富,而不是耗尽生命。虽然形体的死亡会使人毁坏,可是对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死亡观念的整合,可以拯救我们,而不是宣判我们进入恐惧的生活或凄凉的悲观主义,它就像催化剂一样,把我们投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并能增加生命的乐趣。
Jacques Choron提出三种死亡恐惧:1 死后的情形;2 垂死的“事件经过”;3 生命的终结。
Robert Kastenbaum提出前两种是与死亡有关的恐惧,只有第三种“生命的终结”(结束、削减、毁灭),才是最核心的死亡恐惧,我在本书这几章要谈的也就是这种恐惧。
最害怕死亡的人正是没有好好活着的人。卡山札基问:“为什么不像个饱足的客人,离开生命的宴席?”
--------
全书总结:别想那么多关于“死不死”的事儿了,没啥用。反正那一天早晚会到来,好好的活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精彩,好好享受造物主的一切,好好提升自己的内在,学会感恩,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永远把“今天”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就是活着,这才是王道。注意:这并不是说要沉迷于酒色糜烂的生活。好好过好每一天重点在于专注于自己内在的提升,这和最近几年特别流行的”自我提升“相关的内容不谋而合。
回应 2017-03-01 15:22:00 -
论坛 · · · · · ·
谁有这本书啊?借我看看…… | 来自信封 | 9 回应 | 2012-12-17 20:29:1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欧文·亚龙(Irvin D. Yalom) (土拨松鼠)
- 存在主义心理网推荐书目 (一兜麦)
- 欧文.亚隆 (洗手机的浣熊)
- 向死而生 (LefeeMoor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存在心理治療(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橙子猫🌈 2019-06-07 15:27:28
最近这三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是读的pdf版,哈哈,开始适应不同格式的电子书
0 有用 冬菇猫 2016-07-08 23:19:50
没有全部看完,最有启发的还是对死亡和焦虑的理解。
0 有用 殇空定慧 2011-01-12 18:14:25
其实这书的主意我并不太喜欢,但能把人生给分个小类,把存在看得更理性。
0 有用 爆仔 2017-06-29 12:18:26
已购上下集
0 有用 匪子匿 2012-05-22 21:55:44
想入实体书QAQ
0 有用 良宽 2022-05-21 12:24:58
第二次细读,比前一次更沉重。这段时间生活的情境在改变,际遇会影响面对存在的态度。
0 有用 舒璇 2021-12-23 00:14:49
所以基石还是精神分析
0 有用 。。 2020-01-11 07:54:23
我总会觉得我害怕死亡的时候会掏出这本书,放在枕边。
0 有用 海伦恩斯 2020-01-10 19:37:53
“基本的孤寂仍然是我们必须承受的。” 整本书客观专业但又不失人性。阅读时我有做很多愚蠢的对号入座,比较难受但也很多感触,受益良多。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说的生命焦虑和死亡焦虑的概念,以及人都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寻找平衡,和之前听Jordan B Peterson教授在podcast第一集里说的内容有很相似的部分。是每活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再翻开看看的书。
0 有用 潮冷 2019-09-11 09:18:56
列开了几大终极问题。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考,是一种哲学意味的思辨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