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李奧帕德是舉世聞名的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沙郡年記》是李奧帕德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後的遺作,就在本書手稿完成後不到一個月,他不幸在協助鄰居撲滅農場大火時喪失。全書分為兩大內容,前半部是作者和家人避開現代化生活的素描,後半部是作者一系列自然沈思的睿智哲理。是繼《湖濱散記》後最重要的保育著作,堪稱是自然寫作的經典。
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的创作者
· · · · · ·
-
利奥波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阿爾多•李奧帕德
一八八七年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耶魯大學畢業後不久,他進入美國林務署,擔任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納州的助理林務官,從此投身自然保育工作,並成為美國保育運動先驅。一九四三年,就在《沙郡年記》手稿完成後不到一個月,李奧帕德不幸在協助撲滅鄰居農場的一場大火時喪生,本書遂成為他對保育工作的最後宣言。由於對生態保育貢獻良多,李奧帕德被譽為:
•近代環境保育之父
•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
•將人倫延伸到「生命倫理」的智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认为世间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有多种兴趣爱好的人对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人谈论嗜好。因为这意味着给别人强加业余爱好,结果恰恰抹杀了拥有兴趣爱好的益处。嗜好是随性的,而不是勉强选择的。向他人推荐兴趣爱好就和推荐老婆一样危险,获得愉快结局的可能性也同样微乎其微。 所以我们要明白,谈论嗜好是那些已经沉迷其中的人在彼此交流心得体会。已经形成的兴趣爱好,无论好坏,都会使我们去做些另类的事情。别人如果愿意听,可以听听,若有可能,他们也能从我们的行为中得到启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8页 -
我们的祖父辈不像我们住得这般舒适,不像我们吃得这么饱,也不像我们穿得这么好。他们为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就是使我们失去鸽子的凶手。或许我们现在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不确定这项交换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较之鸽子,工业的各种小玩意带给我们更多的舒适,但是它们可否如各自那般,为春天增添如许的光彩? ...... 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事情,然而许多人恐怕仍不明白。 一个物种为另一个物种之死哀悼,这是太阳底下的一件新鲜事。杀掉最后一只长毛象的克罗马侬人只想到烤肉;射死最后一只旅鸽的猎人只想到他的好本事;拿棍子打最后一只海雀的水手,则什么也没有想。但是,我们这些失去旅鸽的人,却为我们的损失哀悼。倘使这是我们的葬礼,鸽子想必不会为我们哀悼。从这个事实,而不是杜邦先生的尼龙袜,或布希先生的炸弹,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优于动物的客观证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1 条 )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大家都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户外走走,或是沾花惹草,或是征服一座山峰,无论哪一种都是惬意的。 不得不说,户外活动成了时下流行的减压方式。仔细想来,它的流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高楼林立的城市,去往自然的山水之间,这对于每日坐在水泥混凝土格... (展开)

掠夺、利用还是共存?这是个问题
关于原生家庭这一块,讨论得可以说是很充分了。 如何与家人相处?父母该对子女抱一个什么态度? 不可否认,部分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存在功利心理,现在养育了孩子,将来是要靠他们来养老的。于是,重男轻女,将重心全部移植在儿子身上,万一种种原因没有生下儿子,那就全身心扑在...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3 )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8.7分 905人读过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68)9.2分 5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8.9分 566人读过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8.3分 36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由的生活方式 (永生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海盗鲁宾逊 2011-09-14 09:02:50
需要慢慢看的书。未来得及看完
0 有用 RC018730 2015-05-07 17:04:59
有機主義自然主義環保之父
0 有用 momo 2023-06-28 21:32:23 江苏
“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接触了或圈养或野培或野外的大熊猫,忽然明白了这句话,一个真正的熊猫,应该生活在它自然的栖息地里,在那里经风雨,见世面,在那里觅食,在那里寻找伴侣,在那里追求爱情,在那里生,在那里死,这是对生命的仁爱的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