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代序
引言
卷一:侠人与小人――人格论
第一章:儒家之侠
……
卷二:善人与恶人――人性论(上)
第一章:善恶同体
……
卷三:异人与常人――人性论(下)
第一章:皇帝与贫民
……
卷四:奇人与真人――人生论
第一章:人生观
……
卷五:男人与女人――情爱论
……
卷六:超人与凡人――人才论
第一章:名师、智慧、方法论
……
卷七:汉人与夷人――人种论
第一章:汉人与夷人
……
后记
· · · · · · (收起)
引言
卷一:侠人与小人――人格论
第一章:儒家之侠
……
卷二:善人与恶人――人性论(上)
第一章:善恶同体
……
卷三:异人与常人――人性论(下)
第一章:皇帝与贫民
……
卷四:奇人与真人――人生论
第一章:人生观
……
卷五:男人与女人――情爱论
……
卷六:超人与凡人――人才论
第一章:名师、智慧、方法论
……
卷七:汉人与夷人――人种论
第一章:汉人与夷人
……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之所以如此,一点也不难理解。武侠小说似乎必须如此。—读者也需要如此。—不是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么,童话的特点,正是好坏分明。儿童心理的特点,就是要简单地分出黑白好坏。一不然的话,“童话”的成人读者也照样要不高兴,不欢迎。因为不明白,不分明,没有善恶的分明对垒,又怎么爱憎分明地移情投射呢?其实不只武侠小说如此,也不只童话如此,古典的小说、戏曲,传统观念下的“现代文艺”也莫不如此(想想“文革”中的“三突出原则”吧)。当然这是题外话,没必要在这里多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善恶同体 -
金庸虽是写武侠小说,虽是传奇述异,但他塑造出的理想人格,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传统。而是分别以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作为其创造理想人格的参考系的。同时,当然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及其现代人文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内容)。比如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若是古代作家来写,那一定是一桩罪恶的证据,而在金庸的笔下,却成了种敢于反叛的理想人格的标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同的价值准则和不同的行为模式。金庸的选择基本上是厚今薄古,将今人之神融入“古人”之形来加以表现 然而无论如何,金庸的目标,总是对准了人性的内容。不仅写出人的本能和欲望,更写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人格,金庸小说的突出价值和突出成就正在这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善恶同体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金庸小说人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金庸小说人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在当今之世,多少男土对オ女、名女、强女人“敬而远之”,不敢问津,原因固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男人的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那个“她”。如果不是自惭形秽,那也是自尊心受不了,之所以自尊心受不了,那是怕将自已身上的“男子汉大丈夫”牌的神话外衣剥掉了,从而伤风感冒、伤心损肺。
2021-01-10 11:56:54
-
我们回想一下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言情”内容,都是反封建、反传统、反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变革传统的战斗武器,言情只是一种线索、一种“话柄”而目的和“主题”则是要求自主与自由。读那时的作品,似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只要能实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便“万事大吉”,“有情人都成眷属”了。其实这只是个极...
2021-01-10 11:46:45
我们回想一下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言情”内容,都是反封建、反传统、反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变革传统的战斗武器,言情只是一种线索、一种“话柄”而目的和“主题”则是要求自主与自由。读那时的作品,似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只要能实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便“万事大吉”,“有情人都成眷属”了。其实这只是个极大的误会。婚烟自主和爱情自由只不过是爱情世界的第一道大门,情爱世界的悲剧和喜剧这才刚刚揭开帏幕。在三十年代之前,只有鲁迅先生提出过“娜拉走后怎样”的尖锐问题,描写过对男女青年自主、自由后又“伤逝”的故事。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才直接对着“人生与爱情”本身而来,不再以社会为唯一本位,以“社会进化”为唯一主题。 易ト生的《玩偶之家》之类的文艺作品的主题意义,主要在于其“社会性”,而不在爱情与“人性”本身,那种不由自主的使人性受到极大束缚与压迫的传统及其社会环境,固然该反对、该改革、该批判、该进化为“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然而,婚姻自主子,恋爱自由了又怎么样呢?一点也没有万事大吉,恰恰是万事缠头,开始人性的大曝光。这正是金庸小说所叙述的新的主题。 引自 卷五:男人与女人――情爱论 回应 2021-01-10 11:46:45 -
金庸大写特写人生的孤独,自然是出于他对人生的深切的体验。正如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一股孤独寂寞之感溢于言表一样。金庸对于人生自也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进而,这种孤独感还有两重普遍的意义,一重是“尖端的孤独”,一个人一旦上高峰,少有随行者,自必“高处不胜寒”。正如独孤求败找不到对手的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绝对的。另一重是“辉煌的寂寞”,许多人都以为攀上高峰...
2021-01-09 11:14:05
金庸大写特写人生的孤独,自然是出于他对人生的深切的体验。正如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一股孤独寂寞之感溢于言表一样。金庸对于人生自也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进而,这种孤独感还有两重普遍的意义,一重是“尖端的孤独”,一个人一旦上高峰,少有随行者,自必“高处不胜寒”。正如独孤求败找不到对手的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绝对的。另一重是“辉煌的寂寞”,许多人都以为攀上高峰、写下辉煌的一页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却不知人生最充实、最快乐和最幸福的,乃是追求、攀登、奋斗和搏击的过程。一旦真正到了辉煌的时刻,往往意味着充实的极点,而辉煌过后势必留下一片极端的寂寞和空虚。当然,除了这种绝对的“尖端的孤独”和极端的“辉煌的寂寞”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孤独,那就是所有的个体出生在这一世界中,迎接他的势必是孤独的人生。不论是象陈家洛和张无忌那样的被众星捧月,或是象杨过、令狐冲这样的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或是象狄云、石破天这样干脆被人冤屈、被人误解,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的深层世界,存在于人生的奋斗与辉煌、失败或胜利之中。 如果说婴儿初生的啼哭有什么象征意义,那就是割断与母体血肉相连的脐带之后对人生孤独的本能的恐惧。 引自 第一章:人生观 回应 2021-01-09 11:14:05
-
在当今之世,多少男土对オ女、名女、强女人“敬而远之”,不敢问津,原因固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男人的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那个“她”。如果不是自惭形秽,那也是自尊心受不了,之所以自尊心受不了,那是怕将自已身上的“男子汉大丈夫”牌的神话外衣剥掉了,从而伤风感冒、伤心损肺。
2021-01-10 11:56:54
-
我们回想一下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言情”内容,都是反封建、反传统、反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变革传统的战斗武器,言情只是一种线索、一种“话柄”而目的和“主题”则是要求自主与自由。读那时的作品,似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只要能实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便“万事大吉”,“有情人都成眷属”了。其实这只是个极...
2021-01-10 11:46:45
我们回想一下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言情”内容,都是反封建、反传统、反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变革传统的战斗武器,言情只是一种线索、一种“话柄”而目的和“主题”则是要求自主与自由。读那时的作品,似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只要能实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便“万事大吉”,“有情人都成眷属”了。其实这只是个极大的误会。婚烟自主和爱情自由只不过是爱情世界的第一道大门,情爱世界的悲剧和喜剧这才刚刚揭开帏幕。在三十年代之前,只有鲁迅先生提出过“娜拉走后怎样”的尖锐问题,描写过对男女青年自主、自由后又“伤逝”的故事。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才直接对着“人生与爱情”本身而来,不再以社会为唯一本位,以“社会进化”为唯一主题。 易ト生的《玩偶之家》之类的文艺作品的主题意义,主要在于其“社会性”,而不在爱情与“人性”本身,那种不由自主的使人性受到极大束缚与压迫的传统及其社会环境,固然该反对、该改革、该批判、该进化为“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然而,婚姻自主子,恋爱自由了又怎么样呢?一点也没有万事大吉,恰恰是万事缠头,开始人性的大曝光。这正是金庸小说所叙述的新的主题。 引自 卷五:男人与女人――情爱论 回应 2021-01-10 11:46:45 -
金庸大写特写人生的孤独,自然是出于他对人生的深切的体验。正如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一股孤独寂寞之感溢于言表一样。金庸对于人生自也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进而,这种孤独感还有两重普遍的意义,一重是“尖端的孤独”,一个人一旦上高峰,少有随行者,自必“高处不胜寒”。正如独孤求败找不到对手的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绝对的。另一重是“辉煌的寂寞”,许多人都以为攀上高峰...
2021-01-09 11:14:05
金庸大写特写人生的孤独,自然是出于他对人生的深切的体验。正如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一股孤独寂寞之感溢于言表一样。金庸对于人生自也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进而,这种孤独感还有两重普遍的意义,一重是“尖端的孤独”,一个人一旦上高峰,少有随行者,自必“高处不胜寒”。正如独孤求败找不到对手的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绝对的。另一重是“辉煌的寂寞”,许多人都以为攀上高峰、写下辉煌的一页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却不知人生最充实、最快乐和最幸福的,乃是追求、攀登、奋斗和搏击的过程。一旦真正到了辉煌的时刻,往往意味着充实的极点,而辉煌过后势必留下一片极端的寂寞和空虚。当然,除了这种绝对的“尖端的孤独”和极端的“辉煌的寂寞”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孤独,那就是所有的个体出生在这一世界中,迎接他的势必是孤独的人生。不论是象陈家洛和张无忌那样的被众星捧月,或是象杨过、令狐冲这样的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或是象狄云、石破天这样干脆被人冤屈、被人误解,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的深层世界,存在于人生的奋斗与辉煌、失败或胜利之中。 如果说婴儿初生的啼哭有什么象征意义,那就是割断与母体血肉相连的脐带之后对人生孤独的本能的恐惧。 引自 第一章:人生观 回应 2021-01-09 11:14:05
-
在当今之世,多少男土对オ女、名女、强女人“敬而远之”,不敢问津,原因固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男人的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那个“她”。如果不是自惭形秽,那也是自尊心受不了,之所以自尊心受不了,那是怕将自已身上的“男子汉大丈夫”牌的神话外衣剥掉了,从而伤风感冒、伤心损肺。
2021-01-10 11:56:54
-
我们回想一下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言情”内容,都是反封建、反传统、反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变革传统的战斗武器,言情只是一种线索、一种“话柄”而目的和“主题”则是要求自主与自由。读那时的作品,似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只要能实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便“万事大吉”,“有情人都成眷属”了。其实这只是个极...
2021-01-10 11:46:45
我们回想一下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言情”内容,都是反封建、反传统、反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变革传统的战斗武器,言情只是一种线索、一种“话柄”而目的和“主题”则是要求自主与自由。读那时的作品,似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只要能实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便“万事大吉”,“有情人都成眷属”了。其实这只是个极大的误会。婚烟自主和爱情自由只不过是爱情世界的第一道大门,情爱世界的悲剧和喜剧这才刚刚揭开帏幕。在三十年代之前,只有鲁迅先生提出过“娜拉走后怎样”的尖锐问题,描写过对男女青年自主、自由后又“伤逝”的故事。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才直接对着“人生与爱情”本身而来,不再以社会为唯一本位,以“社会进化”为唯一主题。 易ト生的《玩偶之家》之类的文艺作品的主题意义,主要在于其“社会性”,而不在爱情与“人性”本身,那种不由自主的使人性受到极大束缚与压迫的传统及其社会环境,固然该反对、该改革、该批判、该进化为“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然而,婚姻自主子,恋爱自由了又怎么样呢?一点也没有万事大吉,恰恰是万事缠头,开始人性的大曝光。这正是金庸小说所叙述的新的主题。 引自 卷五:男人与女人――情爱论 回应 2021-01-10 11:46:45 -
金庸大写特写人生的孤独,自然是出于他对人生的深切的体验。正如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一股孤独寂寞之感溢于言表一样。金庸对于人生自也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进而,这种孤独感还有两重普遍的意义,一重是“尖端的孤独”,一个人一旦上高峰,少有随行者,自必“高处不胜寒”。正如独孤求败找不到对手的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绝对的。另一重是“辉煌的寂寞”,许多人都以为攀上高峰...
2021-01-09 11:14:05
金庸大写特写人生的孤独,自然是出于他对人生的深切的体验。正如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一股孤独寂寞之感溢于言表一样。金庸对于人生自也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进而,这种孤独感还有两重普遍的意义,一重是“尖端的孤独”,一个人一旦上高峰,少有随行者,自必“高处不胜寒”。正如独孤求败找不到对手的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绝对的。另一重是“辉煌的寂寞”,许多人都以为攀上高峰、写下辉煌的一页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却不知人生最充实、最快乐和最幸福的,乃是追求、攀登、奋斗和搏击的过程。一旦真正到了辉煌的时刻,往往意味着充实的极点,而辉煌过后势必留下一片极端的寂寞和空虚。当然,除了这种绝对的“尖端的孤独”和极端的“辉煌的寂寞”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孤独,那就是所有的个体出生在这一世界中,迎接他的势必是孤独的人生。不论是象陈家洛和张无忌那样的被众星捧月,或是象杨过、令狐冲这样的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或是象狄云、石破天这样干脆被人冤屈、被人误解,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的深层世界,存在于人生的奋斗与辉煌、失败或胜利之中。 如果说婴儿初生的啼哭有什么象征意义,那就是割断与母体血肉相连的脐带之后对人生孤独的本能的恐惧。 引自 第一章:人生观 回应 2021-01-09 11:14:05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整理●研究』与武侠有关的一切 (废宅朋克少年遊)
- 【小蠹书箱】武侠周边 (小米=qdmimi)
- 金庸系列 (叶子喵)
- 金庸作品、金学研究及周边读物 (八行笺)
- 金庸武侠系列小说 (qqx)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金庸小说人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Μοπёу 2010-04-08 16:34:11
他的人论写得比别的好,4星半
0 有用 小鱼儿 2007-12-05 18:32:29
陈墨的书我几乎都看过
0 有用 sweety 2011-12-31 22:26:42
这套书看了两本,还可以,那时候实在太喜欢看这类解读类型的书,看了好多,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个词: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0 有用 红豆糯米团 2021-04-21 00:42:24
为了论文看的 看多了就觉得我好像也能懂一点了
0 有用 逸之 2021-01-10 15:56:31
2102#陈墨的语言行云流水,排比句式汹涌澎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评述议论激情满怀,不愧是金庸的骨灰粉。金大侠的小说的一个主题是“悲”,男主人公的生父都缺席了,所有的主角最终的结局无一是毁灭或者“归隐”,他们不一定是被命运打败,但他们的心理上已经疲惫。是“爱而不得”的无可为力,是命运捉弄的自我毁灭,是辉煌灿烂后的厌世避世......人生各种命运形态、文化心理尽可从小说中找到归宿,不愧是中国式的“人... 2102#陈墨的语言行云流水,排比句式汹涌澎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评述议论激情满怀,不愧是金庸的骨灰粉。金大侠的小说的一个主题是“悲”,男主人公的生父都缺席了,所有的主角最终的结局无一是毁灭或者“归隐”,他们不一定是被命运打败,但他们的心理上已经疲惫。是“爱而不得”的无可为力,是命运捉弄的自我毁灭,是辉煌灿烂后的厌世避世......人生各种命运形态、文化心理尽可从小说中找到归宿,不愧是中国式的“人间喜剧”。金老先生的书可以读一辈子! (展开)
0 有用 红豆糯米团 2021-04-21 00:42:24
为了论文看的 看多了就觉得我好像也能懂一点了
0 有用 逸之 2021-01-10 15:56:31
2102#陈墨的语言行云流水,排比句式汹涌澎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评述议论激情满怀,不愧是金庸的骨灰粉。金大侠的小说的一个主题是“悲”,男主人公的生父都缺席了,所有的主角最终的结局无一是毁灭或者“归隐”,他们不一定是被命运打败,但他们的心理上已经疲惫。是“爱而不得”的无可为力,是命运捉弄的自我毁灭,是辉煌灿烂后的厌世避世......人生各种命运形态、文化心理尽可从小说中找到归宿,不愧是中国式的“人... 2102#陈墨的语言行云流水,排比句式汹涌澎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评述议论激情满怀,不愧是金庸的骨灰粉。金大侠的小说的一个主题是“悲”,男主人公的生父都缺席了,所有的主角最终的结局无一是毁灭或者“归隐”,他们不一定是被命运打败,但他们的心理上已经疲惫。是“爱而不得”的无可为力,是命运捉弄的自我毁灭,是辉煌灿烂后的厌世避世......人生各种命运形态、文化心理尽可从小说中找到归宿,不愧是中国式的“人间喜剧”。金老先生的书可以读一辈子! (展开)
0 有用 公無渡河 2019-03-13 18:03:07
对于人物的把控虽多无奇却也堪称到位 但将《天龙八部》在时间线上置于《射雕英雄传》后难免愧对于“金学研究”
0 有用 Willson_Li 2016-06-22 08:26:55
陈墨是个才子,他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努力与勤奋,文章水分多,但是很有见解很有气势,有一点强烈的主观意识在里面,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厌倦。
0 有用 松萝 2015-11-05 20:52:33
都说陈墨懂金庸,其实不过尔尔,但他能把金庸当红学做出这么系统的研究,也实在叫我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