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闲话之兴之所至:拙劣书信
时间:2009-02-10 17:23:30 来源: 侨报周刊 点击:16次
文/张宗子
从前有人看烂片子,看过之后感叹:片子烂是意料中事,但决没想到是如此烂法,烂到匪夷所思,烂到完全无法理解他怎麽可以拍成这个样子,结果一路看下去,处处惊奇,处处笑料,开心程度,不亚于看了一部最上乘的喜剧。因此不免揣想,不成这老兄其实乃是一个真正的高人,大智若愚,故意从反面说话,实则步步都有埋伏?
我曾有一阵子读了一本关于B片的书,费了不知多少力气,找B片来看,想知道其中奥秘,上述情景,还真的遇到过,可惜少有完璧,顶多一两个片断而已。
读清人丁柔克的笔记,读到几封他抄来的“拙劣”书信,妙处类似,真是十分好玩的东西。且看第一封,一个进城赶考的文学小愤青的家书:
“男到省后,饭量大长。饭量长则精神佳,精神佳则文章好,今科必能中也。然而秋风拂拂,旗杆宜短不宜长。同寓王老三,吃烘糕数条,不与男吃,头场贴出,可见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父亲可改口称老太爷,母亲可改口呼老太太,相公可呼少爷。再,门前毛缸可卖与老太太当点心吃。”
最后一句不明其意。
第二封,出自一个小官僚之手:“公事甚忙,更无暇说闲话。惟间壁李大娘,常打小孩。予细问其故,云:“小孩吃奶不已,又要吃糖、吃桂元,又每日要钱数文,故常常打之。”我劝伊:“小孩尚小,不要多打。”伊全不听,反打得甚重,奈何!又,去年八月中,天气甚好。我常到街上走走,见街上之物,无一物不好,无一物家中无用。惟皮刀一把,无甚用处。然今日细细想之,亦可在水瓢里切菜。再刘三大人之刘字,系从俗省写,因无工夫写大刘字,故以此小刘字代之,切勿认做九二码子。”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位公务员先生相当可爱。他既有知堂老人最赞赏的“嘉妇人而哀孺子”的胸襟,又跟得上当今文学界“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的口号,放到西方,还能体现对儿童特别保护的法律精神。此外,他做事认真,人生态度乐观,较之第一位的小肚鸡肠,不可同日而语。
写笔记的丁柔克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特别爱抄那些好玩的文字,记录有趣的传闻。他抄的另外几封信,色了点,也许酒后饭桌上可以当段子讲,这里就不具引了。
丁先生可能是最早的郑板桥粉丝。板桥字克柔,他就叫柔克;板桥名燮,他就叫燮甫。他在书中对此作了解释,说不是故意和板桥先生对著干,后面又说了一些对郑板桥不太感冒的话。我估计要麽年纪大了,他不再追星了,要麽当粉丝的,或许是他的家大人。
丁柔克抄“拙劣”书信
|
其中文章多矣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