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時報文化
副标题: 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
原作名: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译者: 吳叡人
出版年: 1999-5-3
页数: 264
定价: NT$ 320
装帧: 平裝
丛书: 近代思想圖書館
ISBN: 9789571328874
内容简介 · · · · · ·
《想像的共同體》是一本在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鉅作。安德森教授突破各種研究上的困境,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像共同體」,值得一讀。
作者简介 · · · · ·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 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目录 · · · · · ·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趨者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九章 歷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印刷语言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首先,并且是最重要的,它们在拉丁文之下,口语方言之上创造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那些口操种类繁多的各式法语、英语或西班牙语,原本可能难以或根本无法彼此交流的人们,通过印刷字体和纸张的中介,变得能够相互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感觉到那些在他们的特殊语言领域里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人的存在,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感觉到只有那些数以十万计或百万计的人们属于这个特殊的语言领域。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民族意识的起源 -
第二,印刷资本主义赋予了语言一种新的固定性(fixity),这种固定性在经过长时间之后,为语言塑造出对“主观的民族理念”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古老形象。诚如费柏赫和马丁所提醒我们的,印刷的书籍保有一种永恒的形态,几乎可以不拘时空地被无限复制。它不再受制于经院手抄本那种个人化和“不自觉地把典籍现代化”的习惯了。因此,纵使12世纪的法文和15世纪维永(Villon)所写的法文相去甚远,进入16世纪之后法文变化的速度也决定性地减缓了。“到了17世纪时,欧洲的语言大致上已经具备其现代的形了”。换句话说,经过了三个世纪之后,现在这些印刷语言之上已经积了一层发暗的色泽。因此,今天我们还读得懂17世纪先人的话语,然而维永却无法理解他12世纪的祖先的遗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民族意识的起源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想像的共同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4 条 )







-
泫然亦然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的表征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为空洞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 十八世纪,宗教思考模式衰颓,启蒙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新的模式。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经由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东西会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达成...2013-08-10 21:27:35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的表征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为空洞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 十八世纪,宗教思考模式衰颓,启蒙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新的模式。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经由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东西会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达成这个使命。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我们应该将民族主义个一些大的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加以理解而不是被有意识信封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 这些先于民族主义而出现的文化体系,在日后既孕生了民族主义,同时也变成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只有将民族主义和这些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主义。
回应 2013-08-10 21:27:35 -
泫然亦然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导读的最后部分,译者提出了对台湾的认同混乱的担忧。似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导读部分不一样,应该就是在这一部分了吧.。 译者一针见血说出了台湾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五十年前,流亡的台湾思想家廖文奎在冷战的开端痛苦地思考:”台湾往何处去?“五十年后,冷战已经过去,而福尔摩沙依旧徘徊在认同的歧路上。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美丽而庸俗,热情而反智的岛屿,在这个永远在寻找”未来趋势“和”新主流价值”的土地,...2013-08-09 18:26:06
在导读的最后部分,译者提出了对台湾的认同混乱的担忧。似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导读部分不一样,应该就是在这一部分了吧.。 译者一针见血说出了台湾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五十年前,流亡的台湾思想家廖文奎在冷战的开端痛苦地思考:”台湾往何处去?“五十年后,冷战已经过去,而福尔摩沙依旧徘徊在认同的歧路上。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美丽而庸俗,热情而反智的岛屿,在这个永远在寻找”未来趋势“和”新主流价值”的土地,在这个人人“边缘”,没有中心的的社会,思想、记忆和认同似乎已经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没有了思想、记忆和认同的重量,台湾将永远只是一页浩海孤舟,任凭资本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操弄控制,反复重演注定终将被自己和他人遗忘的种种无意义的悲剧。 引自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成书于1999年,正是李登辉大肆鼓吹台独族群分裂加剧的时候。究竟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能给台湾带来什么,还有待继续深入阅读。
回应 2013-08-09 18:26:06
-
泫然亦然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的表征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为空洞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 十八世纪,宗教思考模式衰颓,启蒙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新的模式。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经由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东西会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达成...2013-08-10 21:27:35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的表征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为空洞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 十八世纪,宗教思考模式衰颓,启蒙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新的模式。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经由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东西会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达成这个使命。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我们应该将民族主义个一些大的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加以理解而不是被有意识信封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 这些先于民族主义而出现的文化体系,在日后既孕生了民族主义,同时也变成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只有将民族主义和这些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主义。
回应 2013-08-10 21:27:35 -
泫然亦然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导读的最后部分,译者提出了对台湾的认同混乱的担忧。似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导读部分不一样,应该就是在这一部分了吧.。 译者一针见血说出了台湾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五十年前,流亡的台湾思想家廖文奎在冷战的开端痛苦地思考:”台湾往何处去?“五十年后,冷战已经过去,而福尔摩沙依旧徘徊在认同的歧路上。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美丽而庸俗,热情而反智的岛屿,在这个永远在寻找”未来趋势“和”新主流价值”的土地,...2013-08-09 18:26:06
在导读的最后部分,译者提出了对台湾的认同混乱的担忧。似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导读部分不一样,应该就是在这一部分了吧.。 译者一针见血说出了台湾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五十年前,流亡的台湾思想家廖文奎在冷战的开端痛苦地思考:”台湾往何处去?“五十年后,冷战已经过去,而福尔摩沙依旧徘徊在认同的歧路上。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美丽而庸俗,热情而反智的岛屿,在这个永远在寻找”未来趋势“和”新主流价值”的土地,在这个人人“边缘”,没有中心的的社会,思想、记忆和认同似乎已经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没有了思想、记忆和认同的重量,台湾将永远只是一页浩海孤舟,任凭资本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操弄控制,反复重演注定终将被自己和他人遗忘的种种无意义的悲剧。 引自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成书于1999年,正是李登辉大肆鼓吹台独族群分裂加剧的时候。究竟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能给台湾带来什么,还有待继续深入阅读。
回应 2013-08-09 18:26:06
-
泫然亦然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的表征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为空洞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 十八世纪,宗教思考模式衰颓,启蒙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新的模式。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经由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东西会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达成...2013-08-10 21:27:35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的表征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为空洞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 十八世纪,宗教思考模式衰颓,启蒙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新的模式。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经由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东西会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达成这个使命。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我们应该将民族主义个一些大的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加以理解而不是被有意识信封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 这些先于民族主义而出现的文化体系,在日后既孕生了民族主义,同时也变成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只有将民族主义和这些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主义。
回应 2013-08-10 21:27:35 -
泫然亦然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导读的最后部分,译者提出了对台湾的认同混乱的担忧。似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导读部分不一样,应该就是在这一部分了吧.。 译者一针见血说出了台湾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五十年前,流亡的台湾思想家廖文奎在冷战的开端痛苦地思考:”台湾往何处去?“五十年后,冷战已经过去,而福尔摩沙依旧徘徊在认同的歧路上。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美丽而庸俗,热情而反智的岛屿,在这个永远在寻找”未来趋势“和”新主流价值”的土地,...2013-08-09 18:26:06
在导读的最后部分,译者提出了对台湾的认同混乱的担忧。似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导读部分不一样,应该就是在这一部分了吧.。 译者一针见血说出了台湾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五十年前,流亡的台湾思想家廖文奎在冷战的开端痛苦地思考:”台湾往何处去?“五十年后,冷战已经过去,而福尔摩沙依旧徘徊在认同的歧路上。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美丽而庸俗,热情而反智的岛屿,在这个永远在寻找”未来趋势“和”新主流价值”的土地,在这个人人“边缘”,没有中心的的社会,思想、记忆和认同似乎已经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没有了思想、记忆和认同的重量,台湾将永远只是一页浩海孤舟,任凭资本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操弄控制,反复重演注定终将被自己和他人遗忘的种种无意义的悲剧。 引自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成书于1999年,正是李登辉大肆鼓吹台独族群分裂加剧的时候。究竟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能给台湾带来什么,还有待继续深入阅读。
回应 2013-08-09 18:26:0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8.8分 7199人读过
-
Verso (2006)9.1分 515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6分 3177人读过
-
每满100-50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8.7分 86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時報文化·近代思想圖書館 (如雨乃可乐)
- 邪典文艺 (恶鸟)
- 【1】 (肚)
- 邊度有書社會人文書架 (边度)
- 《圣战与文明》后可找到中文参考书目 (楚恻)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想像的共同體的评论:
feed: rss 2.0
19 有用 小鳴 2014-04-05 11:47:59
『《想像的共同體》一書,時報賣版權給上海的出版社,中譯本被刪掉最後一章,可說強暴了一本思想性的經典之作,也使簡體字版本喪失論述脈絡。此事使得原作者安德森教授震怒……』
6 有用 泫然亦然 2015-06-24 13:29:11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有和谐的部分~~还是这本原汁原味
2 有用 選凝 2017-03-04 07:51:26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看得人簡直要瘋了
0 有用 綠蟹塔 2021-09-16 03:09:38
翻譯讓我好暈
0 有用 earl 2005-07-05 22:11:29
主打應用理論
0 有用 綠蟹塔 2021-09-16 03:09:38
翻譯讓我好暈
0 有用 嘟嘟嘟嘟嘟 2019-05-21 11:47:55
想像促成了一切。但是不得不說翻譯毀了這本書吶😤
2 有用 選凝 2017-03-04 07:51:26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看得人簡直要瘋了
1 有用 臺灣蘇維埃萬歲 2017-02-02 12:12:16
經典研究,基本上是現代人必讀書目之一。唯其關於中國的部分敘述較少,華人讀者或可與葛兆光《宅茲中國》一書相互參看。
0 有用 潇湘馆下 2016-01-23 17:12:09
西方世界的民族,诞生于民族的民族主义